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五)
意大利记者吉阿提尼访问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告别时,钢琴家送给记者一盒他最喜欢抽的雪茄。
“我要好好地把它珍藏起来。
”记者说。
“千万不可。
”钢琴家说,“你一定要把它抽掉,这些雪茄美妙如人生,人生是不能保存的,你一定要尽情享受它。
没有爱和不能享受的人生,就没有乐趣。
”
鲁宾斯坦实在是个智者!人生由时间构成,而时间是无法储存和珍藏的。
人生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而享受人生,正如蒙田所言,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就连亚历山大,也视享受生活乐趣为自己的正常活动,而把自己叱咤风云的战争生涯看作非正常活动。
因此,芸芸众生的我们,更应该及时采撷生命中有意义的花朵,及时享受身边的美好事物,这才是对美好人生的最好的“保存”。
思悟一人生是一个大课题,面临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人生又是很简单的享用,在你需要的时候就尽可能地去感受,也就感受了快乐的人生。
享受人生,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思悟二我们总喜欢将自己喜欢的东西珍藏起来,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珍藏的。
比如雪茄,藏久了就会变质。
最好的珍惜就是享用,因为很多美好就在过程当中。
我的思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文转换就是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有关材料,
辨别或挖掘其中隐含的信息,或者对材料进
行综合评价,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属于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考查分析综合、语言表达、鉴赏评价等能力。
选材越来越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①表(格)文(字)转换题、②图文转换题、③(漫)画
文(字)转换题。
从表达角度分为:①表述图表信息题、②推断总结图表信息题。
从2009年高考命题看,全国共有安徽、浙江、山东、广东、全国卷Ⅰ、四川卷等六份高考试题,针对图文转换专门设题考查。
其中,广东卷最难,据媒体报道有近十万考生图文转换题得0分。
这警示我们应认真做好图文转换的备考工作。
1.注重整体阅读。
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
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2.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掌握解题流程
3.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如图表下的“注”、图中有限的文字提示和表头等。
4.把握考题要求。
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
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5.简要归纳概括。
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
解答前,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也就符合简答要求了。
1.直接表述图表信息题
具体操作流程: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
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
掌握各类题型的具体解法
(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
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
(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
2.对图表信息进行推断总结题
解题注意事项:
(1)注意题目中的标志性词语:信息推断题题干中往往有“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用一句话概括为”“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
记得留意题目中的调查主体、调查目的。
(2)注意在表达中不能出现语病,特别是反映事物变化规律的词要准确。
如表程度范围的“近一半(约50%)”“大部分(比例约在55%~70%)”“绝大多数(比例占70%以上)”“约几成”等。
(3)复核答案,看是否遗漏、多余、误推等。
3.图片或漫画转换题
答题技巧:
(1)概括主题的方法
概括画面的主题,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分析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或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通常要采取联想的方法,由物及人,彰显意义。
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漫画的寓意。
【答案】这是一幅组合式漫画,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画面上有一位领导正在作报告,当领导刚刚说出“公鸡能下蛋”时,后面的班子成员就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亲眼见!”在前台演说的领导面露喜色。
这是多么惊人的团结,多么可悲的一致啊!它讽刺了那些唯上是从、随声附和甚至助纣为虐的“恶习”,尖锐地指出了我们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不正常的一面,引人深思。
(2)拟加标题的技巧
标题是漫画的眉目,它有揭示漫画寓意或揭示讽刺对象的作用。
拟定标题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
拟题可直接以讽刺或颂扬的主体命名,也可扣住漫画的主题命名。
为下面漫画拟写一个标题,并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漫画的内容。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注意“化工厂”三个字,同时要注意鱼骨的寓意,联系二者的关系,答案就自然明了了。
【答案】标题:路标
内容:路标是指明化工厂的方向,更是对化工厂的控诉。
(或:控诉了化工厂的危害,表明了人类污染环境的必然后果。
)(大意相符即可)
(3)描述画面的原则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描述时要贯彻以下原则:注意对象,
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2009年山东卷)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55字。
【解析】先要审清题干要求,要求有两方面,一是说明画面内容,二是揭示画面的寓意。
