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高中化学拓展课程第5章《非金属元素》检测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金属元素》检测题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硅胶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和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B.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元素
C.Na
2O与Na
2
O
2
都能和水反应生成碱,它们都是碱性氧化物
D.硅以单质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2.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煤里往往含有硫元素,在其燃烧过程中会生成SO
2
,形成大气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是一种含硫的纯净的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会生成SO
2
,形成大气污染
B.煤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开采和使用
C.在水吸收SO
2
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D.SO
2
是酸性氧化物,进入大气后与水分子结合最后形成酸雨
3.下列液体中所含粒子种类最多的是
A.氨水B.硫化钠C.醋酸钠D.久置的氯水
4.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锰酸钾溶液、二氧化硫、酒精都能杀菌消毒,都利用了强氧化性
B.将矿物燃料脱硫脱硝可有效防止酸雨
C.通信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Si,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是SiO
2
D.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与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柴油化学成分相似
5.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单质直接化合得到的是( )
A.FeS B.SO
2 C.Al
2
S
3
D.SO
3
6.下列实验操作中,始终无明显变化的是()
A.NO
2通入FeSO
4
溶液中
B.SO
2通入已酸化的Ba(NO
3
)
2
溶液中
C.Cl
2
通入NaBr溶液中
D.CO
2通入CaCl
2
溶液中
7.A、B、C、D、E 五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短周期主族元素R,它们能发生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已知A、B、D、E四种物质均难溶于水,单质R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化合物A既能溶于NaOH又能溶于氢氟酸
C.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2R+2OH-+2H
2O=2RO
2
-+3H
2

D.化合物C的溶液与反应①产生的气体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8.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够达成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用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可以完全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和NO
2
) B.硝酸常用来制造氮肥、染料、塑料、炸药、硝酸盐
C.在一定条件下,铵盐都可以分解
D.在工业上可用液氨作制冷剂
10.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NO和bmolO
2
,反应后容器内N原子数、O原子数之比为()
A.a
b
B.
a
2b
C.
a
a+2b
D.
b
a
11.将潮湿的Cl
2
通入如图所示装置中,一段时间后乙装置中红色干燥布条褪色。

则甲装置中所盛试剂(足量)可能是()
A.浓硫酸B.NaOH溶液C.KI溶液D.饱和食盐水
12.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不相符的是
A.将SO
2
通入到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红色褪去
B.AgNO
3
溶液滴入氯水中产生白色沉淀,随后淡黄绿色褪去
C.H
2C
2
O
4
溶液滴入KMnO
4
酸性溶液中产生气泡,随后紫色褪去
D.NO遇空气变为红棕色
13.将SO
2气体通入BaCl
2
溶液,无沉淀生成,再通入X气体,有沉淀生成,则X不可能是
A.Cl
2B.H
2
S C.NH
3
D.CO
2
二、填空题
14.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Cl
2、H
2
O
2
、ClO
2
(还原产物为Cl-)、O
3
(1 mol O
3
转化为1 mol O
2
和1 mol H
2
O)等物质
常被用作消毒剂。

等物质的量上述物质消毒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Cl
2 B.H
2
O
2
C.ClO
2
D.O
3
(2)H
2O
2
可作为废液消毒剂,有“绿色氧化剂”的美称。

如消除采矿业胶液中的氰化物(如
KCN),经以下反应实现:KCN+H
2O
2
+H
2
O=A+NH
3
↑,则生成物A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H
2O
2
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漂白剂亚氯酸钠(NaClO
2
)在常温、黑暗处可保存一年。

亚氯酸不稳定,可分解,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HClO
2→ClO
2
↑+H++Cl-+H
2
O(未配平)。

在该反应中,当有1 mol ClO
2
生成
时转移的电子个数约为________。

(4)“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 )和洁厕剂(主要成分是浓盐酸)不能混用,原因是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15.中国科学院官方微信于2017年3月发表《灰霾专题》,提出灰霾中细颗粒物的成因,部分分析如图所示。

请回答:
(1)下列气体污染物中,能形成酸雨的有__(填字母)。

a.SO 2
b.NO x
(2)气体污染物的氨部分来源于农业活动。

一种化肥分解生成NH 3、CO 2、和H 2O ,其化学式是___。

(3)二次颗粒物中(NH 4)2SO 4的来自于污染源中的__。

(4)取某空气样本处理制成待测液,测得有关数据如下(其他离子忽略不计)
: 离子 Na + NH 4+
H + SO 2
4- NO 3- 浓度(mol/L) 6×10-6
2×10-5 8.4×10-5 4×10-5
y 表中y=__。

16.有关FeSO 4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无关物质已略去)。

已知:①X由两种化合物组成,将X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通入BaCl
2
溶液,产生白色沉
淀。

② Y是红棕色的化合物。

(1)气体X的成分是(填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若经反应I得到16 g固体Y,产生的气体X恰好被0.4 L 1 mol/L NaOH溶液完全吸收,
则反应IV中生成FeSO
4
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向FeSO
4
溶液中加入某一物质可变成溶液2且不引入任何杂质,写出该过程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4)溶液2中金属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7.亚硝酸钠(NaNO
2
)是工业盐的主要成分,在漂白、电镀等方面应用广泛。

实验室利用下图装置制备亚硝酸钠,并测定所制亚硝酸钠的纯度。

(加热装置及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Ⅰ.亚硝酸钠的制备。

(1)盛放浓HNO
3
的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装置E中制取NaNO
2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多余的NO在装置F中被氧化为NO
3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打开A中弹簧夹,通入N
2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Ⅱ.亚硝酸钠纯度的测定。

