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8.7%及心电图治疗的总有效率79.3%明显高于对照组71.3%及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冠心病;心肌缺血;中西医结合
冠心病心肌缺血在临床疾病中十分多见,对我国高龄人群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是劳动强度过大,引发心肌收缩力强度变大,出现心绞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突然死亡[1],为了防止疾病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治疗时要对患者的缺血程度进行密切的观察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病情缓解,提高血氧对心肌的供给能力。
目前有相关经验表明,中医治疗方式可以促进患者的疗效[2],我院选取治疗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3.4±8.9)岁。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52.6±9.6)岁。
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疗法:拜阿司匹林口服,0.1 g/次,1次/d;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次,3次/d,持续2周。
观察组疗法:常规西药基础上,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
1次/d,口服参麦养心片,3片/次,1个疗程为2周,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研究对象如果存在其他疾病病史,则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进行检测,心电图疗效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3]进行判定。
临床症状判定如下。
显效: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改善;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或严重程度显著降低;无效;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变化或患者病情加重。
心电图疗效评定方案:显效: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程度明显恢复或得到显著改善;有效: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回升超过0.05 mV以上,但没有恢复正常标准,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超过25%;无效:心电图显示情况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或显示心肌缺血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疗程结束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1.3%明显高于观察组(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对照组心电图治疗的总有效率(50.7%)明显高于(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心肌缺血主要由于冠状动脉未得到充分得血液供应,心肌细胞发生血氧缺失而导致的心脏疾患,在老年人中多发,为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怎样有效缓解心肌血氧供应不足,避免心绞痛发作,使心脏正常运作,避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情况出现,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重点[4]。
中医方法在对该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其特殊优势。
本院在临床治疗经验中中发现,通过采用中医和西医两种方式相结合治疗患者能够明显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异常、防止病情加重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在西药上的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及电图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其特殊的临床优势。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单硝酸异山梨醇酯以及拜阿司匹林片联合黄芪注射液、参麦养心片等中药制剂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不仅使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相应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够明显促进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且明显降低氧自由基的损伤,对心肌产生了显著的保护作用,并且可以扩充血管容量使机体血压降低[5]。
参麦养心片由麦冬、太子参、丹参、五味子、益母草等中药构成。
太子参、五味子益气养阴,益母草活血化瘀利尿消肿;五味子酸甘入心肾经,功能补气生津、滋肾宁心。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太子参、麦冬、能够明显提高心肌收缩能力,丹参能够扩充血管容量,减小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益母草、茯苓等可以减轻前负荷且不作用于体内电解质,
几种重要联合使用,促进心脏血液的供应;减小前后负荷,重新建立心肌结构,从而恢复心功能并促进室性心律恢复正常。
故参麦养心片联合黄芪注射液能够补气消散体内淤血。
西药硝酸酯类可以放松紧绷的血管平滑肌,阿司匹林可以阻碍血小板发生聚集,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雪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5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6:314-316.
[2] 张晓林,王斌胜,赵岩,孙喜灵,林海燕,吕红,王醊恩,杨毅,刘琳,刘孟安.1589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J].中医杂志,2011,08:668-669+696.
[3] 许建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04:119-120.
[4] 孙克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5:158.
[5] 朱浩.葱白提取物防治冠心病心肌缺血临床和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