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华作家李天葆小说的华人女性意识书写

合集下载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一篇: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心论点: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

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

主要事例: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

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

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

(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马华文学跨域的华文写作

马华文学跨域的华文写作

马华文学跨域的华文写作
命名,往往滞后于事物的存在。

这个现象在马华文学的发展中颇为明显。

到底是华人文学还是华文文学?在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

如果是前者,在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的环境下,当地的华人文学无疑包括了马来西亚华人以华文、英文、马来文等语言写作的文学作品。

而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马来(西)亚的分分合合,若以地缘划分,界线也是一直游移的。

在人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跨域的经验也不断进入到创作者的生命和书写当中。

什么人用什么语言书写哪个地方(什么人)的定义方式在马华文学身上突然变得不适用。

把范围缩小为华文文学后,我们也发现,华文作为马来西亚非主流的语种,华文文学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的困境,创作者言:那是一种民间行为。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作者:王琦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0期中国的文学有漫长的传统。

即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现在,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这是一部传统中国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经典,过去的学童,识字之后,就要逐渐背诵这部诗集,古称《诗三百》,长长短短,共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里有很多描写青年爱情的诗篇,但是因为比较古老,现在的年轻学生,已经不太能读懂了。

爱情的故事,是《诗经》的核心主题之一。

从两千二百年前的秦王朝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到一百年前的清帝国的崩溃,这段时期,曾被一九四九年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描写为“封建社会”,实际上,秦汉以降,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这个政治结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跟秦以前的周朝分封列国是不一样的。

近几百年的学者相关论说不知凡几,姑存而不论。

我们可以引用近一千年前中国伟大的文学天才苏东坡先生的论述。

他在《东坡志林·秦废封建》里说:“……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历史事实,强秦统一中国,秦始皇听从廷尉李斯建议,废除封建制度,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卫、监。

”(见《东坡志林》一〇三页)这是其后两千年高度中央集权的“家天下”帝国的开始。

在秦帝国之前,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个神秘而光辉的朝代:周。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直至秦始皇统一整个中国。

周朝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家周公,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中,具有奠定文化基础的崇高地位。

他设立的很多文化措施,都被后世沿袭,并被遵从,称为“周礼”。

他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很伟大,以至于中国古代的大学问家,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宗师孔子,常常以能不能“梦见周公”来说明自己是否理解了前辈伟人的思想。

周公、孔子都是男人,他们倡导古板的礼教,但也赞美人间美好的爱情。

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典籍《周礼·媒氏》写道: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刨伤性历史成长记忆

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刨伤性历史成长记忆

在诗 的西边/ 但麒麟疲 惫/ 我又不想继承爷爷眸子里的秋天
/ 吊诡 的条 形码 / 印在 台 北 的 第 十 二个 盛 夏/ 一 次 激 活 打 我 了十首/ 南洋 的史诗 外加 两 头 鹿 部 的兽/ 暴 雨/ 滥所 有 像 泛 马 华故 事 的上游 ” ④。以上 这些 历 史史 料片 断 、 文化 记 忆想
这使得新生代创作呈现出一种畏惧 、 疏离 、 反叛传统的创伤 性心灵体验 ; 二是马来西亚国内的种族歧视政策和尖锐的
族群矛盾冲突所导致 的大马华人 内心潜在的恐惧、 警惕和
角落等我”对传统宏大历史叙事的消解 、 ; 颠覆 :吨重的叙 “
述在 史实 里 轻轻 翻 ” 以 斗 众 ;
的成长 记忆书 写 了海外华 人漂 泊无根 的 多元 精神创 伤 。
我” 史 历 叙事挑战、 颠覆传统主流历史, 从而建构一种全新
的个人 化 、 细节化 历 史叙 事 , 此来纾解 诗 人 内心失 根 的心 以
灵创伤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感。 《 在台北》 从诗人 自身现在的位置 出发 , 提出一个作家 可能与( 洋) 南 历史发生的种种关 系, 其对历 史命题 的探 索, 彻底颠覆、 解构了传统写实的家族史, 而呈现出个人化
眼 光中的 自我成 长 史和 家族变 迁 史 。作 为南 洋 史诗 的压轴
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创伤性记忆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 :

之作 , 诗中展示的“ 私语体” 历史叙事 方式仿佛在建构 、 叩 问南洋史料的历史真实感 , 它在诗人想象和记忆的话语系
统对 照下 , 解了 诗 中 的南 洋历 史感 。如 对 历 史真 实 感 的 消
子, 他们作 为马 来西亚 的边缘 少数族 裔 , 政 治 、 济 、 化 在 经 文 等各个层 面都 处于被 马来 官方政 权排斥 、 压制 的 弱势 地位 ,

