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2自然段,完成练习。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1)用横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文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摊贩、官吏和读书人,文中“……”表示________ 。
(3)从“好几百个”“三百六十行”这些词中,可以看出画上________,张择端下了很大的功夫。
【答案】(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2)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
(3)人物众多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2)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列举同类事物的省略;(3)人物众多【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是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全面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正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2)卢沟桥最大的特点是()
A. 历史悠久
B. 外形美观
C. 柱子上雕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3)第2自然段围绕“________”这句话,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
(4)联系上下文,理解“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句歇后语的意思。
(5)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态?请你发挥想象,仿照短文的句式写一写。
【答案】(1)卢沟桥的狮子
(2)C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大小;形态
(4)形容事物数量多,数不胜数。
(5)有的横躺在地上,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有的挺直身子站立不动,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歇后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歇后语。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仿照短文中的句子,发挥想象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卢沟桥的狮子(2)C(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大小、形态(4)形容事物数量多,数不胜数。
(5)有的横躺在地上,好像一个昏昏欲睡的老人;有的挺直身子站立不动,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主要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歇后语的能力。
(5)本题旨在考察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选择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________的,胡须也________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________
的。
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
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1)将下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一突一突一张一张一翘一翘
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________的,胡须也________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________的。
(2)这段话已用“//”分为了三层,每层各写了什么?请连一连。
第一层________ 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反应。
第二层________ 总写小虾十分有趣。
第三层________ 没有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情态。
【答案】(1)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2)总写小虾十分有趣。
;没有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情态。
;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反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考查段落与段意的搭配,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这段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从给出的选项中判断。
故答案为:(1)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2)第一层:总写小虾十分有趣。
第二层:没有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情态。
第三层: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反应。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阅读语段。
完成练习。
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________。
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________在了后面。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________住了。
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________过来。
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________,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________去。
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奔跑甩扯扑挂
①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________。
②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________在了后面。
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________住了。
④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________过来。
⑤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________,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________去。
(2)读句子,给划线的词语选择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鹿不敢犹豫。
________
A.迟疑 B.果断
②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
________
A.愁眉苦脸 B.心灰意懒
(3)根据下面的提示及课文内容,填空。
角:美丽欣赏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抱怨狮口逃生
鹿原本十分________自己________的角,而________四条腿长得________。
后来当狮子向他
扑来时,两只美丽的角却让他________,而难看的腿帮他________。
【答案】(1)跑;甩;挂;扑;扯;奔
(2)A;B
(3)欣赏;美丽;抱怨;难看;差点儿送命;狮口逃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运用。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选择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犹豫:迟疑不决。
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①跑、②甩、③挂、④扑、⑤扯、奔(2)①A②B (3)欣赏、美丽、抱怨、难看、差点儿送命、狮口逃生
【点评】(1)要正确使用动词,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两只蚂蚁
①雷阵雨过后,两只蚂蚁从树缝中爬了出来,它们呼吸着的空气,沐浴着的阳光,欣赏着雨后的景色。
