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三检测:1.2旷日持久的战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记一记
旷日持久的战争知识结构
填一填
旷日持久的战争答题术语
1.第一阶段:1914 年。

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

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

西线: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

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

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2.第二阶段:1915 年。

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

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

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

3.第三阶段:1916 年。

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

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

辨一辨
1.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战线的认识。

在欧洲三条战线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马恩河战役使欧洲西线战事逐渐进入相持阶段。

2.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认识。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但不是规模最大的;规模最大的是索姆河战役。

3.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战役的认识。

战前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但是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研一研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

……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

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1916 年12 月12 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

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 年12 月29 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答案:德国认为同盟国已取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后者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2.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 年8 月1 日1914 年9 月15 日1917 年某日
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 22 16 25 50 15
钢19 21 16 25 58 16
煤394 331 346 355 851 340
从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
答案:有利于同盟国一方。

因为从1914 年8 月到9 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

练一练
1.
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攻占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强调速战速决。

答案:B
2.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
A.德国打败英国舰队并取得制海权
B.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C.德国舰队以巨大代价取得了制海权
D.英国舰队损失较小并稳固地掌握着制海权
解析: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以德国的失败、英国的胜利结束,英国损失较大但仍牢牢控制着制海权。

故选B 项。

答案:B
3.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

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
切。

”这旨在说明()
A.索姆河战役的巨大消耗B.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
C.战争成为新技术催化剂D.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
解析:从材料“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战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可以看出这是凡尔登战役,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首次使用了化学武器,由于协约国军队未有防备,伤亡5000 多人,故B 正确;ACD 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项。

答案:B
4.下图所示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亮相。

早期使用过程中经常陷入泥泞或陷入战壕,或者因为移动缓慢而被炮兵瞄准。

该武器的首次运用()
A.极大消耗了敌方的有生力量
B.加速了索姆河战役的胜负分晓
C.标志着“闪电战”开始出现
D.使敌方在心理上产生极大恐惧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坦克第一次应用是在索姆河战役之中,但是并没有加速战争的胜负,只是在战场上使敌方心理产生了极大的恐惧。

故选D 项。

答案:D
知识点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

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 月15 日和17 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
全结束,转入阵地战。

”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
A. 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 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
C. 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 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中马恩河战役阻止了德国在西线的进攻,防止了法军的最终溃败,使得一战转变为持久战。

B.当时美国没有加入协约国集团。

C.材料看不出阵地战是主要的作战形式。

D.选项表述是错误的,同盟国后来不断地在寻找新的战机。

故选A 项。

答案:A
2.《圣诞快乐》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英三国士兵在圣诞之夜宣布停战的故事,回顾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其重心转移的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
解析:注意时间的先后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即1914 年、1915 年、1916 年。


一阶段中德国根据“施里芬计划”采取先西后东战略,第二阶段的1915 年进攻重点放在东线,而1916 年战争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故答案为C。

答案:C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次战役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给德皇发去电文:“陛下,我们已输掉了战争。

”该战役产生的影响是()
①德军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②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③宣告了德军速决战的破产④法军由被动转入主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马恩河战役,德军最后失败了,所以转入阵地战,故①正确;德军由于其计划受挫,使西线变成了持久战和阵地战,故②正确;德国的战争计划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速战速决,打败法国,该战役的失败,导致速胜计划破产,故③正确;该战役使双方陷入持久战和阵地战,故④错误。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知识点二“凡尔登绞肉机”
4.1916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D.同盟国掌握制海权
解析:A 项表述不全面,当时双方已进入相持的阵地战,互有攻守;C 项只是反映战事的重心特点,不能反映战争的基本走向;D 项也不正确,应是英国掌握制海权;只有B 项符合题目要求,因为1916 年的凡尔登战役也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答案:B
5.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绞肉机”“地狱”等字眼上可判断战役过程极为残酷,伤亡人数特别巨大。

答案:D
知识点三“索姆河地狱”
6.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出现了飞机、飞艇、毒气弹、坦克等新式武器。