最新-马华小说与台湾文学1 精品

最新-马华小说与台湾文学1 精品

马华小说与台湾文学一、在台马华文学的发展谱系从1950年代末以来,海外年轻华裔学子来到台湾完成大学和研究所学业,为台湾高等教育带来一股新气象。

其中又以马来西亚含马来亚、英属婆罗州的沙巴、沙捞越地区学子在台深造期间,投入创作,发展文学事业,最值得注意。

随着这些马来西亚的文艺青年参与或组织文学社团,出版刊物、发表各文类作品、获得重要文学奖项、出版作品集,并展开马华文学的批评和论述,其长期累积的庞大生产与文学效应,显然已在台湾文学场域内形成颇为特殊的文学传统。

如此清晰可辨的马华文学社群由此产生,并逐渐以在台马华文学型态在华文文学领域占据一个颇受注目的位置。

严格说来,在台马华文学的发展已有40余年的历史。

早期习称的侨生文学、留学生文学、旅台文学,表现了这支从校园到文学奖而崭露头角的文学创作队伍的组成生态。

近年经过张锦忠教授以在台马华文学为其正名,这支从1960年代渐进形成的文学创作队伍,透过各类型的书写在台湾文坛建立自身的写作传统,替台湾文学形塑一道特殊的文学风景。

随着这些马华创作者的两地往返、落地生根或长期迁居,他们的作品持续对南方故乡的回顾与创新,探寻热带雨林的历史伤痕与奇幻想象,辩证族群政治和离散华人的文化和家国认同,以及面对台湾在地经验的撞击与融入,离散、忧患及故乡异乡的回旋摆荡,奠定了在台马华文学特殊的写作风格和蓬勃的生命力。

恰恰这样的文学传统和地域风格,在台湾形塑了热带风情与文化想象的文学窗口。

早在1960年代、1970年代在台湾大专院校和文坛冒出头的星座诗社和神州诗社,这两个由马来西亚侨生为主体的社团,开启了马华青年在台湾组织和参与文学社团的传统。

他们的文艺情怀,积极投入文学和出版活动,气象颇为壮盛,深刻改变了马华青年在台湾的文学和文化实践意义。

在此同时,几位重要的马华小说家李永平、张贵兴和商晚筠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角逐两大报文学奖,并有获奖的记录。

他们的早期作品接续出版,李永平的《拉子妇》1976、商晚筠的《痴女阿莲》1977和张贵兴的《伏虎》1980都展露了无比的才气,奠定了这些小说家日后在台湾的写作事业。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文化忧患意识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文化忧患意识
我们不敢争论明天的问题或许明天的问题不如昨天的回忆我们爱说起昨天昨天的昨天的祖先以及祖先手握着的那一片土地在隔着遥远的仍然有我们骄傲的回音而活着我们必须学习爱和妥协以及和平学习像你像我像活在别人脚下的影子28p59在马来西亚华人痛苦地意识到了自己真切的边缘地位之时一个自然的反应事实上是参照昔日我们和他者的历史图景重新界定自己的位置从马来西亚独立的
安 , 中 华 文 化 发 展 的危 机 作 出什 么反 应 ?如 何 面 对 马 来 霸 权 文 化 ? 对 关 键 词 : 来 西 亚 ; 文 作 家 ; 化 ; 患 意 识 马 华 文 忧
中图分类号 :64 33 D 3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3 95 (0 )3 04 —1 10 — 86Z0 0 — 07 0 6
命 的力 量 , 且也 会使 自我 人格 提升 到一 种至大 至 刚 , 并 善美境 界 的意识 形态 。


多元 族 群 下 的 华人 文化
( ) 苦的寻 根过 程 一 痛
幽幽 的泪罗 江悠悠 地流
流过湘 阴流 过秭归 我 的家乡
收 稿 日期 :O6 4—2 2O —0 0
作者简介 : 国忠 ,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 中国研 究院院长 、 4 7 - 男, 教授 。
“ 来香 港 , 天天北 望 , 夜夜 刮 风 , 实是 一件苦 事 。尽管 在 情感 上 , 块 泥 土 的地 下 水 和你 的血 其 这 脉有 相通 之处 , 这里 的 山水在 你 下胎 时就 印在你 的脑 际 , 不过 , 作为 一名 知识 知识 分子 , 的两鬓会 你 有 多少华 发呢 ?你 的眼 眶能 承受 多少 风沙 呢? …… 旧约上 说 : 神看 见 光 是 好 的 , ‘ 就把 光 暗分 开 。 ’ 呵, 愿光 暗永远 分 开 , 愿北 望 不再 生华发 。 []P1 ”4 (l) 郑老 师写这 段文 字 时 , 马来 西 亚政府 还不 允许 国 民前 往 中国 , 者 因机缘 在香 港小 住 , 只要举 作 “

