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石砌民居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139-05 收稿日期 2023-09-20
摘 要 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建筑类别之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与乡村发展的脉络。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民居建筑由于缺乏保护以及功能需求的提升而逐渐衰落。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鲁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结构构成和建造特色,对烟台山区的典型石砌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建筑物的营造技艺以及建筑的材料、装饰等不同部分的特征做出了分析与总结,探索传统民居可再生发展的方法,对烟台传统石砌民居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石砌民居 材料与营造 烟台 地域性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categories, residential buildings can reflect the contex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ve gradually declined due to lack of protection and increasing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structural composition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eastern Shandong, an on-sit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typical stone dwellings in Yantai Mountai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uilding 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materials and decoration of the building were analyzed. We also analyze and explore methods of renew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stone residences in Yantai.
Keywords Stone dwellings,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Yantai, Regionalism
烟台石砌民居特征研究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House in Yantai
石砌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因为其建筑材料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保温隔热上有着优异的效果,在建造的砌筑技术上也具有较突出的地方特色。

烟台的石砌民居聚落由于地处偏远,所以很少被开发,基本保持了传统聚落的原真性状态。

近年来对于传统石砌民居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地区山地石砌民居的研究上,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石砌民居的形态与结构、环境与材料、装饰与艺术,以及传统石砌民居的濒危性(尹航,2018;万晶,2019;逯海勇,2020;范霄鹏,2021;卢天喜,2021;李汀珅,2021;张大玉,2023)。

这些研究都是以某一特定区域村落为对象进行的研究,其中对鲁东地区的传统石砌民居少有研究。

本文结合烟台传统石砌民居的现状,
景 榕 | Jing Rong 王 骏 | Wang Jun
对当地传统石砌民居进行了分析研究。

1 烟台石砌民居的概况
临海多山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烟台民居与平原地区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建筑不仅要与居住地周围的山地自然环境相关,还要考虑与海洋带来的气候相互适应。

因此烟台石砌民居选址科学、布局合理,往往顺应地形而建,力求趋利避害。

烟台的石砌民居在营建的过程中,在技艺上综合了当地的雕刻艺术以及文化传统,使得一些逐渐凋零的传统技术和风俗习惯,作为建筑文化得到了保存。

1.1 村落选址
烟台的自然地貌中山地丘陵占很大一部分,其中石质山体有着广泛的分布,拥有充沛的石材资源。

在此环境下烟台总体上的村落
布局有三种形式:背山面水式、四面环山式、水系穿村式。

村落形式虽略有不同,但都是顺应山势河流,即使四面环山,村落也会靠近湖泊。

以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宋家镇的川里林家村为例(图1),村南有一条自东向西漫延的水系,村落顺应河流布局,背靠山脉,形成东西较长南北较窄的“鱼形”,村落内建筑自由布局,形成以中心祠堂为主的卫星式空间布局结构。

1.2 院落空间形态
烟台的村落大多是氏族聚居型传统聚落,村落中的房屋坐落在起伏的山势之上,布局紧凑,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合院组成(图2)。

院落的布局是由于地形的影响,沿平行等高线布置,起伏地势促使院落空间在垂直方向进行拓展,同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平面构图虽不完全规整,但以轴线为基础,居中者为主、侧为辅的等级序列。

为实现良好的居住环境,院落沿南北方向延伸,院落内的空间根据使用需求安排功能,除卧室外,也肩负着储藏、饲养家畜、存放农具等功能,满足地方传统农耕生产生活需要(图3)。

虽功能朴素,但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2 建筑取材与营造分析
就地取材是传统民居的建造逻辑,以材定用是传统民居的建造规则,因材施技是传统民居的建造措施[1]。

建筑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石砌民居的形态,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期,小农经济模式下的山地村落经济水平有限[2],山区人民购买和运送大山外建筑材料的能力有限,因此当地的自然资源成为民居建材的重要来源[2]。

石材是石砌民居的重要建筑原料之一,普遍开采于聚落附近裸露的岩石地表或聚落附近的河流之中,而石砌民居的营造往往需要漫长的工期才能完成。

在建筑原料准备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准备石材和木材,一个普通家庭的石料一般都是在山中日常劳作的期间逐渐收集起来的(图4)。

