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的写作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华烟云》的写作特点
作者:赵丽斌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
摘要:《京华烟云》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虽然《京华烟云》在很多方面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写作手法上,《京华烟云》却具有与《红楼梦》迥然不同的独特之处。

本文通过与《红楼梦》的比较,对《京华烟云》写作手法的独特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京华烟云;红楼梦;叙事特点
作者简介:赵丽斌(1989-),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文学硕士在读,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最广为流传的名作之一,它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无论是在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插或者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以及文化积淀等方面,《红楼梦》都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1]然而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多处采用了与红楼梦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这些更加具有近代色彩的、独具特色的叙事形式也使得人们在品味《京华烟云》时拥有了与《红楼梦》不同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京华烟云》的叙事进行叙述。

1、事件在直线式的时间轴上展开
《红楼梦》所讲述故事的时间跨度前后将近百年,《京华烟云》讲述的是北平三大家族近30多年间的恩怨情仇。

两书中故事的时间跨度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两书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方法。

在《红楼梦》中故事的讲述并没有在单一方向的时间轴上完成,插叙、倒叙的手法在全书中时随处可见,甚至也时常出现时间和空间的交错。

与此不同,《京华烟云》中的事件几乎都是在向性直线式的时间轴上展开的,若非必要,就连倒叙也很少见。

在《红楼梦》的整个叙述过程中,有以事件的因果为线索的,也有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述的,因此,读者对其中各个故事的了解并不一定以故事发生的时间为顺序。

甚至在《红楼梦》中,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空隧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的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

[2] 《红楼梦》中讲述了四大家族近百年的兴衰史,这当然是要涉及到时间的推移的,但曹雪芹叙述故事的时候并没有以直线式向前推进的时间轴为主
线,他更注重以一种动态的“势”和“能”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即通过在多重的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立体空间内发生的多个故事来表明四大家族和主要人物命运的走向已经势不可挡,无可挽回。

而《京华烟云》则不同,全书以女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为线索,从木兰年幼时期到青年时期,再到结婚,婚后经历为顺序,几乎是以直线式的时间顺序将故事向前推移。

这样以人物命运为线索的写法使得读者很容易看清故事脉络,也很想顺着作者的笔路快些看到后面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正好体现了西方近代小说的叙事力强、情节紧凑的特点。

也正因为如此,《京华烟云》虽然不如《红楼梦》那么规模宏大、千头万绪,但是却活灵活现地“叙述当代中国男女如何成长,如何过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养成某种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林语堂《京华烟云》序)。

从这个角度上说,《京华烟云》以单一的时间为轴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脉络更为明朗清晰,更容易为读者所追读。

2、没有“导读”式的叙述结构
《京华烟云》中三大家族的登场方式也与《红楼梦》中对于四大家族的处理手法很不一样。

《红楼梦》合计一百二十回,而仅在前五回,通过特殊的出场人物的登场以及梦幻等方式,曹雪芹已经让四大家族的全貌呈现在作者面前,甚至已经为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以说,《红楼梦》的前五回对于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前五回中有许多独立的叙事因素和叙事意象,形成了巨大的隐喻结构,蕴含和诱发着生命信息,对第六回以后整个叙事形态的演进都构成了思想意蕴和性格能量的辐射。

「3」在前五回中,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三个过场人物的“向导”和贯穿作用,四大家族的全貌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已经清晰而且立体地建立起来。

又由“还泪”故事、冷子兴的解说,警幻仙子的寓言来暗示了宝黛爱情、大观园,以及众姐妹的悲情结局。

也可以说,前五回犹如读者走进《红楼梦》艺术殿堂的“导游图”和“解说词”,《红楼梦》中四大家族最终的没落结局以及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皆可以在前五回中寻到端倪和线索。

与《红楼梦》中先呈现“解说词”的手法不同,在《京华烟云》中,作者对于三大家族的介绍是“走马观花”式的,三大家族的登场顺序呈一字型的排列在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经历为时间主线。

随着主人公姚木兰的经历变化,姚家不断与曾家、牛家有了命运的交集后,才逐一介绍曾、牛两家的情况。

其间,首先在第一章便登场的自然是主人公所在的姚家,之后幼年木兰走失,曾家施以援手,通过小木兰的眼睛呈现出了曾家的具体面貌,继而木兰成年,嫁入曾家,才通过同嫁入曾家的牛素云来引出了牛家。

《京华烟云》一共四十五章,登场最晚的牛家直至全书的第十章才有了具体介绍,在此之前,几乎看不到任何对于牛家的介绍。

三大家族只
光出场就前后跨了十章之多,这与红楼梦中在前五回中已经将四大家族的立体关系构建完成的手法是很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红楼梦》具有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所惯有的“草蛇灰线”的构成特征,这种结构往往对人物命运提前“剧透”。

而《京华烟云》则更注重故事走向,读者在全书的开头部分得不到任何关于主人公命运的暗示,所以只有一步一步跟随故事的发展才能对看清故事的进展,这能让人物命运的改变对观众来说更突然,缺乏预期更容易引起观众情绪的波动。

这样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书了我国古代小说和近代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显著区别。

3、大量采用心理描写
在《红楼梦》的时代,心理描写尚不流行。

但到了《京华烟云》的时代,多种近代化的叙事手法已经为中国作家们所熟悉和使用,其中一种就是心理描写。

在《红楼梦》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作者都是在以局外人第三者的视角把各个部分的故事讲给读者听,这种视角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纪传体历史的写作手法,可以最大化地展现故事内容,很适合这种鸿篇巨制的描写。

正因为作者本身身处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才得以在前五章就将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势都以定下。

曹雪芹以天才的掌控能力,不慌不忙按部就班地向读者呈现着他想向读者呈现的一切。

同时作者不会也没有必要逐一去描写某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他只是从容地描写人们的行为和举动,然后让读者一遍遍从这些细节中去捕捉和拿捏人物的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于《红楼梦》“已经说了千言万语,还要说万语千言”的原因之一。

然而《京华烟云》则不同,在林语堂所生活的近代,西方的许多先进的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法都已被人们普遍运用。

何况林语堂本身还具有的特殊西方文化背景,《京华烟云》最初是用英文写作而成这一点就足见《京华烟云》与西方近代文学渊源之深。

近代的心理描写手使得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了更加直接有效的把握,也和人物更有贴近感,因为读者不用去揣测,不用自己去拿捏主人公的心理。

如《京华烟云》中多处描写姚木兰对孔立夫的感情时都对女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较长篇幅的细腻描写,这样明确而细致的心理描写在《红楼梦》中几乎是看不见的。

《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林语堂说的却是“全书写罢泪涔涔,献给祖国抗倭人”。

同样是“泪”,曹雪芹只说是“味”,但“味”的含义终究没有直说,他是含蓄的,要靠读者自己去体味的,而林语堂的“泪”却是直言要献给“祖国抗倭人”的。

这种含蓄内敛的深沉与热忱外露的真情之间的区别也让《红楼梦》和《京华烟云》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4、结语
《京华烟云》成书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年代,有很多旧的东西慢慢地消灭,也有很多新式的东西随之出现。

林语堂在想要翻译《红楼梦》的初衷没有能够实现的情况下决心写一部小说,最终成就了《京华烟云》。

虽然从一开始,《京华烟云》与《红楼梦》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时代的脚步毕竟是向前的,林语堂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接触的近代知识都决定了《京华烟云》在写作手法上必然具有不同于《红楼梦》的近代特色。

注释:
[1]林春香.《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 郑铁生.红楼梦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27
[3] 郑铁生.红楼梦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32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 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2]郑铁生.红楼梦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