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重订通俗伤寒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重订通俗伤寒论
书名:重订通俗伤寒论
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后序
属性:前哲徐洄溪曰。

医者之学问。

全在明伤寒之理。

则万病皆通。

故仲景之书有二。

《伤寒论》治时病之法也。

《金匮要略》治杂症之法也。

而《金匮》之方。

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

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

俞东扶曰。

伤寒为大病。

治法为最繁。

必熟读仲景书。

再遍读后贤诸书。

临症方有把握。

仲景书为叔和编次。

或有差误。

而聊摄注解。

殊觉稳当。

续注者。

张卿子王三阳唐不岩沈亮宸张兼善张隐林北海诸人。

总不越其范围。

程扶生《经注》尤为明白易晓。

然亦不敢直指原文之错误。

自方程喻三家。

各以已意布置。

而仲景原文。

从此遂无定局。

至柯氏来苏集始放胆删改。

而以方名编次。

又是一局。

徐灵胎《伤寒类方》实宗其式。

然予细绎柯氏删改处。

万不及《医宗金伤寒论》之精当。

先刊仲景原文。

另立正误存疑二篇。

应改者注小字于旁。

可删者摘诸条于后。

是非判然。

智愚皆晓。

他如江西舒诏《伤寒集注》大半斥为伪撰。

并取数方。

痛加诋毁。

别拟方以换之。

以视汪琥将阴阳二候。

分为二编。

各补后贤之方。

其意均欲使初学人不泥古方以害人。

而汪犹拘谨。

舒则放纵矣。

惟吴绶蕴要节《六书》王宇泰《伤寒准绳张路玉伤寒绪论》俱有裨于后人。

即有功于仲景。

合二家之说观之。

仲景《伤寒论》为千古用方之祖。

且其阐明医理。

尤为中国至精之本。

惜其书难免错简。

必参观后贤诸书。

核对互勘。

始有头绪。

阅周之读伤寒论法。

颇有见地。

爰节述其说曰。

《伤寒》非奇症也。

《伤寒论》非奇书也。

仲景据其所见。

笔之于书。

非既有此书。

而天下之人。

根据书而病也。

读者须每读一段。

即设一病者于此。

以揣
其病机治法。

而后借证于书。

不得专在文本上安排。

总之读《伤寒论》只当涵泳白文。

注家虽有数十。

以予所见二十余种。

皆不免穿鉴附会。

言似新奇。

莫能见之行事。

鄙见只当分作四会。

曰伤寒初起本证治法。

曰伤寒初起兼证治法。

曰伤寒日久化寒。

并误治化寒证治。

曰伤寒日久化热。

并误治化热证治。

其霍乱、风湿、食复、劳复。

以杂症附之。

再参之陶节书。

及各家论温热书。

互相考证。

庶于读书有条理。

而临证亦可有径途矣。

盖经脉部位。

与夫形层表里浅深之事。

固不可不讲。

而究不可过执也。

着力乃在气化上推求。

不得专在部位上拘泥。

此书在唐以前。

已非一本。

其章节离合。

本无深意。

论中叙证。

有极简者。

有极繁者。

有方证不合者。

有上下文义不贯者。

经设身处境。

实在难以遵行。

安知非错简说简耶。

读者只应各就本文思量。

不必牵扯上下文。

积久自能融会贯通。

此真善读伤寒论之活法也。

前清《俞根初》先生。

在干嘉之间。

盛行四五十年。

着《通俗伤寒论》十二卷。

第一编第一章、勘伤寒要诀。

第二章、六经方药。

第二编病理诊断。

第三章、表里寒热。

第四章、气血虚实。

第五章、伤寒诊法。

第六章、伤寒脉舌。

第三编证治各论。

第七章、伤寒本症。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十章、伤寒坏症。

