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临床有效中药特点分析_柳普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无异常。

中医辨证为肾虚肝郁夹血瘀证,予以五子四逆失笑散减五味子,加鸡血藤、益母草、制首乌、桑椹,以补肾疏肝,兼以活血化瘀。

予以方药4剂,水煎服,2日服1剂,每日服3次,每次服100mL。

并嘱其坚持测BBT。

二诊:2011年1月12日,患者诉药后腰酸痛较前减轻,脱发,疲倦,舌黯苔稍腻,脉弦。

予以五子四逆失笑散加生山楂、黄花,予以方药7剂。

三诊:2011年1月27日,患者诉药后腰酸及口干口苦、阴干、手心热等较前明显减轻,舌红苔黄厚,脉弦滑。

予以寿胎四逆散四物汤减去阿胶,加鸡血藤、益母草、生地黄、黄柏,予以方药8剂,余治疗同前。

四诊:2011年2月15日,患者诉腰酸、乳胀消失,眠差,余无不适,
收稿日期:2012-08-07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临床优势专科耳鸣专病建设项目(2008SW0276)
作者简介:柳普照(1978-),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耳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李明(1952-),男,教授,研究方向:耳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liming0168@sina.com.舌红苔黄厚。

予以寿胎四逆失笑散减阿胶,加鸡血藤、益母草、枸杞子、合欢皮,8剂。

五诊:2011年3月18日,LMP:11/3-6天净,量较前减少1/2,余同既往,予以五子四逆四物汤减五味子,加丝瓜络、鸡血藤、益母草。

患者于2011年5月7日行冷冻胚胎移植,13天后查血HCG955mL U/mL,P50ng/mL2012年3月随访已顺利生产一男婴,其子安康。

参考文献
[1]卢惠霖,卢光瑗.人类生殖与生殖工程[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5.
[2]Branco AC,Acheur-Frydman N,Kadoch J,et al.In vitoo fertilization and embrgo transfer in seminatural cyclcs for patients with ovarian ag-
ing[J].fertil Steril,2005,84(4):8753.
[3]吴泽俊.妇女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焦虑和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7.
[4]杨小玉.IVF-ET妇女的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6.
[5]王铁枫,刘雁峰.中医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作用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4):44-46.
[6]黄莉,金若敏.逍遥散的药理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29(7):88-89.
耳鸣临床有效中药特点分析
柳普照1,2,张剑宁1,李明1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200437;
2.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目的:总结治疗耳鸣的有效中药的经验。

方法:在建立门诊耳鸣专病病历的基础上,收集经耳鸣门诊诊治的1800例耳鸣患者合计6910张门诊有效处方,使用频数法总结临床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

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辨证用药特点,结合专业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耳鸣临床常用药物以益气温阳、活血补血、健脾祛湿类为主,药物多入脾、胃经,药性多温、寒、平,药味主以甘、苦、辛;治疗气虚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阳虚常用巴戟天、制附子、桂枝、肉桂;阴虚常用鳖甲、知母、麦冬、百合;湿热常用化橘红、滑石、炒黄芩、苍术、生栀子;血瘀常用当归、桃仁、川芎;气滞常用佛手、小茴香、川楝子、梅花。

结论:治疗耳鸣的有效中药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下一步研究治疗治疗耳鸣的中成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耳鸣;频数法;回归方法;临床用药;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764.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199-03
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源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症状;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严重者完全无法工作,甚至有自杀倾向,此类耳鸣在临床上常称为主观性耳鸣。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科自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临床优势专科耳鸣专病建设三年以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总结治疗耳鸣的经验,我们在建立门诊耳鸣专病病历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和分析其门诊病例资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鸣专科就诊的患者。

门诊诊治的耳鸣患者共收集1800例患者6910人次的有效资料,中药处方6910张。

1.2纳入标准
(1)入选的病例取自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来院就医的耳鸣患者;(2)以耳鸣为第一主诉;(3)伴有不良心理反应[1]。

1.3排除标准
(1)排除他觉性耳鸣患者;(2)排除听觉系统其它
病变的患者,如耳硬化症、听神经瘤、听神经病等所致;(3)不愿意提供病史材料或材料不完善的患者[1]。

1.4研究方法
建立门诊耳鸣专病病历,收集患者就诊资料,包括中医症状、辅助检查、证候诊断和处方用药等信息,基于Access2000设计耳鸣门诊病历数据库。

临床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统计采用频数法,辨证用药特点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临床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使用频数法
对诊治耳鸣的常用药物(使用频次百分率超过15%)及其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见表1。