马华离散文学研究——以温瑞安, 李永平, 林幸谦及黄锦树为研究对象

马华离散文学研究——以温瑞安, 李永平, 林幸谦及黄锦树为研究对象
总是最为鲜明的性格被强调出来:书写保存了话语,使话语成为个人与集体
2
记忆的一种有效档案” 。
1
〔印〕霍米·巴巴著,廖朝阳译:<播散民族——时间、叙事与现代民族的边缘>,收录于刘 纪惠主编:《帝国、亚洲、主体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页 110。
此致
———————— (谢珮瑶)
vii
论文声明
本人谨此声明:除已注明出处之引文外,本论文其余一切部分均为 本人原创之作,且未曾在此前或同一时间提交拉曼大学或其他院校作 为其他学位论文之用。 姓名 :谢珮瑶 日期 :30.7.2011
viii
第一章:绪论
霍米.巴巴(Homi Bhabha)曾针对那些属于漂泊者的“人民”做出这样
的描绘: 他们代表“想象的共同体”观念的空洞化;绚烂的民族生活烟消云
散,只剩下一些过时的喻象,被编入另一套故事里……他们的声音可以打 开一个空白地带,情况有点像亚伯拉汉(Nicolas Abraham)与托洛克 (Maria Torok)提到的绝对反借喻法:“用幻想来取消象喻本身赖以成立 的基本动作;这个动作的作用是把原本口不能言的空白放到语辞当中,是 一种向内投射的动作”(Introjection)。失落的对象,也就是民族的在乡熟 悉感,在空白当中重新失落,一方面预演了单声呼叫的和谐,另一方面也 取消了和谐出现的可能。1
Wen RuiAn has a strong sense of ethnic identity which was expressed through his writings as the desire to “return to homeland” and the vision of reviving Chinese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ShenZhou Poetry Society unifies Wen RuiAn and a group of comrades which share the same vision and faith. Other than literature creation, they also started to practice martial ar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ideal of “doing something for China”, to “serve the country”. Lin XingQian once tries to approach his yearned homeland, but eventually surrendered to a certain level of disillusionment in the tide of changing times. This disillusionment makes his forerunner. Wen make the choice of being more “Chinese” than Chinese, while causes Lin to atta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myth of nostalgia and identity. Li Yong Ping left the state and began his life-long pursue of “homeland” of Borneo due to his disagreement of “Malaysia” as his country. In his creation of “Homeland on Paper”, he sometimes pronounced his yearning to Chinese literature, sometimes revealed his obsession with his hometown. Even though Huang JinShu spent his life studied and started a family in Taiwan, lunch vast possibilities and permutations of “Homeland Imaginations”.

绮罗香

绮罗香

李天葆简介李天葆,1969年出生于吉隆坡。

中国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语文专科毕业,曾经担任独中教师。

十七岁开始写作,二十一岁就展现老练笔调,以短篇作品《秋千,落花天》、《桃红刺青》获得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学奖肯定,李天葆的阅读与写作,始终离不开悱恻动人的情爱传奇……由于“下笔老练细致,而且是古意盎然”,让他九十年代已经崭露头角,赢得马华文学界一系列重要奖项,这时的李天葆才不过二十来岁。

他的作品曾获得客联小说奖、乡情小说奖、第二届优秀青年作家奖、云里风年度优秀作家佳作奖等。

他的著作有:1992年散文集《红鱼戏琉璃》、1993年小说集《桃红秋千记》、1995年散文集《红灯闹语》、1999年小说集《南洋遗事》、2001年小说集《民间传奇》、2002年小说集《槟榔艳》、2006年长篇小说《盛世天光》以及2010年小说集《绮罗香》。

《绮罗香》读后感“绮罗香染到风尘的芳香,低到泥尘烂泥里去,不一定会历切修成红莲,可能到半途就枯死,然而杀那芬芳,即使一缕飘香也是永恒。

”《绮罗香》全篇小说,都是以这一段话为重点。

小说集里头的角色绝大部分都是女子,她们前半段的人生大多都经历了种种奢华,由于风华面貌被无情的岁月摧残,她们从奢华跌入了无限深渊里,最后只能在深渊里感叹无奈,也许就像那绮罗香一样,有了芬芳,即使是一瞬间的也好,那一瞬间就是永远的美好。

李天葆非常爱写女子,特别是带着风尘味,经历了人间沧桑的女子,这些女子都是年华老去,晚景凄凉,但她们仍抓着往日美好的记忆,一遍又一遍在脑中播放。

王德威说李天葆延续着鸳鸯蝴蝶派的传统,这自然没错,我在阅读时,却想着李天葆犹如晚年回忆年少秦淮风流、旧院风景,写下《板桥杂记》的余怀,一一为众女子作传,《绮罗香》中的“十艳忆檀郎”系列,让人联想到晚明的“秦淮八艳”,晚明这些名伎后来要不是嫁人作妾,就是青灯相伴。