第十一章、伤寒复证。

第四编调理诸法。

第十二章、瘥后调理法。

其辨析诸症。

颇为明晰。

其条列治法。

温寒互用。

补泻兼施。

亦无偏主一格之弊。

方方切用。

法法通灵。

其定方宗旨。

谓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

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

全在一片灵机。

对症发药。

庶病伤寒者真有豸乎。

善夫俞惺齐先生有言曰。

读书与治病。

时合时离。

古法与今方。

有因有革。

善读书斯善治病。

非读死书之谓也。

用古法须用今方。

非执板方之谓也。

专读仲景书。

不读后贤书。

譬之井田对建。

周礼周官。

不可以治汉唐之天下也。

仅读后贤书。

不读仲景书。

譬之五言七律。

体宫词。

不可以代三百之雅
颂也。

俞氏此着。

劝求古训。

博采众法。

加以临证多年。

经验丰富。

故能别开生面。

独树一帜。

多发前人所未发。

一洗阴阳五行之繁文。

真苦海之慈航。

昏衢之巨烛也。

学人诚能从此书切实研求。

广为探索。

则历代伤寒名家。

皆堪尚友矣。

兼臣研究之余。


附臆说于后。

阅者谅之。

\x公元一九一六年丙辰四月望\x
\x何廉臣印岩识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x
<目录>
<篇名>前序
属性:吾绍伤寒有专科。

名曰绍派。

先任波而负盛名者。

曰俞根初。

行三。

凡男妇老少就诊者。

统称俞三先生。

日诊百
数十人。

一时大名鼎鼎。

妇孺咸知。

其学识折衷仲景。

参用朱氏南阳方氏中行陶氏节吴氏又可张氏景岳。


立方。

不出辛散、透发、和解、凉泻、温补等五法。

其断病。

若者七日愈。

若者十四日愈。

若者二十一日愈。

十有九验。

就诊者奉之如神明。

内子胡患伤寒。

延聘者三。

次诊病即有转机。

三诊热退神清。

能饮稀粥。


用调养法而痊。

从此成为知己。

赴安镇诊病毕。

即来晤谈。

对余曰。

勘伤寒证。

全凭胆识。

望形察色。

辨舌诊脉。

在乎
识。

选药制方。

定量减味。

在乎胆。

必先有定识于平时。

乃能有定见于俄顷。

然临证断病。

必须眼到手到心到。


者俱到。

活泼泼地。

而治病始能无误。

熟能生巧。

非笨伯所能模仿也。

余啧啧赞叹之不已。

一日。

出《通俗伤寒论》视余。

一一浏览。

其学术手法。

皆从病患实地练习熟验而得。

不拘拘于方书也。

一在于其经验耳。

其著作体裁。

一曰勘伤寒
要诀。

二曰
伤寒本证。

三曰伤寒兼证。

四曰伤寒夹证。

五曰伤寒坏证。

六曰伤寒复证。

七曰瘥后调理法。

直捷了当。

简明朴实。

余遂
珍藏箧中矣。

嗣晤任君波询及俞君方法。

据云。

有根初之胆识则可。

无根初之胆识。

则动辄得咎矣。

有根初之
盛名则可。

无根初之盛名。

则所如辄阻矣。

旨哉言乎。

虽然。

俞氏经验多。

阅历深。

确有见地。

岂容藐视。

爰为之随选
随录。

随录随按。

务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

昭昭若发蒙。

而余心始慊。

若听其尘封蠹蚀。

湮没不传。


年旧雨重逢。

能毋诮让我乎。

余之私意。

盖欲以良朋实验之专书。

为吾绍留一传派。

亦医林之风土记也。

夫岂好
博一表彰同道之虚名哉。

毋亦以经验学派。

有不可尽废者欤。

是为序。

\x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何秀山识于安昌镇之碧山书屋\x
<目录>
<篇名>第一章·伤寒要义
属性:伤寒。