当Na
2O
2
完全反应后,E中产生的固体除NaNO
2
外,还可能有NaNO
3。

测定亚硝酸钠纯度的步骤
如下:
步骤一:取反应后的固体4.30 g溶于稀硫酸,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KI,将溶液中的NO
2
-和
NO
3-全部还原为NO,并通入足量N
2
,将NO全部赶出,最后将溶液稀释至1000 mL。

步骤二:取上述所得溶液10 mL,用淀粉作指示剂,用0.050 mol/L的Na
2S
2
O
3
标准液滴定,发
生的反应为I
2+2Na
2
S
2
O
3
=2NaI+Na
2
S
4
O
6
,最终消耗Na
2
S
2
O
3
溶液体积为16.00 mL。

(5)步骤二中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混合固体中NaNO
2
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7)若在滴定终点读取滴定管刻度时,仰视标准液液面,则测得亚硝酸钠的纯度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8.图是实验室制取HCl气体并验证气体性质的装置图。

完成下列填空:
(1)玻璃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

B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C瓶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证明HCl气体中含有氯元素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

19.(1)写出N
2
的电子式_____。

下列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____。

A.闪电 B.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使空气中的氮气液化
C.根瘤 D.合成氨车间
(2)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消石灰与氯化铵固体的方法来制取氨气。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中错误的是____。

(3)氨气可使湿润的红包石蕊试纸变蓝的原因(用化学用语表示)______。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加热的铜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锥形瓶中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____。

A.H
2 B.NO
2
C.HNO
3
D.NH
4
N03
写出乙装置中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已知3Cl
2+2NH
3
→N
2
+6HCl,常温常压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将15mLCl
2
和40mLNH
3
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为_____mL。

(6)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可溶解700LNH
3
,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g/cm3,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L(保留一位小数)。

四、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20.已知A、B、C、D、E、F是含有同一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A是一种红棕色气体,B是一种无色气体,F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A + H
2O→ B + C;②C + F→D;③D + NaOH→F + E + H
2
O。

(1)写出它们的化学式:A_______、C_______、D_______、F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
①_________,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
③_________。

(3)工业生产C的过程中有一步反应为F经催化氧化生成B和H
2
O,写出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五、计算题
21.家用漂白剂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l
2+2NaOH═NaCl+NaClO+H
2
O。

若要制备149g的次氯酸钠,则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
少?____标况下,Cl
2
的体积为多少?____
22.硝酸工业生产中的尾气可用纯碱溶液吸收,有关的化学反应为:
2NO
2+ Na
2
CO
3
=NaNO
2
+ NaNO
3
+ CO
2
↑ ①
NO + NO
2+ Na
2
CO
3
= 2NaNO
2
+ CO
2
↑ ②
⑴配制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吸收液,需Na
2CO
3
·10H
2
O_________g;
⑵现有1000g质量分数为21.2%的纯碱吸收液,在20℃经充分吸收硝酸工业尾气后,测得吸收
液中NaNO
2和NaNO
3
物质的量之比为5:3(不考虑NO、 NO
2
与水的反应):
① 硝酸工业尾气中NO、 NO
2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
② 若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发掉688g水,冷却到0℃,最多可析出NaNO
2
________克?(0℃时,
NaNO
2
的溶解度为71.2g/100g水)
23.某同学购买了一瓶“84消毒液”,包装说明如下。

请根据说明信息和相关知识分析:
(1)该“84消毒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_______ mol/L(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2)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计划使用NaOH溶液制取消毒液,反应原理为:Cl
2
+2NaOH=NaCl+
NaClO+H
2O。

制取时,需要多少升4.0mol/L的NaOH溶液才能与2.24L(标准状况下)
的氯气恰好
完全反应_________。

(简要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D 6.D 7.B 8.B 9.A 10.C 11.D 12.A 13.D
14.C KHCO
3 H
2
O
2
作氧化剂,其还原产物是H
2
O,没有污染,不引入新杂质 6.02×1023
ClO-+Cl-+2H+=Cl
2↑+H
2
O
15.ab NH
4HCO
3
或(NH
4
)
2
CO
3
工业燃煤、机动车行驶、农业活动3×10-5
16.SO
2、SO
3
SO
3
2-+2Fe3++H
2
O=SO
4
2-+2Fe2++2H+ 2Fe2++H
2
O
2
+2H+=2Fe3++2H
2
O 取少量溶液2
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原溶液中含有Fe3+。

17.分液漏斗作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 2NO+Na
2O
2
=2NaNO
2
5NO+3MnO
4-+4H+=5NO
3
-+3Mn2++2H
2
O 把装置内残留的NO驱赶至后续装置,使其充分吸收,避免
污染空气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后,溶液由蓝色褪为无色,且30 s内不再变化80.2%(80.0%~80.3%即可) 偏低
18.圆底烧瓶干燥氯化氢气体有白烟产生 NH
3+ HCl=NH
4
Cl 将气体通入水中,
然后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9. D Ca(OH)
2+2NH
4
Cl CaCl
2
+2NH
3
↑+2H
2
O AC NH
3
+ H
2
O NH
3
· H
2
O NH
4
++
OH— A 4NH
3+5O
2
4NO+6H
2
O 5 18.4
20.NO
2 HNO
3
NH
4
NO
3
NH
3
3NO
2
+H
2
O=2H++2-
3
NO+NO NO
2
NO
2
+
4
NH+OH-
NH
3↑+H
2
O 4NH
3
+5O

催化剂
4NO+6H
2
O
21.160g 44.8L 22.572 1:7 101.3g 23.4.0mol/L 0.05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