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科学综合实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
---学院路小学三年级45班养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一、问题提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以指导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从卵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个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
“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选择养蚕为学生体验活动,我们考虑到养蚕活动的可操作性强。
首先,三年级45班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市,从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好奇,认可率很高,很喜欢这项科学实践活动,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其中。
其次,选择养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还考虑到孩子们刚好生活在城乡结合地带,家附近能够找到桑叶。
最主要的是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养育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
他们通过养蚕能够了解动物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不同特点。
这项养蚕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水平,让他们在课外实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他们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与变化,用观察、测量、记录等各种方法实行研究,持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在学校、家庭的教育合作中,培养起适宜孩子们成长发展的团结合作氛围。
我们希望通过养蚕的一系列的活动,既提升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养蚕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也能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伟大,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特别是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与班上的语文老师一起合作,指导孩子们将观察到的蚕宝宝生长变化过程,以及内心的真实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即时写下来,对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协助!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个人和小组养蚕实践活动,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实行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初步掌握养蚕知识和技能。
2、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测量工具对蚕实行定期观察测量、采集数据、简单记录。
学会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的生长与变化,学会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蚕的生长变化实行描述、比较,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并坚持写观察日记。
3、让学生对蚕的生长发育实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
4、在小组合作养蚕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搜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体验生命的意义。
5、增强亲子沟通,家长通过对孩子饲养蚕实行指导,陪伴孩子与蚕宝宝一起成长,架设起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
5、感受中华文化。
引导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增进对于中国养蚕抽丝历史对人类服饰贡献的了解,感受中华古蚕桑文化的灿烂。
三、活动准备:
1、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对蚕实行日常饲养和管理,老师能够利用科学课的时间,对学生实行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指导。
如:了解养蚕的悠久历史,蚕幼虫期怎样饲养和管理,蚕吐丝结茧期的管理,蚕蛾期的管理等。
2、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先从网上去搜集一些怎样饲养蚕的资料。
如:了解蚕的生活环境,知道蚕是从哪来的?蚕靠吃什么长大的?平时要怎么照顾好蚕宝宝,蚕丝的用途等等。
3、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去生活地附近了解哪里能够采到新鲜桑叶,家长对其安全知识教育,为认养蚕宝宝做准备。
4、学生在家制作养蚕的蚕盒,班上分个人和小组展开“我为蚕宝宝设计家”的小活动,评出蚕宝宝最美的家。
四、活动策划:
(一)活动对象与内容:
