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害综合危害损失测定试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危害损失评估试验技术方案
一、试验目的
通过设立专业化综防区、农民自防区、病虫防治区、杂草防治区和非防区等5个处理, 系统调查统计不同处理区的病虫草发生危害情况, 对比分析产量结果, 弄清在各种病虫草并存状态下, 农作物产量综合受害损失的情况, 包括病虫草害潜在的危害损失和在防治情况下的实际损失, 经过统计分析, 总结出一套比较全面准确的病虫危害损失统计标准, 以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统计的准确性, 科学评估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同时, 利用过去各地对单病虫危害损失研究成果, 结合长期从事危害损失统计的经验, 总结、探讨和评估各个单项病虫对综合危害损失的作用, 为正确估测各病虫的单一危害损失提供依据。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 选择玉米主产区、玉米病虫草害常年发生较重、玉米栽培管理水平基本一致且在本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
2.试验处理: 设A.B、C、D、E四个处理。
A: 专业化综防区(专防区)。
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规程,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 适时进行科学的综合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B: 农民自防区(自防区)。
按照大面积病虫测报和防治的要求, 在没有任何专业人员指导下, 由当地群众自行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C: 病虫防治区(病虫防草不防)。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 按照防治指标和防治规程,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 适时进行科学的综合防治, 草害不
做任何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D:杂草防治区。
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法, 全生育期对玉米田杂草进行防治, 其他有害生物不做任何防治,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E:非防区。
非防区田间不进行任何防治, 所供种子也不得进行包衣处理, 使病虫草害自然发生。
栽培管理正常进行。
要求各处理的种植品种、土壤类型、种植期、肥水等生产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3.田间设计: 采取小区对比试验, A.B处理2亩以上, C.D.E处理0.5
亩以上, 不设重复。
A.C.D.E试验可安排在同一区域, 但
C.D.E处理区与A处理区要隔开10米以上, 以免防治区和
非防区相互间产生影响, C.D.E处理间要留保护行;B处理
(农民自防区)选择在其他处理附近且有一定的距离的区域,
避免农民自防区与专防区在施药时间与用药品种发生重复。
同一地区的所有处理品种应同一供种, 采用种植面积较大且同一公司的品种;播种密度应该根据当地的种植密度进行, 所有处理
密度一致。
三、试验规程
1.试验区选择与管理
(1)试验区管理。
按顺序排列, 试验区之间留隔离行, 各试验区插上标志牌, 农民自防田可不设标志牌。
(2)田间管理。
模拟大田进行田间管理, 各试验区品种、施肥、浇水等生产管理水平要一致。
2.病虫害发生调查
自播种后至收获期在各处理区每周调查一次, 记录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密度。
植保专业统计涉及的病虫害都应进行调查。
病虫害发生程度调查, 分别于发生初期和盛期调查2次, 发生程度的判别按全国病虫测报调查规范等国
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等病害调查, 每处理随机5点取样, 每点调查20株;玉米粗缩病、丝黑穗病和疯顶病等系统病害, 适当增加调查样点, 必要时进行全田调查, 记载统计普遍率、严重度和病指。
调查
结果记入表1。
病等病害只填写病株率, 其它病害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斑面积都必须填写, 以便计算病指。
(2)玉米螟、粘虫、玉米蛀茎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 可采取直接观察法, 记载统计危害程度。
随机5点取样, 每点20株。
玉米蚜虫、红蜘蛛等不易作全株调查的小型害虫, 可采取两级或分级随机-顺序抽样技术, 记载统计
危害程度。
调查结果记入表2。
注: 表格内容按照全国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进行调查, 在填写虫害时虫口密度单位按照全国标准统一要求。
只填写一种虫口密度单位。
(3)杂草调查, 按倒置W 9点取样方法, 每点0.25m2;分别于玉米5
四、防治情况记载
专防区、农民自防区、病虫防治区及杂草防治区每次施药后, 调查记录用药品种(包括农药含量及通用名称, 复配制剂记录所含每种农药的含量及名称)、用药量、防治效果, 计算防治成本。
防治效果调查:在每次用药防治活动结束以后, 对专防区和自防区进行一次防治情况调查, 分别对比分析一下这两个处理区防治措施实施前后的病虫害发生数量变化情况, 计算防治效果。
结果计入表4。
单病虫防效计算方法:
单病虫防治效果(%)=非防区病虫发生量—防治区病虫发生量
非防区病虫发生量 ×100
表4 不同处理区病虫草害防治情况记载表
注: 此表如不够用, 可以后续 五、玉米测产
在玉米收获期, 每处理按对角线方式取样3个点, 每点调查2米双行, 统计总株数, 折合成亩株数;每点顺序取5株, 统计总穗数和平均每株穗数, 折合成亩穗数(亩株数×平均每株穗数), 并摘下所有果穗, 带回室内考种, 并测定平均每穗粒数和百粒重;最后折算亩产量、减产量、减产率。
结果记入表5:
亩产计算方法:
亩产量(公斤/亩)=亩穗数×平均每穗粒数×百粒重
100×1000
表5 各处理区测产结果记载表
六、总结与分析
试验结束后1个月内将试验情况写出专题总结,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1.统计总结试验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 包括发生种类、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等, 并与当地大田病虫害发生实况进行对比分析, 分析和判断各种病虫害危害程度及其对危害损失的作用。
2、统计分析各处理区产量情况, 并与当地大田实际产量对比分析, 说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评估各试验区的产量差异。
总结评估病虫草害综合损失, 推断采取植保措施实施后可挽回的总损失以及仍然产生的实际损失。
3.分析测算各单项病虫害和草害的为害损失情况。
对专业化综防、农民自防、不防治、草害防治区病虫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分析,以专业化防治区为测算基础,测算单项病虫发生为害损失情况。
由于专业化防治不能完全控制病虫草对作物的为害, 在实际情况下, 专防区病虫仍对作物造成有一定的损失, 因此必须进行校正, 可将专防区的防治效果作为校正系数。
损失情况计算方法参考如下:
亩综合自然损失量= 专防区亩产量—非防区亩产量
综合自然损失率= 亩综合自然损失量
专防区亩产量
×100÷校正系数
综合发生级别=∑(各种病虫发生面积×发生级别)
病虫发生总面积
各种病虫发生亩次, 病虫草发生总亩次(注: 如果各种病虫发生总面积超过种植面积, 则按种植面积计算, 下同。
)
单病虫危害比重=
单病虫发生面积×发生级别
病虫发生总面积×病虫综合发生级别
×100
单病虫危害自然损失率= 病虫危害综合自然损失率×非防区单病虫危害比重
综合损失率= 专防区亩产量—平均亩产量
专防区亩产量
×100
单病虫损失率= 综合损失率×单病虫危害比重
挽回损失=(综合自然损失率—综合损失率)×专防区亩产量×水稻种植面积
实际损失= 综合损失率×专防区亩产量×玉米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