外感百病之总名也。

有小证。

有大证。

有新感证。

有伏气证。

有兼证。

有夹证。

有坏证。

有复证。

传变不测。

死生反掌。

非杂病比。

奈扁鹊难经但言伤寒有五。

一曰中风。

二曰伤寒。

三曰湿温。

四曰热病。

五曰温病。

仅载脉候之异同。

并无证治之陈列。

语焉不详。

后学何所根据。

惟中风自是中风。

伤寒自是伤寒。

湿温自是湿温。

温热自是温热。

已可概见。

然皆列入伤寒门中者。

因后汉张仲景。

着《伤寒杂病论》。

当时不传于世。

至晋王叔和。

以断简残编。

补方造论。

混名曰《伤寒论》。

而不名曰四时感证论。

从此一切感证。

通称伤寒。


古亦从俗也。

予亦从俗。

名曰《通俗伤寒论》。

人皆谓百病莫难于伤寒。

予谓治伤寒何难。

治伤寒兼证稍难。

治伤寒夹证较难。

治伤寒复证更难。

治伤寒坏证
最难。

盖其间寒热杂感。

湿燥互见。

虚实混淆。

阴阳疑似。

非富于经验。

而手敏心灵。

随机应变者。

决不足
当此重任。

日与伤寒证战。

谚云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

非谓临证多者不必读书也。

亦谓临证多者乃为
读书耳。

国初喻嘉言尝云、读书无眼。

病患无命。

旨哉言乎。

予业伤寒专科。

四十余年矣。

姑以心得者。

历言其要。

<目录>第一章·伤寒要义
<篇名>第一节·六经形层
属性:太阳经主皮毛。

阳明经主肌肉。

少阳经主腠理。

太阴经主肢末。

少阴经主血脉。

厥阴经主筋膜。

【荣斋按】“六经形层”这个名词,是根据周学海“与友条论读伤寒论法”第五、九、十一条而产生的。

“六经”在伤寒论学说上,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道统术语。

本节把六经假定作机体方面的六个层次,虽然说不出
充分理由,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野里用它暂作“代号”,是应该的。

恽铁樵先生曾这样说∶“六经者,就人体
所着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

”日人鹤冲元逸在“医断”里也说∶“伤寒六经,非谓病在六经也,假以为纪也
已;及其施治也,皆从证而不拘焉。

”藤本廉更明确地说∶“三阴三阳之目,何为而设焉?凡病有六等之差,
而地位脉证不同也,概述诸说,皆以六经为病位之假称,而不取于经络之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不过就
病变上分作六个阶段;但人体机能之亢盛衰减,中间的动态尚多,不是这样可以肯定划分的。

