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历史大事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明歷史紀實大事年表
第一部分年表詳細篇
崇禎十七年(大順永安元年)1644
三月十三:平西伯吳三桂、遼東巡撫黎玉田撤入山海關。
三月十九: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
三月廿六:吳三桂於玉田縣返歸山海關,拒降李自成。
三月廿九:淮安巡撫路振飛塘報北京失守。
四月初一:南兵部尚書史可法頒檄勤王。
四月初七:史可法率兵渡江北上。
四月十三: 大順軍出兵山海關。
四月二十:清軍到達山海關外。
四月廿一:山海關戰役開始,次日三桂求援清軍,領兵五萬投降。
四月廿三:一片石戰役,李自成兵敗。
四月廿六:李自成退至北京,二十九日稱帝西撤。
四月廿七:德州盧世x、趙繼鼎、程先貞等縉紳起兵反順。
四月廿九:多鐸、阿濟格、吳三桂率兵西追;
福王朱由崧與史可法行至燕子磯。
五月初一:福王入南京。
五月初二:多爾袞進軍北京城。
五月初三:福王就任監國,詔諭天下。
五月初六:命漢人剃發,遭遇反抗。
五月初八:清順於慶都(今冀州)開戰,大順蘄侯穀英兵敗陣亡。
後清軍又於真定獲勝。
五月初十:大同總兵薑瓖反動叛亂反順。
五月十二:史可法請旨督師淮揚。
五月十五:朱由崧繼位皇帝,年號弘光。
五月十八:史可法陛辭。
五月二十:清軍撤回北京;
史可法北渡淮揚。
五月廿四:多爾袞撤銷剃發令。
五月廿五:方大猷為清監軍副使招撫山東。
五月廿八:弘光朝冊封吳三桂為薊國公,確定“連虜平寇”方針;
吏科給事中章正宸上疏斥責“連虜平寇”。
六月上旬:李自成西渡黃河。
六月初四:王鼇永以清戶、工二部侍郎招撫山東、河南。
六月初六:曾化龍派登州騰胤玉解膠州之圍,擊退山東張大雅等義軍。
六月初七:高傑攻揚州,鄭元勳調停被市民擊殺。
六月初十:多爾袞派固山額真覺羅巴哈納、石廷柱統兵收取山東。
六月十四:派固山額真葉臣統兵進往山西。
六月十九:左懋第與陳洪範請命北使。
七月上旬:兵科給事中陳子龍上疏北伐。
七月初五:左懋第進兵部右侍郎,組成北使團。
七月中旬:大順軍山西反攻,占井陘縣。
七月廿一:北使團從南京出發北上。
七月廿八:多爾袞致信史可法,言語驕橫。
八月初三:濟寧知州朱光、鄉紳潘世良、任孔當等因無南軍支持,投降清軍。
八月中旬:陳子龍上疏勸阻弘光帝選秀。
八月下旬:唐通據保德叛亂,攻榆林李過。
八月廿八:劉澤清向朝廷所要軍餉。
九月初五:北使團至濟寧,護送軍馬被遣回。
九月廿九:青州之變,趙應元殺王鼇永,占青州;
北使團行至河西務,因順治登基,被迫留。
十月初三:清葉臣等部攻克太原,大順軍將領陳永福突圍逃走。
十月初四:山西垣曲大順軍兩萬餘向東推進;
河南蘭陽大順軍欲北渡。
十月初五:行至張家灣,清廷禮部官又奇庫迎。
十月初六:清軍和托、李率泰領兵一萬到達濟南;
清廷河南巡撫羅秀錦緊急求援。
十月初八:和、李軍前往青州。
李士元內叛,趙應元被殺。
