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违法建筑治理提高城市品质”提案的答复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违法建筑治理提高城市品质”提案的答复函
民革桂林市委会提出的“关于加强违法建筑治理提高城市品质”提案,经研究办理,现答复:
一、雁山区2017年两违工作情况
2017年查处违法建筑并上报市规划局共计39户,总面积为17770平方米。
在今年“两违”查控拆迁工作中,接待并解决群众来访90多次,下发调查通知书320多份,停工通知书186份,遭受阻工、围攻4起,全区拆除房屋建筑共计230户,总面积为116753平方米;做到应拆尽拆,建立拆前拆后照片台账,每户一档资料备案,完成市级任务数达到了100%。
同时,进一步强化网格化属地管理,加强“两违”日常管控,全年组织整治行动500
次、查扣违法施工工具121件、捣毁违建基础200多处、控制新生“两违”案件100余件,新生“两违”得到有效遏制。
二、当前违法建设治理的难点
(一)装备落后,经费无保障,执法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执法效果,另外城管队员待遇偏低积极性不够。
(二)执法环境欠佳。
由于执法工作往往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在执法过程中村民很不配合,抵触情绪很大,导致执法工作难度大,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时常受到威胁,一些违法建设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联动机制不完善,拆除成本高。
“查违拆违”工作需要多个管理主体的通力合作和紧密配合。
当前在实际运行中因相关审批部门与城管执法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使得城管执法在建设开工之初没有即时介入而形成了违法事实,不仅拆除难度大、成本高,还因相对人经济受损引起矛盾和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四)刚性需求强。
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多年未对农村居民住房进行审批,村民住房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违建搭建者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及深夜作业,控违难度大。
此外,考虑强制拆除可能造成的社会不和谐因素以及法律规定的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依法拆除过程往往历时很久才能执行,不能及时发挥惩戒作用,使违法者有恃无恐。
(五)思想认识不统一,执法阻力大。
随着各类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市民维护环境的意识有了一定提高,但对城市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再加上当前对城市管理的负面报道较多,从而导致对城管工作的认同感、支持率较低,为城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
三、违法建筑治理的建议
(一)明确职能责任,建立问责机制。
将“单一部门承担监管”模式转变成“政府领导、属地为主、部门联合、行政问责”的模式,根据城管、规划、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职能
职责,细化分解在违法建设控制、发现、整治、拆除等各环节的责任。
以强有力地责任机制,将违法建设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
(二)发挥部门联动职能,对已建成的违法建设,房产部门不予办理房产证;对作为营业场所使用的,工商、卫生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营业许可并且不得提供供水、供电、供气等相应服务,以此形成对违章建设“围追堵截”的态势。
使得违法建设产生不了效益,从根本上降低违法建设的热情。
(三)强化宣传力度,营造全民治违氛围。
利用可以利用的渠道、载体和方法,如在媒体开辟法制专栏、在企事业单位开设法制课堂、在户外广告增加相关内容等,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等城管法律法规及其它法律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通过相当的广度和强大的力度,逐步渗透,最终达到人人知晓,促进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共同抵制和治理违法建设。
(本资料仅供参考,请以正式文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