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
检测卷(二)-(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易错题检测卷(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短文阅读。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注释】解元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投靠)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流畅,幽默)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
2.从此文看,孙山是一个()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
3.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
4.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伯俞泣杖
汉韩伯命,梁人。
性至孝。
母教素严。
每有小过①,辄②杖之。
伯俞跪受无怨。
一日,复杖。
伯俞大泣。
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今日杖汝,何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③,笞④尝痛,知母康健。
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
注释:①小过:小错②辄:就③得罪:犯错④笞:挨打
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母教素严。
( ) 一日,复杖。
( )
7.短文从那几个方面来说明伯俞“性至孝”?
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古代地名)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尝:______ 异:______
9.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短文,你认为曹植聪慧到“援笔立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俭啬老
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
管理产业,聚敛无餍(yàn),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
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shàn)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注释]①辄(zhé):就。
②比:等到。
③寻:接着。
④他说:外传。
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侵晨而起_ 侵:渐近。
B.聚敛无餍餍: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赡养。
12.判断下列语句翻译的正(√)误(×)。
(1)“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蔬菜为食物。
( ) (2)“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 ) (3)“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准备送给乞者的钱)随着脚步减少。
( )
(4)“田宅没官”——房屋土地没有交给官家。
( )
13.老人给了乞者_____。
1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
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
②汲:打水。
③佐领:清朝官名。
④苟:如果。
15.下列句中的“故”字,与“故草木不生”中的“故”字意思相同的是()
A.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B.西出阳关无故人。
C.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聪明智慧,带人们在城中探出了水,打了井。
D.伊犁城中的人刚开始只知道到河中打水。
18.这篇文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②。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③;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19.文中的“此三者缺一不可。
”的“此三者”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0.文中“井蛙之窥天”,让你想到了那个成语?__________。
21.关于读书,韩愈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___。
杜甫也道:读书破万卷,___。
颜真卿也叹:黑发不知勤学早,__。
2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文言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
河南近河①处,时有冲决。
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
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侍讲③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注释】①河:黄河。
②土木:土木堡之变。
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
③待讲:官名,从四品。
23.解释加点字
(1)有僧奇之曰( ) (2)一动则大事去矣( )
24.将划线句翻成现代汉语
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25.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于谦少有奇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形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
太夫人②以获③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
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③荻(dì):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
④闾(l ǘ)里:乡里。
⑤文字:文章。
26.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获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
27.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间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
(2)唯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
29.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你认为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0.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C 4.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
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
【解析】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与分析。
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意思是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
归:回家。
故A 解释不正确。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文中语句“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成语的理解。
任人唯贤:意思是只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做官吏。
后指用人只选任和提拔有德有才的人。
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
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
也比喻利害相同。
名落孙山:意思是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功成名就:意思是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通过阅读文言文内容可知,这个故事可以用“名落孙山”来形容。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本句翻译为: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能言善辩的才子。
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他儿子一同前往。
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
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
5.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6.一向又7.自己方面;担心母亲方面。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意思: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
因此,断句为:往者杖汝/常悦受之/未尝或泣。
6.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
“母教素严。
”句意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
素:一向;
“一日,复杖。
”句意为:一天,又用手杖打他。
复:再,又。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你能力。
从自己方面:“每有小过,辄杖之。
伯俞跪受无怨”可以看出伯俞的至孝;
从母亲方面:“往者儿得罪,笞尝痛,知母康健。
今母之力,不能使痛,知母力已衰,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可以看出伯俞的至孝。
【点睛】参考译文: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很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
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跪着受杖没有什么怨恨。
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
母亲惊讶地问他:“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没有有时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唯独今天哭泣?”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挨打曾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
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8.曾经对……感到惊奇9.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
10.他在少年的时候就读了许多书,并且擅长写文章。
【解析】8.考查字词的解释。
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尝古意有品尝、遇到、曾经、尝试等,再结合“太祖尝视其文”,可知此处应该是指曾经。
异古意有奇特、分开、优异等,再结合上文和“太祖甚异之”,
可知这里是意动用法,即对……感到奇特、惊奇。
9.对古文重点语句翻译的考查。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植”是人名,“援笔”就是拿起笔,翻译为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
