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高清扫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D(A项,应是“大体相同的地理条件”。

B项,强加因果。

C项,文中没有依据。

)2.B(印度瑜伽不讲求“长生”。


3.C
4.C(“卒”应为“最终”)
5.D(D项都表转折。

A项,来,连词/把,介词。

B用来……的办法/表原因。

C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6.A(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应为“如果……那么”)
7.(10分)
(1)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

(得分点:“挈”“彻”及句意各1分)
(2)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得分点:“但”“活”“虽”及句意各1分,“为”意为“作为”,意译也可。

)(3)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即使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得分点:“义”“任”及句意各1分)
8.(4分)答题要点:冰凉镜体之寒;对夫失望及韶华易逝之寒。

(每点2分)
9.(4分)答题要点:点题,点出写真寄夫的目的;首尾呼应,遥应首句;直抒胸臆,正面规劝丈夫。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5分)(1)宠辱僧忘(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沧海月明珠有泪(4)塞上风云接地阴(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6)栗深林兮惊层巅(7)水随天去秋无际(8)别有幽愁暗恨生
11.悬念指:①名人、名街、名店撞在一起,能出得来名著吗?(1分)
②即便不受干扰,萨特为什么不在优裕舒适的家里思考、写作而要挤到小小的咖啡室?(1分)
悬念落地:①每个人都有自筑的气场,每个气场都是内向、自足的,萨特可严守在自己的工作状态下不关顾别人的存在,因而能写出名著。

(2分)
②萨特并非对周围的一切无知无觉,只不过已经把这种知觉泛化,泛化为对热闹人世的领会,对城市神韵的把握,这种泛化的知觉成了池城市文化活动的前提和背景,对他极其重要。

(2分)(摘抄文中浯句或概述大意均可)
12.开篇两段通过“我”的观察描写了咖啡馆的环境,为后文写我们对周际环境的敏感作铺垫,(2分)同时与咖啡馆中其他人对我们的视而不见、形若无人形成对比,(2分)从而引出不同地域两种不同的生态悖论。

(2分)
13.表面指我们对周际环境的敏感、对别人存在状态的关注与别人对我们的视而不见、形若无人的对比;(3分)深一层指两种生态悖论的对比:法国人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固守自我而品尝尘嚣,无异众生而回归一己,保持高贵而融人人潮;中国人虽散,却远远窥探,虽散,却单一趋同。

(3分)
14.(7分)同意其中任一观点或辩证统一分析皆可,要求观点明确,依据充分(结合实际),言之成理。

15.答案:D(A详一祥,新一心,殉一徇;B为一维,吊一掉;C行一形,径一胫,儒一孺;D角一脚,焕一涣,卷一券,拙一绌。


16.答案:B(A句“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C句“习以为常”强调入的感觉。

D句“无冬无夏”指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这里是望文生义。

)17.C(A项语序不当,B项成分残缺,D搭配不当。


18.答案:③④①②⑥⑤(③④紧承上句,对瘦肉精作具体的解释。

①②说明瘦肉精的作用。

⑥⑤说明瘦肉精的负作用。

每填对一个得1分,从错误处始,之后均不得分,共5分)
19.(6分)答案:
①运句话运用谐音,诙谐幽默。

(2分)显示出对不如意的超然和豁达。

(2分)对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的社会人来说,活用网络用语,积极从网络事件中寻找乐趣是一种很好的压力宣泄方式。

(2分)
②这句话运用谐音,有很明显的调侃味道。

(2分)会有一种无从把握甚至陷入绝望的感觉。

(2分)表现出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对世界的虚无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2分)
20.(4分)答案:中国入世惠及中国和世界人民。

21.(60分)参照安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各州县因旱灾发生了饥荒。

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很好,邻县的饥民搀扶着老人抱着幼儿前击讨饭的有好几千人。

铜城闸镇的人非常惊慌,因此关门罢市,从门缝里窥视他们。

饥民们得不到饭食,越加鼓噪不安。

有个绅士过实圃先生担,心发生变故,急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荒前来讨饭,我会想办法给你们饭吃的。

请让我与本乡父老们商议商议。

”第二天,过先生招集乡里喜好行善的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他自己带头拿出物资,积极地准备经营,在空地上架起席子让他们居住;年老体弱的和妇女小孩,按人口给他们饭吃;就雇佣那些壮实的人给附近村的农户,使似们自食其力;天冷了有袄穿,生病了有药治,死了有棺材,怀孕临产的就优厚地济助她们;又给他们空地,督促他们种菜;储备取水用县,预防火灾。

这年冬天,受灾的山乡下了雨。

过先生就把那些壮实的人受雇所得的工钱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家种麦子。

麦子成熟后,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

他们高呼着:“善人!善人!”从此,各地前来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过善人。

与我同一年考上科举的朋友竹潭孝廉,是过先生的孙子,他请我记叙这件事,并且复述过先生的遗训说:“我们家只有万两银子的家产,因为救济饥民用击了一半。

第二年,年成丰收,卖粮食获得了几倍的利,于是恢复了当初的家产。

人担心什么而不行善事呢!”我认为这是过先生用来勉励子孙行善的话罢了。

如果行善之前预先怀有获得回报的心思,就会计较得失,那么一定不会献出家产去追求仁德;即使努力去做了,却不一定会得到回报,那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么?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施行仁德的策略遍及各处,因而恩泽施及的人非常之多。

过先生最终受到天的护佑,他的家产可以恢复,他的后代一定昌盛,报应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
啊!当饥民鼓噪者讨饭时,如果人们以回避为聪明,都闭门拒绝救济,那么因他们担心没有办法恢复家产,饥民势必抢夺,全乡都会受害,而过家也没有独自保全的道理。

而过先生挺身而出,以一个人承担起这个重担,他的消除变乱的智慧和怜恤饥民的仁心都体现出来了,最终也无损于他的家产。

所以可以明白,怀有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丢了;不怀计较得失之心的人,于公于私都得到了。

懂得了这个道理,即使他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

他还有其他许多值得记述的善举,但是因为不是重要的所在,所以这里就不一一记录了。

高%考)试%题|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