本次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三年级45班全体学生,共分为三个阶段实行:1.活动准备阶段;2.自主观察记录阶段;3.汇报总结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紧承上一个阶段的实践成果,为了使活动有序、有效地实行,我们家长和老师分别将对学生在家或在班级以及实验室的观察活动过程实行全程跟踪指导、拍摄。
(二)活动时间:2019.3-2019.5
(三)活动要求:
1.学校科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蚕卵,要求学生个人在家和小组在实验室饲养蚕宝宝,两项饲养蚕的活动同时实行。
2.学生个人和小组成员自行准备桑叶、毛笔、纸盒、尺子等来饲养蚕。
3.家长在家,老师在校即时检查孩子的观察日记,指导孩子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4、学生能够用拍照、画图、测量、文字说明、统计等方式对蚕的一生变化实行即时观察和记录。
5、学生能积极参与自己小组蚕宝宝的日常管理,认真完成小组分派的任务。
五、活动实施:
1、观察和管理蚕卵:
(1)观察实验室去年养的蚕产的卵:(2019.3.10在教室里实行)老师指导学生观察蚕卵的方法,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并即时记录下来,回家写好观察日记。
即将孵化的卵会变成紫黑色。
(2)管理蚕卵在实验室实行。
(2019.3.10--2019.3.26)老师把蚕卵
放在纸盒内,放在实验室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每天到实验室去观察蚁蚕出来的情况。
(3)观察蚕卵孵化了:刚孵出的蚕,全身黑黑的,长满黑毛,像蚂蚁一般,叫做蚁蚕,或称一龄蚕,从此进入蚕宝宝时期。
蚁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用毛笔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老师拍下蚁蚕的视频,学生观察。
)
2、领养蚕宝宝:
(1)学生个人到实验室领养10-20条蚕宝宝,在家用桑叶喂养蚕宝宝。
(2)实验室小组展开养蚕比赛。
全班分九个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认领蚕宝宝,每组六十条,为保证每位同学在校都有饲养的机会,由各小组组长排出顺序表,组员们轮流饲养,其余组员可随时去注重。
3、饲养蚕宝宝,自主观察记录蚕生长情况:
(2019.3.31-2019.5.22)
(1)采摘蚕宝宝的食物桑叶:老师提醒学生采摘桑叶时要注意爱护桑树,不要折枝,每次采摘的叶不要多,更不能把树上的叶采光。
另外,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太远的地方去采桑叶,不要上树,采高枝上的叶,能够用捆在竹竿顶端的铁丝钩采摘。
(2)填好观察记录表:实验室的各小组比赛养的蚕,小组长要指导成员即时填好观察记录表。
老师强调: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认真记录。
写观察记录时,可参照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将观察记录写在实验记录纸上。
(3)资料上传,家校即时沟通:学生在家饲养蚕宝宝,家长协助指导,全程跟拍,并即时将照片传到班上QQ群里,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养蚕的情况。
老师在班上QQ群里即时解答学生养蚕遇到的问题。
(4)、写好观察日记:学生在家坚持写简短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养
蚕的心得体验,心情变化等,观察日记不必每天写,发现蚕有明显的变化再写。
实验室的蚕蛹、蚕茧、蚕蛾、蚕卵要留作标本。
(5)办好养蚕手抄报: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纪偏小,收集整理资料的水平还不太强,老师鼓励学生还可采用他们喜欢的办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养蚕的经历用简单文字写下来,用图画画下来。
4、老师集中指导学生观察蚕的形态变化:
蚕的一生是持续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重点指导观察蚕后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一)第二阶段蚕幼虫期:(2019.4.28在实验室实行)
(1)观察蚕宝宝的外型特征:蚕的身体能够分成13节,蚕的身上有8对足,分別是胸足3对(1-3节) 腹足4对(6-9节),尾足1对(13节)。
第5环节上的背面斑纹半月形斑纹(四龄蚕后最明显)
(2)观察蚕宝宝的运动和进食:蚕宝宝因食性特殊,只吃单一
食物(桑叶)长大。
蚕用口器吃桑叶,且由上往下(或左到右或右到左)不停的吃。
蚕的运动方式是用足爬行。
(老师拍下蚕吃桑叶的视频让全班同学观察。
)
(3)观察蚕蜕皮情况:蚕宝宝不吃不动且头抬得高高的时候,叫做眠。
蚕眠后,蚕开始从头到尾蜕皮。
在蚕宝宝时期,一条五龄蚕总共会蜕皮四次,蚕宝宝每蜕皮一次,便会长大一些。
(二)第三阶段蚕蛹时期:
1.观察蚕宝宝吐丝结茧情况:(2019.5.4在教室里实行)
五龄蚕后,蚕宝宝开始吐丝,并且以s型或8字型的方式吐丝。
(老师拍下蚕吐丝结茧的视频让全班同学观察。
)
2、观察蚕宝宝的蛹:(2019.5.12在实验室里实行)
蚕在茧中会再蜕皮一次,化成蛹,蛹的颜色是咖啡色。
(三)第四阶段蚕蛾时期(成虫期):(2019.5.17在教室里实行)1、观察羽化后的蚕蛾:
蛹化为蛾时会再蜕皮一次。
羽化的蚕蛾会分泌一种碱性汁液,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蚕便能够挣脱蚕茧,由头部先出來。
蚕蛾身体能够分成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胸足,有两对翅膀,一对触角。
2、观察雌雄蛾的交尾:
蚕蛾羽化后不再进食,而是寻找伴侣实行交尾。
一般雌雄蛾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
一只雌蛾约可产下400-500粒卵,刚产下的卵为淡黃色。
六、活动总结与交流:
1、组织学生的活动成果展示:当学生完成了养蚕体验活动后,老师即时组织学生展开“我与蚕宝宝一同成长”成果展评.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如:观察记录表、照片、观察日记、标本等实行展示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养蚕的经验:
