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2 黄州快哉亭记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黄州快哉亭记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前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思考】上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景象的?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卡片]
[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
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

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苦恼和不平。

一、字音 肆.大(sì) 沔.(miǎn) 谪.居(zhé) 开阖.(hé) 倏.忽(shū) 骇.目(hài) 指数.(shǔ) 骋骛.(wù) 飒.然(sà) 披襟.(jīn) 庶.人(shù) 会.计(kuài) 瓮牖.(yǒu) 濯.
(zhuó) 绝壑.
(hè) 骚.
人(sāo) 憔悴..
(qiáo)(cuì) 二、一词多义
(1)若⎩⎪⎨⎪⎧①与海相若. 动词,相似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代词,你们③天若.有情天亦老 连词,假如④仿佛若.
有光 副词,好像
(2)当⎩⎪⎨⎪
⎧①王披襟当.
之 动词,面对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
诛 副词,应该③当.
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介词,在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介词,对着⑤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 动词,把守
(3)适⎩⎪⎨⎪⎧①将何适.而非快 动词,到、去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形容词,满意③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副词,正好,恰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动词,女子出嫁
三、词类活用
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②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动.心骇.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惊骇 ④草木行列..
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⑤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⑥将何往而非病. 名词活用为动词,忧愁 四、古今异义 ①使其中..不自得 古义:指内心。

今义:方位词。

②至于..
赤壁之下 古义: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③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粮钱等公事。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五、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南北百里(省略谓语“于”) ②状语后置句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应为“于其下悲啸”)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应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③固定结构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所以……者”,意思是“……的原因”) ④定语后置句
有风飒然至者(用“者”作形式标志)
黄州快哉亭记⎩⎪⎪⎪⎨⎪⎪⎪
⎧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
⎪⎧细绘江水
建亭目的及命名以“快哉”命名的原因⎩⎪⎨⎪⎧总写亭中所见 ⎭
⎪⎬⎪
⎫江面景观
岸上风光
原因一:可以览胜原因二:可以吊古
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
交代“快哉”来历,引出对
“风”的议论引出士人处世态度的议论
以张梦得为例点明主旨
1.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未从亭子入手来揭示题意,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为什么?
[我的理解]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始宽),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渐宽);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宽广)。

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

作者以江流的开阔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做铺垫。

2.从快哉亭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我的理解]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极目四望,能望见十分开阔的地面;波涛汹涌,风云开阖——波澜汹涌已是壮丽,而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风云更雄奇。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景色奇幻,壮观。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面对如此“动心骇目”之景,却能“玩赏”,足见其心情之平静,有“宠辱不惊”之感;西望:冈陵起伏——想见其逶迤之势;草木行列——想见其优美之姿;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想见其恬然之态。

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情。

3.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
[我的理解]宋玉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谏,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

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

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恼怒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

作者借此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全在自己的心情。

江 出西陵, 始 得 平 地。

其流 奔放肆大,
长江流出西陵峡,便开始进入平旷地带。

长江水流奔腾阔大,
南合 湘、 沅 , 北合 汉、 沔, 其 势
向南与湘江、沅江合流,向北与汉水、沔水汇集,长江水势
益 张。

更加浩大了。

⎣⎢⎢⎡江:长江。

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巴峡,与巫峡、瞿塘峡合称为“长江三峡”。

肆大:指水势
开阔浩大而无阻挡。

湘、沅:湘水、沅水同是湖南境内的两条主
要河流,向北流入洞庭湖,汇入长江。

势:水势。

益张:更加阔
⎦⎥⎥⎤大,指水势越流越大。

至 于 赤壁 之下,波流浸灌, 与海
江水流到了黄州赤壁的脚下,水波浩荡,与大海
相若。

差不多。

⎣⎢⎢
⎡⎦
⎥⎥⎤赤壁:今湖北省黄冈市赤壁。

浸灌:形容水势浩荡。

若:如同,像。

清河张君梦得,
清河县张梦得, 谪 居 齐安, 即 其 庐之 西南 为 亭,
贬官居住在齐安,在靠近他的居所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
以 览观江流之胜,而 余兄子瞻 名之 曰 “快哉”。

