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学鼻祖——陆九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学⿐祖——陆九渊
陆九渊,字⼦静,号象⼭,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建茅舍聚徒讲
学。
因其⼭形如象,⾃号象⼭翁,世称象⼭先⽣。
是宋明两代“⼼学”的开⼭祖。
清代著名历史学
家全祖望总结道:⼼学作为儒学⼀派,最早可推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
成、林季仲发展⽽来。
程门⾃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轩、张⽆垢⾄于林艾轩,皆其前茅,
及象⼭⽽⼤成,⽽其宗传亦最⼴
陆象⼭进⼠及第,进⼊仕途,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汤”,
得到孝宗赞许,任宣义郎,拜将作监。
荆门任职,战略要地,御敌前线。
整肃政务,修建城
墙。
宰相周必对其称赞不已。
靖康之耻,他⽇夜与各路英雄豪杰交往,与他们讨论天下局势。
朝廷看他如此有⼼,也想把他升到⼀个更⾼的职位,好让他完成⾃⼰的夙愿。
⽆奈,朝中却有
⼈对此事百般阻挠,他升官不成,反被⾰职。
不得已回到⽼家,著书⽴说讲学传道。
陆象⼭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吕祖谦和朱熹是世交好友,⾯论肺腑,朱熹命长⼦朱塾赴婺州跟随吕祖谦学习,嘱咐⼉⼦要“事师如事⽗”,⾜见两⼈交情⾮同⼀般。
朱熹在⽼家筑“寒星精舍”,潜⼼著述。
吕祖谦前来⼀起编录《近思录》。
吕祖谦是陆象⼭进⼠及第的主考官,形容陆象⼭“淳笃敬直”是少见之才,世上少有⽐肩。
吕祖谦把朱熹和陆象⼭约到⼀起,⼀个是学坛巨擎,⼀个是道术圭臬,何不来⼀次学术交流。
就“道问学”和“尊德性”孰先孰后,“⽆极”和“太极”之说为儒为道,教学⽅法上先泛观博览后归之约,还是先发明本⼼⽽后博览。
后世宗朱者低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如冰炭”。
双⽅赋诗论辩。
陆指责朱“⽀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化沙龙,史学家所说
的“鹅湖之辩”。
陆九渊以提出“四⽅上下⽈宇,往古来今⽈宙。
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宇宙中存在着“理”,作为学者就是要“明此理”。
不可⾃暴⾃弃⾃屈。
“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
“⾃形⽽上者⾔之谓之道,⾃形⽽下者⾔之谓之器,天地亦是器,其⽣覆形载必有理”。
“⼈皆有是⼼,⼼皆具是理,⼼即理也。
⽽愚不肖者不及焉,蔽于物欲⽽失其本⼼;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失其本⼼。
”只有圣⼈,“此⼼同也,此理同也”。
万世之前,有圣⼈出焉,同此⼼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出焉,同此⼼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有圣⼈出焉,同此⼼同此理也。
要明此理,就要“先⽴乎其⼤者”。
⼤者就是本⼼,所谓本⼼就是指恻隐之⼼、羞恶之⼼、辞让之⼼、是⾮之⼼。
标准就是以义利判君⼦⼩⼈,其核⼼问题是辨志。
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志于“义”者,则以“义”为⾏为的准则。
所以为学之要在于⽴志。
其实,内皇外帝,内圣外王,王霸之辨,义利之辩,华夷之辩,⼈禽之辨是华夏⽂化的主线和关键。
陆象⼭家学渊源深厚,陆姓始祖陆通为为齐宣王少⼦受封于平原陆乡因以得姓。
五代祖陆贾是汉代⼤儒,⾏仁义、法先圣,礼法并重、⽆为⽽治,为汉朝统治思想之总设计师。