学生1:蚕对卫生的要求很高,脏手不能触摸它。
用桑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
蚕吃了带水的桑叶会生病。
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子喂蚕。
采摘的桑叶多余的能够把它装入保鲜袋内,扎紧袋口,放在冰箱里,可保鲜好几天。
学生2:给蚕喂桑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
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
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
学生3:蚕盒要保持清洁,天天即时消除残叶和蚕沙。
清理蚕沙时能够将蚕宝宝放到一旁的新鲜桑叶上。
再将蚕盒的枯叶清理干净,将蚕沙收集起来,能够做中药或肥料。
学生4:蚕眠的时候,室内要保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随便翻动在眠的蚕。
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表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
学生:5:当蚕宝宝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逐步发软,流出臭水时,要即时清理掉它们,以免传染给其它蚕宝宝,
还要给蚕盒重新换上干净的纸。
……
3、组织学生养蚕成果评比:
(1)“谁的蚕结的茧最大”比赛。
(2)“养蚕观察日记”比赛。
(3)“养蚕手抄报”比赛。
4、教师活动总结:
在指导这次45班全体学生养蚕的综合实践活动时,我特地注重引导孩子以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发现、操作。
学生通过饲养、观察、记录、对比实验等方式学会饲养蚕宝宝,了解蚕的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
在查找蚕宝宝的饲养妙招时,我建议学生能够询问长辈,能够询问养过蚕的高年级学生,能够搜寻网络。
在指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时,我就更细致指导学生如何借助简单的科学仪器,如放大镜、直尺等协助观察,并用“观察记录表格”、“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蚕宝宝的身体数据、环境气温变化、喂食次数、蜕皮状态、形态特征等。
在蚕宝宝饲养过程中,也有学生不知蚕宝宝为何身体发黄变硬,食欲不振,我鼓励他们在家长协助下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去了解情况,这既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七、体验与反思:
在历时近两个月的养蚕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过程中,三年级45班的全体学生对蚕宝宝用心呵护,精心养育。
从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蚕卵这完整、漫长的养蚕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亲自经历了蚕一生的生命蜕变,见证了蚕整个生命的一次轮回。
孩子们也体会到了在蚕的生长历程中,经历的这样那样的困难。
在蚕即将破蚕卵时那苦苦的挣扎,在蚕蛾破茧重出时那用力地奋斗,那两个过程是危险的,也是蚕必须经历的。
只有这样,蚕才能获得重生,延续生命。
孩子们还见证了蚕宝宝一生中经过蜕皮、生长、再蜕皮、再生长……
的过程。
在养蚕活动过程中,学生即时填写的实验观察记录表、拍的养蚕精彩照片、写的养蚕日记、办的养蚕的手抄报等都记录了他们由探索走向成功的全过程,也成为了师生体验养蚕与创造智慧的结晶。
各位家长都主动积极支持、配合孩子们的养蚕活动。
师生在共同饲养蚕,观察蚕宝宝的生命蜕变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们坚持长期观察的实验习惯,探索了大自然的奥秘,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发明。
又让孩子们在亲历了蚕宝宝短暂的生命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培养了孩子们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同时,老师们也通过带领孩子们展开养蚕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正是我们学院路小学有了敬业的、乐于奉献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们才会乐于参与,积极探索。
通过这次养蚕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老师也探索出了适合城里孩子养蚕的模式,构建起“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的参与方式。
这次养蚕活动,学生乐于参与,勇于探索,对他们而然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一次很好的生命体验活动,我们也觉得体验式学习都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还有一个成功之处是将科学实践活动有机地与语文学科整合,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向其他学科渗透,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水平,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动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基础。
八、附件材料:
1、编写的一本《见证蚕的生命蜕变》书。
2、编写的《见证蚕的生命蜕变》学生观察日记集。
3、学生分小组养蚕的观察记录表。
4、学生办的养蚕手抄报。
5、做的《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美篇电子相册。
美篇电子相册链接地址:
https:///ijt55u0?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