第三节六经病证
中,所以详列了错综复杂的证候群。

太阳内部主胸中。

少阳内部主膈中。

阳明内部主脘中。

太阴内部主大腹。

少阴内部主小腹。

厥阴内部主少腹。

【秀按】此即六经分主三焦之部分也。

《内经》云。

上焦心肺主之。

中焦脾胃主之。

下焦肝肾主之。

乃略言三焦
五内之部分。

合而观之。

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

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也。

尝读张仲景《伤寒论》。

一则曰胸
中。

再则曰心中。

又次曰心下。

曰胸胁下。

曰胃中。

曰腹中。

曰少腹。

虽未明言三焦。

较讲
三焦者尤为详明。

【廉勘】张长沙治伤寒法。

虽分六经。

亦不外三焦。

言六经者。

明邪所从入之门。

经行之径。

病之所由起所由
传也。

不外三焦者。

以有形之痰涎水饮瘀血渣滓。

为邪所搏结。

病之所由成所由变也。

窃谓病在躯壳。

当分六
经形层。

病入五内。

当辨三焦部分。

详审其所夹何邪。

分际清析。

庶免颟顸之弊。

其分析法。

首辨三焦部分。

膈膜以上。

清气主之。

肺与心也。

膈膜以下。

浊气主之。

脾胃二肠内肾膀胱也。

界乎清浊之间者为膈膜。

乃肝
胆部分也。

从膈下而上。

上至胸。

旁至胁。

皆清气与津液往来之所。

其病不外痰涎水饮。

为邪所击搏。

与气互
结。

由胃中脘。

及腹中。

下抵少腹。

乃有渣滓瘀浊之物。

邪气得以根据附之而成下证。

此上中下三焦之大要也。

<目录>第一章·伤寒要义
<篇名>第二节·六经病理
属性:(添加)
陈逊斋说。

伤寒六经者。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阳病。

太阴、
少阴、厥阴、皆为阴病。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热病。

太阴、少阴、厥阴、皆为寒病。

太阳、阳明、少阳、皆为
实病。

太阴、少阴、厥阴、皆为虚病。

阴阳寒热虚实之中。

又有在表在里。

与在半表半里之不同。

太阳为表。

少阴亦为表。

太阳之表为热为实。

少阴之表为寒为虚。

阳明为里。

太阴亦为里。

阳明之里。

为热为实。

太阴之里。

为寒为虚。

少阳为半表半里。

厥阴亦为半表半里。

少阳之半表半里。

为热为实。

厥阴之半表半里。

为寒为虚。

太阳少阴。

皆为表。

太阳之表。

为发热恶寒。

少阴之表。

为无热恶寒。

阳明太阴皆为里。

阳明之里为胃实。

太阴之里
为自利。

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里。

少阳之半表半里。

为寒热往来。

厥阴之半表半里。

为厥热进退。

太阳少阴皆为
表。

太阳之表可汗。

少阴之表不可汗。

阳明太阴皆为里。

阳明之里可下。

太阴之里不可下。

少阳厥阴皆为半表半
里。

少阳之半表半里可清解。

厥阴之半表半里。

不可清解。

得病之初。

身体之正气。

起而反抗。

发热恶寒。

即正邪交争之表示也。

头痛、项强、体痛。

即正邪交争时所发生之充血作用也。

此时因皮肤开合。

汗腺通塞之故。

又发生有汗为中风。

无汗为伤寒之两大症候。

伤寒为散温机能衰
弱。

故以麻黄汤发其表。

中风为散温机能亢进。

故以桂枝汤解其肌。

凡此伤寒中风。

可由发汗解肌而愈者。

皆称
为表病。

又称为太阳病。

正气抵抗邪气。

在太阳病期内。

无法战胜。

因而妨碍三焦水道之流行。

由此而引起寒热往来、胸胁满呕、口苦咽
干各症。

概称为少阳病。

《内经》谓三焦为决渎之官。

生理学则不称三焦。

而称淋巴。

其理由相同。

三焦在脏腑之外。

皮肤之内。

故谓之半表半里。

小柴胡一方。

为本病之主剂。

正邪交争愈久。

水分愈加蒸散。

内部粘膜。

愈加干燥。

及在太阳少阳期内。

发汗利尿过多。

则肠胃间之水津。

乃愈
涸竭。

由是发生烦渴谵语。

不大便。

但恶热不恶寒之阳明里实症。

轻则用白虎汤。

重则用承气汤。

若肠胃之抵抗力不足。

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

则为太阴病。

水谷不化。

则水分过剩。

因而上吐下利。

此与阳明病
正成反比。

阳明热而太阴寒。

阳明实而太阴虚也。

理中汤温中去湿。

故为太阴病之专剂。

若造温机能衰减。

体温为之降低者。

则为少阴病。

中医谓为阳虚。

因心脏衰弱。

故少阴病之脉必微细也。

因神经
不振。

故少阴病之症但欲寐也。

因体温不能分布。

故少阴病之四肢必厥逆也。

此与太阳病正成反比。

太阳必发
热而恶寒。

少阴必恶寒而不发热。

四逆汤强心生温。

实为少阴病之主剂。

若夫厥阴病者。

实抵抗力消长进退之重要关头也。

其病状为厥热互为来复。

热多于厥。

则抵抗力有恢
复之希望。

故主病退。

厥多于热。

则抵抗力愈趋愈下。

故主病进。

若但厥无热。

则抵抗力完全失败。

病主不治。

此与少阳病正成反比。

少阳之寒热往来。

不过三焦不和。

血管伸缩之作用。

可以和解了事。

厥阴之厥热来复。

则出生入死。

关系重大。

厥阴之主剂。

亦不离四逆辈。

盖非生温无以退厥也。

总观六经之变化。

三阳病惟恐其热。

三阴病惟恐其寒。

三阳病惟恐其实。

三阴病惟恐其虚。

三阳病则抵
抗力均未衰弱。

故三阳病无死症。

三阴病则抵抗力均感不足。

故三阴病多死症。

一部伤寒论。

盖如是而已。

【荣斋按】此篇为一九三五年陈逊斋先生在前中央国医馆附设训练班的演讲词。

综合全文大意,所谓三阳,
它的病多属于进行性,而其人的脏器体功尚强壮,未曾发现衰弱状态的三种证状。

所谓三阴,它的病多属退行
性,而其人的机体功能已非强壮,已表现出衰弱状态的三种证状。

精简的说∶“就是三阳言实,三阴言虚。


阳言表实、里实、半表半里实,三阴言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目录>第一章·伤寒要义
<篇名>第三节·六经病证
属性:太阳标证。

