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边县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定边县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向日葵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陕西定边
向日葵是定边县传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居榆林市首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5.7%。
近几年来,向日葵菌核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因菌核病而烂盘的比例在11.5%~29.0%,2010年烂盘比例在1.5%~6.8%,2011年20%~78%,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葵农收入明显降低。
菌核病已成为当地向日葵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2009—2011年田间调查,其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土壤、未充分腐熟的农肥和种子间的菌核,危害程度与当地气象条件有关,持续低温高湿天气更有利于流行蔓延。
在防治措施上应采取阻截病菌来源、栽培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笔者拟以田间调查、室内检验及气象资料,分析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来源和流行条件,同时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1 发病症状
1.1 叶片及茎杆
根据田间调查,幼苗和成株期叶片、叶柄均可发生,初发时叶片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大病斑,病斑为灰褐色,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斑面出现絮状白霉,严重时病斑相连,遍布整个叶片,天气晴朗后叶片干枯。
茎杆染病多在茎基部发生,症状与叶片和叶柄相似,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天气晴朗后病部多数出现纵裂。
1.2 花盘和籽粒
花盘初发病时,背面产生淡黄色小斑,后扩大为淡黄色或黄白色凹陷大斑,呈软腐状;盘面籽粒较松散,易脱落,籽粒间有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严重时籽粒和花盘直接掉落在地面,未脱落的籽粒多为空壳或秕粒,有的籽粒杂有污白色晕圈,籽仁有苦味。
2 病原
肉眼观察从发病的花盘籽粒间或茎杆内取得的菌核,花盘菌核多数棱角分明,纵向3个面,近三角形,整体呈椎体,与向日葵籽粒间的空隙形状相近;茎杆上取得的菌核形状不规则,呈鼠粪状。
籽粒间或茎杆上的菌核表面均为黑色,切开后切面为白色,制成切片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密集交错,多数菌丝为白色,少数菌丝稍带黄褐色。
天气晴朗的情况下,病茎、病叶和花盘很难取得白色霉层,但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周围会出现许多霉层,将霉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菌丝较长,白色,有分枝和隔膜。
3 发病规律
3.1 传播途径
向日葵菌核病初侵染源主要是土壤、农肥和种子间的菌核。
定边县向日葵种植面积较大,菌核病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花盘收获后多数农田秸秆仍然滞留在田间,直至第2年春季才处理,冬春2季秸秆和掉落在地面病盘上的菌核随大风移动,发病向日葵田和相邻其他作物田土壤中均有大量菌核。
当地农民素有将脱粒后的花盘粉碎后饲喂家畜和家禽的习惯,一般会有10%~50%的菌核落入粪肥中,所以农肥中也有大量菌核[1]。
另外,种子也是向日葵菌核病初侵染源之一,根据2011年在白泥井镇四大号村新垦土地向日葵田调查,地块周围为大片树木,未施用农家肥,烂盘比例为 2.3%。
菌核萌发后菌丝侵入根系,然后扩展至茎叶及花序,菌丝形成分生孢子再随风或植株之间摩擦侵入健株,不断循环进行侵染,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就会出现茎叶病斑和花盘腐烂。
3.2 流行条件
向日葵菌核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
根据2010年和2011年田间调查和温湿度及降雨分析,2011年向日葵因菌核病造成的烂盘比例明显高于2010年,2011年当地主栽品种黑大片在8月处于现蕾末期和开花期,降雨虽多,但温度略高,湿度偏低,未造成流行;9月上旬进入籽粒灌浆初期,恰遇连续10 d阴雨天气,降雨量为44.2 mm,平均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5%,平均气温为14.6 ℃,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分别较2010年同期多24.8 mm和9.9%,气温偏低2.1 ℃。
从发病花盘来看,籽粒灌浆期遇阴雨最容易造成花盘腐烂,此期花盘向下,花盘背面凹凸不平,易积水,积水处正是花盘开始腐烂的地方。
从上述降雨和温湿度情况可以看出,2011年向日葵大面积流行的主要原因是9月上旬阴雨多,低温高湿持续时间长。
4 防治措施
4.1 精选良种,阻截病菌来源
根据定边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009年和2010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辽杂2号、LD702、LD9091植株高度较低,丰产性状好,抗菌核病的能力也比较强,生育期在114~129 d,较当地常规品种生育期少10~15 d,播期由5月上中旬推迟至5月下旬,可使向日葵开花和籽粒灌浆期避过8月下旬至9月上旬阴雨天气高峰期,从而减轻病害程度。
常规自留种子应选择无病植株进行留种,脱粒后的种子先进行风选,然后用35~37 ℃温水浸种7~8 min,同时要不断搅动,使菌核充分吸水下沉,然后捞出上层种子晒干待播。
4.2 实行轮作倒茬,深翻土壤
向日葵菌核病的寄主范围很广,可寄主豆科、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1],因此应选择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最好是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轮作周期在3年以上[2],具体可根据当地作物种类选用向日葵—玉米—燕麦—糜子,或向日葵—小麦—玉米—谷子等方式进行轮作。
菌核抵抗干热、低温能力很强,在干燥情况下可存活多年,但深埋于10 cm以下土层很难萌发或不萌发[3],因此,向日葵花盘收获后应及时清除田间秸秆和残根、残茬,随后进行深翻,土壤沙粒较大的地块为防止风蚀,也可推迟到第2年早春,通过深翻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使其不能萌发。
4.3 增施磷钾肥,推广覆膜种植
增施磷肥和钾肥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种植[4]。
根据2011年在定边县良繁中心试验,膜上种植和膜侧种植均可以减轻菌核病危害,烂盘比例分别较露地种植降低17.6%和14.3%。
4.4 化学防治
播种时可用种子重量0.32%的50%腐霉利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拌种。
花盘期喷洒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 0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重点保护花盘背面[5]。
5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许志英.向日葵菌核病的起因与综合防治方法[J].辽宁农业科学,1992(4):41-43.
[2] 刘建军.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1986(11):38.
[3] 杨莉.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村科技,2008(1):28-29.
[4] 杨富,吴瑞香,殷建军.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7):240-241.
[5] 于基成,刘秋,房德纯,等.向日葵菌核病的药效防治试验[J].杂粮作物,2000,20(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