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三 题型突破与解题规范 主题二 加试第26题(史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点拨 答案
例4 (2016·4月浙江选考,26)(加试题)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 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 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浙江特 色专题
专题二十三 题型突破与解题规范
主题二 加试第26题(史研方法与素养)题型突破
理论解读
一、唯物史观——史学研究方法的指南 1.唯物史观在学科中的地位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 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 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 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 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B.历史虽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信息却可以以各种方式存在
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非细节的毛发毕具 D.历史研究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还要有口述历史相佐
点拨 答案
例2 (2017·4月浙江选考,26)(加试题)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发表 《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 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 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 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4.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包括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 的纵向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史的横向发展)。 (2)科学揭示了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 个层次的因素组成,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真题示例
例1 (2017·11月浙江选考,26)(加试题)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是晚清史研 究常常涉及的话题。慈禧身边的女官曾写下悲情故事《瀛台泣血记》,说光 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禁瀛台,直至去世。康有为、梁启超则从清廷派系 之争为光绪抱屈。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 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开始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 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后十 年仍参与处理国事。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历史的书写却需要合理的想象
√C.历史学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点拨 答案
例3 (2016·10月浙江选考,26)(加试题)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 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 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 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 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2.解题注意如下几点原则 (1)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关联。不相关的选项无疑是错误选项。 (2)注意选项表述的观点正误。观点表述不正确、不准确、不严谨的选项 多是错误选项。 (3)采取排除法。在正确选项不好确定的时候,往往采取排除法非常有效。
针对训练
1.(2016·浙江文综·13)(加试题)《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 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
方法指导
1.注意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储备 (1)注意储备基本的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一是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二 是确定研究类型,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 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2)储备研究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观。历史学科的特点具 有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过去性、具体性、阶段特征性、因果性、借鉴 性、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 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分析思考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
2.史料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 上人类活动用过的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 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 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 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种史料划分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 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 需要仔细甄别。
√C.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相结合
D.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
12345
解析 答案
3.(2017·绍兴选考检测)(加试题)史学家汪荣祖认为:“私人所修,所
谓野史,诸如杂史、杂记、小说之类,既亦出士人之手,无论观点或
方法,未必异于史官,而私修虽偶有他书不载的可贵记录,然掌握史
料有限,往往道听途说,真伪杂糅,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之可
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 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 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 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信,更远不如正史之全面与完整。”据此说明
A.历史研究与个人身份有关
√C.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
B.野史不如正史完整 D.正史比野史更可信
解析 整个而言,野史绝不如正史,原因是“掌握史料有限,往往道
听途说,真伪杂糅”,可见历史研究应掌握大量史料,故C项正确。
12345
解析 答案
4.(加试题)普朗克说:“知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们因为自己的无
4.影响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5.获取史料的方法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传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史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史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知,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所以将知识这一完整的链条人为地割裂
了。”下列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历史的分期是由经济决定的 C.历史学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
B.历史研究不可能出现一体化趋势
√D.历史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
解析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其中任何一处都是不能被打断的链条,说
明历史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故D项正确。
√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解析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与材料中“是在对历史
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相符,是“历史结
论”,故D项正确。
12345
解析 答案
2.达标要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 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 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3.学业质量水平标准
素养 水平
唯物史观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
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 水平1
(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 留 下 来 的 档 案 、 文 件 及 私 人 日 记 等 ) , “ 正 史 ”( 官 方 记 载 ) 与 “ 野 史”(私家编纂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 史料。
3.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孤证不立)。
(1)从考查的能力方向上看,主要考查: ①对“史料”相关的史学常识的考查,如史料的分类;对“史料”价值 的判断;对“史料”的运用与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的考查。 ②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考查,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等。
(2)从命题的内容上看,往往涉及历史文化常识、重大考古发现、史学前 沿理论成果、学术争鸣的流行观点等。考查点最终落脚于对这些问题的 理解能力。 (3)从考查的形式上看题干多采用文字史料、图片史料以及多学科的情境 知识叙述等形式。选项多是理解性、方法性、观点性的历史结论与方法 规律。 (4)从难度上看,这类题目难度相对较大,思维层次较高,是比较容易失 分的题目。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评估)(加试题)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隋唐运河码头遗址 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2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 原码头遗址的认定被推翻,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从史学研究 的角度看,判断“码头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走访柳孜码头遗址附近居民 B.研究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点拨 答案
题型与方法
题型分析 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五次选考试题来看,加试部分的第26题每 年的题型特点是较为固定的,那就是以考查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和史 学研究方法为主要目标。这种题型在全国卷和其他地方自主命题中也 时常出现。综合分析第26题的命题思路,大体有如下特点:
二、史料的分类与应用 1.史料 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 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来说就是研究历史和 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 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只有靠 这些资料才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获取历史结论。
12345
解析 答案
5.(加试题)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
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
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宣布将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
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能够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
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知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 水平2
辩证关系,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能够理
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水平3 水平4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 问题。 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 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