表1临床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
名称频次百分率性味归经
黄芪373254.01甘、温脾、肺
大枣355851.49甘、温脾、胃
党参332848.16甘、平脾、肺
当归329347.66甘、辛、温脾、肝、心
川芎277940.22辛、温肝、胆、心包
桂枝249536.11甘、辛、温心、肺、膀胱
附子232233.60甘、辛、热脾、心、肾
半夏154922.46辛、温脾、胃、肺
黄连154522.36甘、苦、酸、平肝、肾
炒黄芩150421.77苦、寒肺、胃、胆、大肠鳖甲147621.36咸、寒肝、肾
桃仁142720.65甘、苦、平心、肝、大肠
牡蛎132919.23咸、涩、微寒肝、肾
黄柏119017.22苦、寒肾、膀胱、大肠蝉蜕115716.74辛、苦、温膀胱、肾
麦冬107115.50甘、微苦、微寒心、肺、胃
知母105615.28甘、苦、寒肺、胃、

图1四气
常用中药依据传统中药类别可分为4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益气温阳药物,其次是活血补血药物,第3类为健脾祛湿药物,第4类为滋阴药物;从药物归经来看,以归脾、胃经药物为主。

从四气五味来看,以性温药物居多,其次是寒平药物,再次是热药;五味归属按由高到底顺序依次是甘、苦、辛、咸、酸。

图2五味
2.2辨证用药特点
将门诊病历中的耳鸣证候诊断按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证候规范》[2]拆分为单证,共得到气虚、阳虚、阴虚、湿热、血瘀和气滞等6种常见单证,然后以此为应变量,以临床用药为自变量,对各单证的用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2.1符合“气虚”单证者4556次对每一自变量经似然比、Score及Wald检验,P值均<0.000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或P<0.05);所求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79.797-1.255黄芪(P=0.000)-0.715太子参(P=0.000)-0.622党参(P=0.000)+ 0.517巴戟天(P=0.000)+1.178仙茅(P=0.001)+ 0.947桂枝(P=0.000)+0.37当归(P=0.000)+ 0.573小茴香(P=0.000)+2.527丹皮(P=0.000)-0.67黑大豆(P=0.000)+0.564苍术(P=0.000)+ 0.516槟榔(P=0.000)+0.338肉桂(P=0.001)+ 0.354鹿角片(P=0.001)+0.516鳖甲(P=0.001)+ 0.331山萸肉(P=0.001)+0.323麦冬(P=0.002)+ 0.592水蛭(P=0.001)-0.515枸骨叶(P=0.001)+ 0.5百合(P=0.002)+0.189知母(P=0.008)+1.01狗脊(P=0.01)+1.083仙鹤草(P=0.014)+0.401佛手(P=0.003)。

2.2.2阳虚符合“阳虚”单证诊断者2376人次。

对每一自变量经似然比、Score及Wald检验,P值均<0.000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或P<0.05);所求logis-tie回归方程为Logit(P)=
3.659-1.84巴戟天(P= 0.000)-0.992制附子(P=0.000)-2.662桂枝(P= 0.000)-1.329肉桂(P=0.000)-1.996鹿角片(P= 0.000)+0.446当归(P=0.000)+0.565川芎(P= 0.000)+0.508砂仁(P=0.000)+1.076佛手(P= 0.000)-0.49怀牛膝(P=0.008)+0.606水蛭(P= 0.009)-0.627炮姜(P=0.014)-0.266太子参(P= 0.021)+0.535枸骨叶(P=0.041)。

2.2.3阴虚符合“阴虚”单证诊断者2619人次。

对每一自变量经似然比、Seore及Wald检验,P值均<0.0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所求logistie回归方程为Logit(P)=-6.81-1.832鳖甲(P=0.000)-1.172知母(P=0.000)-1.76麦冬(P=0.000)-2.001百合(P=0.000)-1.99山萸肉(P=0.000)-0.673丹皮(P=0.000)+0.704天麻(P=0.000)+ 0.717路路通(P=0.000)+0.402黄芪(P=0.000)+ 0.236当归(P=0.004)+0.855生蒲黄(P=0.015)+1.315生栀子(P=0.016)-0.421芦根(P=0.002)-1.559白果(P=0.005)+0.962益母草(P=0.014)-0.533乌梅(P=0.035)+0.452决明子(P= 0.035)。

