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历史、政治及技术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历史、政治及技术背景
摘要:美国社群档案建设比较具有前瞻性,关注那些一直以来为主流档案机构所忽视或边
缘化的群体。
本文分析了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历史、政治及技术背景,介绍了美国
比较典型的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情况和主要特点。
最后,提出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
对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的启示:一是理念借鉴,以档案促进社群融合和团结;二是立足本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三是共同参与,吸收社会多方力量协作建设;四是注重
服务,开展多样化的社群文化教育;五是隐私保护,筛除档案中的个人隐私信息。
0 引言
社群档案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指“那些一直以来为主流档案机构所忽视、被边
缘化或被误述的群体通过建立他们自己的档案项目,进行的自我陈述和身份构建”,
社群档案自产生起便成为西方档案学研究热点之一。
特里·库克(Terry Cook)
因此,本文以文献研究和网站调研的方式调查了美国土著数字档案馆、南亚裔美国人数字
档案馆和“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分析其建设概况、主要特色以及对我国的
启示,以期为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背景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是在其独特历史、政治及技术背景下建设的。
首先,建设社群数字档案馆是记录社群历史的需要,也是构建社群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
美国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与美国土著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等方面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和融合,形成不同的社群。
因此,社群成员需要通过建设社群档案
记录本社群历史,并形成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
同时,社群档案帮助社群成员记录历史、
留存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身份认同,形成社群凝聚力。
其次,建设社群数字档案馆是政治权利运动发展的结果,也是公民争取平等权益诉求的体现。
20世纪中叶,和解、自由、平等、性开放等思想在西方发达国家盛行,推动了政治权利运动的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社群档案“关注非主流叙事下个体需求与命运,
追求社会和谐与包容”,“能够支持普通群众追求社群自治的诉求,是公民增强政治参与、掌握自身话语权的保障工具”。
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持。
社群数
字档案馆通过互联网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相似身份特征的人联系起来,关注并构建
其社群记忆。
2 美国典型社群数字档案馆概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变迁、不同种族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对美国社会产生巨
大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三个美国典型的社群数字档案馆,分别是:记录美国印第安土著历
史的土著数字档案馆(The Indigenous Digital Archive,IDA)
2.1 土著数字档案馆
土著数字档案馆是印第安艺术与文化博物馆(the Museum of Indian Arts & Culture)与
新墨西哥州立图书馆部落图书馆计划(the New Mexico State Library Tribal Libraries Program)和印第安普韦布洛文化中心(the Indian Pueblo Cultural Center)合作的一个
项目。
新墨西哥州历史记录咨询委员会(the New Mexico Historical Records Advisory Board)和新墨西哥州博物馆基金会(the Museum of New Mexico Foundation)也提供一定
的资金支持,对相关材料进行数字化并投放到IDA网站上。
网站拥有超过500000份的圣达菲印第安学校(Santa Fe Indian School)和其他寄宿学校
的各类文件、年鉴、信件等档案,用户可以通过浏览、标注和学习这些档案资料,探索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政府和印第安寄宿学校的历史。
此外,针对政府文件,网站开发工具
以便用户添加评论或注释,对其进行分类,或是对内容进行“反叙事”(Counter-narratives)。
IDA拥有强大的咨询顾问团队共同建设网站,以保证IDA网站信息提供的专业性和服务的便利性。
2.2 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
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建立于2008年,创始人是米歇尔·卡斯韦尔(Michelle Caswell)和萨米普·马利克(Samip Mallick)。
他们发现,随着老一辈南亚裔美国人逐渐衰老,年
轻一代却没有能力妥善保存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加上很多早期社群网站和原生电子材料
已经消失,南亚裔美国人的历史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因此,他们建立了南亚裔美国人数字
档案馆,系统地保存南亚裔美国人相关的数字档案资源。
网站通过开办如“第一天(First Day)项目”“社群讲故事(Community Storytelling)项目”等,支持社群成员讲述自身经历,并从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中挖掘南亚裔美国人的历史。
此外,SAADA还积极通过网站开展相关的文化交流与活动,包括创办在线杂志—TIDES,刊载由研究南亚裔美国人的学者发表的原创文章,以及在全国各地举行演讲和其他各类活动,扩大南亚裔美国人档案的影响力。
2.3 “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
1963年9月15日,“伯明翰爆炸事件”发生,这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运
动中的标志性事件。
“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由爆炸事件的亲闻者安·吉姆森(Ann Jimerson)创立于爆炸事件发生50周年之际。
该馆旨在为“伯明翰爆炸事件”的亲
历者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讲述自己在那个动荡时代中的成长故事,否则这些故事可能会
被遗忘在历史之外。
该馆独特的资源建设方式是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直接接触经历过爆炸事件的受访者,收集
并整理由此形成的口述档案。
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由工作人员负责
接收、整理,而后发布。
此外,该馆还致力于以鲜活的档案为素材开展民权教育。
例如,
该馆建设“反歧视课程”,由档案提供者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很好地达
到了反种族歧视教育的目的;该馆的故事讲述人还参与到青年学生的游学活动中,让同学
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了民权、自由、平等问题。
3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特色
3.1 理念目标:留存记忆,凝聚社群
档案作为最原始活动记录,能够传递和再现过去的“记忆”,并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因素。
每一个社群都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属于本社群的档案,积累形成社群“记忆”,
并通过留存和传承档案,来延续社群记忆,增强社群凝聚力。
上述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希望尽可能保存本社群的历史,增强
社群的凝聚力。
例如,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建设初衷就是为老一辈南亚裔美国人的后
代保存先辈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则旨在保留“伯明
翰爆炸事件”这一美国重大种族歧视事件背后的历史故事。
这些网站作为本社群的交流平台,能够迅速增进拥有共同文化背景和记忆的社群成员之间的了解,提高对社群的认同感、归属感。
3.2 组织运营:寻求认可,广泛合作
作为非营利组织,上述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必须通过不断与其他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来维
持运营,这些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号召社群成员参与网站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
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发出这样的号召:“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共同想象一个更加公正的未来。
现在就行动起来!(By engaging the past,tog ether we can imagine a more just future.Act Now!)”
