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养德——论王阳明中后期对道家道教的批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与养德——-论王阳明中后期对道家道教的批评之一
作者:朱晓鹏, ZHU Xiaopeng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刊名:
中国哲学史
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年,卷(期):2008,(2)
引用次数:0次
1.秦家懿王阳明与道教 2004
2.柳存仁王阳明与道教 1991
3.此处"致知",非一般"格物致知"之谓,实指"致良知"
4.柳存仁张伯端与(悟真篇
5.秦家懿王阳明与道教
6.钱明王家衰落的过程及其成因---王阳明家事考辩 2007
7.柳存仁明儒与道教
1.期刊论文高梓梅.Gao Zimei公安三袁与道教-宗教学研究2005(1)
公安三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他们崇信佛教,而本文则考察了他们与道家道教的交往情况,认为他们在信仰佛教的同时,也尊崇道家道教,而且还有过养生学仙的经历.
2.学位论文鲍新山北宋士大夫与道家道教2005
北宋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士大夫在尊儒的同时,也崇奉佛教和道家、道教。
士大夫与道士交往非常频繁,他们向道士询医问药,询求养生之道,询问吉凶祸福。
他们从事斋醮活动,从事道教养生实践。
他们向朝廷举荐道士,为道士奏请紫衣师号,为道士撰写碑铭。
他们与道士一起饮酒赋诗、弹琴论画、游山玩水。
在士大夫被罢官被贬谪,亲戚隔离,朋友绝交时,道士们也一如既往,继续与士大夫交往,给他们送去温暖、关怀与安慰。
士大夫在与道士结下深情厚意的同时,也促进了道家、道教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士大夫在接受道士的秘方仙术时,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道家、道教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思想和鬼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知足、旷达、隐逸、淡薄、保守、迷信等等的性格,并使士大夫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都打上了道家、道教的烙印。
道家、道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也有互相矛盾、抵牾的内容。
士大夫在接触道家、道教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取舍。
他们或重视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或欣赏其治病疗身、养生长生之术,或迷恋其斋醮科仪与鬼神迷信观念。
因此,每一个士大夫对道家、道教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甚至是完全不一样的。
3.期刊论文李贵银嵇康的养生观与道家、道教之关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8)
嵇康的养生观主要体现在<养生论>与<答难养生论>两篇文章中,他强调养神与养形并重,摒除外利内欲的诱惑,以达到"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的境界.
4.期刊论文邱庞同关于审阅《道家、道教养生思想源流和中国饮食文化》一文意见的说明-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1,18(3)
在<东方美食>兼办的<饮食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上,看到了季鸿昆写的<道家、道教养生思想源流和中国饮食文化>一文(以下简称季文).在文章的第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作者说他的这篇文章曾遭"两度退稿","其所以有这许多的周折,或许就是因为捅到了如×××先生所说的‘三神'(神圣、神秘、神话)体系的神经系统,触痛了某些文章作者特有的中国烹饪行邦(应为帮)意识的封建文化情结,以致见拒于封建式的行帮樊篱之外,这实在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的一种悲哀."
5.学位论文李琼琼嵇康思想研究2003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身处"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嵇康的思想与行为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以及他与时人相异的特色.历史上的嵇康是一个集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道教信徒等多重身份为一体的复杂体.该文从社会政治背景、嵇康的家世、个人经历及社会思潮等方面,对嵇康的复杂心态和多样人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寻找他思想和观念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努力把握嵇康思想的本质,对嵇康现象及其特有心态做出自己的解释.第一部分:时代与个人经历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嵇康有关生平事迹的史料来分析嵇康的思想发展变化.儒学在他思想尚未成熟定型时已经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名教的虚伪化而对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丧失信心后,他的精神归宿转向了老庄,后期又投身于神仙道教的养生活动.第二部分:儒道兼蓄的思想体系.嵇康的时代,被当今学者誉为"人的觉醒"的时代.针对"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的异化的名教对人的扭曲,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他反对的是现实名教的异化,实则是追求超越于普通"名教"之上的更高目标,超越儒家而归于道家.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嵇康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肉体的长生,并形成了系统的养生思想.第三部分:嵇康思想评价.他突破了以六经为真理标准的认识论,提倡独立思考,扩大了认识范围,对后世文人的思想解放有极大贡献.对于如何处理好出与处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嵇康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极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嵇康游移于儒、道之间,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他"出处同归"的特别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率性认真、自主发展,又不放弃社会责任、越出伦理规范界线的新型人格,以他为代表的当时知识分子精神对中国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其某一侧面的影子.
6.期刊论文孙昌武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4)
嵇康接受道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相信神仙存在,认为神仙不可学得,又主张养生可以久寿延年.这种养生思想作为道家、道教思想的发挥,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和养生思想相关联的他的独特的神仙观念,也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两个方面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在文学史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7.期刊论文王峰秀.Wang Fengxiu中国山水画中道教情结的艺术审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3)
中国山水画在千年历史演进中,始终以魏晋:"山水以形媚道"之理念,"澄怀味象"之感悟式审美心路[1]为基本宗旨.特别是在山水审美中,从创作到欣赏不但要画山水之形,更要追得山水之魂、之神、之道.这里不仅有着一般艺术审美形式,更是表现出道家、道教心路特征;隐显着道教情结.
8.学位论文赵文朝《抱朴子》养生思想综论2008
葛洪的《抱朴子》是一部具有丰富养生思想的道教著作,也体现了葛洪的神仙道教思想。
葛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为其神仙道教的养生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
葛洪不但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教的养生思想,而且提出“玄道”的思想,这是葛洪《抱朴子》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葛洪的家世背景和一生际遇出发,探讨葛洪养生思想理论特色和养生实践活动。
《抱朴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葛洪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和葛洪的养生观,以及具体的养生方法。
葛洪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葛洪以“玄道”为思维起点的宇宙论、本体论认识,重生的神学思想基础和道德哲学三方面。
养生观包括“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养生思想原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的主体认识思想和金丹成仙思想。
葛洪的养生方法兼容并蓄,以金丹为主,代表了道教金丹派的主要特色。
全文共分五章,主要阐述了葛洪生平和《抱朴子》、葛洪养生思想的哲学基础、养生思想特色以及相关的医疗思想,还有葛洪养生思想的贡献和影响。
《抱朴子》的养生思想既是葛洪以玄解道哲学认识的体现,也是其神仙道教实践的归宿。
既有对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继承,又有葛洪对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医学思想的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抱朴子》所体现的养生思想,至今仍值得人们汲取与借鉴。
9.期刊论文黄永锋道教服食的技术哲学意蕴-哲学动态2008(1)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道家、道教的科技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养生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道教养生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是个颇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术中,学术界对外丹术、内丹术、房中术、导引术关注较多,而有道教特色的服食术却鲜有学者深入探析.
10.期刊论文赵卫东.Zhao Weidong丘处机养生思想略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1)
追求长生是道家道教文化的古老传统.先秦老庄就已经提出以精神超越为主、以形神合一为归的养生理论,早期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理论渊源,但与老庄相比,却更重视肉体长生.全真道否定了肉体可以长生的思想,提出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却使全真道在养生与成仙之间产生了理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丘处机开始重视养生,并提出了顺任自然、清心寡欲、炼养合一、德养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又把成仙与养生统一了起来.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xs20080201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