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修编概况
1.1修编目的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武隆县,距重庆市220km,自1993年建园、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来,其建设发展便受到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关注,已将其作为重庆市后花园进行开发,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仙女山旅游取得了明显成绩,成为重庆市和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要景点,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佳景区”,提高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重庆市旅游市场的地位。

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形势下,原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旅游发展的需要,为突出仙女山旅游特点、提升仙女山旅游品牌质量、发展和壮大仙女山旅游业、促进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武隆县委、县府及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决定对原总体规划进行修正,并将该项工作委托重庆市林业规划设计院承担。

规划院在接受任务后,组织了多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多次深入仙女山进行实地调查,积极征求武隆县各相关部门对开发建设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意见,撰写了重庆市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总体规划(修编)。

1.2修编范围
原总体规划的范围包括仙女山游览区以及天生三桥游览区,总面积为8190.00hm2。

修编后总体规划将原来的天生三桥游览区划出,保留原有的仙女山游览区,并将公园磨子坝西面仙女村、和顺村纳入规划范围,规划总面积更改为6591.17hm2。

1.3修编内容
1.3.1将原规划中未规划,但现已建成或准备新建的项目纳入总体规划(修编)内。

1.3.2将原规划中已规划项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适应旅游发展需要的项目剔除。

1.3.3将原规划中地点更变的项目进行更正。

1.3.4对原规划中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项目以及景点进行更换或重新打造,并新增具有仙女山特色的建设项目及景点。

2基本情况
2.1自然环境
2.1.1地理位置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武隆县境内,乌江下游北岸,为武陵山系延伸部分与川东平行岭谷褶皱带的过渡区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07°42′00〞—107°49′02〞,北纬29°26′04〞—29°34′02〞之间,东靠土地乡;南接土坎镇、仙女山镇;西邻双河乡;北与丰都县厢坝乡接壤。

公园规划总面积6591.2hm2,包括武隆县国有仙女山林场候家坝、纸厂沟、磨子坝三个工区及仙女山镇,仙女、和顺两个行政村。

2.1.2地形地貌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陵山系,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和南部边缘山地,在全国地貌区划中属鄂、黔等中山与低山的一部分,故仙女山在地貌分区上划为中山和低山山区。

山体由近于水平的石灰岩组成,构造裂隙发育,加之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岩溶水的垂直循环与水平循环交替作用,是重庆岩溶地貌发育良好的地区。

在岩溶山原面上,均分布着密集的残丘、峰林,高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其间有洼地、落水洞等次一级岩溶地貌发育。

岩溶槽谷和盆地多沿岩层走向展布,上万亩狭长盆地镶嵌其间,形成渝东南最大的中山草地。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均海拔1750m,最低海拔1610m,
最高海拔1927m,相对高度为50-200m,平均坡度为20度,境内为岩层断烈构成的高台地,台地上分布着大小不等的草地,周边坡陡、多悬崖峭壁。

2.1.3气候
仙女山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云雾,冬微寒,夏季凉爽温和,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根据武隆气象站21年平均、金佛山气象站25年平均资料,公园年均气温8.9℃,一月均温-1.7℃,七月均温18.5℃,极端最高气温29.7℃,极端最低气温-13.8℃,平均相对湿度88%,年平均降雨量1340mm,无霜期平均225天。

十一月中旬至次年二月下旬为下雪期,积雪厚度可达15cm 以上。

主要气候灾害有冰雹、大风等,秋雨季节有晚露出现。

2.1.4土壤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主要是由志留纪和二迭纪、三迭纪石灰岩发育而成,以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为主,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钙质程度较高,土壤厚度一般为10—30cm,土层较薄,肥力条件较差。

2.1.5森林资源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我国森林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三峡武陵山地、栲类、润楠林区,贵州山原、栲类、青冈林石灰岩植被
区和川滇黔山丘、栲类、木荷林区的交汇地带。