十月十二:北使團從正陽門入,入住鴻臚寺;
懷慶戰役開始,大順軍連克濟源、孟縣,清懷慶總兵金玉和全軍覆沒。
十月十三:北使團與清廷禮部官發生爭執。
大順軍攻打沁陽,衛輝總兵祖可法固守待援。
十月廿六:左懋第欲拜明陵,被拒絕。
冬月初一:北使團南返至天津,被清廷截回。
臘月上旬:李自成子西安領兵數十萬趨延安,並於洛川停留十日;
多鐸、孔有德、耿仲明停止南下,援懷慶,擊敗大順軍;
南明“大悲案”。
臘月十五:清軍行至陝州,靈寶縣張有曾部被擊敗。
臘月廿二:清軍推至潼關外二十裏;
李自成從洛川速奔潼關。
臘月廿五:陳洪範回至南京,散佈和平假像,挑唆黃德功、劉良佐叛降。
臘月廿九:潼關戰役開始,劉宗敏先戰失利。
弘光元年(隆武元年)1645
正月初二:清軍阿濟格、吳三桂、尚可喜圍榆林、延安,李過、高一功與戰。
正月初四:大順軍劉芳亮出戰,又失利;
李自成親戰,多鐸全力反擊,大順軍再次失利。
正月初五、六:大順軍兩次夜襲敵營,又失利。
正月初九:清軍紅衣大炮到達。
清軍阿濟格迂回包抄西安,留薑瓖牽制陝北。
正月初十:高傑同明河南巡撫越其傑駐睢州,總兵許定國暗結清軍;
清軍兵力空虛,拒不發兵。
正月十一:清軍再攻,大順軍堅持抗擊;
李自成回援西安。
正月十二:潼關大順軍巫山伯馬世耀假降清軍,密使李自成回攻夾擊;
許定國擺下鴻門宴,高傑輕率赴宴,睢州之變發生,高傑被殺;
黃得功欲奪高傑地盤,史可法從中調解。
正月十三:李自成到達西安,十三萬軍經藍田、商洛南撤;
多鐸截獲馬世耀密信,借打獵屠殺馬世耀及七千大順軍。
正月十六:李過、高一功撤離陝北,西進寧夏惠安堡。
正月十八:多鐸佔領西安,不久,阿濟格趕到。
二月上旬:史可法因睢州之變南竄至揚州,沛縣閻爾梅勸其不聽。
二月初八:多爾袞命多鐸南下南京,阿濟格追擊大順軍。
二月十四:多鐸招降河南府大順軍平南伯劉忠。
三月初一:南明“假太子案”、“童妃案”。
三月初五:清軍行至歸德府。
三月下旬:大順軍主力到達襄陽一帶,兵力合二十萬。
三月廿三:左良玉藉口“清君側”,屠掠武昌東下,躲避李自成兵鋒;
武昌被清軍佔領。
四月初一:左良玉行至九江,發生九江之變,江督袁繼鹹被挾持;
馬士英調集江北四鎮禦左,江北空虛。
四月初二:史可法渡江,反對抽調四鎮,無果而返,慟哭於燕子磯。
四月初四:左良玉暴病而死於九江。
四月初五:清軍多鐸部大軍出歸德南下。
四月上旬:左軍逼近池州,弘光帝“上游急則赴上游,敵急則禦敵”。
四月初十:史可法方寸已失,對軍隊“一日三調“。
四月十一:史可法至天長,聞盱眙已降,冒雨奔回揚州。
四月十三:清軍多鐸部行至泗州,當晚度過淮河。
四月十四:王鐸請命禦左,遭馬士英拒絕。
四月十七:清軍多鐸部至揚州二十裏處下營。
四月十九: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總兵楊承祖投降多鐸。
四月下旬:阿濟格九江攻大順軍老營,汝侯劉宗敏被俘而亡,宋獻策投降;
不久,牛金星及其子牛栓投降,牛栓被任為黃州知府。
四月廿一: 張天福、張天祿投降,並參與攻揚;
李淒鳳、高岐鳳入城欲挾持史可法。