它们觉得山更青了,草更绿了,花更艳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蚂蚁被风吹了下来,正好掉到树下的大水坑里。
②一只蚂蚁吓得动也不敢动,僵直地伸着它的足和触角,连呼救的勇气也没有。
它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往下沉,它想“我不行了,我完了……”
③另一只蚂蚁虽然心里也充满了恐惧,但是它想:“我怎能就这样死去呢?哪怕有万分之一的生存弟望,我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势力!如果不与逆______(nìní)境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它拼命地挣扎______(zhá zá)着,用尽______(jǐn jìn)全身的力气蹬着、划着……
④第二天清晨只有一只蚂蚁从树缝里钻______(zhuàn zuàn)出来晒太阳仔细一看正是昨天在大水坑里挣扎的那只。
(1)选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在第①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请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
(4)仔细阅读短文,用横线画出两只蚂蚁掉到大水坑时想到了什么?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咳嗽明星
秦文君
我们班的林第一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还有看电视的第一名,搞恶作剧的第一名,这次又成了咳嗽比赛的第一名,反正他的名字叫“第一”倒真是有道理。
期中考试前的那几天,我和小沙还有林第一、张潇洒不约而同都得了咳嗽病,可林第一的咳嗽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起来都弯下腰像老伯伯那样咳几声,林第一呢,像咳嗽的老祖宗,能咳出各种花样,一会儿咳出哨子的响声,一会儿能出公鸡打鸣声,一会儿呢,突然像羊叫声。
有一次,他还出两声清脆的,很像我养过的蟋蟀的叫声。
据林第一说,半夜里他咳得更高明一会儿像破锣声,一会儿像吹号声,好听得可以跟音乐会一样卖门票。
每次复习的时候,林第一带头咳嗽,他一咳,我们就忍不住一齐咳起来,很像咳嗽四重奏,
有时把老师讲课的声音也盖住了。
老师有点生气,说:“等你们咳完我再讲课。
”她一定以为我们是约好了捣蛋的。
林第一也确实是想捣蛋,他好像能控制咳嗽的时间,总是隔五分钟领头咳一次,我们想不听指挥,可惜噪子不争气,一听到咳嗽声就痒起来,不咳简直不行。
考完试,我、小沙和张潇海的咳嗽都医好了,只剩下林第一独自做咳嗽精了。
他的咳嗽更有特点了。
他隔五分钟几声,咳九次左右正好是一节课,好像那个咳嗽是看着钟点准时发作的。
每天上课,大家就看林第一是不是咳得准时。
林第一知道自己成了班里的咳嗽明星,更疯了,每次咳嗽都咳出新的花样,一会儿像狗叫,一会儿像唱小调,一会儿更稀奇了,像青蛙叫看样子,他是爱上了咳嗽。
更奇怪的是,下课十分钟他一声不咳,好像咳也要休息一样。
不久,秋游了。
绿裙子老师宣布林第一不能参加秋游,说是在野外吹了风咳嗽更不会好了。
林第一急了,说他的咳嗽很特別,一吹野风肯定就好,他还说他可以保证说话算数。
最后,林第一还是参加秋游了,等秋游回来,他果然不咳嗽了,不知是野风医好了他的病还是他另有奥秘。
——节选自《调皮的日子》(有删政) (1)这篇文章选自《调皮的日子》,我们学过的《剃头大师》就出自这本书。
读这篇文章,你一定也觉得特别有趣。
如果让你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复述这个故事,你会在下面的空格处补充哪些内容或关键性的词语呢?请把要填写的内容
面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重奏:________
②更奇怪的是,下课十分钟他一声不吭,好像咳嗽也要休息一样。
我的理解: ________
(3)要秋游了,当绿裙子老师宜布林第一不能参加秋游时,林第一会有怎样的动作或表情呢?发挥想象,补充下列句子。
“不!老师,我可以秋游,我的咳嗽很特别,一吹野风肯定就好。
”林第一________说。
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________的,胡须也________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________的。
(1)把下列词语填入句中横线上。
一翘一翘一张一张一突一突
腿末端那副钳子________的,胡须也________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________的。
(2)这句话描写的是________,依次描写了小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小虾________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
8.【答案】(1)B
(2)“我”种下一片树叶,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
(3)“我”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
结果是等到春天来临,树叶也没有发芽。
(4)B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B;(2)“我”种下一片树叶,坚信它能长成参天大树;(3)“我”蹲在种树叶的地方等待。
结果是等到春天来临,树叶也没有发芽。
(4)B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9.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琴。
有一天,天气晴朗,公明仪带着琴来到郊外,远处有一头黄牛正在吃草。
公明仪顿时来了灵感,他摆好琴,拨动琴弦,对牛弹起琴。
听到这么优美的曲子,老黄牛一点反应也没有,只管低头吃草。
公明仪以为老黄牛不喜欢听这首曲子,于是,换了一首。
可是,老黄牛还是低头吃草。
公明仪将曲子换了一首又一首,老黄牛还是不理会,最后,老黄牛吃饱了,竟然慢悠悠地走了。
公明仪失望极了,人们安慰他说:“不是你弹得曲子不好,而是你弹得曲子牛根本听不懂。
”公明仪叹了口气,抱着琴回家去了。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顿时——________ 喜欢—________
(2)公明仪每次弹琴,老黄牛的反应是什么?用横线把老黄牛每次的反应画出来。
(3)“公明仪顿时来了灵感”和“公明仪叹了口气”这两句写出了公明仪心情变化。
公明仪的心情由________ 变为________。
(4)读完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1)马上;喜爱
(2)听到这么优美的曲子,老黄牛一点反应也没有,只管低头吃草。
老黄牛还是低头吃草。
老黄牛还是不理会,最后,老黄牛吃饱了,竟然慢悠悠地走了。
(3)激动愉快;无奈
(4)例: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马上;喜爱(2)听到这么优美的曲子,老黄牛一点反应也没有,只管低头吃草。
老黄牛还是低头吃草。
老黄牛还是不理会,最后,老黄牛吃饱了,竟然慢悠悠地走了。
(3)激动愉快;无奈(4)例: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尽是唱啊跳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都已经逝去了。
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
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心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很是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软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天接着一天,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
“唱你的歌曲!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1)把画横线的句子改为用句号结尾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2)第二自然段中的“好日子”指的是________的日子。
(3)蚂蚁说:“那么你”蚂蚁后面想说的是()
A. 就这样一直玩下去吗?
B. 一点儿不考虑冬天该怎么办吗?
C. 在干些什么呢?
D. 一定玩得很痛快吧?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下面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不能不劳而获
B. 不能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C. 不能光看眼前
D. 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为代价的,不能只贪图享乐
【答案】(1)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
(3)B
(4)D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每片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3)B(4)D
【点评】(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
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