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章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D)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
【解析】县界属于行政区边界,显然界线是明确的。

图示区域界线位于两水系之间的分水岭处,故山脉是该区域县界划分的依据。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C)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
【解析】图示区域交通快捷,环境优美,且靠近高等院校,故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2017·东北名校联考)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 ℃~14 ℃,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 ℃~18 ℃。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根据所给材料回答3~4题。

3.该作物在甲地的最佳收获月份是(B)
A.3月B.4月
C.8月D.11月
4.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A)
A.上市较迟B.水源丰富
C.离市场近D.病虫害多
【解析】第3题,由材料知,该作物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 ℃~14 ℃,后期(1个月)15 ℃~18 ℃。

读图,甲地符合这一条件的时间只有3、4月份,即3月份温度约12 ℃~14 ℃,4月份约为15 ℃~18 ℃,所以最佳收获月份是4月份,B对。

第4题,依照上题分析,可以判断乙地种植该作物上市较迟,A对;图中没有水源条件,也无市场条件,无法判断,B、C错;从图中分析,乙地气温较低,最冷月气温低于0°,病虫害难以过冬,所以乙地病虫害少,D错。

(2016·山东淄博模拟)读图回答5~6题。

5.对两地自然环境的表述,正确的是(C)
A.两地气候类型相同B.两地河流的结冰期相同
C.形成两地的外力作用相同D.两地植被景观相同
6.对两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
A.石油资源丰富
B.劳动人口均占本国的20%左右,劳动力丰富
C.均大面积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
D.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5题,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而黄河三角洲为温带季风气候,故两地气候类型不同,这样两地的植被景观也不同;尼罗河无结冰期,黄河有结冰期;形成两地的主要外力作用都是流水作用。

第6题,由图可知两地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尼罗河沿岸劳动力不丰富;两地水资源短缺,不能大面积种植水稻;尼罗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与我国首都不相同。

二、综合题
7.案例分析——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案例材料:30°N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

比较目的: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分析方法: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是比较法。

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问题探究:
(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__都位于大河入海口__,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__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__,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__都是地狭人稠的地区__。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__乙__,判断理由是__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90°,而丙与甲三角洲的经度间隔约是120°__。

(3)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均是其所在国家重要的农业区,试列表分析说明它们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条件和主要不同特点。

【答案】(3)
甲乙丙
共同优势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主要不同特点以生产长绒棉闻名;光
照条件好;由于降水集
中在冬季,所以夏季需
引水灌溉
以种植水稻、棉花、油
菜为主;劳动集约化程
度高,单产高
以种植水稻和亚热带水
果为主;资金充足、技
术水平、集约化和机械
化程度高
【解析】甲、乙、丙分别是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其发展农业生产条件相同点应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人口、交通、市场等社会经济方面比较,不同点从作物种类;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A)
A.气候B.土壤
C.市场D.水源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产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D)
A.光照弱B.降水少
C.多大风D.低温冻害
【解析】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2017·四川成都模拟)乌恰县一户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克孜吉别克家转场路线,这4个牧场都在玉奇塔什草原及周边范围内,它们都位于不同高度上。

据材料完成3~5题。

3.牧民克孜吉别克家的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市场
4.4个牧场中位于海拔最高的是(D)
A.乌鲁克恰提乡草原牧场B.阿热克托热克草原牧场
C.喀什喀苏草原牧场D.硕热克草原牧场
5.从玉奇塔什草原的地理位置看,距离下列国家最近的是(B)
A.哈萨克斯坦B.吉尔吉斯斯坦
C.塔吉克斯坦D.巴基斯坦
【解析】第3题,不同的海拔高度气温、降水条件不同,造成牧场的季节差异。

所以,地形是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

第4题,6~8月是当地最热的季节,放牧在海拔最高的牧场。

所以,硕热克草原牧场海拔最高。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玉奇塔什草原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国界线。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6~7题。

6.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B)
A.河网密布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D.红壤广布
【解析】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7.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C)
A.提供工业原料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解析】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二、综合题
8.“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结合“我国商品粮基地生产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__南方__(南方或北方);2000~2003年主要分布在__北方__(南方或北方)地区。

(2)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中A、B两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差异。

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要素特征表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A 商品粮基地气候类型__温带季风__气候__旱地__耕作业,一年一熟降水变化自__东__向__西__减少
由东向西的农作物依次为:
水稻→玉米→谷子
土地条件
__黑__土为主,耕地__集中连
片__,人均水平__高__
农业生产规模__大__,机械化
程度__高__,商品率__高__ 矿产资源__石油__丰富__重__工业基地
B 商品粮基地气候类型__亚热带季风__气候
水田为主,一年__两熟到三熟
__熟
降水变化从南向北减少水面减少,影响农业产值构成土地条件
__水稻__土较肥沃,耕地__分
散__,人均水平__低__
生产规模__小__,粮食商品率
__低__
矿产资源贫乏
依靠进口资源发展工业,商业
贸易较发达
(3)试分析B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让位于A地区的主要原因。

【答案】(3)B地区由于河网密布、地形破碎,生产规模小,城市发展快,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使其粮食的商品率低,进而导致其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地位下降。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向北方转移的趋势,这和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有关。

A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该区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型机械化生产,又分布有肥沃的黑土,因此粮食的商品率很高,并逐步取代了长江三角洲(B)在全国的“粮仓”地位。

而B地因地理位置优越,弥补了其资源短缺的不足,
商业贸易、综合性的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很快,人口分布稠密,再加上该地受水文状况的限制,土地较为分散,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粮食商品率较低,在全国的“粮仓”地位逐渐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