李天葆自言:“凡是陋室里皆是明娟,落在尘埃无不是奇花,背景总得是险恶江湖闯荡出一片笙歌柔靡,几近原始的柳巷芳草纵然粗俗,也带三分痴情。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不单纯指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创作实践, 也并非仅仅体现为细腻、委婉等外部风格, 而更重要的在于女性文学应该从女性的角度提出女界人生, 女性世界的特有问题, 从女性意识在文本中复归的轨迹中, 探寻妇女解放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当代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精神:女性生命经验一当代女性文学特指由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有关女性生活的作品。

这些作品深入到女性世界的深层, 探求着女界人生、女性意识, 寻觅着妇女解放的真谛。

中国妇女的解放是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斗争胜利、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的。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的地位和权力, 中国妇女享有世界范围内较高程度的解放: 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妇女的这种进步的社会形式与人们女性意识之间仍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顽固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另一方面,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 由于过分强调男女平等, 结果导致“男女同等”, 人为地抹杀了两性之间的生理区别与差异, 致使女性的性别认同发生错位, 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成为不具备丰富的人性内容的“中性人”。

这实际上仍是以男性的生存方式作为价值参照, 把女性消解在男性为本的国家政治中。

新时期到来后, 作家们终于可以摆脱庸俗社会学的阴影, 将文学创作向人的本体和文学本体复归。

伴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 文学的首要任务, 是给从十年内乱过来的饱受创伤的人以心灵的慰藉, 肯定人的价值, 呼唤人的尊严。

在此女作家以女性的视角为切入点表达对于人的关怀。

舒婷在《致橡树》中, 既否定了将女性定义在被动的位置上, 像“攀援的冰霄花”, 或“痴情的鸟”; 也否定了将女性抽象化为空洞的政治符号。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在此将男性比喻为充溢着阳刚之美的“橡树”, 女性则为富有阴柔之美的“木棉”。

马华文学的现代阐释

马华文学的现代阐释

马华文学的现代阐释马华文学的现代阐释马来西亚华裔文学,简称马华文学,是指马来西亚华裔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自20世纪初以来,马华文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不断演变和丰富,展现了华人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马华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主题和风格。

一方面,作家们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探讨社会变革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他们揭示了城市化带来的生活变革、人际关系的转变、文化冲突与融合等议题,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思想,呼吁社会正义和平等,展现了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另一方面,马华文学也保留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传承。

华人社群在马来西亚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对华人作家影响深远。

在现代马华文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表达。

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作家们描述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变迁、家庭关系的演变、宗教信仰与文化认同的冲突等问题。

他们通过作品传递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考,以及对华人文化身份的反思和探索。

在马华文学的现代阐释中,作家们也运用了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一些作家尝试使用现代主义的手法,以非线性叙事和意象化的语言风格展现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一些作家也注重将当地的社会和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展现马华文学的独特性和地方特色。

总之,马华文学的现代阐释在探讨社会问题和传承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平衡。

通过对当代社会问题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作家们描绘了马来西亚华裔社会的多维度和多样性,并为马来西亚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这样的现代阐释不仅丰富了马华文学的内涵,也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发展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女性意识的发展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2.5.1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在几千年荒凉的女性文学土地萌芽、生长、最终发展成为一片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文学之林,已是文学史上有目共睹的事实。

与几千年文学史上寥若星辰的女性作家相比,现代女性小说家一踏上历史的舞台,便显示出强大的集体力量。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与男性文学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看到了逐渐脱离父权制度的女性文本的主题、视角和风格。

尽管中国现代女性小说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小说,还是评论界~个有争议的话题,但不容质疑,中国现代女性小说体现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体现出小说家作为女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意义。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家的创作视野异常广阔,几乎涵盖了现代文学史上所有命题,其中对女性本质的关注,是所有女作家都无法回避并且自觉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女性作家对“自我”意义不断发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女性小说家的女性意识由模糊到清晰、由无意识到逐渐自觉的转变。

随着女性小说家女性意识的成熟,她们对女性自我的解释越来越深刻、全面,表现出与传统女性观迥异的认知方式和价值标准。

因为女性小说家创作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文本不期望对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家作全面的叙述和评价,只想通过现代女性小说家对自我本质意义的追问这一支点,去把握这一时期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

对于“女性小说”概念的界定,评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选取的定义是“现代女性小说家创作的具有女性意识的小说”,即现代女性小说家创作的、注重女性体验、展示女性生存状态、关注女性命运的小说矿本文试图探寻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家寻找女性本体,进行自我指认的思想轨速。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

