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岩石学》期末考试拓展学习(三)3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大《岩石学》(三)
第二部分沉积岩石学
第一章沉积岩石学概念
内波、内潮汐沉积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内波、内潮汐沉积作为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兴起,此后在国内外现代水体和古代地质记录中陆续发现或论证了大量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并对其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从内波和内潮汐的基本概念、层序特征、形成特征、研究现状及沉积作用方式等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内波;内潮汐;沉积特征;鉴别标志;沉积作用方式
就半深海、深海的沉积作用而言,浊流理论的提出可以作为海洋深水沉积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而另一种深水沉积类型的等深流及其沉积作用则成为了继浊流理论之后深水沉积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海洋学领域就不断地发现在深部水体内部存在着一种波动,这种波动能够引起深部水体的运动,
研究表明它即不同于浊流,也有别于等深流。

最终是高振中等将内波理论应用于沉积学领域,并提出“内潮汐沉积”这一术语,这可以说是深水沉积理论的再次飞跃。

1内波、内潮汐的基本概念
内波是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

在大多数海湾和湖泊中都可能有内波存在。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

内波的高度大者可超过百米,小的仅为厘米级。

通常在深水处振幅大,而在浅水带振幅小。

内波的波长变化也很大,小的远小于1m,大者则可超过数公里。

由于内波的波长和振幅均可很大,能引起质点在纵向和横向上长距离转移,故内波是海水混合和搬运的重要营力。

内波周期的变化范围从不足1分钟到长达数日或更长。

内潮汐是具有和半日潮或日潮相同周期的内波。

大量海洋测量资料表明,在浅水带各种不同周期的内波表现得都很强烈,但在海底测量记录中不易识别内潮汐;而在较深水部位,短周期内波的影响大大减弱,而内潮汐则表现得相当明显。

通常,在潮差较大的地区,当水深大于250m时,双向交替流动的周期趋近于半日潮或日潮,而在潮差小的地区,则需更大的深度才趋近于潮汐周期。

2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和构造
成分特征
内波和内潮汐沉积通常是改造其他类型深水沉积的产物,如重力流沉积、深水原地沉积等。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物质成分决定于它所改造的沉积物的成分,故既有陆源的,又有内源的,还可有火山碎屑物质。

迄今所见者,以陆源组分为多。

(1)陆源物质:陆源组分主要来源于由浊流或其它重力流搬运至深水盆地的砂泥质和垂直降落沉积的粘土和粉砂质。

(2)内源物质:内源沉积物一碳酸盐岩为主,次之为硅质和其它物质。

(3)火山碎屑物质:翁通爪哇海台上的内潮汐沉积中,火山碎屑物质作为一种次要组分出现。

结构特征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粒度以砂级为主,次为粉砂级,也可有泥级沉积物。

颗粒形状以次棱角状至次圆状为主,分选中等至好。

以内源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生物颗粒常为其重要的或只要的结构组分。

这些生物组分的粒度。

圆度和分选,既与生物本身特征有关,也与其搬运和沉积过程有关。

沉积构造
内波、内潮汐沉积具有多种类型层理构造,其中以各种各样的交错纹理和交错层最为普遍。

(1)交错纹理:交错纹理是内潮汐沉积最为重要的一种层理类型。

(2)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是床沙载荷和悬浮载荷交替沉积的产物。

(3)板状交错层:低角度。

(4)平行纹理:成互层状。

(5)波痕:内波、内潮汐沉积中的波痕是相当发育的,尤以不对称的流水波痕常见。

内潮汐流或内波引起的海底流动均为可形成流水波痕。

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层序特征
沉积层序是沉积环境、物源及其演化的函数。

在内潮汐、内波作用控制下形成的沉积物其层序特征必然反映沉积时的水动力特点及周期性变化,故内潮汐。

内波沉积的层序是有其内在规律的。

现已识别出的该类沉积可归纳为三种基本层序模式。

(1)双向递变层序:该层序的基本特征是层序中部粒度最粗,向上向下均逐渐变细,反映水动力条件的弱-强-弱的变化。

主要由砂级沉积物组成。

(2)单向递变层序:该层序的特征是层序下部粒度最粗,向上逐渐变细,与上覆泥质沉积呈渐变过渡;底与下伏泥岩突变接触,界线截然。

其粒度为细砂和极细砂。

(3)对偶层双向递变层序:该层序的基本特征是砂、泥岩薄互层组成,其沉积特征由其沉积环境条件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