2.2.4湿热符合“湿热”单证诊断者902人次。

对每一自变量经似然比、Score及Wald检验,P值均<0.000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或P<0.05);所求logis-tie回归方程为Logit(P)=-22.844-4.918生栀子(P=0.000)-4.956滑石(P=0.000)-4.038炒黄芩(P=0.000)-4.221白头翁(P=0.000)-4.755苍术(P=0.000)-4.844生蒲黄(P=0.000)+2.924化橘红(P=0.001)+0.596小茴香(P=0.01)+2.667莲子心(P=0.003)+0.812麦冬(P=0.005)-2.412甘遂(P=0.005)-0.764荷梗(P=0.033)。

2.2.5血瘀符合“血瘀”单证诊断者3515人次。

对每一自变量,经似然比、Score及Wald检验,P值均<0.000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或P<0.05);所求lo-gistie回归方程为Logit(P)=-2.095-炒当归(P= 0.000)-0.452桃仁(P=0.000)-1.529川芎(P= 0.000)+0.586黄芪(P=0.000)+0.266党参(P= 0.000)+0.428麦冬(P=0.000)-1.437水蛭(P= 0.000)+0.587小茴香(P=0.000)-0.864莪术(P= 0.000)-0.444蝉衣(P=0.000)+0.598川楝子(P= 0.000)-0.379荆芥(P=0.037)-0.591羌活(P= 0.000)-0.794海蛤壳(P=0.001)+0.307佛手(P= 0.019)+0.29太子参(P=0.021)+0.57丹皮(P= 0.025)-0.367全瓜蒌(P=0.029)。

2.2.6气滞符合“气滞”单证诊断者1222人次。

对每一自变量,经似然比、Score及Wald检验,P值均<0.000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或P<0.05);所求lo-gisti。

回归方程为Logit(P)=
3.573+0.506川芎(P= 0.000)-2.791小茴香(P=0.000)-2.366佛手(P= 0.000)-3.135砂仁(P=0.000)-2.373川楝子(P= 0.000)-1.817槟榔(P=0.000)+0.519黄芪(P= 0.000)+0.596苍术(P=0.000)+0.475桃仁(P= 0.002)-1.209玫瑰花(P=0.002)+1.476鸡内金(P=0.003)-1.053梅花(P=0.007)+0.751化橘红(P=0.025)+0.583防风(P=0.025)+0.988水蛭(P=0.034)-0.501路路通(P=0.039)。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再结合专业知识可以看出,对气虚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阳虚常用巴戟天、制附子、桂枝、肉桂;阴虚常用鳖甲、知母、麦冬、百合;湿热常用化橘红、滑石、炒黄芩、苍术、生栀子;血瘀常用当归、桃仁、川芎;气滞常用佛手、小茴香、川楝子、梅花。

3讨论
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也是中医药薪火传承的核心与精髓,但是其间存在着灵活的辨证思维、方药运用以及“存乎一心”的精妙境界,常常是难以表达和言传的。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等现代数理手段,从临床实证出发,对中医学术经验进行总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客观地获得大量专家临床经验,可望成为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经验总结模式。

近年来,借助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中医临床专病证候的相关研究[3]取得了一定成绩,计算机辅助分析[4]在中医专家经验继承中的应用受到重视。

本研究通过对1800例患者6910张临床中药处方的分析,对治疗耳鸣的用药经验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如临床用药以益气温阳、活血补血、健脾祛湿类为主,药物多入脾、胃经,药性多温、寒、平,药味主以甘、苦、辛;治疗气虚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阳虚常用巴戟天、制附子、桂枝、肉桂;阴虚常用鳖甲、知母、麦冬、百合;湿热常用化橘红、滑石、炒黄芩、苍术、生栀子;血瘀常用当归、桃仁、川芎;气滞常用佛手、小茴香、川楝子、梅花。

以药推证是中医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从以上6个单证的方程式中可以发现以气虚单证的内容最为丰富、复杂,包含了除益气药物之外,还有温阳、活血补血、滋阴、理气、燥湿等药物;同时其他单证的方程式中均包含了益气药物。

由此我们推测耳鸣的发病机制以气虚为基础,又由于每位患者的自身体质的不同,在气虚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证候,如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等证候。

当然,本研究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对临床数据采集要求较高,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专家经验的研究结果影响较大;多元分析的数据结果需要专家参与加以取舍。

因此,本研究方法如能与传统的经验总结模式相结合,则可望获得更加全面、准确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明,黄娟.耳鸣诊治的再认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9):701-704.
[2]邓铁涛.中医证候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22-53.
[3]张琴,刘平,张文彤.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3-5.
[4]孙振,苏永华,岳小强.凌昌全教授治疗肝癌用药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21-1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