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与理性,促进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道德与理性,促进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发展
李国峰
【摘要】@@ 自2005年底开始,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从五年多来的熊市逐渐复苏并转化为大牛市,在成就了一批新的"财富贵族"且将一部分冒险族推向"贫困阶层"的同时,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民众认清了"财富管理"的真谛,产生了内在的对金融投资财富管理知识的"渴求"与"冲动".诚然,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的五花八门的财富管理课堂,依靠名人效应繁衍的名目繁多的财富论坛,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民众对财富增长与财富管理的"疯狂".仿佛人生的价值目标只是唯一的"财富"而已.【期刊名称】《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4
【总页数】3页(P2-4)
【作者】李国峰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
【正文语种】中文
自2005年底开始,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从五年多来的熊市逐渐复苏并转化为大牛市,在成就了一批新的“财富贵族”且将一部分冒险族推向“贫困阶层”的同时,其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民众认清了“财富管理”的真谛,产生了内在的对金融投资财富管理知识的“渴求”与“冲动”。

诚然,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的五花八门的财富管理课堂,依靠名人效应繁衍的名目繁多的财富论坛,却从另一个侧面印
证了民众对财富增长与财富管理的“疯狂”。

仿佛人生的价值目标只是唯一的“财富”而已。

于是乎,出现了一些模糊的认识:财富管理的本质就是催生财富,财富管理的目的就是财富增值,一旦离开了财富的增长,财富管理就是暗淡无光、苍白无力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在1997——2007的十年间,我们亲身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其一是区域性的“亚洲金融风暴”;其二是至今尚未退出的“全球金融海啸”。


不仅让我们无可奈何地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变幻莫测,体验到了资本市场的冷酷无情,而且也让我们实实在在地领悟到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贪婪和自私。

虽然这两次
金融危机的价值及其影响力显著不同,但是究其原因,都是由于金融的过度创新、衍
生产品的大量涌现,推动区域性或国际性资本市场泡沫剧增,相应导致资本市场与整
个经济体的虚假繁荣。

一旦资本市场泡沫破裂,则随之而来的,不是资本市场的剧烈
动荡,便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的衰退,最终结果无非是将区域性经济或全球经济推
向濒临崩溃的边缘,不仅带来具有百年历史的投资银行的破产倒闭抑或是被兼并重组,严重的则是造成国家的破产。

给世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与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从这两次金融危机来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是,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只是带来区域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表象;更为深刻的原因,则是利令智昏所产生的无理
性投资行为与道德缺失的财富管理服务行为。

因为正是这种无理性的投资行为,深
深地唤醒了投资者深藏在感性背后的贪婪,为投资者本能的自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资本的获利性已成为投资者生活的本源和狂热追求的目标;正是因为道德缺失
的财富管理服务行为,让金融业失去了良知,忘却了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于是,地处香港、具有百年经营史、享誉全球的银行将高风险的衍生产品卖给了大陆毫无经验的非专业投资者;国内的商业银行则不顾银监会的相关规定,人为降低准入门槛,由客户经理代客户填写风险承受能力测试表,不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
适合度进行有效检测,不尽职尽责向客户履行风险揭示与告知义务,而是用晦涩的专
业语言、放大产品收益且回避风险的宣传营销方式,向客户进行理财产品不当销售
和错误销售。

殊不知,最终的结果则是:客户对整个银行业的信心与信任急剧下挫,银行业的法律风险持续上升,金融同业的财富管理业务无序竞争,极不利于作为银行业新的业务增长点与效益增长点的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在与时俱进健全和完善财富管理业务法制法规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增强财富管理业务从业人员的理性行为,规范有序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将是新形势下银行业所共同面对并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此,本人提出三点个人意见,抛砖引玉,供专家与同行们商榷。

第一,在银行业监管机构与时俱进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大力强化银行业内部财富管理业务的自律性管理与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这既是促进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银行业所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更是“君子好财,取之有道”这一古训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此,一是要以实现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己任,自觉加强财富管理业务的自律性管理,立足于依靠高品质的服务,深入开展合作性竞争,避免银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感与认同感;二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替代和矫正“唯利是图”的业绩观,在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刻把握客户财富管理服务需求的同时,关注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与客户参与投资的经验及其专业知识,不欺骗、不误导客户购买投资理财产品,不为了本行的经营业绩而对客户进行错误销售;三是要严格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的法律法规要求,只为客户提供决策参考而不代客户从事投资决策,既不人为夸大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又不有意回避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自觉并严格执行财富管理业务的相关政策,尽职尽责履行风险揭示与风险告知义务,并以此赢得客户长期的信任与支持,实现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四是要建立健全财富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银行业内的人才、渠道、信息、产品、投资技能与经验等的优势,适时分析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政策、汇率、利率、投资工具与产品等的变化,为
客户投资及财富管理提供风险预警服务与止损服务,依据客户的财务目标,帮助客户顺势调整资产组合与配置方案,有效提升客户与银行的合作价值;五是要加强银行业内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要将“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合规经营,追求卓越”作为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行动指南,落实到每个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中,而且要不定期地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规章制度培训、服务技能培训,在帮助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提高政策水平与业务技能的同时,强化对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与行为品质,让每个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从业人员都成为值得客户信任、客户能够信赖的朋友,这既是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又是实现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第二,要以强化行为理性为基础,切实加强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借此增强“悟性”,确保客户财富管理的“良性”。