再要读清画面的主体是一位女子,这女子在接水,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水滴呈“SOS”状。
最后由水滴呈“SOS”状揭示其寓意。
【答案】画面内容:一女子正在接水,水龙头开到最大,流出的几滴水呈“SOS”状。
寓意:水在呼救,警示我们要节约用水。
1.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像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
一般用主谓句陈述。
掌握图表题的相关知识
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
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2009年广东卷)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图表一
图表二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A ,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
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 B 。
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 C ,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答案】A.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B.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C.多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图片或漫画类都是为了表达一个主旨,为了突出强化这个主旨,在设计构思时作者运用一些手段,作答时应认真观察图的构成,图的对比关系,图的大小比例,图的某一局部特征、图的文字说明等。
掌握图片和漫画类题的相关知识
题型:
1.描述画面内容;2.理解内涵,写出寓意;3.拟广告语;4.拟标题。
第一步:审读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
审读漫画的过程就是对漫画中人、景、物等信息点的认知过程,是对画面信息的初步感知阶段。
第二步:合理想像,丰富画面信息。
想像补充画面信息主要是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丰富画面内容,是对画面信息的深入感知过程。
第三步:类比联想,探究画面寓意。
类比联想是在审读、想像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类比中明晓漫画寓意的过程。
记叙类漫画可从人、事两方面进行联想,对人物应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穿着打扮及人物间的关系;对事情应注意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及发展趋势。
寓意类漫画是以自然现象或景物作为创作素材的,它往往是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类人或某一现象。
对这类漫画,应跟现实生活作合理的类比联想,注意画面形象的类比象征义。
(2009年浙江高考)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
(不少于50个字)
【解析】本题拟写解说词,考查的是语言准确、生动等方面的能力。
属于语言文字等综合运用的较难题型。
完成本题,关键在于阅读题干。
首先是抓住“拟写解说词”一句,写作时必须写出画面内容;其次抓住“揭示画面的内涵”一句,写出作者所要反映的思想价值取向;第三,不要忘记要能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
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失分警示】应抓住题干,研究命题意向,确立写作内容。
重点词语必须加以圈点,以求全面准确地理解。
1.观察下面图形,请用一句话给“环境科学”下定义。
环境科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表题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交叉融合,具有综合性。
下定义要注意定义的结构和方法,做到科学严密。
【答案】环境科学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领域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科学。
2.阅读下面文字及表格,并归纳出两点结论。
(每一点结论不得超过40个字)
“到哪里去买休闲服”,为了这个问题记者选取北京、上海、南京和武汉4个城市,在各自主要的商业街上随机抽取了400个样本进行调查,结果见下面提供的表格。
各收入层次在购买休闲服时选择商店的比例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
要注意图表横向、纵向数据的对比。
【答案】①各消费层次均有约半数选择专卖店。
②随着收入的增长,选择外资或合资百货店的比例递增,而选择私营服装店的比例递减。
3.根据下面图表中所反映的信息,用两句话作简要概括。
(每句限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300(几百)年来冰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
②近100年来冰核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前200年。
1.在南京站你遇到了一位外地来南京的老同志,他向你打听去外文书店的路,你该怎么向他介绍呢?请根据下图提示,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题
【答案】老同志,您顺着中山路向东(右)走,到胜利北街向北(左)拐弯,在南京路和胜利北街的交会处就是外文书店了。
2.请点评下面这幅图片的创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黑白色彩的对比,从反面做了充分的衬托,以问句的形式发人深思等等。
)
3. 右面这个图形是许多饮料
包装及分类垃圾箱上常见的
标志,请你写出它所表达的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题干中“包装及垃圾箱”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①它标志着商品或商品的包装是用可再生的材料制作的;②它提醒人们,在使用完印有这种标志的商品后,要将其送去回收,而不要当作普通垃圾扔掉。
1.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漫画题
请写出四个句式基本整齐的句子,一方面要清楚地表达出漫画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要揭示出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要求;二要认真阅读漫画,准确地分析出漫画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三要由点到面,准确地揭示出漫画的讽刺意味,绝不能就事论事。
【答案】示例:得低分垂头丧气好不凄惶,获高分满怀兴奋喜气洋洋;满分时趾高气扬脾
气嚣张,唯分数论坏了教育的肚肠!