烟台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开采的矿产主要为建筑用岩石,以花岗岩、大理石、石灰岩数量最多。

由于临近海洋,沿海海风侵蚀,非常容易造成建筑材料的开裂、墙面泥浆剥落等现象。

石材的物理特性使其不易被腐蚀,坚固耐用,是理想的建筑材料,对比以木材与砖材为主的房屋,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2.1 石材的选择与砌筑方式
烟台山区的石砌民居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岩石、黄土、木材。

河流附近的黄土是岩石间良好的粘合剂,村民们从河道和山间挑选适合建房的石材,主要有三种不同特性的石材(图5):形状不规则的毛石原料、形状整齐方正的方石原料、形状扁平的扁石原料。

利用方石砌筑的墙体,稳定性较强,外立面干净整洁,但由于经济与时间成本有限,石砌民居大多采用不规则的毛石与扁石为主要材料,工匠在搭建房屋时往往选择体积较大的用在墙体的转角与下部,再利用小石块或扁石嵌填缝隙,最后用黄土填充,这种砌筑方式通过石块之间相互咬合形成整体(图6),施工简单、速度快,还能有效防止墙体摇晃。

2.2 石材营造空间的特征
石砌民居的墙体厚度一般均在400mm
左右,这使得建筑的墙体往往十分厚重。


材的导热系数相较木材等常用的建筑材料
更大,传热能力强,升温快降温也快,厚重
的墙体也不容易被太阳晒透。

因此采用岩
石作为外围护结构材料的民居保温隔热性
能良好,为居住者提供了稳定舒适的室内热
环境[3]。

石材砌筑的建筑外形简洁,没有多余的
装饰,檐部也不突出很多,减少了对室外院落
空间的侵占[2](图7),使窄小的院落空间不会
因过多的装饰而显得更加局促。

由于石砌民
居体量较小,建筑高度也较矮,厚重的墙体将
狭小的室内分为三开间(图8),因此房间内部
空间狭小逼仄。

石砌的墙体无法开设较大和
多扇窗户,导致室内空间光线昏暗,因此为避
免室内空气无法流通,建筑内的窗户通常设
置在入口正对面的墙上。

2.3 石砌民居的结构特征
(1)建筑结构
石砌民居通常为抬梁式的硬山房屋,屋
面坡度不大。

在屋架的制作中,承担主要居住
功能的建筑结构更加复杂,采用三角形梁架
结构,将不加打磨的木料,每隔一开间设一组
梁架(图9)。

受力体系为椽子搭接在檩条上,
檩条搭接在短柱上,短柱搭接在三架梁及五
架梁上,梁搭接在每开间的四个角共八根柱图1 背山面水式的川里林家村
图2 川里林家村94号三合院鸟瞰图图3 院落平面功能(①正房、②猪圈、③驴棚、
④储物间、⑤厢房)
祠堂
子上。

因此室内没有其他柱子,空间较开阔,可自由分隔。

屋架之上再铺设防水结构,防水材料的选择上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性,多选择苇箔(由芦苇、高粱等农作物的秸秆编织而成,颜色较灰,以编织的方式呈现给人以温暖感)、粘土铺设而成(图10)。

而辅助功能的建筑则不做多层屋架。

这种灵活抬梁式建筑结构的采用既满足胶东地区原生居民作为北方语系群体的人体工学尺度,同时又能兼具采光、通风、功能使用等复合型作用。

在墙体的砌筑中,这种主次分明的建筑形式也有体现。

建筑采用石头围合墙体,并且为内外两层的双层墙,厚度可达400mm。


墙由厚重的石块堆砌而成,内墙为夯土,为了整洁美观通常会在夯土外侧涂抹白色抹灰,柱子嵌入内墙中,但没有完全嵌入,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柱子向室内偏移部,可以观察到墙面凸起,墙中与柱中不重合,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有所区别。