经初步调查,主要高等植物有119科609种,其中藓类1科1种,蕨类19科47种,裸子植物5科10种,被子植物94科551种。

按《中国植物红皮书》,公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其中Ⅰ级2种、Ⅱ级8种、Ⅲ级7种,自然植被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灌丛、草甸、沼泽植被等。

2.1.6动物资源
公园内地广林博,植物种类丰富,为多种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现林区内有鸳鸯、竹鸡、野猪、刺猬、画眉等野生动物。

历史上曾有过虎、豹、猕猴等动物。

2.2武隆县社会经济及旅游概况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
武隆县东临彭水,西接涪陵、南川,北抵丰都,南界贵州省道真县。

全县辖26个乡镇、427个村,东西最长82.7km,南北最宽75km,幅员面积为2901.3km2,县城主城区面积4.7km2。

全县总人口39.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5万人,全县平均人口密度为137人/km2。

2.2.2经济概况
武隆县属三峡库区淹没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
武隆县立足山区经济,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力发展交通、通讯、能源、旅游、市政建设等,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2003年底,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550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6.4%,社会消费零售总额8065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5.1%;全年固定资产投入140316万元(不含渝怀铁路投入),比上年增长2.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55元,比上年增加153元,增长8.5%。

2.2.3交通与通讯
国道319线横贯东西全境,县城距涪陵区仅68km,距重庆市区181km。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52km,县新增二级公路117km,三级公路167km,四级公路181km,交通较发达。

通讯上,城乡市话容量达到41205门,比上年增加11721户,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县,通讯顺畅。

2.2.4旅游发展状况
武隆县旅游业经过十年发展,其产业地位日益凸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2003年游客量达50.2万人次,旅游收入4402万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收入208245万元的2.1%。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塑造了对外开放的新形象,同时,交通等相关行业随之发展,以
营运客车为例,仅各类大小营运客车在1993年旅游初期时不足100辆,现在增加到了300多辆,服务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旅游已成为景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旅游业正在发展成为武隆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武隆经济正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蓬勃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公园建设
2.3.1公园沿革
仙女山旅游开发与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92年,中共武隆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开发仙女山风景旅游资源的决定,1993年建园,1994年1月由四川省林业厅批准仙女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

1998年提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开发建设方案,完成了仙女山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开展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打造等一系列工作,公园功能不断完善,形象日新月异,1999年仙女山森林公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3.2公园建设现状
目前,公园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加大了旅游促销力度;三是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2.3.2.1加强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武隆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仙女山的开发建设,为了
加快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步伐,新建了武隆县城到公园的旅游专线公路,全部按山岭重丘二级路修建,使武隆到仙女山的路程由原来的46km减程为39km,行车时间由原来的两小时缩短至50分钟左右,是由县城通往公园的快捷方便的旅游线路。

截止2003年,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投资资金累计超过1257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20万元,接待设施投资7800万元,娱乐设施投资3350万元,建成了华邦酒店(四星级)、仙女山宾馆、巴尔曼酒店、仙女山度假村、草甸风情接待点、个体私营一条街、跑马场、滑草场、滑雪场、菩萨坨宗教圣地等一批服务设施、娱乐项目和景点,使仙女山森林旅游已初具规模。

2.3.2.2加大了旅游促销力度
近年来,为提高武隆县旅游业的知名度,武隆县宣传部门和旅游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对武隆县旅游业进行促销,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促销活动。

一是通过举办林海雪原旅游节、森林旅游节、那达慕大会、参加“一会一节”等开展促销活动。

二是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新闻媒体加强景区宣传。

通过这些宣传促销活动,提高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品牌的地位和知名度,已引起全国游客的共鸣。

2.3.2.3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为探索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公园率先在我市实行业主承包经营制,由长松集团买断经营开发权,由武隆县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行使管理、监督职能,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这为今后的管理体制建设提供了探索的路子。

2.3.2.4游客统计
随着仙女山公园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从1999年的8.53万人增至2003年的19.3万人。

2000年5月3日,日接待人次达到5237人,创下历史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3年游客总数达64.68万人。

