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一:依据材料归 纳日本向唐朝学习的 特点。 思考二:依据材料和 你的理解,说说日本 学习唐朝的目的。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 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 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 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材料六 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 亚之安定而出此,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 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 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 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 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 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乎!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思考六:材料五、六对于中日战争胜败原因 的分析有何不同?尝试驳斥日本对美英两国 宣战的理由。
材料七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 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 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 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 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 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思考三:近代出现的“留日风潮”,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与材 料一相比,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的日本,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封建统治危机。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维新。为向欧美学习,1871年,明 治政府派出了48人组成的政府使节团,赴欧美12国进行了长达20个 月的考察。回国后,他们用“始惊、次醉、终狂”六个字为概括, 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 始惊——为欧美工业革命的发达景象所惊讶; 次醉——眼界洞开后醉心研究他国成功原因; 终狂——下定决心疯狂学习西方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发达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本 市政工程、纺织工业……;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海军当 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巧合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正值当年清朝的戊戌变法前后, 但清朝官员的心态完全不同。1866年,清朝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 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臵之不理,因为清朝官员一向以“天朝” 自居,甚至把“世博会”译为“炫奇会”,讥讽国外的科学技术为 “奇技淫巧”。
思考四:较之日本维新,清王朝也向西方学习,但是效果却一成一败,试通 过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 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 年)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光绪 三十年,1904年)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 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1914年)之役, 日德构釁,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 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膽》
材料八 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 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 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 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 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 体臣服。 一年一次的参拜是好事,我想 对战死者表示敬意和感谢很有 意义,原本是内心的问题,别 人不应该干涉。
中日千年交往史
唐朝时期:友好交往 明朝到近代(1945):战争不断 二战后到1972年:敌视 1972—至今:邦交正常化 当前:钓鱼岛危机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 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 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 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 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 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 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 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 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思考七:依据材料七及所学知 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 年6月9日《终战决议》为什么是
错误的?依据材料八和个人见解 分析日本存在这种心态的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下钓鱼岛危机,中日都爆发大规模游行,互指对方为侵略者。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 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化 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 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 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 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结合目前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五:中日自明朝 后期就发生“万历朝 鲜之战”,请依据材 料四中提到的“三甲 之役”,列举近代日 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 战争,并归纳其罪行。
材料五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 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 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 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 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 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材料六 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 亚之安定而出此,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 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 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 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 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 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乎!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思考六:材料五、六对于中日战争胜败原因 的分析有何不同?尝试驳斥日本对美英两国 宣战的理由。
材料七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 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 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 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 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 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思考三:近代出现的“留日风潮”,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与材 料一相比,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的日本,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封建统治危机。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维新。为向欧美学习,1871年,明 治政府派出了48人组成的政府使节团,赴欧美12国进行了长达20个 月的考察。回国后,他们用“始惊、次醉、终狂”六个字为概括, 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 始惊——为欧美工业革命的发达景象所惊讶; 次醉——眼界洞开后醉心研究他国成功原因; 终狂——下定决心疯狂学习西方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发达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本 市政工程、纺织工业……;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海军当 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巧合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正值当年清朝的戊戌变法前后, 但清朝官员的心态完全不同。1866年,清朝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 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臵之不理,因为清朝官员一向以“天朝” 自居,甚至把“世博会”译为“炫奇会”,讥讽国外的科学技术为 “奇技淫巧”。
思考四:较之日本维新,清王朝也向西方学习,但是效果却一成一败,试通 过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 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 年)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光绪 三十年,1904年)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 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1914年)之役, 日德构釁,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竟 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膽》
材料八 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它认为日本文化“知耻 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 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 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 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 体臣服。 一年一次的参拜是好事,我想 对战死者表示敬意和感谢很有 意义,原本是内心的问题,别 人不应该干涉。
中日千年交往史
唐朝时期:友好交往 明朝到近代(1945):战争不断 二战后到1972年:敌视 1972—至今:邦交正常化 当前:钓鱼岛危机
材料一 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 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 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 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 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 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 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 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 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思考七:依据材料七及所学知 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 年6月9日《终战决议》为什么是
错误的?依据材料八和个人见解 分析日本存在这种心态的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下钓鱼岛危机,中日都爆发大规模游行,互指对方为侵略者。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 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化 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 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关系。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 邻友好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 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结合目前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思考五:中日自明朝 后期就发生“万历朝 鲜之战”,请依据材 料四中提到的“三甲 之役”,列举近代日 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 战争,并归纳其罪行。
材料五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 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 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