上编从写作内容入手,揭示中国现代女性小说所表现出的“物——^——女人”的自我指认过程。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家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表现为作家对女性“物化”命运的揭示,其中包括女性对自己“物化”状况的表述,也包括对造成女性为“物”的根本原因——墨壑圭:奎社会的认识。

文学神州·地方重构·女性经验——马华留华女作家的旅华书写

文学神州·地方重构·女性经验——马华留华女作家的旅华书写

文学神州地方重构女性经验——马华留华女作家的旅华书写易淑琼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24()2
【摘要】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马来西亚的旅华书写经历了从1990年代观光热中的“神州”书写到2000年代后马华留学生中国“在地”书写的阶段性变化。

本文选取的四位留学内地的马华女作家其“在地”书写聚焦于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表现出深浅不一的中华文化涵融,她们各具书写个性的文化“混血”式和比较性“在地”审美“凝视”,摒弃了1990年代“神州”书写某种微妙的优势居位的“祛魅”与解构,赋予各自旅居的城市以“地方感”,为马华社会重构作为“异乡”的文化原乡和人文“地方”,实际上也新生成了中国内地城市的“地方感”。

其书写同时凸显了马华知识女性的跨域生命经验和自我主体意识,伸展着现代性心灵自由,包容、谦卑、柔软的对话式叙事笔调折射出由跨域文化交流延展出的开放性。

【总页数】10页(P31-40)
【作者】易淑琼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图书馆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马华左翼文学缘起与流变的新探索——评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
2.马华女作家黎紫书的食色书写:以《告别的年代》为中心
3.中国与马华女作家小说文本女性意识之异同研究r——以林白与商晚筠为例
4.从马华“旅台”文学到“在台”马华文学
5.论马华女作家戴小华的报导文学创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华文学中的本土历史重构与中国性想象--以黄锦树小说集《雨》《

马华文学中的本土历史重构与中国性想象--以黄锦树小说集《雨》《

第37卷第1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37No.1 Feb.20202020年2月丈艺理枪研H马华文学中的本土历史童构与中国"生想象——以黄锦树小说集《雨》《死在南方》为例马翹群,蒋成浩(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南宁530299)摘要:马华文学是华文文学的重镇,长期以来面临着主体性与中国性之间纷繁复杂的纠葛关系。

黄锦树以小说创作与文学评论见长,身在台湾,其念兹在兹的却是作为原乡的马华本土,他长期以来力图建构马华文学新的理论大厦,并在小说创作中身体力行,他的小说直面百年来华人历史命运的延宕,并融入大量的中国性符码,探求本土意识的消长与中国性“幽灵”如何共同重构马华文学的版图,同时,对中国性过分的形而上的批判也对他的文学视野带来某种偏见与遮蔽。

关键词:马华文学;黄锦树;中国性;华人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20)01-0108-05在旅台马华作家中,黄锦树是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一直以来,他以小说创作与文学评论见长,身在台湾,其念兹在兹的却是作为原乡的马华本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试图以一己之力重构马华文学的理论大厦,他的文学批评毫不遮掩,往往直指问题深处,火药味十足,因此得罪了不少文坛元老。

面对战后的马华文学,他认为马华文学的弊病在于经典作品的长期缺席,而造成经典缺席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作家们的理论、创作水平不够,更在于始终没有廓清本土性主体意识与中国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马华文学“断奶”说,试图在文学创作中“去中国性”,树立马华文学的主体性地位。

他将自己的理论主张呈现于小说创作中,他以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技法不遗余力地重构本土历史,并力求对“中国性”进行祛魅与解构,以一种鲜明的姿态立于文坛激流之中。

一、谁的历史?当言说成为一种姿态“历史是对事件的叙述,其余的一切都来自于此。

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的叙事话语

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的叙事话语

马来西亚华文女性小说的叙事话语马峰摘要: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在小说的叙事经营上不乏亮点,她们在女性叙事话语的运用上同中有异。

这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女性的自觉意识与阴柔风格、爱情小说中的显性话语、以幻境叙事为代表的隐性话语、酷儿叙事的前卫话语。

总的来说,在女性的自觉意识及小说的叙事技巧上,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都要比其他东南亚华文女作家更为出色。

通过女性话语的比较,可以发掘女作家们各自的叙事特点,也有助于女作家们取长补短。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女性小说;叙事话语DOI:10.13277/ki.jcwu.2019.05.010收稿日期:2019-05-12中图分类号:I1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98(2019)05-0072-06作者简介:马峰,男,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华文文学、女性文学。

519082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项目“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客家文学的生态意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WKPY93。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的创作在东南亚各国中表现突出,尤其以小说创作最具影响力。