表2—1 1999—2003年游客流量及收入统计表
根据表2-1显示,游客量年最高增长率达27%,年平均增长率达22.6%。

到目前为止,前来武隆观光的除了重庆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外,还吸引了一些海外游客。

2.3.3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3.3.1旅游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已将经营开发权整体转让给重庆长松集团,应该说这是旅游景区管理的有益尝试,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正视。

仙女山旅游管理体制头绪众多,关系复杂,涉及到县相关职能部门、仙女山森林公园有关开发业主以及处在政府与业主之间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当地乡镇、农民等众多单位和个人。

由于单位意见不统一,诸如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业主之间竞争与合作、景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等问题正在困绕着仙女山的旅游开发建设与创新。

武隆县委、县政府必须下决心理顺管理体制,维护仙女山森林公园管理处是森林公园唯一法人代表的地位,仙女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必须服从公园管理处统一管理,公园范围内的经营开发业主必须服从公园管理处的管理和指导。

2.3.3.2投资力度弱,开发迟缓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有资金作保障。

仙女山旅游开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狭窄,投资规模有限,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发展进程较缓慢,致使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精品不精,整体配套性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破烂不堪的旧设施仍在使用,未得到及时更新,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损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形象。

2.3.3.3旅游经营水平不高
在仙女山旅游经营管理上,尚存在如下问题:
①业主间经营思路不统一。

表现在各业主单位的目标取向差异很大,长松集团重门票收入轻建设投资,未形成滚动发展格局,而其他投入较大的业主希望降低门票价格,以吸引更多游客,增加经营收入,尽快回收投资,减少投资损失。

经营者只注重利益而忽略了投入,甚至于破坏资源来获取利益,管理者由于受资金和权利转让的制约,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这样一来,业主间相互制约,经营水平无可避免的停滞不前,公园的发展也随之滞后。

②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旅游服务流程不科学,给游人带来单调、不规范感。

由于从业人员未经良好培训,没有树立为游客服务的思想,服务意识淡薄,继而服务质量也相对较差。

2.3.3.4草场退化严重
仙女山草场景观是公园最具特点的景观,一直深受游客的青睐,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草场退化现象十分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牛羊践踏对草场破坏较大,使“草场明珠”黯然失色。

②牛羊马粪便很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影响草场美观。

③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人为践踏也十分严重。

3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3.1自然资源现状
3.1.1浩瀚的森林景观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分布呈典型的中山植物群落,主要由杉木、柳杉构成大面积的片状森林植被群落,林相整齐单一,树形优美,枝繁叶茂,林下植被稀少,多为荆棘藤萝。

进入公园,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迎面扑来,俨如波涛澎湃,巨浪涌天。

公路两旁的杉木、柳杉俊秀挺拔,排列有致,广阔的草场边缘,望不尽的森林与蓝天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3.1.2广阔的草场景观
草场是公园最有特色的景观,也是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

这种由中山草甸形成的草场在我国南方极为少见,被赞誉为“南国牧场”,其旖旎美艳的风光倍受广大游人赞赏,是目前我市其他森林公园无法相比的。

延绵不断的草场浩瀚辽阔,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间,宛如蓝天下波光粼粼的绿色海洋。

春天,大地从梦中醒来,送来绿的生命;夏季,在阳光的沐浴下,展现出绿草茵茵的壮美景象,朵朵野花开放,姹紫嫣红,五彩斑斓;秋季,萧瑟的秋风又将草场变成金黄色的地毯,随风起舞;冬季,大雪飘来,把草场装扮成银色的世界,显得格外妖娆,格外清
新。

3.1.3雪景突出
仙女山的冬天降雪时间较长,自11月至翌年2月。

下雪时飘白点玉,当雪停日出时,呈现出银装素裹、玉树银花的壮美世界,雪山树海晶莹洁白的冰花、冰柱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绚丽多彩。

树木在大雪下昂然屹立,不禁让人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

好一个纯净的世界,可以让游人畅游在美丽的雪海中,体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南国风光,感受雪原的空寂和静谧、广袤和浩瀚。

