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贞观初年曾打败东突厥,建立安西都护府。
2、贞观之治:
(1)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重大措施:①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②重视农业,轻徭薄赋;③精简机构;④加强国防;⑤改善民族关系;⑥开放对外交流。
(3)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4)意义: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5)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启示: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
3、唐朝前期几位杰出的帝王:三皇两盛世:李世民(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周政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4、贞观名臣:宰相“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著名谏官:魏徵,先后给唐太宗进谏200余条,被誉为“一面镜子”。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问题:①“朕”指谁?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统治史称为“贞观之治”
②“以古为镜”含义:指要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的含义:就是要听取魏徵的直谏。
③怎样理解这段话,意思是告诫我们:人无论身居何位,都应该谦虚,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5、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陕西礼泉县。
6、评价唐太宗: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
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
7、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
高?共同点:①富有才干,②英武果断,③勇于创新。
不同点:秦始皇:创新意识较强,但比较残暴。
汉武帝:巩固国防,开拓疆土,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好在能悬崖勒马。
唐太宗:统治开明,宽容,虚心纳谏,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
似可对唐太宗的评分更高些。
材料分析:“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
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2)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
因为他吸取了隋灭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体现了他重视百姓,以民为贵的思想。
(1)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政策?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2)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启示?
启示:只有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关爱他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