而辅助功能的建筑因其空间不供人使用居住,所以围护结构与承重结构统一,仅有石墙,并无内外墙之分,且无抹灰,直接将砌筑的石块裸露在外。

石砌民居的屋面由青灰色的瓦片覆盖,正屋常采用仰合瓦形式(图11),具体结构是以板瓦为底瓦,采用仰瓦的形式,再在仰瓦之间,覆盖板瓦作为合瓦,仰合相间铺设而成。

屋脊与瓦片相接的位置采用粘土填充的方
式,起到固定结构以及防水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结构的组织中可清晰的呈现出传统地域建筑视野下的空间主次分明的典型性,主要空间结构复杂,甚至采用系统的工艺在实用美观上进行细致的构筑,而辅助型空间相较而言实现了用简单的工艺满足朴素的功能需求。

(2)石材的艺术表达
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常常未经雕琢,堆砌而成的建筑外墙呈现出石材斑驳粗犷的材料特性,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乡土建筑美感。

而在一些建筑中,石材构件的艺术化雕刻(图12),例如石脊、石狮子,也体现出石材精细,含有细节语言的一面,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建筑语汇表达,是美观、和谐、匀称的地方艺术代表,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石砌民居的立面往往给人朴素整洁之感(图13),无论是巨大的石块还是细小的碎石,都在工匠的手中组合成最契合的模样,块石墙面整齐美观,毛石墙面色彩鲜明,具有整体性和韵律感。

一些建筑在岩石表面涂抹黄土或白灰,使建筑外立面具有层次感。

建筑沿街一面通常不设窗户,粗犷的岩石被打磨的十分平整,颜色深浅不一的淡黄色方石
砌成的墙面清新,石材本身变化的色彩使立面空间呈现出地域特征影响下传统的色彩层次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设影壁用于遮挡视线,位置一般在一组建筑群的大门外或大门内。

由于村落地势起伏,道路弯曲自由狭窄,
影壁形式主要为山墙影壁(图14),位于院落入口处或道路转折巷道入口处,以区别内外。

设置影壁不仅是出于风水的考虑,也可防风、保证内部空间的私密性。

影壁上不做华丽的装饰,体现简约而不失大气的建筑艺术追求。

是地方民俗文化的建筑语汇表达,通过建筑空间的应用呈现出空间的精神性与文化性,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3 传统石砌民居面临的问题3.1 村落人口减少、老龄化
行走在乡野村落之间,是肉眼可见的荒芜与寂静,偶尔有行走或三三两两聚集的村民,也是拄着拐杖满脸沧桑的老人。

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过程中,村落中老旧的房屋、凌乱的环境和简陋的基础设施,不再能满足现代
图4 后石庙村石材墙体
图6 后石庙村墙体石材错落有致图8 三合院平面图图9 川里林家村三合院剖面
图10 川里林家村房屋梁架结构
图7 川里林家村三合院院落空间
图5 徐家村、仓口陈家村不同特性的石材
人的要求,人们离开乡村是必然的,石砌民居
依山而建,因山而生,却也因地处大山深处而
逐渐凋敝。

村舍荒芜,生活瓦解,记忆流失,
走向空村。

石砌民居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表征,
如何应对这种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农耕
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之间的深刻矛盾,是我
们必须积极应对的问题。

3.2 建筑结构老化、废弃化
由于农村人口逐渐外迁,村落空心化带
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村落中的建筑缺少居
住人口,使建筑得不到维护与修复,也由于不
再居住,许多建筑已经呈现废弃状态,院墙墙
面上的黄土剥落导致岩石间的缝隙变大,有
倒塌的危险甚至有些院墙已经倒塌,院落内
杂草丛生,屋顶坍塌严重,墙体、门窗构件风
化损毁[4]。

即使一些有人居住的建筑,屋主也
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的房屋即使老
化也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结构越来越不稳
定。

建筑无人居住,村落越来越荒芜,村中的
环境越来越差,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同时,
一些外出工作的人有能力维修自家老宅,但由
于缺乏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只注重外形
的翻新,使得新式民居突兀的夹杂在老屋之
间,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

在多重作用下,
石砌民居的生存状况每况愈下,存量在逐渐
减少。

4 石砌民居保护策略研究
4.1 分类评价修缮
2023年3月19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
录公布,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
国家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各地对传统村落的
保护实践可谓创新不断,许多村落已经被成功
地开发为热门的旅游地或新兴产业地。