二是邀请专业学者参与对资源的筛选、处理,或开展进一步学术研究。
土著数字档案馆允许用户对馆藏数字档案资源进行标记、添加注释,但同时咨询小组中的专业人士会对档案资源进行筛选、甄别,挑选;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除了允许成员自行上传亲身经历、照片等资料,还建立了由众多大学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通过支持网站的工作,负责美国南亚裔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三是与各类文化组织协作,吸收资金和资源支持,维持平台日常运营。
美国土著数字档案馆就与新墨西哥历史记录顾问委员会和新墨西哥博物馆基金会保持着密切合作,接收对方提供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在社群成员、媒体、历史机构、图书馆和教育工作者之间建立关系,这些组织、团体为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资金、宣传、专业知识等。
如通过杂志和报纸宣传项目成果,让公众了解该项目,并激发公众和学者关注美国民权运动历史及其发展。
3.3 资源建设:内容丰富,主题鲜明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收集的资源类型十分丰富,主题也充分反映本土和社群历史。
从资源类型来看,不仅包括常见的各类文档、照片、音视频等档案,还对重大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口述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种类齐全;从主题内容上看,它们所收集的社群档案,从不同的角度真实反映了美国的变迁以及各个社群自身的变化历程。
例如,土著数字档案馆网站收集的数字档案资源内容涵盖圣达菲印第安学校学生、印第安童工、法律、婚姻、农业等各类文档、照片;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主要收集与南亚移民历史有关的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材料,该网站还根据收集到的档案资源开展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形成了项目成果、学术论文、Tides杂志等;“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收集的是口述档案,经过该馆工作人员整理之后形成故事发布在网站上,还会根据故事内容制作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历史资料。
3.4 馆藏服务:记录历史,权利教育
上述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致力于通过馆藏资源开展各式服务,以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铭记历史。
土著数字档案馆致力于保留美国印第安土著生活、学习的足迹,南亚裔美国人数字档案馆记录南亚裔人在美国生存、生活的经历,“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则致力于还原“伯明翰爆炸事件”。
二是促进社群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未停歇,这些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无疑为社群成员沟通、交流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三是利用馆藏资源对公众进行历史和权利教育。
上述数字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能够清晰地为
本社群成员和普通公众刻画不同种群的历史,加深他们对历史的了解。
尤其是“1963 伯
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不仅通过成员口述,清晰还原“伯明翰爆炸事件”,而且通过将
档案资源与课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民权教育,推动美国的民族平等向前发展。
3.5 尊重隐私:普遍收集,模糊处理
上述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虽然面向社群成员开展普遍性的收集,只要与社群相关的档案均
可由社群成员自行上传,但档案馆工作人员会对其中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清理,或明确承
诺所有展出的档案材料均是受到上传者许可的。
例如,土著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会对上网
的档案资源进行细致的筛选,删除其中的个人隐私信息,并且该馆允许用户对发现的涉及
个人隐私的档案进行标记,提示工作人员及时删除,公众对网站中数字档案资源进行的二
次检查可以弥补工作人员筛选档案时发生的遗漏;“1963 伯明翰的孩子”数字档案馆明
确承诺未经用户允许,该馆将不会与任何人分享用户的联系信息,虽然要求用户上传个人
照片以备登记,但需要用户勾选“同意”选项,否则该馆将不会公开用户上传的故事和照片。
4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对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可以看出,美国的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皆是立足美国本土历史进程和文化特征。
我国社群
档案馆建设可以参考其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进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群档案馆。
4.1 理念借鉴,以档案促进社群融合和团结
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初衷便是通过留存档案,实现保存社群记忆,增强社群凝聚力,并进一步推动本社群的权利维护、文化传承。
尽管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差异,西方社群档案
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贴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但其建设理念却是我国社群档案研究应当
借鉴的。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档案在促进社群融合和团结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性。
作为社群记忆的重
要载体,档案不仅可以帮助厘清社群起源与发展“真相”,更能推动社群形成独一无二的
社群文化,拥有属于本社群的独特社会意识和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各社群档案的研究。
中国的社群档案研究起步晚、数量少,并且
多是对国外实践和研究的述评,少有基于中国本土的社群档案研究。
4.2 立足本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如前所述,我国有着不同于美国的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因此我国社群档案研究应对