3.1.4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武陵山系,为三叠系向斜中山,园内地貌景观丰富,奇峰怪石,神功天赋,群山巍峨,形态各异,似群兽奔走,似仙人下凡,似石猴诵经,似群狼啸天,似仙翁对奕,似出浴仙女,惟妙惟肖,变化万千。

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只见层峦叠嶂,奇峰林立,令人神清气爽,胸臆顿开。

3.1.5引人入胜的天象景观
公园地形特殊,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形成了以月、云、雾、雪为特色的天象景观,玄妙莫测,千变万化。

月:晴朗的夜空,天空如洗,纯净而浩瀚,一轮圆月高挂在天空,带来柔和温馨的月光,给人无限的遐想。

云:山区空气温度低,湿度大,水汽多,容易凝结,无数的微小水滴悬浮于沟壑上空,便形成波澜壮阔的云海。

登高眺望,只见高空白云蓝天如画,远山一抹青黛朦胧,脚下云雾汹涌,林莽丘峦好似艘艘航船航行在大海之中。

更有彩虹飞架、异彩交辉,美不胜收。

雾:仙女山的雾是仙女山的一大景观。

由于公园气温的变化差异,云多雾盛,山间飞雾,林中流岚,自成一道风景。

飞雾来临,清山秀水倾刻潜形,颇有混沌未开之感。

3.1.6夏季凉爽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拔1610.0—1927.0m,属中山山区,根据人体生理反应,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气候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在仙女山境内旅游一般不会产生高山反应。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年平均气温8.9℃,一月最冷,七月最热,最冷月月平均气温-1.7℃,最热月月平均气温18.5℃,气温年较差20.2℃,极端最低气温-13.8℃,极端最高气温29.7℃。

夏季6、7、8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重庆市低9.1℃,感觉非常凉爽。

详见表3—1
表3—1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市、县夏季平均气温对比
3.1.7舒适度高
常人对周围环境感觉舒适的程度称为舒适度。

可以用年舒适旅游天数多少和日舒适有效温度持续时间长短来评价,多数人对环境的感觉可分为11级,极冷、非常冷、很冷、冷、稍冷、凉、舒适、暖、热、闷热、极热。

一年内人体感觉凉、舒适、暖的天数之和称为舒适旅游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舒适旅游期如下表:
表3—3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舒适旅游期单位:天
由上表看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舒适旅游期在154天左右,一年有近一半时间的气候使人感觉温和舒适。

一日内,令人体感觉舒适的空气湿度、温度组合状况称为有效温度,多数人认为有效温度24℃以下感觉舒适,高于24℃感觉闷热,高于30℃感觉极不舒适,难以忍耐。

根据近两年调查了解,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还没有出现过感觉闷热或令人感觉闷热或无法忍受的极不舒适的时间,特别是盛夏时节,城市里酷热难当,而在仙女山园区里夜间还需保暖设备,确是人们休闲避暑胜地。

3.2人文旅游资源
仙女山所在地武隆县历史悠久,属古巴渝文化涵盖的疆域。

境内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种民族,毗邻彭水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交织其中,为仙女山增添了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

同时,仙女山独特的“仙气”与“灵气”赋予了仙女山上奇峰怪石以美丽的传说,形成仙女山富有特色和令人回味的人文旅游资源。

3.3单项景点评价
根据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本规划对公园景点进行分级评价,将景点划为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若邻近景物或借景能烘托景物,或有美丽传说及神话故事等历史文化能为景观增辉,可适当提高单项景物的等级。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景点29个,根据各景点等级的评价要求,其景物评价结果为:三级景点3个,占现有景点10%;二级景点19个,占现有景点的66%;一级景点7个(包括借景2个),占现有景点的24%,详见表3—2 表3—2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景点评价分级一览表
3.4资源评价
3.4.1自然风景多样化组合,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参与性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集草场、林海、奇峰等自然景观及夏凉冬雪的气候环境为一体,以高山草原为主要特色,辅以苍翠林海秀色和峻峭山石景观,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性与可参与性。