而山区
的石砌民居地处偏远,没有发达的产业,对于
很多保护实践的经验,无法直接借鉴,这就需
要对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精神
价值进行评估,结合目前石砌民居的现状,聘
请专家对石砌民居的核心价值和传承脉络全
面梳理和科学认定,确立保护规范和创新机
制的理论依据[4]。

同时,根据建筑的受损程度
以及建造特色进行分类,对于一些受损严重
濒临倒塌的建筑,可以考虑拆除,避免建筑坍
塌造成伤害。

一些有明显建造特色,能够传达
出石砌民居建筑文化特色的受损建筑,遵循的
“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进行修复与加固。

对于图11 川里林家村三合院屋面瓦片
图12 后石庙村院落装饰:石龛、石狮、
石脊
图13 后石庙村石砌建筑立面
作者信息:景 榕,烟台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王 骏,烟台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
村落中的民居数量众多这一问题,可以编写石砌民居的维修手册,对加固维修的技术知识进行详细的解释,让一些有能力的村民参与到修复保护工作中,提高地方民众村民的遗产保护理念和修缮技术水平[5-9]。

4.2 数字化保护
鲁东地区现存石砌民居的村落数量众多,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利用GIS 统计整理形成区域到建筑的现状记录。

收集的数据包括道路、院落、建筑、地形等方面,实现对村落建筑信息和空间肌理的保护。

对这些氏族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通过田野调查对留守村落的老人进行访谈,记录村落历史和建筑建造的过程,将此整理为文本建档,作为文化与精神记忆的保留。

对建筑布局、营造技艺、材料装饰等方面以现场踏勘、图像采集、搜集样本的方式进行测绘,依据测绘数据进行CAD图纸的绘制。

同时也可以利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村落风貌,实现空间的跨越,为城市中的人们展示传统的村落文化。

通过多种手段对传统建筑形式与工艺进行记录与展示,帮助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也能够帮助未来的建筑师们结合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传承[10-13]。

结语
中国房屋建筑精神蕴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哲学与政治教化的思想和理念。

烟台的石砌民居由于地处偏远,鲜为人们所关注,但它就地取材,是在生活与劳作中所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节约造价,还解决了运输问题,兼顾经济与便利的原则,体现了基层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

虽然鲁东各村落的石砌民居略有差异性,但因其相似的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和气候特征而具有相同的血脉[2],
体现出朴素的生活态度和浓厚的本土文化,是研究鲁东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对象。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参考文献
[1] 范霄鹏,董硕,薛碧怡. 石砌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建造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
[2] 尹航,赵鸣. 鲁中山地村落石砌民居形态与结构
特征研究[J]. 古建园林技术,2019(4):45-50.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8.
[3] 黄丹,戴颂华. 黔中岩石民居地域性与建造技艺
研究[J]. 建筑学报,2013(5):105-110. [4] 逯海勇,胡海燕. 濒危性传统民居的价值认知及
保护方法探讨——以鲁中山区石头房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4):688-692.
[5] 万晶,隋杰礼. 海商文化在胶东传统民居建筑装
饰中的体现[J].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9,32(2):184-190.
[6] 张晓鑫,钱城. 鲁中山区石砌民居建筑技艺研
究——以青州井塘古村为例[J ]. 城市建筑,2021,18(5):75-77.
[7] 卢天喜,祖桂华. 豫西北地区石砌民居建筑探析
[J]. 焦作大学学报,2021,35(2):49-53. [8] 李汀珅,张明皓. 黄淮交汇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
营造技艺与保护发展研究[J]. 中国名城,2021,
35(5):44-48.
[9] 徐淑敏,刘启宝,赵武,等. 鲁中山区传统石砌民
居建造技术研究——以泰安市陈角峪村为例[J]. 城市建筑空间,2022,29(7):133-135. [10] 张大玉,龙林格格,甘振坤. 太行山区井陉县石
砌民居特征研究[J].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4(1):7-12.
[11] 张薇,虞依妮,王乾,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
统村落价值评价体系构建[J/OL].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1[2023-07-19].
[12] 张洋,凌欣辰.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传统村
落数字化保护方法探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8):115-118. [12] 龙林格格. 河北太行山区传统石砌民居营造特征
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23.
[13] 李泉涛,刘栋年. 胶东民居营造之道[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图14 川里林家村影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