头痛身热。

恶寒怕风。

项强腰痛。

骨节烦疼。

无汗者寒甚于风。

自汗者风重于寒。

太阳本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

甚或短数淋沥。

或反小便自利。

蓄血如狂。

【秀按】太阳之为病。

寒水之气为病也。

寒为病。

故宜温散。

水为病。

故宜利水。

总以发汗为出路。

利水为
去路。

若非水蓄而血蓄。

则又以通瘀为去路。

太阳中见证。

凡见太阳标证。

而大便不实。

小便清白。

甚则男子遗精。

女子带多。

腰脊坠痛。

痛如被杖。

甚或气促而
喘。

角弓发痉。

若目戴眼上视。

尤为危候。

【秀按】此即张景岳所谓太阳未解。

少阴先溃是也。

必其人肾气先虚。

则肾中之阳。

不足以
抵御阴寒。

即从
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

太阳兼证。

兼肺经证。

鼻塞流涕。

鼻鸣喷嚏。

嗽痰稀白。

甚则喘而胸满。

兼脾经证。

肢懈嗜卧。

口腻腹泻。


胃经证。

饱闷恶食。

嗳腐吞酸。

【秀按】太阳经主皮毛。

故《内经》云。

太阳者毫毛其应。

上与肺经相关。

故形寒则伤肺。

下与肾经相关。

故汗
多则溺少。

若兼脾经证。

必其人素禀多湿。

兼胃经证。

必其人新挟食滞。

少阳标证。

寒热往来。

耳聋胁痛。

少阳本证。

目眩咽干。

口苦善呕。

膈中气塞。

【秀按】少阳以寒热胁痛耳聋为半表证。

口苦咽干目眩为半里证者。

以少阳经外行腠理。

内行两胁。

不居身
之前后而居侧也。

两耳寤则闻。

寐则不闻。

口咽目开之则见。

阖之则不见。

此数者。

不可谓之表。

亦不可谓之
里。

则谓之半表里而已矣。

惟寒热一证。

必寒已而热。

热已而汗。

则为少阳之寒热往来。

若发热恶寒如疟状。

一日二三发。

其人不呕。

仍是太阳表证。

非少阳之半表证也。

临证时亦要辨明。

少阳中见证。

手足乍温乍冷。

烦满消渴。

甚则谵语发痉。

四肢厥逆。

【秀按】少阳与厥阴为表里。

若相火之邪。

不从外达。

势必内窜包络肝经。

发现热深厥深。

火旺风动之危
候。

【廉勘】陆九芝曰。

论经则以太阳阳明少阳为次。

论病则太少之邪。

俱入阳明。

窃谓太阳主皮。

为躯体最外
一层。

少阳主腠。

为躯壳上第二层。

盖腠理即网膜。

金匮所谓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也。

故太少两阳。

病在皮腠。

证多传变。

两阳合明。

病归中土。

故不复传。

由是推之。

三阳传经。

亦当以太阳少阳阳明为次。

其三阳寒热之
分。

身虽大热而仍恶寒者。

太阳也。

寒已而热。

热已而汗。

寒热往来者。

少阳也。

始虽恶寒。

一热而不复恶寒
者。

阳明也。

少阳兼证。

兼胃经证。

烦闷恶心。

面赤便闭。

身痛足冷。

斑点隐隐。

兼脾经证。

四肢倦懈。

肌肉烦疼。

唇燥
口渴。

膈中痞
满。

斑欲出而不出。

兼肾经证。

耳大聋。

齿焦枯。

腰背酸痛如折。

甚则精自遗。

冲任脉动。

兼肺经证。

喉痛红肿。

咳则胁痛。

甚则咯血。

兼心经证。

舌红齿燥。

午后壮热。

神昏不语。

甚则郑声作笑。

兼小肠经证。

舌赤神呆。

语言
颠倒。

小便赤
涩。

点滴如稠。

兼大肠经证。

胸膈硬满而呕。

腹中痛。

发潮热。

大便秘。

或反自利。

【秀按】手足少阳经。

