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
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
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
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
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
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
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
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再次,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
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
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以朴素为美,讲究仪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着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
(2)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
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结合文章的内容,结合“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等语句,扣住“以朴素为美”和“懂得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朴素也是一种美。
接着从人的仪表的自然美和人的衣着穿戴等两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
然后从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
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等方面阐述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故答案为:⑴以朴素为美,讲究仪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着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
⑵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
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点评】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回答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先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画出这部分或这一自然段的结构图示,这样条理就会清清楚楚;同时,答案中回答提出论点和得出结论的部分,必须指出具体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得出了什么具体结论。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写给母亲
贾平凹
①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④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
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
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⑤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⑥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
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前文: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3)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
(4)文末作者“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他的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呢?
(5)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能打动人心,请任选一个能感动你的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1)插叙,回忆了母亲在时的生活点滴和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纪念,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爱与怀念。
(2)前文:“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
后文:“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3)“我”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母子之情,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与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4)①想起母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心中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或感激之情);②再也无法给母亲送好吃的好喝的,心中怀有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③母亲已逝,阴阳相隔,永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
(5)“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借“打喷嚏”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母亲,表达出了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1)首先,要判断文章所用的记叙的顺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其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解答。
(2)从文章中筛选相关内容,也就是在文章中找上文与下文有相似之处或上文设的悬念在下文中进行了解答的句子,抄写在答题位置即可。
(3)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此题的解答要紧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回答。
并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4)文末作者写到“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作者的哭泣的原因,要结合全文来分析。
这正是作者在加快母亲后内心真实感受的外在表现,所以去揣摩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便可找
到哭泣的原因。
从全文看,因回忆母亲,想起过去朝夕相处,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自然产生思念之情;不能不能尽孝的愧疚的心情;与母亲再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
概括文章内容分析可得答案。
(5)所选细节感人且紧贴文本赏析准确即可。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要找感人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点评】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作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
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
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
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
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
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
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
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
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
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
老人固执己见。
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
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
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
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
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
5克的挚爱”。
⑪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⑫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
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
”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⑬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
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⑭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⑮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
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1)这篇文章在记叙顺序上属于什么顺序?有何作用?
(2)文中记叙了母亲哪几件事?
(3)文中第⑦段有这样一句话“老人固执己见”,“固执己见”一词运用是否恰当?为什么?(4)赏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5)文章为什么把男孩与她的对视称为“最美的对视”?
【答案】(1)倒叙。
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2)①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②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③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
(3)“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
(5)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记叙的顺序的能力。
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③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文章从她见到接受捐献的男孩开始,回忆母亲捐献眼角膜的事情,是倒叙。
作用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2)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②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③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
(3)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
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
(5)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
最美的对视是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
答案:(1)倒叙。
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
(2)①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②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③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
(3)“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4)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
(5)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
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
【点评】本文通过记叙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最后眼角膜捐献给一个男孩,表现了作者对这位母亲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此题中的第(3)题是重点题型。
理解词语含义的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解答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规则意识的培养
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
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1.0%的受访者建议学校给予正确引导。
从近年社会的反响来看,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为准绳的意识。
规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概莫能外。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公民对各种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③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艾米·莫林如此总结“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一切按照规矩行事,一切都有章可循,极大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不可预料的风险,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孟德斯鸠也曾说,“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
从小学会守规则,长大了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因此,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④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⑤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先从家庭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孩子幼儿时期,绘本是幼儿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绘本引导孩子学习规则。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规则。
日常带孩子外出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去需要遵守规则的地方。
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在这些遵守规则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同时,在家庭中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
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并严格遵守,可以有助于幼儿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事实证明,只有在一个注重规则的家庭,孩子的规则意识才能培养起来。
⑥同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老师要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有序生活,如排队、分享等;到了小学和中学可以通过校规和班规,通过以规则进行约束并让孩子遵守来培养其集体中的相处,让其懂得约束、自律和团队意识等。
多次被邀请至白宫做客的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原型罗恩·克拉克,以其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而广为人知,并获得优秀“美国教师”,但使其真正誉满全球的却是给学生定下的55条班规,并出版著作《55条基本班规》。
因此对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而言,学校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教导也至关重要。
⑦如果家长以身作则,学校规则约束,相信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
(2018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第⑤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不适合做第③段论据的一项是()
A.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准则。
B. 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C. 秩序就是正确的规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D. 纪律是达到一切雄图的阶级。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围绕论点,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第⑤段与第⑥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1)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B
(3)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4)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解析】【分析】(1)只有: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唯有,仅有。
这里起强调突出作用,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2)第③段的观点是“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B“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与观点不对应。
(3)①此文论点在第一段“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②此文开头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引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规则意识”的定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意义(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可以先从家庭做起,学校教育是每一位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4)⑤⑥段谈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第⑤家庭,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一句相照应。
故而不能调换。
故答案为:⑴强调注重规则的家庭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⑵B;
⑶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或:培养规则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规则意识的内涵(或概念);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或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途径(或方法) ⑷不能互换。
第⑤主要讲了家庭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⑥段主要讲了学校教育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第⑤第⑥段之间是从家庭到学校,按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先后顺序,同时与上文第④段的“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需要家庭和学校去着力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