10.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型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带着题干要求寻找答案即可。
“援笔立成”是指曹植写文章写的快,而文章在第一句就指出“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说明曹植年少博览群书,同时擅长于写文章。
【点睛】参考译文:曹植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及其他诗词歌赋几十万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写作。
太祖曹操经常考试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论是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就成文章了,您可以当面考我,怎么会请人写呢?”当时邺城铜雀台刚刚建成,曹操让所有的儿子都到台上,让他们以铜雀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曹植挥笔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
曹操感到十分惊异。
11.D 12.√√√×13.五个铜钱14.表现了老人既吝啬,又虚伪的特点。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A、B、C选项正确;
D.有误,“我倾家赡君”意思是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
赡,周济,帮助。
1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
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恶衣蔬食”意思是穿破旧的衣服,以蔬菜为食物。
(2)“或人从之求丐”意思是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3)“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意思是从堂屋走出,(准备送给乞者的钱)随着脚步减少。
(4)“田宅没官”意思是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
故(1)(2)(3)正确。
(4)有误。
13.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
结合文中“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减。
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可知,老人给了乞者五个铜钱。
14.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是因为心疼给乞丐的那五个铜钱,说明了老人非常吝啬。
“我倾家赡君”意思是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
通过阅读可知,老人的家里非常有钱,他在欺骗乞丐。
说明了老人的虚伪。
【点睛】参考译文:汉代的时候有个人,年纪大了却没有孩子。
家里非常有钱,但他生性吝啬。
衣食粗劣,(平时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不舍得花钱。
有的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从厅堂往外面走,边走边往下扣减。
等到走出门后,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
一会又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以至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老人不久便死了。
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财充入国库。
15.A 16.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17.D 18.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联系,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解析】15.本题考查对字的理解。
“故草木不生”的意思是: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故:所以的意思。
A选项,“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的意思是:因为下大雨,因
此没有如期起程。
故是因此的意思;
B选项,“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意思是: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故:旧、原来的意思;
C选项,“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的意思: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所以问他们在辩什么。
故:所以的意思。
16.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意思。
可以根据译文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回答。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的意思是: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么?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判断。
A选项,说伊犁城在沙漠中,但文中没有具体提到,所以不正确;
B选项,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水很深,所以打不出来;可知,说法是不正确的。
C选项,结合“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可知,说法不正确。
18.本题考查你得到的启示。
根据自己的理想写出来即可。
如:生活中很多事需要去仔细观察和思考的。
【点睛】参考译文:
伊犁(在今新疆)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
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
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么?”于是(他)砍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
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明白透彻的样子一点不错。
19.有志有识有恒20.井底之蛙21.学海无涯苦作舟下笔如有神白首方悔读书迟22.文中“有恒”的方法对我有很大的启示。
我喜欢读书,但缺少恒心,许多书只看一半就扔下了,结果收获有限。
以后,我一定要用“有恒”来告诫自己,读书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译文,联系上下文,从句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答案。
20.本题考查成语的掌握。
“井蛙之窥天”意思是:这句话说的就是青蛙在井底看天空,比喻见识短浅。
与“井底之蛙”意思相同。
21.本题考查名人名言默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此句在《增广贤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语出唐朝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意思是: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22.本题考查读书的启示。
本文讲了古人读书必须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这三者缺一不可。
结合文章读书的方法,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你的启发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者缺一不可。
23.惊奇离开24.京城大为震惊,大家不知道怎么办。
25.治政有方正直勇敢
【解析】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句意: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
奇:惊奇;
(2)句意为:一旦迁移大势就去了。
去:离开。
2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重点词:震:震惊。
所为:怎么办。
句意为:京城大为震惊,大家不知道怎么办。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解答本题需结合文章内容来答。
从“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
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可以看出于谦的治政有方;从“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可以看出于谦的正直勇敢的品格。
【点睛】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涨水冲缺堤岸。
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
等到皇帝陷落在土木堡,京城大为震惊,大家不知道怎么办。
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向南方迁移。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移大势就去了,难道没看见宋朝南渡的事吗!”
26.C 27.D 28.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只是致力读书。
29.家长的善于教育和严格要求。
30.《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
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解析】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 正确。
以获画地,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
以:用。
B 正确。
教以书字,教给他写字。
书:写。
C 有误。
“使学为诗”意思是“让他学习写诗”,为,作,这里指写诗。
D 正确。
及其稍长:等到他年龄大些了。
及:等到。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前后文作答,根据前文提示“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由此可见,欧阳修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刻苦攻读。
故选D。
28.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1)诵,读。
篇章,文章。
翻译:诵读许多古人的篇文章。
(2)唯,只是。
务,致力,从事。
翻译:只是致力读书。
29.本题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
句子“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意思是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从这句话可知,家长的善于教育和严格要求也是促使他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30.本题考查课外搜集及积累。
学生按照要求写出名人苦读的故事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苏洵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
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
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点睛】参考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
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可是家里已没有书可读,他便到街坊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