四月廿二:李、高出城投降。
四月廿四:夜,清軍用大炮轟開城牆,次日揚州淪陷。
四月廿五至五月初四:“揚州十日”。
五月上旬:李自成轉回經九宮山,遭程九伯地主武裝襲擊,而身亡。
五月初四:大順軍對當地通山團練給以打擊性報復。
五月初五:多鐸部行至瓜州,黎明張天祿、楊承祖於瓜州渡江,
於金山擊敗明鄭鴻逵軍,佔領鎮江。
五月初十:淩晨,弘光帝與馬士英等出逃;
南京百姓擁假太子,稱崇禎十八年;趙之龍主張投降。
弘光帝在溧水遭土兵搶掠,馬鑾與弘光奔太平府。
五月十三:左良玉子左夢庚領兵十萬投降阿濟格部。
五月十四:午後,清軍先鋒數十騎至洪武門。
五月十五:多鐸大軍至城郊,南京勳貴開城投降。
五月十七:多鐸帶軍入城,驅城東城北百姓。
五月廿二:馬士英攜太后至杭州。
五月廿八:黃得功中暗箭自刎,弘光帝被俘。
六月上旬:英親王阿濟格率兵北歸;
大顺军余部迫近长沙。
六月某某:張獻忠進攻漢中,賀珍部詐稱有清軍重兵,張獻忠退回四川。
六月初三:江督袁繼鹹不拜阿濟格,被送往北京就義。
六月初五:多爾袞命多鐸令江南剃發。
六月初七:杭州請命太后,潞王監國。
六月初八:潞王就監國位。
六月初九:潞王派陳洪範去往清軍講和。
六月初十:潞王命黃道周入閣,馬士英扣檄不發。
六月十一:清軍進至塘西,馬士英逃入鄭鴻逵兵船;
潞王在陳洪範誘導下決定降清;
唐王朱聿鍵前往福州籌辦監國。
六月十四:清軍佔領杭州。
嘉定淪陷。
六月十五:多爾袞諭禮部剃發謬論;
大順軍餘部逼近長沙,欲與何騰蛟聯盟。
六月十七:唐王在衢州閱兵,公開接受監國一任。
潤六初一:江陰生員許用等人於孔廟明倫堂集會拒絕剃發。
潤六初二:江陰知縣方亨被百姓逮捕,推陳明遇為首,正式反清。
陳明遇請前任典史閻應元入城擔任守城將領。
潤六初五:江陰義民於秦望山擊退常州知府宗顥的三百兵丁。
潤六初六:安南伯鄭芝龍迎唐王入福州。
潤六初七:唐王就任監國。
潤六初九:孫嘉績起兵於餘姚反清。
潤六初十:鄭遵謙起兵於紹興反清。
潤六十一:太湖義軍吳日生等攻入吳江縣,殺知縣朱廷佐。
潤六十二:嘉定知縣張維熙頒佈剃發。
寧波抗清運動爆發。
潤六十七:嘉定鄉紳侯峒曾領義民入城反清。
潤六十八:張國維迎魯王朱以海出任監國。
潤六下旬:劉良佐部圍江陰城,屢攻不利。
多鐸派孔有德助攻,又派尼堪、博洛前來。
潤月廿七:唐王即皇帝位,改福州為天興府。
七月初一:李成棟圍嘉定,義民出戰失利。
七月初四:清軍攻破嘉定,侯、黃等人陣亡,李成棟下令屠城。
皖南伊民興部攻南陵縣失利。
七月初六:清軍再次攻破嘉定,王佐才被殺,清軍再次屠城。
七月十六:伊民興部自涇縣合兵,攻宣城縣,射傷知府朱錫元。
七月十八:魯王就任於紹興監國。
七月廿二:黃道周請督師北上,僅有民兵三千人;
施琅為黃道周獻計直取贛州,黃不聽;
李錦、高一功等九營會攻荊州,半月未克。
八月初三:靖江王朱亨嘉自稱監國。
八月十二:伊民興部圍攻宣城失敗。
靖江王於梧州拘捕廣西巡撫瞿式耜。
八月十六:清軍張天祿等攻涇縣,次日,屠殺三千守城軍民。
八月廿一:清軍用大炮轟塌城牆,江陰被破。
陳明遇戰死,閻應元遇害。
清軍屠城三日。