与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可进入性相结合,使之成为我国南方人民及长江沿岸“火炉”城市居民、特别是重庆及其周边多山地区居民绝佳的度假观光、跑马避暑和滑雪赏雪的旅游胜地。

3.4.2仙女山的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结合紧密
仙女山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园内充满了各种民间神话和宗教传说,仙女山的每个景点除了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外,都伴有美妙的传说。

仙女山的宗教传说引得每年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从百里之外来此朝拜,香火旺盛,已自发地形成宗教活动场所,表现出仙女山自然景观与地方民间文化相结合的神秘魅力。

仙女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很好的融入青山绿水的自然美景中,引导人们边看边听,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将会增加游览情趣。

3.4.3仙女山旅游资源有非常强的区域优势组合效应
从武隆县境内看,仙女山与芙蓉江、芙蓉洞、天生三桥、白马山构成了乌江下游风景旅游网络。

从渝东地区范围来
看,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同芙蓉洞、芙蓉江、白马山、乌江及其附近的国家级风景区南川金佛山、长江三峡和丰都名山等旅游景点相辉映,构成渝东地区新的旅游环线,仙女山更是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所组成的中国黄金旅游大环线上、千里乌江画廊中的一颗明珠。

从重庆市的区域划分看,武隆县处于上接市中心,下启三峡库区的边界上,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3.5旅游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3.5.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交通便捷,以陆运和水运为主。

陆路方面,重庆-武隆仅2.5小时,涪陵-仙女山1.5小时;丰都-仙女山2小时,武隆-彭水—湖南张家界沿线公路“三改二”后更加便捷,加上渝怀铁路2005年建成后,重庆-武隆铁路里程为197km,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已经破土动工,武隆至重庆高速路仅143.5km,届时将大大缩短旅游途中时间、降低旅游交通成本。

水路方面,重庆-涪陵-龚滩水翼船已经开通,还可经大三峡与宜昌、岳阳、武汉、南京、上海联系。

随着仙女山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仙女山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3.5.2政府高度重视
由于仙女山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特殊,重庆市政府
将其作为“后花园”来进行培育。

武隆县县委、县政府同样十分重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将其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研究仙女山森林公园的建设事宜。

因此,无论是重庆市政府,还是武隆县政府均十分重视仙女山的开发建设和发展。

3.5.3基础设施条件初具规模
3.5.3.1交通条件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外部交通条件比较良好,到武隆县城的直通公路仅39km,全部为水泥路面。

园区内现有公路可方便游客通往各景区、景点,但线路组织和公路路面较差,需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及游览步道的建设。

3.5.3.2给排水条件
公园现供水主要采用集中供水管网统一供水,随着旅游业发展及游客的增多,用水量也将日益增加,为了满足以后的用水需求,还应在园内增加蓄水池或水泵站来解决公园的生活用水、消防用水以及生产用水等。

3.5.3.3供电
园内现有的10kvA输电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用电需求,需把原有的从仙女山镇到仙女山的10kvA输电量改为35kvA,以保证园区用电。

3.5.3.4通信、广播电视
电信:公园内现有200门程控电话,以后随着公园规模的扩展应相应增加电话数量,在公园的各个景区景点应设置磁卡、IC卡等公用电话,供游客使用。

邮政:公园内尚无邮政网点,需要增设才能满足生活及旅游的要求。

广播电视:公园现可以转播电视节目,但效果欠佳,需要进行改善,可考虑宽带网的建设,以满足电视接收和上网的需求。

3.5.4服务娱乐设施具有一定基础
经过数年的发展,仙女山森林公园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初具规模。

现已拥有四星级的华邦酒店,另有仙女山宾馆、巴尔曼酒店、仙女山度假村等餐饮住宿设施以及巴尔曼游泳池、巴尔曼游乐中心、卡丁车场、跑马场、山地越野车、彩弹射击场、森林攀爬、狩猎场等娱乐设施,但在规模、档次上还需要加强、提高。

3.5.5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自99年以来,公园游客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从99年的8.53万人增加至2003年的19.3万人,尽管如此,公园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3.5.5.1客源市场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