2.下面是一幅漫画作品,请你简要分析一下作者为什么给漫画取名“老根”。
老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这道漫画欣赏题,涉及对画面的构成的把握和对寓意的分析两个层面。
就画面构成而言,考生可以看到:画面上,树干已伐,一人正准备挖出树根,老根又深又密,纵横交错。
这幅漫画的题目是“老根”,就漫画的寓意而言,考生要注意谈到人类与树(自然)的关系,不仅要谈到漫画的表层意思——人类破坏自然,造成参天大树只剩下一个树桩和盘根错节的根系,还要涉及其深层意思——树木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答案】示例:漫画以“老根”为题,一是表明树的生命力再强,在人类的乱砍滥伐面前也无济于事,令人深思,让人震撼。
二是有象征意义,喻指树林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呼吁人类保护树林。
3.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1)(2)两题。
(1)请向没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这幅漫画,不超过 1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目要求考生“向没有见过这幅漫画的人”介绍这幅漫画,并概括漫画的寓意。
作答第(1)题时,考生要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包括文字。
必须介绍的内容有:喇叭、“报喜”、大钟、“警钟”、耳朵、眼睛。
要求方位表述清楚,顺序合理。
解答第(2)题时则必须联系现实中相应的社会现象。
【答案】(1)漫画的右侧是一个正在响的喇叭,喇叭上的花束上写着“报喜”二字。
左侧是正在鸣响的钟,钟身上写着“警钟”二字。
漫画中央是一个头戴小帽身着中山装的男子。
他的两只耳朵都长在靠近喇叭的一边。
他的靠近喇叭的眼睛圆睁,而靠近钟的眼睛紧闭,此人脸上一幅得意洋洋的神情。
(2)漫画讽刺了那些只听喜讯不听警告的自欺欺人的人。
一、只描述画面本身,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下面是某市交通网提供的图表,请根据这三幅图表,为防止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被扒窃,提几条具体建议。
【考生答案】考生A:(1)市民乘公交车绝大部分手机被窃。
(2)市民乘公交车绝大部分在外衣兜失窃。
(3)市民乘公交车早晚被窃的多。
考生B:市民乘公交车时注意不要把手机放在外衣口袋,最好放入裤兜和挎包里。
【现场点评】(1)首先应认真审题,题干要求根据三幅图表,为防止乘公交车市民被扒窃,提几条建议,考生B只是用语言文字将三幅图表表示的内容叙述出来,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生A的解答最好。
(2)其次,注意三幅图表文字表述,从被窃物品、行窃部位、发案时间三个方面对乘公交车出行的市民提出建议最好。
(3)图表内容构成对比,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出具体建议。
解答此类题,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解答图表题应注意:审准题干要求,审题不准就缺少思考的针对性从题干中提取信息要点。
很多考生因审题不准失分。
(2)注重整体阅读。
对材料或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大主题和大方向。
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3)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某项问题,而这正是材料的重点,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4)注意图表细节。
图表中的文字,图表下的“注”都需要重视。
(5)简要归纳概括。
解答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归纳概括。
解答前,要正确分析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结论。
【正确答案】(1)建议市民乘公交车时最好不要将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放到外衣兜。
(2)市民早晚高峰期出行乘车时尤其要注意防扒。
二、对有些漫画题,学生缺乏想像与深层思考,未能准确把握创作者意图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请为这幅漫画取一个有意味的标题。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用一句话揭示出来。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像,对老虎张贴这张启事时的动作进行细节描摹,写出一小段文字。
要求:出现比喻的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答案】考生A:(1)虎落平川
(2)因为人类乱砍滥伐,老虎失去了生存的家园。
(3)老虎举起自己的爪子,小心翼翼地,慢慢地将告示张贴上。
考生B:(1)虎落荒山
(2)老虎失去森林陷入绝境。
(3)老虎用威武的虎爪,很费力地将薄如蝉翼的告示张贴上。
【现场点评】(1)从漫画画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构思是对“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这句话的逆向思维。
这只老虎与一般老虎不一样,主动把屁股给人摸,从画面可见,其原因是山野生态被破坏,老虎没有了生存环境。
因此,这是一只落魄潦倒的老虎,拟题时,要考虑到老虎的行为与人类破坏大自然的关系。
(2)揭示寓意时,不能把老虎出卖屁股作为主题思想,而要体现出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讽刺与批评。
(3)题目要求描摹动作细节。
但须知动作是心理活动的外化,细节描写要能透露出老虎的心理活动。
如无奈、羞愧,贴与不贴的矛盾心理等,要注意不能直接写心理活动,要从动作的描写中透露出来。
(4)考生A中的标题“虎落平川”不符合漫画表现森林被砍伐情景。
考生B中的标题“虎落荒山”很不错。
(5)对漫画寓意揭示,考生A只描述漫画内容,考生B对本质有所揭示但本质含义没有揭示出来。
(6)对老虎张贴细节动作描述,考生A没有使用修辞手法,考生B虽然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但考生B的描述没有通过动作描述反映出老虎心理活动,不够形象。
此外,解答此类题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漫画解读是一种将漫画与文字结合起来考查语言能力的综合性题型。
它融阅读、理解、表达
于一体,有着其他题型所无法替代的优点,近两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
(2)解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搜索画面信息,把握形象。
②透视夸张手法,大胆想像。
漫画是夸张的艺术,它故意将生活中的现象变形,产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因此,解读漫画,应联系画面内容,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像。
③结合生活实际,类比联想。
漫画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考生要学会通过类比联想,深入揣摩漫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把握漫画的要义。
(3)图文转换题是一种新型的、应用型试题,它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在备考中,考生应注意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生活知识的积累,语言的实用性,加强培养探究能力。
【正确答案】(1)生存与尊严
(2)人类破坏大自然,必然带来生命和尊严的丧失。
(3)张贴启事时,手里那张薄薄的纸,突然变成了巨石,比泰山还要沉重;那双曾经力能撕牛的虎爪,竟然轻轻地抖动了起来,老半天举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