八月廿二:兩廣總督丁魁楚突攻梧州,靖江王大敗。
九月某某:豫親王多鐸率兵回北京;
雲南武定土司吾必奎發動叛亂,當月即失敗。
九月初五:瞿式耜聯絡焦璉反正,擒獲楊國威等。
九月十一:張天祿兵分兩路進攻徽州。
九月十三:魯王退回藩王,辭去監國,返回臺州。
九月二十:張天祿兵至績溪。
九月廿二:徽州府降清,屬縣相繼投降。
九月廿五:明軍攻桂林靖江王府,活捉朱亨嘉。
十月初一:張國維、熊汝霖拒收隆武詔書,重新迎回魯王。
十月十三:皖南吳應箕被俘身死。
十月十八:皖南金聲、江天在南京遇害。
冬月某某:清黃州總兵徐勇進兵英霍山區。
冬月十五:徐勇進抵白雲寨,王光淑統兵與戰。
冬月十七:徐勇詐擒王光淑,攻佔白雲寨。
冬月廿四:方國安、王之仁領兵二萬進攻杭州,明軍大敗。
冬月廿八:清陝西總督孟喬芳與漢中降將賀珍矛盾激化。
臘月初一:蒙自土司沙定洲在昆明城內叛亂,沐天波逃亡。
臘月初三:徐勇部進抵蘄水縣鬥方寨,陳福充當內應。
臘月初四:鬥方寨被焚毀,寨主被殺。
臘月中旬:英霍山區盟主張縉彥降清。
臘月十五:賀珍反清進攻鳳翔縣。
臘月十六:隆武帝離開福州,前往贛州。
臘月下旬:賀珍合兵七萬進攻西安,清廷震驚。
臘月廿五:清軍張天祿部攻駐於婺源的黃道周,黃全軍覆沒。
臘月廿六:隆武帝到達建寧府。
隆武二年(魯監國元年)1646
正月初五:固山額真何洛会部清軍於西安西郊擊敗賀珍義軍。
正月初十:勒克德渾到達武昌,決定對嶽州明軍及忠貞營用兵。
正月十二:南京城外義軍密謀攻城,遭洪承疇逮捕鎮壓。
正月十五:太湖義軍再度攻入吳江縣。
正月十八:潞安王、瑞昌王朱誼涉攻打南京遭鎮壓,三萬人俱敗;
南京等地清軍兵力空虛。
正月廿九:湖北清軍攻克嶽州,進至石首縣;
荊州被清軍解圍,大順軍戰敗,明清湖北戰役失敗。
二月初二:黃道周被押解至南京,洪承疇親自勸降。
二月十九:清廷命多羅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進軍浙閩。
三月某某:大順軍劉體純部與賀珍合兵。
三月初五:黃道周不屈而死,隆武帝追諡忠烈。
三月廿四:清軍金聲桓部攻克江西吉安。
三月廿五:太湖義軍佯攻吳江,吳勝兆派汪懋功領兵堵剿。
三月廿六:太湖義軍擊敗汪懋功,淹死清軍數千人。
五月十五:清軍博洛部經蘇州行抵杭州,錢塘江大旱。
五月廿五:清軍趟過錢塘江。
五月廿九:清軍進攻,明軍方國安部迅速瓦解;
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等人護送下逃往舟山。
五月三十:劉體純、賀珍、孫守法攻興安州。
肅親王豪格統大軍入陝。
六月初一:清軍佔領紹興。
六月某某:吳日生在嘉善赴宴,被清廷抓獲而犧牲。
六月初八:清軍金聲桓部抵贛州城,圍之。
六月廿三:清軍前往金華,二十六抵,圍之。
六月某某:魯王在張名振保護下前往舟山,黃斌卿拒收。
六月廿八:魯王部下王之仁乘船獨往松江府,被李成棟轉送南京,罵洪承疇不屈而死。
七月十六:金華城破,朱大典引家屬自爆於火藥庫,壯烈殉國;
清軍發動金華之屠。
八月十三:清軍博洛、張存仁、佟國鼎進軍福建。