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为“快哉亭”。


⎢⎢⎡张君梦得:张怀民,字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苏轼友人。

元丰六年贬谪黄州,初到时寓居承天寺,曾与苏轼一道夜游
黄州承天寺,苏轼作《记承天寺夜游》记其事。

谪:贬谪、贬官。

齐安:即黄州,唐朝黄州置齐安郡。

即:就在(某时、某地)。


⎥⎥⎤
为:动词,建造。

以:连词,用来。

胜:美景。

子瞻:苏轼。

名:动词,取名、命名。

盖亭之所见, 南北百里, 东西一舍。

在亭子上大概可以看到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的景观)。

⎣⎢⎢⎡⎦
⎥⎥
⎤盖:句首语气词。

舍: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

涛澜 汹涌,风云 开阖。

长江波澜汹涌,风云时开时合。

昼 则 舟楫 出没于 其前, 夜则 鱼龙悲啸于
白天能看见船只在亭子前出没,夜里能听见鱼龙在亭子下
其 下,变化 倏忽, 动心骇目, 不可久视。

面悲鸣,景象变化迅疾,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观赏。

⎣⎢⎢⎡阖:合。

鱼龙:泛

⎥⎥
⎤指一般的水族动物。

倏(shū)忽:很快地,忽然。

骇:惊骇。

今 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竟能坐在亭上玩赏风光,
举目而足。

抬眼就能饱览。

⎣⎢⎢⎡⎦⎥⎥⎤乃:竟,竟然。

玩:玩味,玩赏。

几席:亭中的桌椅。

足:全。

西望武昌往西望见武昌
诸山,冈陵起伏,草木 行列, 烟 消 日出, 渔夫
的群山,山峦起伏,草木排列成行,每当烟雾消尽日光泻出,渔夫
樵父 之舍 皆 可 指数。

樵夫的居舍都可以清楚地用手指点出来。

⎣⎢⎢⎡武昌:今湖北鄂州。

冈陵:山峦。

冈:山
⎦⎥⎥⎤
脊。

陵:大土山。

行(hán ɡ)列:排列成行。

舍:房舍。

指数(shǔ):一一指着数出来,形容清楚了然。

此其这就是亭子
所以为 “快哉” 者也。

取名为“快哉”的原因了。

⎣⎢⎢⎡⎦⎥⎥⎤其:代词,代亭子。

所以:表原因。

者也:表判断。

至于至于
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
沙洲水边,古城遗址,那是当年曹操、孙权所觊觎,周瑜、陆逊
之所 骋骛, 其 流风 遗迹, 亦足以 称快世俗。

展示才略的地方。

他们的风采和遗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
⎡至于:表示另提一事。

滨:水边。

墟:遗址、废墟。

曹孟德:曹操。

孙仲谋:孙权。

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周瑜:三
⎦⎥⎥⎤
国时吴国大将。

陆逊:三国吴国大将。

骋骛:纵横驰骋。

流风:前代流传下来的好的风尚。

这里指风流、风采。

昔 楚襄王从 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 风 飒然
从前楚襄王领着宋玉、景差游玩兰台宫,有一阵风飒然
至者,王 披 襟当之,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楚襄王:也称楚顷襄王。

从:使……跟从。

宋玉:战国时楚
国大夫、辞赋家,郢都(今湖北江陵)人。

相传为屈原的弟子。

楚襄王曾与宋玉、景差共游兰台,宋玉作《风赋》记游赏之乐。


⎥⎥⎤景差:战国时楚国大夫、辞赋家。

兰台之宫:即楚台,楚宫苑名,故
址在今湖北钟祥。

飒然:象声词,风声。

襟:衣襟。

当(dānɡ):面对。

曰:“快哉, 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 共者耶?” 宋玉曰:
说:“这风真痛快啊!是寡人和老百姓共享的吧?”宋玉说:
“此 独大王 之 雄风耳,庶人安得 共之!”“这是只有大王才享有的雄风,老百姓怎能一起享受!”⎣⎢⎢⎡快:痛快。

庶人:老百
姓。

独:独自。

雄风:宋玉在《风赋》里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
和“庶民之雌风”,并对二者作了对比性的描写,意在反映王侯
⎦⎥⎥
⎤生活的奢侈和平民生活的悲惨。

安:哪里。

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
宋玉的话隐含讥讽。

风并没有雄雌的差异,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可人有逢时、不逢时的不同。

⎣⎢⎢⎡盖:表推测、大概。

讽:讥讽、讽
喻。

异:差异、不同。

与后文“变”

⎥⎥⎤同义。

遇:机遇,机会。

楚王 之所以为乐, 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楚王觉得快乐的原因,百姓感到忧伤的原因, 此 则人之变也, 而 风 何与焉?这是因人而异的,与风有什么相干的呢?⎣⎢⎢⎡之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焉:句末语气词。

士 生于世, 使其中 不自得,将 何往 而 非病?
士人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舒畅,将会到何处而不感到忧愁呢? 使其中坦然, 不以 物 伤 性, 将 何 适假使心中舒坦,不因功名利禄而伤害自己的本性,将会到什么地方
而非快?
而不感到痛快呢?⎣⎢⎢⎡⎦
⎥⎥⎤中:内心。

何往:往何,到何处。

病:忧愁,不快乐。

以:因为。

性:人的本性。

适:去、往。

今 张君 不以谪 为患,窃 会计 之 余功,
如今张梦得不把贬谪视作患难,利用管理政务的空闲时光,
而自放 山水之间, 此 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自由放任于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确有过人之处。

⎣⎢⎢⎡为患:作为忧患。


⎥⎥⎤窃:利用。

会计:指征收钱粮等公事。

余功:闲
暇的时间。

放:放任,放纵。

宜:应该。

过:超过。


就算用 蓬户 瓮牖 无所 不快, 而况乎 濯长江
蓬草编的门、破瓮做的窗,也没有什么不快活,更何况在长江的
之 清流, 揖西山 之白云,穷耳 目之胜 以
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
自适也哉!自我安乐呢!⎣⎢⎢⎡将:即使,就算是。