⼆⼗⼆世祖为三国陆逊,败关⽻,胜刘备。
出将⼊相,为”社稷之⾂“。
其⼦陆抗,孙陆云,重孙陆机四代英豪。
从陆九渊上朔⼋代祖陆希声为唐昭宗宰相,陆希声之孙陆德迁,五代末年为避战乱,迁⾄⾦溪,遂买⽥营⽣,富甲⼀⽅,为当地豪门⼤族。
到陆九渊出⽣时,家境衰败,剩⼗亩菜⽥,⼀处药铺、⼀处塾馆,仍保持⼤家的风度。
陆门家风整肃,闻名州⾥,曾受孝宗皇帝称赞,被
敕封为 “陆⽒义门”,其祖⽗好道学,通《⽼⼦》《庄⼦》,其⽗陆贺,通晓孔孟⼦之学,⽣有六⼦,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
陆象⼭的学术来源之⼀是道学。
三皇之学乃我华夏正学,其集⼤成者是⽼⼦,⽼⼦的道术传于尹喜,尹喜传于黄⽯公,黄⽯公受书与张良。
张良学之⼗分之⼀,能运筹帷幄,决胜千⾥,成帝王之师,助刘邦逐⿅中原,开创⼤汉江⼭。
张道陵,字辅汉,张良的第⼋世孙。
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长为博学之⼠,后弃官学道。
创⽴道教,著作《⽼⼦想尔注》。
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汉中迁贵溪上清龙虎⼭。
嗣第三⼗代天师张继先于龙虎⼭天师草堂著《⼼说》:“夫⼼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并⽣,为神明之主宰。
或⽈真君,以其帅长于⼀体也。
或⽈真常,以其越古今⽽不坏也。
或⽈真如,以其寂然⽽不动也。
总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
其⼤⽆外,则宇宙在其间,⽽与太虚同体矣。
其⼩⽆内,则⼊秋毫之末,⽽不可以象求矣。
此所谓我之本⼼,⽽空劫以前本来之⾃⼰也。
““法即是⼼,⼼外⽆法”。
龙虎⼭在兹,上清宫在兹,天师府在兹,象⼭精舍在兹,像⼭书院在兹。
地域相连,陆家与张家,有姻亲关系,⼆⼗⼋代天师的孙⼦张仲英娶陆⽒⼥为妻,陆九渊的表姐嫁天师后裔张禹
锡,张禹锡曾带九渊游⿁⾕祠,传授他《⼼说》《因是⼦静坐法》。
三⼗⼆代天师张守真,字正应,去世时,陆写《挽张正应》诗:“海门昼夜吼奔雷,却⽴吴⼭亦壮哉。
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阳阊阖九天开。
⽟阶恭授太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
多少箪瓢蓬瓮⼠,输君留宿两宫来。
”陆象⼭和三⼗⼆代天师张正应的次⼦张德清交情深久。
曾邀张德清于象⼭顶共谈⼤道。
嗣教天师德清的⼤哥张景渊仙逝,其⼦庆先尚幼,代为署理教⼗⼀年,相当于周公辅政,陆九渊称“真天师“与”俗天师“。
陆象⼭的学术直接来源是儒学。
他师承林光朝,林光朝师承陆⼦正,陆⼦正师承是尹淳和王信伯,王信伯师承杨时,杨时和尹淳为⼆程弟⼦。
按我华夏道统说,⾃尧传于舜,舜传于禹,禹传于汤,汤传于⽂武周公,周公传于孔⼦,孔⼦传于曾⼦,曾⼦传于⼦思,⼦思传于孟⼦,孟⼦之后有荀⼦,荀⼦弟⼦张苍,张苍弟⼦贾谊,贾谊之后有扬雄,董仲舒,东汉郑⽞,王充,晋朝杜预,隋朝王通,唐朝韩愈,孔颖达,李翱,韩愈之后有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
北宋五⼦时期是我华夏学术春秋战国之后的第⼆次百家争鸣,有⼀次⼤爆发。
北宋五⼦学说,都起到开宗⽴派的作⽤。
张载的⽓学,周敦颐是象学,邵雍是数学,程颐是理学,程颢是⼼学。
⾃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华夏⽂明从伏羲、炎黄到⼤禹,完成了奠基过程。
到春秋战国时诸⼦百家出现,道儒法思想形成。
⾄秦始皇华夏江⼭⼀统,华夏⽂化的道统和制统达到了巅峰。
西汉经学是其累累硕果。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个“儒术”加⼊了谶纬之学,具有神话⾊彩,是异化的儒学,不是真儒,禁锢和弱化了我华夏⽂化的精神。
魏晋谈⽞成风,隋唐佛学⼤兴,致使华夏正学的传播严重断链。