八月十五:清廷命孔有德、佟養和、尚、耿等部南征湖廣、兩廣,次年二月方抵嶽州。
八月十八:清軍未遇任何抵抗,越過仙霞嶺。
八月廿一:隆武帝自延平起身往贛州。
八月廿三:金聲桓部偷襲贛州明軍羅明受水軍,羅明受慘敗,逃回廣東。
八月廿七:隆武帝抵達汀州。
八月廿八:金聲桓攻破贛州廣營,多數將領逃竄;
清軍抵汀州,隆武帝君臣遇難。
九月初二:郝永忠(郝搖旗)部抵達郴州觀望,並不援救贛州。
九月某某:何騰蛟、堵胤錫各率軍從嶽州、江陵北伐,西路堵部大勝。
九月十九:清軍長驅佔領福州。
十月初三:清軍大舉攻贛州城。
十月初四:贛州淪陷。
十月初十:桂王朱由榔就任監國。
十月二十:永曆朝廷由肇慶逃往廣西梧州。
十月廿五:鄭彩、周瑞等攜魯王出舟山,往金廈。
冬月初二:蘇觀生等奉唐王弟朱聿鈅(金粵)據廣州任監國。
冬月初五:唐王弟正式稱帝,改元紹武。
冬月十二:桂王東返肇慶。
冬月十五:鄭芝龍前往福州降清軍博洛。
冬月十八:桂王即皇帝位,改元永曆。
冬月廿四:鄭彩、魯王等抵達廈門。
冬月廿九:紹武、永曆兩軍於廣東三水開戰。
臘月某某:張獻忠在四川西充犧牲,清軍豪格部入川;
山東謝遷起義,次年克高苑、新城、長山、淄川,殺漢奸孫之獬。
臘月十五:李成棟、佟養甲奇襲廣州,紹武政權覆亡。
臘月廿六:永曆帝逃離肇慶,往廣西而去。
永曆元年(魯監國二年)1647
正月初一:大西軍集中於綦江,後攻克貴陽;
永曆帝至梧州,又北逃桂林。
正月十六:李成棟部西進肇慶。
正月廿九:梧州不戰而降,李成棟佔領之。
二月初十:陳邦彥率義軍攻廣州,在江上大敗清軍,焚其船百餘艘。
二月十一:義軍進攻廣州失敗,退去。
二月十二:大西軍攻克定番州,按察使張耀被處死;
豪格部因後勤不支,貴州殘破,被迫班師回京。
二月十五:永曆帝逃離桂林,往湖南投武岡劉承胤。
二月十八:清軍孔有德部進逼湘陰,湖南震動。
二月廿五:清軍佔領長沙,何騰蛟等南逃。
三月至十月:張玉起事,攻克粵東數十城,緩廣西局勢。
三月初七:湖廣駐瀏陽總兵董英率部降清。
三月廿五:大西軍佔領雲南平彝(富源)。
三月廿八:大西軍攻克交水,次日移軍曲靖。
四月十三:舟山水師張名振在崇明遭遇颱風,損失巨艦百艘。
四月十四:衡州失守,何騰蛟、章曠逃永州一帶。
四月十六:清蘇凇提督吳勝兆反正歸明。
四月十八:沙定洲放棄昆明,逃回老家阿迷州(今開遠)。
四月廿四:雲南巡撫吳兆元開城迎大西軍孫李劉艾四軍入城。
四月廿九:山東謝遷義軍攻破長山縣。
四月廿九:鄖陽王光泰等人反清。
五月十三:陳子龍遇難。
六月十四:山東謝遷義軍攻破淄川,殺漢奸孫之獬。
八月初八:章曠病死於永州。
八月某某:孔有德再起兵鋒,進逼武岡、永州;
劉承胤剃發降清,永曆帝秘密逃往柳州。
八月某某:至九月,福建鄭鴻逵領導泉州戰役。
九月十八:鄖陽王光泰部攻河南淅川失敗,後清剿軍至,放棄鄖陽,退入夔東。
九月十九:李成棟俘陳邦彥;
洪承疇據南京大肆搜捕抗清義士,並集中處斬四十四人。
九月廿九:陳邦彥被寸磔於廣州。
十月初十:廣東義師張玉攻增城,被李成棟射傷,投水自盡。
冬月十三:郝永忠部於全州大敗清耿仲明部。