纵观十年间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成功的私人银行家都是恪守了“理性”、提高了“悟性”、方才实现了“良性”,因此,“理性”、“悟性”、“良性”,应成为银行业从事财富管理业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所谓“理性”,是指由于资本市场自始至终处于一种变动的状态,因此,依靠金融投资工具实现财富增长,风险是市场所固有的和客观存在的。

那种希冀市场持续强劲,而忽视风险存在,力求凭借投机,实现财富大规模增长的贪婪想法,无疑是天方夜谭,也是缺乏金融投资与财富管理常识的表现。

况且,金融投资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间存在着对等的正相关关系,即:风险越高的投资产品,收益也越高。

从讲究“理性”的角度而言,在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时,不仅要对客户进行必要的“理性”理念教育,而且要让从事财富管理的所有从业人员恪守“理性”。

为此,一是要帮助客户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单纯的赚钱并非是财富管理的唯一目的,财富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对客户资产实行静态的财务管理和动态的流动性管理,帮助实
现经济自主、财务自由和生活自在,持续保障和提高客户的生活水平;二是要告知客户,投资工具与投资产品的选择,必须要与其投资知识、投资技能和风险承受能力相
一致,否则会“欲速则不达”;三是财富管理途径的选择,要立足于财富持续增长的投资方式,而不能选择趋利性强的投机行为,更不能盲目跟风,“红眼病”乃财富管理之大忌,这是需要客户与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所共同恪守的;四是应告诫客户,金融投资资金的投入以不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为前提条件,变卖住房、车辆投资股市或
节衣缩食来进行财富管理的资金原始积累,是极不明智的做法,违背了财富管理的基
本目的。

所谓“悟性”,纵观古今中外,经济学家和投资专家对金融市场的分析与判断,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甚至是严重对立,抑或不可调和。

况且,有的是纯粹的理论家,有的则有实践没理论。

因此,无论是对市场的判断,还是对政策的分析和把握,绝不可盲从、主观和固步自封,而应立足于全面和客观。

历史的、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固
然可以借鉴,但决不可照搬照套,而应在深刻总结自己和他人财富管理经验与教训的
基础上,依循现实的状况,博采众长,举一反三,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制定财富管理计划
和实施财富管理方案。

悟性强,应是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所谓“良性”,即在客户资产进行配置与管理时,无论是静态的财务管理,还是动态的流动性管理,都要处理和兼顾好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之间的关系,要以安全性为
前提、流动性为基础、效益性为目标,合理选择金融投资工具和产品。

否则,以牺牲
安全性、流动性为条件,盲目追求效益性,则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由此出现财务危机,更不要希冀财务自由、自主和自在了。

第三,要充分发挥中国银行业协会这一国内银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银行业
财富管理培训市场的管理,全面提高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是国内银
行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增强与国际知名跨国银行在财富
管理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的最为基础的工作,务必要引起国内银行业全体同仁的高
度重视。

目前,国内银行业财富管理培训市场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有的培训机构
培训课程完善,体系健全,且继续教育落实到位,在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而有的培训机构则片面追求赢利,培训课程粗制滥造,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观随意性强,既缺乏理论又缺乏经验,极不利于银行业内财富管理从业人员道德水平、政策水平
与技能的提升,也不利于整个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况且,银行业内财富管理
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定缺乏权威性、持续性、规范化。

为此,建议充分发挥中国
银行业协会的作用,尽快加强国内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培训教育管理与体系建设,科学合理地统一确定银行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职业道德水准与退出
机制,建立和完善财富管理培训的课程设置与再教育体系,建立国内银行业财富管理
培训机构黑名单管理与发布制度,规范并加强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
管理,以全面提升国内银行业财富管理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遵循“理性、悟性、良性”原则,促进国内银行业财富管理业务规范有序、健康可持续、又好又
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