中国历史和社会建设等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以我国国情为切入点开展研究,体现人文关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是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人口减少、文化传统丢失等是许多少数民族正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为少数民族
建档,留存其记忆和文化十分必要。
以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为例,云南省档案事
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在结构上,要求立足地方特色,积极收集征集反映云南特
色支柱产业发展、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云南传统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云南历史特
征的特色档案。
”
此外,在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社会发展
过程中,由于城市与农村差距较大,大量农民选择到大城市务工,由此催生大量农民工。
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城市的重要建设者,农民工群体身在城市,却往往被忽视、被边缘化,他们的生存状况关乎社会治安与城市稳定,因此,建立农民工档案,提升对这一群体
的关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
4.3 共同参与,吸收社会多方力量协作建设
前述美国社群数字档案馆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与社群成员、专业学者和主流的档案机构展
开了密切的合作,汲取多方力量推动社群数字档案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
一是邀请社群成员、档案专业人士、学者等共同参与社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尽管社群档
案馆建设强调采用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排斥专业人士的加入,与此相反,
档案、技术等专业人士能够以教练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社群成员消除专业壁垒,为社群
档案馆的建设提供有益的专业知识,推动其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二是与官方档案机构合作,汲取其在档案工作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
社群档案工作的开展
需要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保证其顺利进行,如,需要组织对参与社群档案工
作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社群档案工作的建设和宣传等工作
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等,主流、官方档案机构在这些方面均已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三是与商业机构合作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云、服务云体系建设。
社群数字档案馆建设需
要强而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撑,网站建设、资源收集、服务提供等都需要专业技术手段。
在“云计算”成为档案工作开展热点的当下,社群档案建设可与相关专门的技术公司合作,
提高社群数字档案馆的技术实现能力。
4.4 注重服务,开展多样化的社群文化教育
档案拥有原始性、真实性、唯一性等天然优势,将档案作为教育资源,可以极大推动社群
历史文化教育。
一方面,可以利用特色资源,举办社群档案文化展览。
以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为例,该馆是由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创办的一家非营利性博物馆。
该馆收藏有两千余件藏品,在五个室内专题展厅展出,该馆的建设和开放服务填补了主流记忆机构忽视打工群体档案的缺失,推动构建相对完整的“国家记忆”“社会记忆”,使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群体不致被遗忘;此外,通过保存农民工档案,能够帮助打工群体建立认同,并增加社会的理解与尊重,促进打工群体融合社会。
另一方面,可积极采用多种媒体形式,拍摄制作社群档案影视专题片。
影视片是有效的文化宣传手段,以档案机构为主体,以档案史料为主题,联合相关部门拍摄微电影、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等影视作品,在电视或网络媒体投放,能够引起公众对档案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如云南省档案馆每年推出1~2个有影响的史料专题片,记录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宣传云南省档案工作的建设成果。
4.5 隐私保护,筛除档案中的个人隐私信息
社群档案作为社群成员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其中必然涉及成员的工作、生活等个人隐私信息,而网络的极速、广泛传播虽然为社群成员利用社群档案创造了便利,但也加速了社群档案中涉及的个人隐私信息、敏感信息的扩散,如果不加以保护,不利于社群成员个人的信息安全。
因此,针对用户隐私信息保护,社群数字档案馆在进行资源收集、提供服务时,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严密的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制度。
由于社群数字档案资源收集主要通过社群成员自行上传的方式,因此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必须建立严格的用户隐私保护制度。
一方面,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准入资格、工作范围及操作流程等的明确限定,当工作中涉及隐私信息时提前告知用户,征求用户许可;另一方面,在对含有个人隐私的档案进行管理和开放利用时,应明确规定其开放利用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信息,避免信息泄露或为不正当使用。
二是加强档案资源中隐私信息的模糊处理。
可以从社群成员和社群档案馆工作人员两方面入手:首先,在资源收集时,应提示用户自主删除隐私信息,或授权工作人员对隐私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其次,由工作人员对资源进行再次检查,避免遗漏。
三是完善社群档案资源公开程序。
首先,用户上传资料时需要阅读资源公开的知情同意书并勾选“同意”选项,确保资源公开完全是社群成员自愿行为;其次,开设用户隐私信息反馈渠道,以便资源利用者发现尚未清理完全的隐私信息,提示工作人员再次处理。
5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身诉求、分享个人经历,建立社群数字档案馆正是各社群“书写自己的历史”“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