其中,商晚筠的成名最早,曾屡获中国台湾及马来西亚的文学奖,以出色的小说技艺奠定了其在海外华文文坛的地位。

她是留学台湾的杰出写作者,凭着马来西亚的乡土书写、自然别致的南洋话语、娴熟灵巧的莙叙事技巧而得到文学界认可。

李忆算是中生代女作家的代表,曾先后获得“方修文学奖”“第十二届马华文学奖”。

年轻一辈女作家则首推黎紫书,2000年她获得第四届大马优秀青年作家奖。

黎莙紫书的《告别的年代》和李忆的《遗梦之北》是两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曾先后获评香港《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截至目前,她们仍是仅有的两位获此荣誉的东南亚华文女作家。

此外,曾沛、朵拉、孙彦庄、柏一、贺淑芳、梁靖芬等的小说也成绩斐然。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以下简称为马华女作家)通过小说不断建构话语权,追求女性的自我书写,也渴望其文学地位被主流话语所正视。

华裔女作家笔女性形象对比的认识

华裔女作家笔女性形象对比的认识

华裔女作家笔女性形象对比的认识作者:谢春林概要:两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女性主义的思想,再现了女性世界,流露出在异乡主流社会中感到压抑,文化归属的困惑和受种族歧视而激愤的情绪。

其中也不乏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认同,母辈们的生活经历都是一部女性自我抗争的历史。

《女勇士》中留守在家的姑姑因与人私通而被人抄家,最后抱着女儿投井自尽。

母亲给女儿讲姑姑的故事,饱含着怨恨与同情,有着对社会的不满,也有着对女儿的教导,以免其重蹈覆辙。

姑姑和母亲是中国旧社会隐忍幽怨的女性的缩影,是无数彷徨而又无奈的女性的代名词。

《喜福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痛苦经历的母亲。

安梅的母亲与《女勇士》中的姑姑同样收到来自女性同类甚至自己母亲的训斥,因为她们的不贞丢尽了族人的脸面,无论如何也无法洗刷身上的耻辱。

她在鸦片中麻木自己,在饱受欺凌的同时仍教女儿学会隐忍,自己却无声无息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们的遭遇是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

《女勇士》中的勇兰是现代版的花木兰,她勇敢,受人尊敬,后来成为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主妇。

虽然生活在美国,却恪守中式信条。

在美国,母辈的自信受到冲击和颠覆。

月兰是名正言顺的妻子,却没有得到丈夫的认同。

月兰与勇兰的故事是华人处于西方社会,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并承受着族裔、性别双重压力的文学再现。

一、夹缝中抗争的女儿两部作品中的“女儿”多次强调自己是美国人,但她们的文化基因根深蒂固。

作为生长在美国的华人,她们想要融入主流社会,但事实是她们夹挤在中西文化之间,在西方环境与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式文化基因之间苦苦徘徊。

《喜福会》中的女儿们是在美国长大的,母亲们对她们寄予厚望,而女儿们则与无限泛滥的母爱极力抗争,她们要成为地道的美国女儿。

四位女儿都争取着自我的权力,她们不希望母亲炫耀女儿的成就,厌烦母亲们的老生常谈,而更钟情于美国式的处事方式和见解。

她们试图从无微不至的母爱中挣脱出来,对自己的生活却无法泰然面对;对母亲的意见她们抗拒,同时又非常在乎母亲的喜怒哀乐。

叙述认同与族群想象论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的认同主题

叙述认同与族群想象论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的认同主题

叙述认同与族群想象论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的认同主题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新生代文化日益崛起,其中包括了新一代的马华族群想象论。

这些人不再是传统的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他们有着新的认同和想象,这反映在文化创作中,尤其是在散文文体中。

本篇论文将探讨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中的认同主题,并列举以下提纲标题:1. 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的定义和背景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的定义,以及其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背景。

这将包括新生代作者的文化交流和经验,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作品的特点本文将探讨散文作品在文化、语言和主题方面的特点。

这将包括马华新生代作家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主题,以及他们对于自身认同和族群想象的表达方式。

3. 认同主题对于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的影响本文将分析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中认同主题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对作品和作者在社会中的影响。

这包括作者对身份认同的探索,以及对于“马来西亚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4. 传统和当代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本文将探讨马华新生代作者在散文作品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如何与当代文化相结合。

这将包括作者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并提高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5. 文化多元性和认同的共生本文将讨论马华新生代散文作品中的文化多元性,以及其对认同的影响。

作者在作品中如何表达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包容,并提高多元文化与认同感之间的联系。

6. 性别、种族和阶级对认同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中性别、种族和阶级对认同的影响。

这将包括作者如何将个人身份和社会背景与文化表达结合,以及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社会认同感。

