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流体静力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流体静力学
一、实验目的
1.验证静力学的基本方程。

2.学会使用测压管与U 形测压计的量测技能。

3.理解绝对压强与相对压强及毛细管现象。

4.灵活应用静力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量测。

二、实验原理
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 静止流体中任意点的测压管
水头相等,即
const z =+
γP
(1.1)
同样静止流体在任意点的静压强也可以写成如下形式:h 0γ+=P P (1.2) 式中:z 被测点在基准面的相对位置高度; p 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下同;
0P 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 γ——液体的重度;
h ——U 形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

对装有水油U 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S0有下列关系:
2100h h h
+=
=
ωγγS (1.3)
使用仪器:盛水密闭容器、连通管、测压管、U形测压管、真空测压管、通
气阀、截止阀、加压打气球、减压阀等。

使用材料:油、水
四、实验步骤
记录数据:
记下测点标高▽a=2.10、▽b=-2.90、▽c=-5.90。

基准标高选在仪器的底部。

水溶重9.08×10-³/cm ³。

步骤:
P=0,测▽0、▽H。

(▽0:液面高程,▽H测压管液面高程)。

打开通气0
阀,使水箱液面与大气相通,此时=0(▽=▽H)。

P>0,共连续加压3次,每次测定▽0、▽H 。

P<0,共连续减压3次,每次测定▽0、▽H。

油容重的测定:
1、测定计1h:测3次▽0、▽H,计算=1h│▽0-▽H│。

关闭通气阀,大气加压是U型管内的水面与油水界面齐平,测▽0、▽H。

2、测计2h:公测3次,▽0、▽H,计算2h=|▽0-▽H|,关闭通气阀,大开放水阀慢慢放水,直到U型管的水面与油面齐平,关闭放水阀,测▽0、▽H。

1.流体静压强测量记录
2.油容重测量记录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实验结果:
1)在验证流体静压强的试验中,有实验数据可知,结果满足流体静压强的理论结果。

实验正确
2)在油容重的测量实验中,加压和加压条件下经过211h h h +⨯=

γγ计算得,γ= 2.实验分析:
1)为避免毛细管现象的影响,在测压管的读书上如何减少误差? 答:待液面稳定后,应以凹液面为准惊醒读数。

2)静止流体中,不同断面测压管水头线如何变化?
答:静止流体中,不同断面上测压管水头线在坐标纸上位一条水平线,没有变化。

实验二:沿程水头损失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圆管层流和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随流速变化的规律。

2.掌握管道沿程水头损失的测量方法。

3.掌握管道沿程阻力系数的测量技术及压差计的测量方法。

4.分析沿程阻力系数与雷诺数Re 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由达西公式 得 ()
Q
h K Q L gdh L dh f
f f v 2/d 242212
g 2
===
πλ L d g K 84
2π= (1.1)
另有能量方程对水平等直径圆管可得 )(21p p h f -=(1.2) 压差可由压差计或电测。

对于多管式水银压差有下列关系: m m
f h h h h h p p h ∇=-+--=-=
6.12))(1(
34122

ω
γγγ )(3412h h h h h m -+-=∇(1.3)
式中,m γ、ωγ分别为水银和水的容重;为汞柱总差
三、实验装置
沿程损失实验损失实验仪器由自循环供水器(循环水泵)、供水阀、旁通阀、无极调速器、试验管道、水封器、压力传感器、电测仪、压差计(气阀、滑动测量尺)、流量调节器、接水盒、回水管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
(一)实验准备
1.检查实验装置。

看实验设备是否连接完善。

2.开启所有阀门,(包括进水阀、旁通阀、流量调节阀)。

3.打开防尘罩,通电。

4.排气。

1) 测压架端软管排气:连续开关旁通阀数次,待水从测压架中经过即可。

排气完毕,打开旁通阀。

若测压管内水柱过高,可打开测压架顶部放气阀,(所有阀门都打开,)水柱自动降落,至正常水位拧紧放气阀即可。

2) 传感器端软管排气:关闭流量调节阀,打开传感器端排气阀,传感器内连续出水,关闭排气阀,排气完成。

3) 关闭流量调节阀,观察测压架内两水柱是否齐平,不平,找出原因并排除;齐平,实验准备完成,实验开始。

(二)层流实验
5.全开进水阀、旁通阀,微开流量调节阀,当实验管道两点压差小于2cm(夏天)~3cm(冬天)时,管道内呈层流状态,待压力稳定,测量流量、温度、测压管内压差。

6.改变流量3~5次,重复上述步骤。

其中第一次实验压差,逐次增加。

(三)紊流实验
7.关闭流量调节阀,将电测仪读数(即管道两测点压差)调零。

8.夹紧测压架两端夹子,防止水流经测压架。

9.全开流量调节阀、进水阀,适当关小旁通阀开度,增大实验管道内流量,待流量稳定之后,测量流量、温度、电测仪读数(即实验管道两测点压差)。

10.改变流量3~5次,重复上述步骤。

其中第一次实验压差,逐次增加,直至流量最大。

(四)实验完成,打开所有阀门,关闭电源。

五、实验数据
1.记录有关常数 圆管直径d=0.65cm 测量段长度 l = 85cm
常数K=l d 8/g 52
π
=25s /cm 2.实验记录及计算表
计算原理: Re=v vd /=4Q/∏d v
=0.01775/(1+0.0337T+0.000221²T²) =4Q/πd² g=980cm/s²
v 、λ保留四到五位有效数字。

K 保留三位。

Re 为整数。

其余两位。

3.绘图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成果分别绘制f lgh ~lgv 曲线,并确定指数关系值的大小。

在厘米纸
上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点绘所测的f lgh ~lgv 关系曲线,根据具体情况连成一段或几段直线,求厘米纸上直线的斜率1
21lg lg lg v v h lgh m f f2--=。

将从图上求得的值与已知各流区的值(即层流m=1,光滑管流区m=1.75,紊流过渡区1.75<m<2.0,粗糙管紊流区)进行比较,确定流区。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实测值m 判断本实验的流区
f lgh ~lgv 曲线的斜率m = 1. 0~1. 8,即f h 与8.10.1-v 成正比,表明流动为层流,紊流光
滑区和紊流过渡区,而未达到阻力平方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