唐宋的华夏⼠⼦看到我华夏⽂化⽇益式微,“九州名⼭僧占多”,为抗衡外来⽂化,保我华夏⽂脉和道统,北宋五⼦为代表的新儒家继承韩愈遗志,引道⼊儒,张载名⾔“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
张载幼时勤奋好学,启蒙⽼师范仲淹,曾想组织民间武装,抵抗外来侵略,收复⽢肃洮西失地。
精通《⽼⼦》《庄⼦》《孔⼦》《孟⼦》《周易》,著《正蒙》《西铭》,张载认为,教育⽬的是使⼈变化⽓质⽽成为圣贤。
道济天下,利济众⽣。
程颢、程顾创始的理学,认为:天下只有⼀个理,⼀物之理即万物之理,这个理,也叫天理,为宇宙之本,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不独⼈尔,万物皆然。
理先于事物⽽存在,是⼈和万事万物产⽣的根源。
天⼈合⼀,道没有天⼈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则为⼈道。
⽗⼦君⾂,天下之定理,⽆所逃乎天地之间。
天理在⼈⼼为性、性⽆不差。
⼈有善、恶,是由于禀⽓不同,⽓有清浊,⽓清则才善,⽓浊则才恶。
禀得⾄清之⽓,⽣者为圣⼈;禀得⾄浊之⽓,⽣者为愚⼈。
格物致知,⼈们通过读书接物,考察古今⼈事,便可体会到万物皆归于⼀理。
理与⼼⼀,涵养须⽤敬,进学在致知,故存天理,去⼈欲。
理学为朝廷所推崇。
谢良佐与游酢、吕⼤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
尹淳也是程门弟⼦,王信伯为杨时的⾼⾜。
陆⼦正学于尹谆,扬、尹去世后,⼜师从王信伯,学问精深,造履清⽩,忧国忧时,鲠直敢⾔。
莆⽥⼈林光朝号艾轩从陆⼦正游学,致⼒于圣贤践履之学,笃守儒家伦理道德,通六经,贯百⽒,出⼊起居,必中规矩,深造独得,学以致⽤,终成莆阳理学之祖。
被誉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的硕儒。
谢良佐,谢上蔡是程门四先⽣之⾸,黄宗熹誉为“程门⾼弟,予窃以上蔡第⼀。
”“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中华典故》。
他认为修⾝的最⼤障碍在于“矜”,刚愎⾃⽤、⾃欺欺⼈的⼼态,骄傲⾃⼤的⽓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他与程颐分别⼀年后相见,程颐问他:“⼀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矜’字。
”程颐⼗分⾼兴地说:“这⾜以证明你的⽤功,你已经学会独⽴思考了。
”其家训传世只有五句,可谓⾔简意赅、字字玑珠、处处智⼼。
“脱去凡近,以游⾼明。
莫为婴⼉之态,⽽在⼤⼈之⽓。
莫为⼀⽣之谋,⽽有天下之志。
莫为终⽣之计,⽽有后世之虑。
不求⼈知但求天知,不求同俗⽽求同理”。
⾼⾜有朱震、曾恬、詹勉、郑毂、朱巽。
杨时,字中⽴,号龟⼭,⼋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
进⼠后,被授汀州司户参军,托病没有赴任,拜程⼦为师,专⼼研究理学,著《列⼦解》《庄⼦解》。
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
”程颢去世,杨时听说以后,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书信讣告⼀同跟从程颢学习的⼈。
之后,⼜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岁了。
⼀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尺多深了。
“程门⽴雪”传为尊师重道佳话。
他将“⼆程”洛学传播⾄东南等⼴⼤地区,被后世尊为“闽学⿐祖”。
杨时弟⼦千⼈,⼈才济济,著名的如罗从彦,张九成,胡宏。
罗从彦的⾼弟是李侗,李侗的⾼⾜是朱熹。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为吾道南来的⼤贡献者,史称“闽学四贤”。
