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1949年1月26日,中央又发出《宣传约法三 章,不要另提口号》、《勿擅自向外表示态 度》两项指示。这在非常时期,对统一党的 新闻纪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防止敌人的 破坏宣传,起了积极作用。但这种由此固定 下来的政治味道过浓、过于注重正面报导、 教育功能等的宣传风格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 里左右着我国的新闻报道,甚至贻害不浅。
《大众日报》,《烟台日报》 , 《新威日报》 , 《新 华日报》 (华中版), 《吉林日报》, 《东北日报》 创办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5年8月恢复播音
2、新华社作用的加强和军事报道的发展
(1)新华社报社合一:1946年4月,新华社 在全国范围内有9个总分社,40多个分社。 后提出“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将报社合 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新华社社长与总 编辑兼任解放日报社社长与总编辑。
经过
在中共中央晋绥分局领导下,《晋绥日报》 首先认识错误并进行纠正。
《晋绥日报》从1946年6月起,开始在报纸 上发表文章认真检查新闻报道中的右倾错误 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
经过:
6月15日,《晋绥日报》用第四版整版的篇 幅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 的情节
6月25到27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不真实 的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进行自我批 评。
储安平与《观察》:
储安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三十年代初即创办过 《文学时代》,后来做过《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笔, 抗战时在湖南做过《中国晨报》的主笔,一生的事 业与报刊结下不解之缘。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创 办《客观》周刊,迈开了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言 论政的第一步。在储安平的理想中,有一点非常可 贵的精神,那就是他时时处处强调立言与行事的一 致性。
(二)新华社作用的加强和军事报道的发展
47年3月,全面内战爆发后,27日《解放日 报》停刊,新华社全面担负宣传任务,并分 成两个部分,一是廖承志率大部分人员进行 转移,另一部分是范长江带领的“四大队” 随军报道。
内战中各野战军的前线分社开始兴建。 2、在军事报道方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报道体裁,
经过
8月17日,重庆《宪政》等16家杂志联合发表声明, 宣布原稿不再送交国民党审查。这一行动得到了重 庆新闻出版界的响应,8月27日重庆杂志界联谊会 举行集会,33家杂志社发表声明,—致拒检。重庆 《新华日报》报道了杂志界拒检的消息。9月15日, 重庆《宪政》、 《国讯》等10家杂志出版《联合增 刊》,宣布不向国民党政府办理登记手续,稿件拒 检.不送检。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 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二、解放区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三、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国统区新闻界的抗争
(一)国统区新闻事业中心重返东南
(二)“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3、“第三条道路”的宣传
含义: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又反对 共产党的人民政权,强调在中国建立一种类 似于美国的民主政治。有人认为其实质是代 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宣传
早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国统区就兴起了一股 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 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国共合作47年2月 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 论》、《时与文》、《大公报》、《文汇报》 等报刊发表了不少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文 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其中 最有代表的是储安平的《观察》周刊。
储安平与《观察》:
在记述《观察》创刊的时候,他说过这样的话:我 们平常有一种基本的理想,即立言与行事应当一致。 假如一个言论机构,在纸面上,它的评论写的头头 是道,极其动听,而这个言论机构的本身,它的办 事原则和办事精神,与它发表的议论不相符合,我 们认为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败。假如我们主张政府负 责而我们自己做事不负责任,要求政治清明而我们 自己腐化,这对于一个怀有高度理想的人,实在是 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
1、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2、新华社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3、反“客里空”运动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
的斗争
1、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城市报纸的创办:《晋察冀日报》1945年9月12日迁 到张家口出版,4开4版,成为第一张城市报纸.
《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在河北邯郸创办,日出 4开4版.