7. 人种和文化的交织本文将探讨马华新生代散文作品中人种和文化的交织,以及其对认同的影响。

作者如何将个人和社会认同与文化、语言和传统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想象。

8. 社会问题和文化主题的表现方式本文将分析马华新生代文化散文中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主题,以及其对作品的表现方式。

中国与马华女作家小说文本女性意识之异同研究r——以林白与商晚筠为例

中国与马华女作家小说文本女性意识之异同研究r——以林白与商晚筠为例

中国与马华女作家小说文本女性意识之异同研究r——以林白
与商晚筠为例
农莉芳
【期刊名称】《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39)1
【摘要】马来西亚文化与华夏文化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关系,导致中国与马华文学女性小说创作上的诸多相似性,而中马两国政治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别,又导致两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各有不同,以中国的林白与马华女作家商晚筠的小说作对比即可见一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和马华女作家小说女性意识之异同,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和经济文化大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总页数】6页(P76-81)
【作者】农莉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马华女作家商晚筠作品中的本土纠结 [J], 朱崇科
2.林白与苏童小说文本女性意识差异性研究——林白小说系列研究之一 [J], 农莉芳
3.特殊地缘景致下的女性衷曲——商晚筠小说的创作主题研究 [J], 黄熔
4.台风蕉雨中的迷思与远蹰——试论马华作家商晚筠小说中的台湾文学影响 [J], 金进
5.林白与苏童小说文本女性意识差异性研究——林白小说系列研究之一 [J], 农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的食色书写:以《告别的年代》为中心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的食色书写:以《告别的年代》为中心

马华女作家黎紫书的食色书写:以《告别的年代》为中心陈静梅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5)5
【摘要】黎紫书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体现在她对日常生活中底层女性身体的书写上.在《告别的年代》中主要通过食与色两方面来呈现:一方面,饮食折射出底层女性所面临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处境,却也成为女性力量的源泉,让她们从中发掘自己的智慧寻求建立性别平等对话的途径;另一方面,性爱经历和怀孕体验成为女性探寻身体自主性的实验场,为缔结女性联盟共谋另类生活空间的理想提供了可能.
【总页数】4页(P94-97)
【作者】陈静梅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对魔镜幻化人生的阴暗女巫——马华女作家黎紫书小说研究 [J], 金进
2.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马共"历史书写——以黄锦树、黎紫书小说为例 [J], 邱向宇
3.论黎紫书《告别的年代》中的死亡书写 [J], 石雅岚(台湾)
4.怎样寻找?如何告别?\r——评黎紫书《告别的年代》 [J], 蒋成浩
5.怎样寻找?如何告别?——评黎紫书《告别的年代》 [J], 蒋成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文化与程抱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西文化与程抱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西文化与程抱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陈帅
【期刊名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23)003
【摘要】华裔小说家程抱一的两部小说《天一言》和《此情可待》都是用法语写就的,曾在法国引起过很大反响.本文以程抱一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揭示其多重角色的内涵.女性形象在这两部小说中不仅仅是现实肉身,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程抱一的笔下,女性承担着对男性的拯救之责,使得与之恋情升华为永恒之爱.女性在小说中象征着生命之源,程抱一赋予女性角色如此深厚含义的背后是其对中西文化的熟知与融合,也是他在东西方之间为自身和同期知识分子的流浪之路寻求的救赎之道.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陈帅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威海2642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从鲁迅与乔伊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中西文化差异——以《在酒楼上》与《一小片云》为例 [J], 洪小涵
2.程抱一小说《天一言》的主题研究 [J], 牛竞凡
3.程抱一及其小说中文化磨合形态论析——以《天一言》为中心 [J], 封艳梅
4.对中西文化的省察贯通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之思
——程抱一小说中的回归意识探析 [J], 王嘉源
5.程抱一小说《此情可待》中的双重视界 [J], 牛竞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华作家李天葆小说的华人女性意识书写作者:徐爱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
摘 ;要:他笔下南洋女性的行止与见识都和她们身边男性无法分割,而他在完成女性主体世界的构造,却无法使女性主体意识真正独立起来。

男人女人生活在一个华丽的杂糅的世界,女性意识鲜明地相比男性而言更具“血的意识”,进一步呈现出独特的“悍艳”,而命运极少让他们获得真正幸福,而是更多成为华人世界里一个个悲剧。

关键词:李天葆;血的意识;悍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01
一、引言
李天葆首次在台湾的小说《槟榔艳》序文里,他忆及儿时的难忘人物,包括理发的老姑娘、杂货店老板女儿“癫麻芳”,巷口卖糖水的三轮车父女、面摊女人、车衣女工……其中,女性就占了绝大多数。