游酢,字定夫,建阳⼈,称廌⼭先⽣。
少颖悟,过⽬成诵。
游酢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语录》。
游酢弟⼦著名的有黄中、胡⽂定、胡宪、吕祖谦。
黄中既是游酢门⼈,⼜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的器重,得理学真传。
朱熹是黄中的学⽣。
程颐晚年得⼆⼠,其⼀即尹淳,另⼀个是张绎。
为程⽒后起之龙象,在程门之中,尹淳“天资最鲁”,但“⽤志最专”,“最为晚出,⽽守其师说最醇。
”注重“待守涵养”,主张在⼀个“敬”字上下功夫。
著名弟⼦有吕和间、吕⼴问、吕本中、吕稽中、吕坚中、冯忠怨、祁宽、王时敏、刘芮、徐度、陈景端、虞仲琳、⾼材、⾼选、韩元吉、邢纯、程陈、吕⼤年、李噌、林光朝、⾼公亮。
朱熹,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称朱⽂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出⽣于南剑州。
为儒学集⼤成者,世称为朱⼦。
朱熹是唯⼀⾮孔⼦亲传弟⼦⽽享祀孔庙,位列⼤成殿⼗⼆哲者中,受⼠林祭祀的⼈。
朱熹是李侗和黄中的学⽣,李侗的⽼师是罗从彦,罗从彦的⽼师是杨时,黄中的⽼师是游酢,杨时和游酢均为程门嫡传弟⼦。
朱熹的理学思想,称为程朱理学,为元明清三朝的官⽅学术,孔⼦之后⼜⼀⼈。
朱熹进⼠及第,曾任南康、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宁宗皇帝讲学。
著述甚多,《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门⼈弟⼦过千,著名的有黄榦,陈淳,蔡元定,辅⼴,真德秀,刘爚、熊⽲、游九⾔、叶味道。
吕祖谦,字伯恭,世称“东莱先⽣”,婺州⼈。
为吕夷简六世孙、吕⼤器之⼦。
著有《东莱博议》《近思录》。
吕祖俭、叶邽、楼昉、乔⾏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有等都是吕祖谦的嫡传弟⼦。
吕东莱是鹅湖之会的策划,导演,主持⼈。
陆九渊传道授,学⽣数千。
陆象⼭的学⽣,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云,沈焕、⽯崇昭、胡拱、⾼宗商、孙应时、诸葛诚之、王有⼤,其中杨简,对⼼学更进⼀步。
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步发展⼼学。
朱是揭道学问⼀意,陆是揭尊德⾏⼀意,陆⽐朱⾼明⼀点,先⽴乎其⼤者,⼀切皆出于⾃⼼,六经注我,我不注六经。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史称“陆王⼼学”,和程朱理学并列程朱陆王。
理学的后继者是朱熹,⼼学的后继是陆象⼭,王阳明,⽓学的后继者是王夫之,戴东源。
在明朝最得朝廷重视的是程朱理学,因为皇家朱元璋姓朱,他跟李渊学习,因为李渊尊⽼⼦李⽿,朱元璋尊朱熹,民间最活跃的是陆王⼼学,这是因为市民阶层的兴起,追求⼈权⾃由,是挑战王权,打破旧秩序,否定权威。
⾃鸦⽚战争以来,我们⼀直在向西⽅学习。
最开始学欧洲,师夷之长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
学着学着,发⽣了两次世界⼤战,欧洲倒下了;解放初我们学苏联,学着学着,苏联解体了;改⾰开放以后我们学美国,学着学着,世贸⼤厦被炸了,美国危机了。
最后才发现,西⽅靠不住,只能靠⾃⼰。
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们⽼祖宗那⾥有着取之不尽,⽤之不竭的宝藏。
“洋为中⽤”变“古为今⽤”,变“讨宝”为“挖宝”,⼼学,理学,儒学都是宝,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化,学国学⽤国学,是华夏⽂明的伟⼤复兴。
复兴我们华夏⽂化历史上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