(2)东迁:《中央日报》南京复刊、《扫荡 报》改名出南京版、中央广播电台、中央通 讯社总社
2.国民党党化新闻事业
(1)接管《 申报》《 新闻报》 国民党要员在报务管理委员会担任主任; 加入官股以改变纯民营性质 (2)恢复新办一批党营报纸
3.共产党创办的新闻事业
上海:《新生活报》、《新生代》等、《 联 合日报》 、《 联合晚报》 、《 建国日报》 (延续《 救亡日报》 )、《 文萃》 周刊 (时速政治性刊物、“述评”是特色)、 《 消息》 半周刊(报道时事政治新闻为主)、 《 群众》 周刊 (党在国统区机关报)
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和任务:宣传党的纲领 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加 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办报的路线和方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 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 人关起门来办”;
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党报的风格: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 锐的,毫不吞吞吐吐”;
(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其中共产党最为重视的宣传纪律之一是新闻内容的 统一性。为此,中共中央于1948年6月5日发布了 《关于宣传工作中请示与报告制度的决定》,规定 重要稿件或社论的发表必须经党委或党委主要领导 审批同意后,才能见报;内容与中央指示精神不符 的不能发表,要求新华社向全国广播全文的重要言 论,在新华社广播以前,地方不得预先发表。
(三)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1、新闻统制 2、 《文萃》三烈士、 3、“第三条道路”的宣传
1、新闻统制
颁布非常法规,钳制新闻自由; 破坏报馆,残杀报人,制造白色恐怖
2、《文萃》三烈士
《文萃》三烈士: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上海创办的政论性刊物。1945年10月9日创刊, 周刊,16开本。以“沟通内地与收复区的意志;传 达各方人士对于国事的意见;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 形势”为目的。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分别是 《文萃》的编辑、经理;1947年,随形势恶化,党 在上海出版的时事政治刊物《文萃》,被迫转入地 下,同年7月,陈、骆、吴被捕,受尽酷刑不屈, 次年,陈、骆同日被活埋,再次年,吴被害。史称 “《文萃》三烈士”。
(一)国统区新闻传播中心重返东南
1.新闻事业的东迁和新闻阵地的争夺 2.国民党党化新闻事业 3.国产党创办的新闻事业 4、进步人士和民主派创办的报刊 5、资产阶级商业性报刊
1.新闻事业的东迁和新闻阵地的争夺
(1)法令:《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 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广播事业接收三 原则》
1、城市办报
1948年以后,随着夺取城市步伐的加快,新 形式下创办人民新闻事业的任务也愈显迫切。 1948年下半年起,共产党中央、中宣部、新 华总社总结了共产党在城市报纸宣传工作的 经验教训,发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办报方针 的指示。
1、城市办报
8月15日,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 示》,强调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要为干 部、工商业者、知识分子服务;消息以报导农村与 工厂为主,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报纸副 刊必须对读者进行教育。一切内容是否有益,要以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观点来衡量,也就是说,报纸必 须宣传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新闻稿件的发表刊用上, 力图防止“无组织、无纪律”现象的出现。
《世界晚报》、《立报》
(二)拒检运动与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拒检运动
拒检运动
背景: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非常时期” 为借口,制定一系列出版审查条例,实行原 稿送审制度,以此限制新闻出版。
经过:1945年7月1日,国民参政会的6位参 政议员去延安访问,黄炎培写成《延安归来》 没有送审就出版,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 幕。
3.共产党创办的新闻事业
北平:《解放报》创刊、新华社北平分社成 立
香港:《正报》(第一家党报)、《华商报》 复刊
4、进步人士和民主派创办的报刊
重庆:《民主星期刊》、《民主报》、《民 主生活》周刊、
上海:《文汇报》、《新民报晚刊》、《周 报》、《民主》周刊
5、资产阶级商业性报刊
《大公报》上海版复刊,并形成报团组织 《新民报》、《益世报》形成报团组织 成舍我:“世界”报系,复刊《世界日报》、
(二)人民新闻事业走向全面胜利
清理,接收旧有新闻事业的文件: 1948 年11 月8 日《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
报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 11月20 日, 《对新解放城市的原广播电台及
其人员的政策的决定》.
2、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B: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 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 的政治素质。
不足
A: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 B:在反对右的错误倾向时助长了“左”的错
误倾向,误导土改运动。
2、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离开陕北 赴河北平山,途径晋绥地区,接见了《晋绥 日报》的编辑人员,发表谈话,不仅总结了 解放区新闻工作中“左”“右”两条路线的 斗争,而且阐述了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党报工作者的学习和修养:向群众学习 意义: 我党重要的新闻理论方面的文件,丰富发展
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
三、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一)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 面胜利
(二)国民党新闻传播事业在大陆的全面崩 溃
(一)人民新闻传播事业的再发展与走向全面胜利
1、城市办报 2、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储安平与《观察》:
《观察》: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办并任 主编。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 民党法西斯同时表示失望和不满,发表文章 批评其腐败统治,同时也反对共产党和共产 主义。由于揭露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 1948年12月被国民党查封,储安平转向革命。
二、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
典型代表是毛泽东的军事分线的斗争
(1)反“客里空”运动 (2)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反“客里空”运动
背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土 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 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即土地改 革政策。由于党的新闻工作者对土改政策的变化 没有及时掌握,所以在土改早期,有一些媒体片 面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人为制造一派和平土改的 虚幻景象,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广大农民对 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
意义:
“拒检”运动得到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新闻出版 界的响应,纷纷发表公开信或成立联谊会,支持重 庆新闻出版界的拒检斗争。与此同时,各个大学也 通电响应,宣布他们出版的刊物、壁报也拒绝送交 学校当局检查。拒检运动的斗争不断扩大;国民党 当局迫不得已,于同年10月1日宣布废除原稿审查 制度(收复区除外),至此,拒检运动取得了初步胜 利。
经过:
新华总社于1947年9月1日发表编辑部文章 《锤炼我们的立场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 查工作》
推广到全解放区,并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 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
一直持续到1948年春季才告一段落。
意义:
A: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 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 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