内部膈胁。

外行腠理。

均司相火。

相火者。

游行之火也。

内则三焦之膜。

布膻中。


心包络。

循胁里。

连肝而及于胆。

历络三焦。

多与各脏腑相通。

其相通之道路。

既与三焦相关。

又于膈膜相
会。

如手太阴肺经脉。

起于中焦。

还循胃口。

上膈。

足太阴脾经脉。

络胃。

上膈。

手少阴心
经脉。

出心系。


膈。

手厥阴心包络脉。

起于胸中。

下膈。

足阳明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手阳明太阳经脉。

均下膈。

足厥阴
肝经脉。

贯膈。

故少阳一经。

不特多中见证。

抑且多各经兼证也。

惟兼足少阴肾经证。

则由相火炽盛。

由肝及肾耳。

【廉勘】兼胃经证者。

是少阳转属阳明。

二阳合病。

胃热已盛。

就欲发斑之候。

兼脾经证。

由于失表。

腠理
闭塞。

相火被湿郁遏。

斑不得透之候。

兼肾经证。

由少阳相火大炽。

逼入少阴。

阴伤热盛之候。

兼肺经证。


相火烁肺。

热咳痰嗽。

胸膈气痹之候。

兼心经证。

必其人心虚有痰。

一经相火薰蒸。

痰火即蒙闭清窍。

每有目
睛微定。

昏厥如尸之候。

兼小肠经证。

由相火下窜。

热结小肠。

小肠为火府。

两火相煽。

每有逆乘心包之候。

兼大肠经证。

由相火炽盛。

热结在里。

心上痞硬。

复往来寒热而呕者。

热结肠痹也。

由是观之。

刘草窗为伤寒
传足不传手者。

伪言也。

阳明标证。

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

身大热。

汗自出。

不恶寒。

反恶热。

目痛鼻干。

不得眠。

或多眠睡。

阳明本证。

在上脘病尚浅。

咽干口苦。

气上冲喉。

胸满而喘。

心中懊。

在中脘病已重。

大烦大渴。

胃实满。


足汗。

发潮热。

不大便。

小便不利。

在下脘。

由幽门直逼小肠。

且与大肠相表里。

病尤深重。

日晡所热。

谵语发狂。


睛不和。

腹胀满。

绕脐痛。

喘冒不得卧。

腹中转矢气。

大便胶闭。

或自利纯青水。

昏不识人。

甚则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秀按】上脘象天。

部居胸中。

清气居多。

犹可宣上解肌。

使里邪从表而出。

下脘象地。

内接小肠。

浊气居
多。

法可缓下。

使里邪从下而出。

而其能升清降浊者。

全赖中脘为之运用。

故中脘之气旺。

则水谷之清气。


升于肺。

以灌输百脉。

水谷之浊气。

下达于大小肠。

从便溺而泄。

法虽多端。

总以健运胃气。

照顾胃液。

或清
或下为主。

俞氏细分上中下三脘现证。

盖以胃虽一腑。

却有浅深轻重之不同。

临证者不可不详辨也。

阳明中见证。

四肢烦疼。

口腻而淡。

脘腹痞满。

便如红酱。

溺短数热。

甚或小便不利。

便硬发黄。

黄色鲜明。

或斑点隐隐。

发而不透。

神识模糊。

躁扰异常。

【秀按】阳明之邪。

失表失清。

以致陷入太阴。

故多中见湿证。

当辨湿重而热轻者。

失于汗解。

或汗不得
法。

湿气内留。

或其人素多脾湿。

湿与热合。

最为浊热粘腻。

热重而湿轻者。

往往内郁成斑。

斑不得透。

毒不
得解。

尤为危险。

急宜提透。

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阴。

如大便胶闭。

潮热语者。

