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昆明市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昆明市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两句的画面。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体裁)诗,从内容上是(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
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
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
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
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
⑥枯荣:贱贵。
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
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
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
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
“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4.古诗词阅读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5.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游洞庭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两首诗都写了洞庭湖,但诗中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锤炼精妙,极富表现力,“且就洞庭赊月色”的“赊”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对“赊”字作赏析。
1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19.古诗词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庐”指的是________,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语句回答________。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的含义。
20.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运用拟人手法。
“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2.D
解析:(1)行;喜爱
(2)D
【解析】【分析】(1)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致。
一路上,诗人在湖青山绿,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据此可填写作答。
(2)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
故选D。
故答案为:⑴行;喜爱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从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致。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赏析诗歌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
3.(1)伤感;凄楚
(2)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政治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环境的凄清和伤感。
(2)诗歌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思想情感。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包含着对朋友的同情、怜悯,借白云送友人一程,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伤感、凄楚
⑵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政治前途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环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关键词语的分析和理解。
4.C
解析:(1)抗金前线;苏秦
(2)C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联系陆游的时代背景,陆游生活的南宋,国力衰落,被金国压制,无力收回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区。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
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此作答。
(2)“关河梦断何处”意思是“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表达的是作者当年收复失地的梦想,故选C。
故答案为:⑴抗金前线;苏秦
⑵C
【点评】⑴诗歌中涉及的典故、特殊用语要知道具体指什么。
⑵要从多角度入手。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看遣词造句的特点(通俗、平易、简练、明快、朴素等),看画面色调(清新、华丽、雄浑等),看情感意蕴(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平淡、深刻等)。
5.(1)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线索可提取“钱塘湖春行”的“行”作为答案。
“行”就是作者的游踪,全诗写的就是诗人由“行”而产生的所见所感。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
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
故答案为:⑴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⑵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6.(1)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2)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解析】【分析】(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思是: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据此描绘画面即可。
(2)注意根据词中的“万里夕阳垂地”“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过扬州”进行分析。
全词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作者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故答案为:⑴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描绘,注意用语要生动形象准确。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概括。
7.(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咏史诗/怀古诗
(2)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解析】【分析】(1)从形式上看,这首诗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有七个字,因此这首诗为七言绝句。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
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因此属于咏史诗/怀古诗。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意思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诗人以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写东吴的命运,运用了一小见大的写法。
诗人认为是东风给了东吴胜利的机会,如果没有东风,历史就会改写,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好机会,如果自己有这样好的机会的话,也会有一番大的作为,因此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故答案为:⑴七绝/七言绝句/绝句;咏史诗/怀古诗
⑵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积累。
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雁门太守行》主要写“将士陷敌”,士兵怀有报国死志,尤其是尾联提到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才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流露出诗人及将士们不惧危难、投身以报的积极情志;《野歌》的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则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随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智不得伸展,但心智不可沉沦,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解析】【分析】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分析。
《雁门太守行》中,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点明诗歌主旨。
《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
结合注释,可知《野歌》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的内心抒怀,“喷”字写出了诗人面对不公的愤激之情。
面对落第,面对人生的失意,不能“心穷”,更不能沉沦。
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故答案为:《雁门太守行》主要写“将士陷敌”,士兵怀有报国死志,尤其是尾联提到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才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流露出诗人及将士们不惧危难、投身以报的积极情志;《野歌》的颈联“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则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随身受
压抑遭遇困窘,才智不得伸展,但心智不可沉沦,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9.(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前四句意思是,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指自己被诬而下狱。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骆宾王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句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故答案为:(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答题时应注意,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玄鬓的含义,露重打湿了翅膀,飞不远了,寓指自己仕途不得志;风太大把蝉的叫声淹没了,寓指自己上书言事被压制。
在这里,蝉是“我”,“我”亦是蝉,“我”与蝉融为一体了。
“南冠”指身陷囹圄的自己。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
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10.C
解析:(1)C
(2)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解析】【分析】(1)A. 龟虽寿:乐府诗名。
B. 浣溪沙: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C.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D. 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故选C。
(2)《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借写贬谪途中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把旅途的孤独凄清和驿亭的寒冷萧瑟描写得让人读来如临其境。
“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让人反侧难眠,“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