小说集《桃红秋千记》对女性的描摹就是占用足量的笔墨,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围绕南洋女性展开,她们是理性与自由的象征。

理性让女人与男人无法完全融合,男性不自觉的拒绝被女性主体所同化,女性承受男性的角色和担当。

小说里的女性从开始便忘记“男性威权”,但并没有与刻意反抗华族的传统意识,在一场场自我展演中观看男性谢幕,一步步直逼阉割,并见证女性意识的一步步成长,在旧社会的文明背景下被杂糅至一个苍凉的世界。

二、本能意识——血的意识
李天葆小说中“血的意识”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但本曾在男性有所表现,因周遭存留的旧社会文明和来自女性理性意识的无形压力,如玉兰树的花枝砍折,在与男性意识的对比中展现此消彼长的形态。

小说集的開篇《观音菩萨》的主人公是一个混迹黑帮的潦倒男人,而主人公的母亲则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代表如菩萨一样的至高的道德,但她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对比母子形象,阿麟则表现出强烈的“血的意识”。

“血的意识”是“头脑的先导,冥冥之中感知的强大的生命流,本能,直觉”。

他是无惧血肉摧残的男子汉,但内心迷茫,在似真似幻的回溯中,如一面镜子正为自己打开一幅神女画卷:
“转过方向,侧着头,他终于瞥见背部完成的刺青图案,——皮肤虽然泛起斑斑的红肿,可是却怎天一种神奇而华丽的实质感:流动的蓝色云朵以曼妙的姿态盘踞周围…占去大部分的是容颜端庄的菩萨宝相,她含笑低眉,发髻和颈项都披着一大串光彩无心的璎珞珠翠……”
对“费勒斯阳具意识”的崇拜在《妇人烧衣》中就十分明显。

主人公螺仙崇拜像海童那样欲望旺盛的男人,只有他诱人的肉体和充满“血的意识”的精神能填补她的一切渴望和与性有关的幻象。

而阿练则是失败者的象征,彻底被螺仙的理性摧毁。

接着,海童很快活不长了,驾着摩多跌入山沟死了。

随着“海童的死”,螺仙的幻想国度倒坍,“血的意识”也不复出现在李天葆笔下华人世界的男性意识中。

《秋千,落花天》中,玉兰树象征男性“血的意识”,树枝上悬挂着的秋千暗指燕官,玉兰花暗指简描花,花终将败落,秋千也挂不了多久。

简描凤,阉割男性的担当,一直阻止杂工阿商和妹妹描花在一起。

落花时节,秋千摇摆不定,人变得越来越盲目,无法看清这个苍凉的世界,又无法看清自己。

简描凤胜利了也毁了妹妹的所有。

阅者从描凤的儿子阿宝的口中得知,人们遗忘了燕官的存在。

最终玉兰树被砍了,男性“血的意识”在这块华丽的土地上荡然无存了。

三、女性自我意识探索
《花田错》开辟了其作品探索女性命运的先河。

女性承受男性的担当,男性如同被阉割一般失去“血的意识”并不再有主见,相反,女性的行止见识成为理性的标杆。

《桃红刺青》那里,“血性意识”虽不及田赛红和水香那般强烈,但她们冥冥之中都发现了爱的冲动和本能,完全不受男性支配的自主的生命流。

唯一残害她们的只有其理性和旧社会文明。

《水香记》中,使用了对照技巧,母亲的怯弱和退缩毁了自己的幸福,而水香则为追爱选择背上行囊孤身前往异乡。

此外,李天葆用了同样的对照技巧写的最新的长篇小说《盛世天光》的主人公也同《水香记》母女一样命数如织,她们都在承受着“血的意识”同旧文明和理性碰撞的伤痛。

四、结语
他虽被称为“南洋张爱玲”,但张爱玲的笔下女性意识的独特性或是在另一层时间、空间之中均非李天葆所能及,他只是游离于中心之外的本色书写。

同时,海外华文文学是“灵根自植”的中华文化。

李天葆与世界各地华文文学作家一样,其创作是凭借自己的力量使中国文化在本地域文化背景下自成系统。

他用自己一贯的创作程式,为南洋的华人族群、小区书写,那些存在于现实与梦境之中的金尘金影,建构了其独特的南洋印象系统。

而且,其中也少不了充满“血的意识”的女性,以及对马华华文文学传统的继承。

参考文献:
[1]金进,《当年的灯都不在了——李天葆的南阳遗事怀旧书写方式论析》,华文文学,2010年,第6期。

[2]杨晓文,《李天葆论》,日本:《言语文化论集》第XXIV卷,第一号。

[3]林春美,《州府人物连环套》,新加坡:新纪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何启智、林春美,男性气质的建构与消弭:潘雨桐与李天葆小说的个案研究,华文文学,2015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