这些武器的使用()
A.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B.使英、德分别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C.大大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D.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出现了飞机、飞艇、毒气弹、坦克等新式武器,这些武器的使用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故选A 项。

答案:A
知识点四综合考查旷日持久的战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4 年8 月3 日,德国对法宣战。

4 日,英国派兵进入法国,对德宣战,但主力
仍集中在英伦各隅。

英国的意图是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是须防止法国实力增强,由于英法军队间协调不力,致使1915 年多次战役失败。

1917 年,法国军队出现普遍的厌战情绪,法国
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同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高涨,这使英国担心法国政府会时刻准备直接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损害英国参战初衷,英国政府遂加紧了对法的援助。

是年底,英国在西线投入的兵力达到200 万人。

在英国强有力的军事援助下,法国政府加强同协约国的合作。

1918 年,英法军队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重创德国,取得战略主动权,最终贏得一战胜利。

英法在一战的合作并未改变两国传统外交政策。

英国寻求战后欧
陆均势和法国谋求欧陆霸权的冲突在战后愈演愈烈。

英国采取包容德国的政策,试图使英国以最小的代价操控欧洲版图。

这一策略是20 世纪30 年代英国绥靖政策的首要根源,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与扩张,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摘编自刘作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对法政策》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后对德、法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扶持法国打败德国,但须防止法国实力增强……战役失败……厌战情绪,法国的联合内阁内部要求与同盟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困境的呼声高涨……损害英国参战初衷”,即可从援助的力度指出一战期间英国对法政策的变化。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役失利、军队应战、政局问题、英国自身利益等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第(2)问根据材料“英国寻求战后欧陆均势和法国谋求欧陆霸权的冲突在战后愈演愈烈。

英国采取包容德国的政策……首要根源,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壮大与扩张,并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英法矛盾、绥靖政策、法西斯势力等方面分析英国在一战后对德、法的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有限援助到全力合作。

原因:英法联军协调不力致使战争初期的多次失利;法国军队厌战,国内政局不稳;英国担心欧洲均势被破坏,会损及自身利益。

(2)影响:战后英法矛盾加剧,加剧了欧洲内部的动荡;英国外交的保守性导致绥靖政策的产生,推动欧洲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加速欧洲的衰落,为美国介入欧洲事务创造条件。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2019·临沂高二期末]德国“施里芬计划”的主要战略计划是先在西线集中兵力,短期
内打败法国,然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迅速结束战争。

这个计划的最大缺陷是() A.速战速决
B.两线作战
C.对自己估计过高,对对手估计过低
D.与德国国情不符
解析:“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导致“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故C 与题意相符。

答案:C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

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打出来。

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

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A.英国B.法国
C.德国D.美国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打败敌人,材料反映出当时双方陷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答案:C
3.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
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
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两面都是协约国集团成员,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
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当局遵循克劳塞维茨的理论,用最残酷的手段进行战争,认为“唯有用恐怖的方法,才能恫吓像法国人那样堕落的民族”。

最早使用毒气战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1916 年,为了攻克凡尔登,德军使用了毒气弹,这是毒气战最早应用于实战。

答案:C
5.德军以机枪、火炮构成壕沟战强大的防御火力,使英军耗损大量步兵,大部分的士兵在到达战壕前线之前就已伤亡倒下,英军的坦克虽对德国步兵产生了心理震撼,但由于技术与装备的不够完善,收效不大。

上述材料描述的战役发生在图中的()
解析:坦克的使用是在索姆河战役中,故A 正确;B 是马恩河战役,故错误;C 是凡尔
登战役,故错误;D 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故错误。

答案:A
6.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飞艇和飞机早已发明出来,但几乎没有投入实际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们都被用于战争之中,给对方以很大杀伤;战后,这些发明被作为新交通工具广泛用于民间。