冬月某某:李成棟部重新佔領梧州。
臘月某某:浙東君子華夏等人密謀收復寧波,失敗,次年五月不屈而死。
臘月初五:永曆帝移駕桂林。
臘月十二:全州留守軍投降清軍,廣西門戶大開。
永曆二年(鲁监国三年)1648
正月廿七:金聲桓、王得仁在江西南昌反正歸明。
三月某某: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發動反清起義。
三月初十:永曆帝逃往南寧。
三月十六:金聲桓部南下再攻贛州,曠日持久而不下。
三月十七:李成棟在廣州反清歸明。
四月初十:鄭成功率軍進攻福建同安縣,
四月十五:靖州陳有龍宣佈反清,圍攻靖州。
四月廿四:堵胤錫部忠貞營收復常德。
五月某某:清軍固山額真譚泰部至江西,破九江、撫州。
七月初一:李過部出夔東,克湖北彝陵。
七月初十:清軍包圍南昌,金聲桓部固守待援。
八月初五:湖南陳有龍軍攻克寶慶府,後遭何騰蛟部偷襲,潰不成軍。
九月某某:李過、高一功部進抵常德。
九月十一:清廷以濟朗哈爾為定遠大將軍,進軍湖廣。
十月初一:李成棟第一次攻打贛州失利,後退回廣東。
冬月上旬:何騰蛟部重新攻克永州、寶慶二府。
冬月十一:忠貞營李過、高一功部包圍長沙。
冬月十六:李過、高一功部被迫被何騰蛟調離長沙,攻打長沙失敗。
臘月初三:薑瓖在山西大同反清。
臘月某某:濟朗哈爾部行軍至湖北安陸府,準備大舉入湘。
永曆三年(鲁监国四年)1649
正月初四:清廷派尼堪前往山西平薑瓖起事之亂。
正月十八:南昌城外清軍猛烈攻城,次日城破,金聲桓、薑曰廣等人自殺殉國。
正月二十:濟郎哈爾迅速包圍湖南湘潭,次日,俘何騰蛟。
正月廿六:何騰蛟被清軍殺害。
二月某某:多爾袞親自率軍進攻大同。
二月下旬:李成棟二進江西,兵臨贛州。
三月初四:清軍與李成棟部交戰,李軍敗,李成棟落水而死;
清豫親王多鐸病死於北京。
四月初六:雲南楊畏知至肇慶,請封孫可望為秦王。
四五月間:阿濟格、尼堪圍困大同而無進展,山西全省幾乎被反清勢力佔領。
六月某某:多爾袞再次親征大同,八月無功而返。
七月某某:山東曹州榆園軍起義,劉澤清以謀反罪被斬。
七月初七:贛南梅嶺戰役,明軍閻可義部戰敗,閻身死。
八月某某:多爾袞下令湖南的濟郎哈爾急速班師回京。
八月廿八:薑瓖部下楊振威變節,大同城破,反清失敗。
九月下旬:焦璉部及滇營趙印選部收復全州;
忠貞營主帥李過因病去世。
冬月初二:耿精忠駐吉安,尚可喜駐臨江府。
冬月廿六:堵胤錫病逝於廣西潯州。
冬月廿七:耿精忠在吉安府因藏匿逃人而自殺。
臘月三十:清軍尚可喜部偷襲南雄府,並行南雄之屠。
永曆四年(魯監國五年)1650
正月初六:清軍不戰而取韶州。
正月初八:永曆帝逃離肇慶。
二月初一:永曆帝朱由榔逃至廣西梧州。
二月某某:清軍尚可喜、耿繼茂部進抵廣州城下。
四月廿六:廣州珠江水師梁標相等剃髮降清。
六月某某:鄭成功軍隊佔領潮州府,包圍潮州府城,郝尚久一怒投降清軍。
八月十五:鄭成功襲擊廈門,火拼鄭彩等部。
九月十二:孔有德命董英等進攻灌陽,繳獲武器馬匹甚多。
九月某某:清軍固山額真金礪進入浙江四明山進剿。
十月下旬:清軍尚可喜部始全力進攻廣州城。