阳明证重。

太阴证轻。

缓缓下
之可也。

《内经》所谓土郁夺之是矣。

总之脾胃联膜。

邪入阳明。

热结燥实者固多。

气结湿滞者尤多。

况吾绍地居
卑湿。

湿热病最占多数。

治法甚繁。

临证者尤宜详辨。

阳明兼证。

兼肺经证。

头胀心烦。

脘闷嗽痰。

痰色黄白相兼。

喉燥渴饮。

若热壮胸闷。

呕恶足冷者。

将发痧
疹。

若胸胁
滞痛。

咳嗽气喘者。

肺多伏痰。

兼心经证。

嗌干舌燥。

口糜气秽。

欲寐而不得寐。

或似寐而非寐。

甚则郑声作笑。

面色
娇红。

兼肾经证。

口燥咽干。

心下急痛。

腹胀便闭。

或自利酸臭水。

兼包络证。

口燥消渴。

气上冲心。

膈上热痛。

神昏谵
语。

甚或晕厥如尸。

口吐粘涎。

兼肝经证。

脘中大痛。

呕吐酸水。

或吐黄绿苦水。

四肢厥逆。

泄利下重。

或便脓血。

甚则
脐间动气。

震手。

【秀按】阳明最多兼证。

胃热冲肺。

则咳逆痰多。

冲心包络。

则神昏发厥。

冲心则神昏谵语。

或但笑而不
语。

下烁肝肾。

则风动发痉。

阴竭阳越。

其变证由于失清失下者多。

故阳明每多死证。

总之勘伤寒证。

阳明最
多下证。

少阴最多补证。

宜下失下。

宜补失补。

皆致殒人。

虽然。

用下尚易。

用补最难。

难在对证发药。

刚刚恰好耳。

【廉勘】阳明热盛。

最多蒸脑一症。

病即神昏发痉。

前哲不讲及此者。

皆忘却《内经》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其清
气上注于目。

其悍气上冲于头。

循咽喉。

上走空窍。

循眼系入络脑。

数句耳。

太阴标证四肢倦怠。

肌肉烦疼。

或一身尽痛。

四末微冷。

甚则发黄。

黄色晦暗。

太阴本证。

腹满而吐。

食不下。

时腹自痛。

自利不渴。

即渴亦不喜饮。

胸脘痞满。

嗌干口腻。

热结则暴下赤
黄。

小便不利。

若腹痛烦闷。

欲吐不吐。

欲泻不泻。

多挟痧秽。

【秀按】太阴以湿为主气。

有阳经注入之邪。

有本经自受之邪。

注入之邪。

多湿热证。

自受之邪。

多风湿寒
湿秽湿等证。

太阴中见证。

腹痛痞满。

呕吐不纳。

大便胶秘。

小溲不利。

或下赤黄。

或二便俱闭。

发黄鲜明。

【秀按】湿与热合。

脾胃同病。

其人中气虚。

则太阴证多。

湿遏热郁。

中气实。

则阳明证多。

热重湿轻。


同一满闷也。

脾湿满。

满在脐下少腹。

胃热闷。

闷在心下胃口。

同一腹痛也。

满而时痛者属脾。

满而大实痛者
属胃。

同一发黄也。

黄色之淤晦者属脾。

黄色之鲜明者属胃。

同一格吐也。

朝食暮吐为脾寒格。

食入即吐为胃
热格。

脾胃之证。

相反如是。

岂可混称湿热。

而以治脾者治胃。

以治胃者治脾哉。

总之胃为阳腑。

宜通宜降。

脾为阴脏。

宜健宜升。

胃恶燥。

宜清宜润。

脾恶湿。

宜温宜燥。

大旨如是而已。

太阴兼证。

兼心经证。

神烦而悸。

汗出津津。

似寐非寐。

或不得卧。

兼肝经证。

心中痛热。

饥不欲食。

食即呕酸
吐苦。

胸胁满疼。

甚则霍乱吐泻。

【秀按】兼心经多血虚证。

以心生血脾统血故也。

脾无血统。

则脾阴将涸。

势必子盗母气。

阴竭阳越。

故心
烦不寐。

汗出津津。

最为虚脱危候。

兼肝经多气郁血热证。

如霍乱吐泻。

虽属太阴湿土为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