这说明()
A.科技发明容易被用作杀人武器,是有害的
B.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取决于战争需要
C.战争的发展促使人们去进行新的发现和发明
D.战争在客观上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有促进作用
解析:“战后,这些发明被作为新交通工具广泛用于民间”可见战争在客观上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有促进作用,故选D。

A 表述对科技作用的理解片面,得出错误结论,故排除。

B 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夸大了战争对科技的影响,故排除。

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飞艇和飞机早已发明出来,但几乎没有投入实际应用”可知,C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D
7.[2019·乐山高二检测]老师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下列
一组图片,下列哪一选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图片展示的主题()
A.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德的海上争霸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新式武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坦克、重炮、飞机、潜艇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故D 正确。

其他选项均不能完整地反映这一主题。

答案:D
8.1916 年5 月底,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

当时的交战双
方是()
A.英军和德军B.法军和德军
C.法军和意军D.俄军和德军
解析:1916 年5 月底,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日德兰海战,故选A 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征兵海报,防务大臣霍拉肖·赫伯特·基奇纳勋爵动员青年人参军:“同胞们,国家需要你。

加入祖国的军队吧!”
材料二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人数
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双方伤亡总人数
马恩河战役152 万人35 万人
凡尔登战役112 个师70 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150 多个师130 多万人
材料三当时德国可以征兵的男子大约在1 500 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 岁到55 岁之间。

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

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 岁到65 岁之间。

到了灭亡前一刻,就连12、13 岁的小男孩和70 岁的老人都被强
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4 年,“国家需要你”参加哪一次作战?对英法
而言这次作战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战争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中的信息“1914 年”“英国”等回答。

第(2)问从图片信息得出交
战双方伤亡人数巨大且急剧增加,联系所学分析出原因。

第(3)问提取材料信息,从征兵年龄的不断放宽甚至包含老人和孩子可以归纳出德国兵源的枯竭。

答案:(1)马恩河战役。

意义:打退了德国进攻,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2)规律:战争越来越惨烈,伤亡人数越来越多。

原因:作战双方都想通过一次战役给对方以致命一击;越来越多的有更大杀伤力的武器投放到战场上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的陈旧作战方式。

(3)随着战争的进行,伤亡人数日益增加,国内兵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德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厮杀下去了。

10.[2019·台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14 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

——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 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
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说明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是支持政府参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可以从俄国和世界两个角度作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为国家而战”到“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再到“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原因就是持久的战争给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破坏;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战争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它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答案:(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战争能维护世界和平,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2)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为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
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能力达标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一战期间法国的征兵海报。

当时巴黎街头到处可见征兵的海报。

法国人约翰就在这时参军了。

材料二亨利、科勒和约翰都是参加过一战的老兵,下列分别是他们对战争的一段回忆。

亨利:很多战争场面我不愿再回忆。

这次战役(凡尔登)消耗了法国许多最勇敢和最优秀的战士——法军伤亡46 万人。

但是德军也付出了差不多30 万人的代价。

科勒:我们这场战役(索姆河)规模比你们那场还要大,伤亡人数比你们多了一倍。

人死得太容易了,仅战争的第一天,英军就死伤了6 万多人,真惨啊!
约翰:马恩河战役死的人也不少啊。

战斗只有短短的5 天,双方共伤亡34 万多人,平均一天也超过6 万人了。

材料三一战中首次使用飞机作战
(1)材料一中法国人约翰最有可能去欧洲的哪条战线?作战的对手是谁?此外一战还有哪些主要战线?
(2)材料二中的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中开始大规模使用的新式武器。

(4)试分析新式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军与英军在西线对抗德军,一战中有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第(2)问,根据材料归纳战争残酷性的表现即可。

第(3)问,依据教材基础史
实回答,注意只答新式武器。

第(4)问,可从武器对战争进程、战争范围、战争危害等方面的影响回答。

答案:(1)西线。

对手:德军。

东线和南线。

(2)一战伤亡人数多,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3)飞机、毒气弹、潜艇、坦克等。

(4)战争方式改变:速战速决;战争范围扩大;战争危害更加残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