冬月初二:清軍攻破廣州城。
冬月初五:桂林守將得知清軍孔有德部逼近桂林,紛紛逃竄。
冬月初六:孔有德部佔領桂林,瞿式耜與張同敞被俘。
冬月十一:永曆帝逃離梧州,逃往南寧,慶國公陳邦傅決定降清,刺殺宣國公焦璉。
冬月廿四:至臘月初五,廣州之屠。
臘月某某:大西軍孫可望行至銅仁,清除貴州全省軍閥,準備東伐。
臘月廿一:永曆帝真封孫可望為冀王。
永曆五年(魯監國六年)1651
正月某某:鄭成功軍至廣東南澳,意欲攻打潮惠二府。
三月某某:清福建巡撫等偷襲廈門,鄭成功留守軍及家屬損失嚴重;
清軍自柳州南下,南寧岌岌可危;
孫可望派賀九儀、張明志往南寧護衛永曆帝。
四月某某:孫可望遣軍由黔入湘。
四月十五:大西軍馮雙禮部攻克沅州。
五月二十:鄭成功下令逮捕施琅。
七月某某:施琅逃往大陸,鄭成功處死施琅家屬。
七月廿四:四明山首領王翊自舟山返回四明山被捕。
八月十二:王翊在定海英勇就義。
八月中旬:浙江清軍雲集定關,舟山戰役即將開始。
十月某某:山東榆園軍起義失敗。
臘月初十:清軍佔領南寧,永曆帝西逃至貴州境。
永曆六年(魯監國七年)1652
正月某某:鄭成功同意魯王進駐廈門。
正月初三:鄭成功率艦隊航漳州府海澄港。
二月初二:鄭成功軍圍攻漳州府城。
二月初六:孫可望將永曆帝安排至安龍府(安隆千戶所)。
二月初七:清軍吳三桂、李國翰部進抵四川保寧。
二月廿二:清軍抵成都,孫可望屬明將林時泰不戰而降。
三月某某:魯王決定放棄監國名義,向永曆帝上表;
吳三桂、李國翰東攻重慶。
三月十三:鄭成功與清軍援軍陳錦部戰,敗之。
三月十八:永曆朝廷大學士王化澄被清軍捕,不屈而死。
四月下旬:四川清軍攻取敘州。
五月中旬:大西軍李定國部會和馮雙禮攻克靖州,大敗清軍。
六月某某:湖南各州縣清軍紛紛北逃,湖南幾乎光復。
六月廿八:李定國率軍攻克全州,全殲全州守軍。
六月廿九:孔有德親率大軍扼守興安,被李定國擊敗,倉皇而逃。
七月初四:明軍李定國部攻克桂林,孔有德自焚與靖江王府。
七月十八:清廷以謹親王尼堪為大將軍,統八旗精兵南下。
八月初九:明軍劉文秀部入川,克敘州,守城清軍全軍覆沒。
八月十五:明軍攻克梧州,廣西全境基本收復。
八月十八:永曆朝廷大學士朱天麟病逝於雲南廣南府。
八月廿五:明軍白文選部反攻重慶,複之。
八月廿八:白文選追擊逃跑清軍,清將白含真被活捉。
九月某某:臺灣赤嵌地區一村長郭懷一發動反荷起義,失敗被殺。
九月初五:清軍重占梧州。
九月十一:吳三桂部退至廣元。
九月十九:固山額真金礪趕到泉州。
九月廿八:清軍金礪部到達漳州,鄭成功軍被破解圍。
十月初三:鄭成功與金礪開戰,鄭軍失利。
十月初八:保寧戰役開始,劉文秀圍困保寧。
十月十一:保寧戰役失敗,劉文秀退回貴州,四川新複之地損失殆盡。
十月三十:李定國部北上進抵衡陽。
冬月某某:永曆朝廷秘令李定國勤王,解除孫可望政權。
冬月廿二:清軍尼堪部行至衡州北三十裏;
是夜,尼堪驕兵冒進,中李定國設伏,大敗身死;
孫可望親往湖南,攻克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