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一、选择题
1.“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瓦解。

”材料描述的是
A.《辛丑条约》的影响B.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
C.这一时期,张謇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2.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地区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这种变化与哪国有关?
A.美国B.日本C.英国D.俄国
3.有关如图文献《资政新篇》理解错误的是
A.主张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
B.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主张向西方学习
D.太平天国后期所颁布的
4.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

这种“变局”开始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

下列太平天国的史实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永安封王
③天京事变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7.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消除了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
C.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完全阻止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8.江南制造局从美国购置了“制器之器”,设备完整,机械化程度较高。

到19世纪90年代,该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机器设备最齐全、工艺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兵工企业。

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B.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D.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9.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万木草堂
D.福建船政学堂
10.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

此檄文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天津条约》的签订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1.某班同学在历史活动中对《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进行分析比较,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两个条约相似点的是
①都割让了领土②都有赔款③都规定了帝国主义在华设厂④都开放了通商口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2.洋人笔下的慈禧与光绪(见下图)。

慈禧的右手拿着写有“REFORM”(变法)字样的条幅,左手用力揪住光绪的耳朵大声训斥。

此漫画反映了()
A.百日维新失败B.光绪帝调皮捣蛋
C.慈禧喜欢家暴D.清皇宫教育模式
13.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山西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如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这充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
A.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变法的措施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果D.维新思想深入民众之中
1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讲“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瓦德西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清朝以北洋海军为代表的近代军事力量强大B.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C.以义和团为代表的反帝爱国运动持续不断发展D.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运动成果丰富
15.有学者写道“为求侵华列强饶恕,不惜强迫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人出银一两,换取她回銮北京充当‘女皇’的地位。

”此说的依据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6.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①都是由孙中山号召或领导的②都是武装斗争
③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④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7.孙中山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联中的“公”是指
A.熊秉坤B.蔡锷C.黄兴D.宋教仁
18.下图所示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大学毕业材料,该材料显示的公历年份是()
A.1927年B.1925年C.1926年D.1934年
19.“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这是孙中山为在武装起义中牺牲的刘道一写的挽诗,这次武装起义应该是
A.黄花岗起义B.广西起义C.安庆起义D.萍浏醴起义20.“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D.黄花岗起义
21.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此“机关刊物”指的是( )
A.《国闻报》B.《新青年》
C.《时务报》D.《民报》
22.下列孙中山先生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组建兴中会
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③成立中国同盟会
④创建黄埔军校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
23.五四运动的后期中心在哪里?
A.北京B.上海C.天津D.长沙
24.导致下图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5.近代青岛曾经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下图卡片中的口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作有关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护法战争26.《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和‘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

该事件()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开启了中国十四年抗战历程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27.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想救中
国,就应该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这场革新运动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28.1920年春,北京大学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A.主张男尊女卑B.承认男女有别C.提倡男女平等D.宣传女权至上29.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诗中写道:“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

他寻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是
A.救亡图存B.变法图强C.主权在民D.马克思主义30.下列事迹与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人物无关的是()
A.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B.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C.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D.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 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 1%提高至 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

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32.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年级(3)班的同学以“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为主题进行了总结学习。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回放)
材料一:“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孙中山早年在香港学医,毕业后做医生。

他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

孙中山对待病人,真诚亲切,有求必应。

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他决计借行医来积极结识不满清朝统治的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开始从事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运动。

(1)材料一中的这场革命是什么?有人认为这场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孙中山先生放弃从医生涯走上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请你列举孙中山从事革命后的重要活动(列举两个即可)。

(知识辩论)
(3)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同学们有三种观点:①它是一场基本上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它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它是一场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

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情感升华)
(4)通过上述材料和知识辩论,你认为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先生学习哪些优秀品质?33.面对国门洞开、内忧外患的动荡环境,近代中国开始了曲折、前进的探索。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中体西用)
(1)图一、图二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共和之路)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2)阅读上图及文字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达到“中国之自由平等”的目标,他都做了哪些努力?
(旭日东升)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3)“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探索有何意义?
(4)在近代中国的探索进程中,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从香港和五口(五处通商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瓦解。

