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容城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生物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40*1.5=60分)
1.(1.5分)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与抗原结合
B.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
C.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
D.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
解答:解:A、抗体与抗原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食物中蛋白质经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发生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具体组成,正确区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外分泌液以及对于内环境组成的理解和对于不同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2.(1.5分)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则越小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HCO3﹣、HPO42﹣

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关于“渗透压”,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
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解答: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D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重点考查渗透压,要求考生识记渗透压的概念、决定其大小的因素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1.5分)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若向水池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

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是互利共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是竞争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
C. 丙和乙是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是捕食关系,最后仅剩下丙种群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则甲表示被捕食者,即藻类,乙表示捕食者,即浮游动物。

解答:解:从图象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故选:C.

评: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难度中等,理解种间关系曲线表示的含义.4.(1.5分)(2011•兴化市模拟)现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A、B,C表示分别注射的是( )
A.②③①B.③②①C.②①③ D.③①②

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动物的激素调节,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由于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将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所以①、②、③对应的曲线分别是C、B、A.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探究实验为背景,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5.(1.5分)(2007•宁夏)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糖浓度升高
考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
在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中,当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压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而产生渴觉,因此,渴觉产生说明血浆渗透压升高了,在运动中,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除了CO2和乳酸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大量出汗而失水过多.
解答:解:AB、血浆中CO2浓度升高和乳酸浓度升高都不会引起口渴的感觉,AB错误;
C、人长时间运动会大量排汗,造成体内水分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会产生口渴感觉,C正确;
D、长时间运动不会使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6.(1.5分)如图4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在均匀光照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伸长生长的是( )
A.①③
B.①②C.①④ D.②③

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生长部位是尖端以下,生长素由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但不能透过玻璃片.
解答:解;①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用锡箔纸套住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①能继续伸长生长;
②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②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因此②不能继续
伸长生长;
③在尖端下部放上琼脂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穿过琼脂块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
长,③能继续伸长生长;
②玻璃片不能透过生长素,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
部生长,④不能继续伸长生长.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对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经典实验的掌握和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7.(1.5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疫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B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免疫系统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器官移植过程中主要发生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疫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A正确;
B、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正确;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D、器官移植过程中主要发生细胞免疫,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1.5分)(2021•黄浦区一模)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
A.A BBC.C D.D

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
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解答: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

(1.5分)(2021•上海)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解答: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0.(1.5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解答:解:A、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
B、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少数动物为分解者,如蚯蚓,B错误;
C、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上,C错误;
D、细菌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细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及生物类别,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1.5分)(2021•江苏)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