蓬户瓮牖(yǒu ):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做的窗。

形容生活清贫,居所简
⎦⎥⎥⎤
陋。

濯(zhuó):洗涤。

揖:作揖,交朋友。

穷:穷尽。

适:舒适,享乐。

不 然, 连山不这样的话,连绵的山峦,
绝 壑,长林 古 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深险的沟谷,高大的森林,古老的树木,受清风的吹拂,明月的照射,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 悲伤 憔悴 而不能 胜者,
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
乌睹 其 为快也哉!
哪能看到这景物而感到快乐的呢!⎣⎢⎢⎡然:这样。

振:挥动、抖动。

在这里是吹拂的意思。

骚人:骚体诗人,指屈原等,这里泛指诗人、文人。

思士:深思
多感之人。

憔悴:困顿萎靡的样子或忧愁的样子。

胜:经得住,

⎥⎥⎤
能承担。

乌:疑问代词,何。

睹:看。

1.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本文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风格。

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

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

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

议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

2.清新开阔,气势奔逸,情蕴其间,含而不露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

另外,这篇文章的议论也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

“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

从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境界。

在人生仕途顺畅、志得意满之时,登亭览物怀古,不亦快哉!这是最低的一层境界;在人生仕途顺畅、志得意满之时,登亭抒发宇宙无穷,人生苦短之慨,有着哲人可贵的悲悯情怀;在人生不遇、怀抱利器而郁郁不得志之时,登亭览物怀古,心有凄怆,这是人之常情;在不遇之时,甚至是蒙受不白之冤、莫须有的罪名远谪他乡之时,登亭览物怀古,能自得、自适,并抒发“不亦快哉”“无所不快”的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而张梦得、苏轼、苏辙就做到了。

[适用话题]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

一杆竹管潇洒地
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

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
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

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

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

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赏评】本文亮点有三: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境的内在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

二是作者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有文化散文之风。

三是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耀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肆.大(sì)倏.忽(shū)谪.居(zhé) 开阖.(hé) 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ù) 憔悴.(cuì) 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 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解析:选B。

“数”读“sh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B.其势益.张益:更加C.不以.物伤性以:因为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成功
解析:选D。

胜:忍受、承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于
..赤壁之下
②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①此其所以
..为快哉者也
②此世所以
..不传也
解析:选C。

①大概;②连词,表原因。

A项,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B项,却、竟然。

D项,均表示“……原因”。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有风飒然至者
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
解析:选C。

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
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
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合.湘、沅合:汇合
B.以览观江流之胜.胜:景观
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睥睨:城墙上的女墙
D.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数:计算
解析:选C。

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赤壁之.下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B.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若.入前为寿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乃设九宾礼于.庭
D.以.览观江流之胜
亦足以.称快世俗
解析:选B。

若:动词,相似;代词,你。

A项,助词,的。

C项,介词,在。

D项,连词,表目的,来。

7.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亭的建造和命名写起,极力描绘渲染江景的壮观,以及观览江景、凭吊古迹的快意。

B.长江流出西陵峡以后,地势逐渐平坦,汇集了湘水、沅水、汉水、沔水后,水势进一步增大。

正基于此景,张梦得先生建了快哉亭。

C.对于这个亭子,苏轼十分喜欢,不仅因为这所亭子所见宽敞,能够看到方圆几十里的风景,更因为这个面临长江的亭子能给人以开阔的胸怀。

D.文段辞采精美,运用对偶,音韵和谐,婉约含蓄,表现作者的赏景之乐。

解析:选D。

“婉约含蓄”错,应是“雄放雅致”。

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译文: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答案:(1)现在竟能坐在亭子里玩赏风光,抬眼就能饱览。

(2)他们的风采和遗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

政和二年,廷对
..
路.刑狱。

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
..
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

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

朝廷以桷知变,释之。

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

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又言:“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
其任。

”除太常少卿。

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

明年,改两浙西路提刑。

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
侈靡之禁。

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

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

桷言:“祫祭用太牢
..,此祀典之常。

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

”十一年,除权
礼部侍郎。

普安郡王出,奉诏与吏部、太常寺
...讨论典故。

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
礼例》上之。

十五年,知襄阳府。

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

明年,金、房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

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
无虞。

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

二十四年,改知广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

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

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

(选自《宋史·陈桷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B.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C.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D.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解析:选C。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通读文段,明确大意。

把握文段中各个分句的主语和谓语,借助分句中的连词、副词的帮助来准确断句。

“金部员外郎”为具体官职名称,是专有名词,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专讲治道之本”为陈桷的政治主张,而“修政事”为具体做法,中间宜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

“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D.太常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解析:选A。

参加殿试的应为会试录取的“贡士”,而非“举人”。

举人是对乡试录取者的称谓。

举人经会试录取后称作“贡士”,贡士方能参加殿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桷胆识过人,处变不惊。

福州兵变时,陈桷独闯军营,恩威并施,诛杀首恶,最终平定兵变,为保福建之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B.陈桷忠于朝廷,心胸坦荡。

陈桷多次上书劝谏或进言献策,呼吁革除时弊,整治朝廷纲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