”意思是从香港和五个通上口岸输入的外国商品,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的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结合课本所学,《南京条约》的签订,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2.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正确;美国没有割占中国的领土,A排除;日本没有参加第二次鸦片战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正确;美国没有割占中国的领土,A排除;日本没有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割占了中国的领土,B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C排除;故选D。

3.A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由洪仁玕编写的一部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施政纲领,是一部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无主张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内容,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A
【详解】
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中国危害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选A。

5.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1851年秋,太平军攻占永安,永安封王;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

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6.D
【详解】
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比可知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由“贸易”变为“投资”。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甲午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从而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D符合题意;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A排除;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B排除;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C排除。

故选择D。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选项C符合题意;ABD项洋务运动都没有做到。

故选C。

8.A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进行了洋务运动,故A符合题意;材料是在说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涉及巩固清政府统治、抵制外国资本入侵、实现中国的富强,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1862年8月24日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创办,万木草堂是1891年创办,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在福州设立。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B
【详解】
分析材料“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可知台湾的处境
跟日本和李鸿章等人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等人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故选项B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后五口通商,没有台湾,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天津条约》的签订与台湾关联不大,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与台湾关联不大,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D
【详解】
《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①符合题意;《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马关条约》规定赔款白银二亿两,②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没有涉及帝国主义在华设厂,③排除;《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规定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符合题意。

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择D。

12.A
【详解】
根据漫画内容“慈禧与光绪”“REFORM”“左手用力揪住光绪的耳朵大声训斥”,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这次运动最终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A 项符合题意;光绪帝调皮捣蛋和慈禧喜欢家暴,解读过于浅显,显然错误,故BC不符合题意;清皇宫教育模式与对漫画解读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百日维新发展经济的政策……促进了……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可知,这充分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变法的措施大部分没有执行,最后以失败告终,维新思想没有深入到民众之中,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C
【详解】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认识到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因此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主要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C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已经全军覆没了,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的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

故选C项。

15.D
【详解】
根据题干有学者写道“为求侵华列强饶恕,不惜强迫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每人出银一两,换取她回銮北京充当‘女皇’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说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美俄日等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最终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B
【解析】
【详解】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来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抗的是袁世凯,③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不是三者的相同点,应该排除;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7.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作民权保障,谁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可知与宋教仁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于1912年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并在随后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1913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因此挽联中的“公”是指宋教仁。

D项正确;熊秉坤在武昌起义中,率工程兵首先发难,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卓著功勋,排除A项;蔡锷,是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排除B项;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排除C项。

故选D。

18.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被称为民国元年,民国23年就是1912+23-1=1934年,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时间都是错误的,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萍浏醴起义是1906年中国同盟会领导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12月初起义爆发,各路起义军遍布附近几县,在几天内占领麻石、文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镇,推举会党首领龚春台为起义军都督,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以中国同盟会的政纲为号召。

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数万军队镇压,起义军不幸失败,刘道一等人牺牲。

孙中山作诗纪念。

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0.D
【详解】
依据题干“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可知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有七十二具烈士的遗体安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D正确;萍浏醴起义发生在1906年,安庆起义发生在1907年,广西镇南关起义发生在1907年,不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选D。

21.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D。

2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①组建兴中会是1894年;②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1912年1月;③成立中国同盟会是1905年;④创建黄埔军校是1924年5月。

所以孙中山先生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3.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1919年5月4日,地点是北京,主力是学生,后期6月发展为上海,主力变为无产阶级(工人),B项正确;排除A项;天津和长沙不是五四运动的中心,排除CD项。

故选B项。

2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C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排除A;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D。

故选C。

25.B
【详解】
由图中的文字信息“还我青岛”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为五四运动,山东权益的转让正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故选B;ACD三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均不涉及青岛权益的转让,不符题意,排除。

26.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学生牺牲的精神”、“中国国民的创举”可得出这件事件中学生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以学生为先锋作用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项正确;A 项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排除B项;D项是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