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6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因为疫情防控的关系,600岁的故宫进行了第一次网络直播,此时的故宫没有参观者,把空间和时间都留给了屏幕前的观众,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请全国的观众通过互联网,走进故宫,了解故宫的春意之美、建筑之美、空灵之美、同时领略故宫所承载的中华艺术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的力量。


镜头里,永和宫的紫藤静悄悄地孕育着花蕾。

故宫的东边长长的东筒子,高高的红墙有8米高,如一条时空隧道,以前古人与今人走过同样的道路,这也是故宫直播的最后一站。

当阳光洒.下来,抬头就是蓝天白云,往日里这里总是人流如织,成为众多参观者的拍摄背景,今天,我们却能在主播的介绍中发现,东筒子的墙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是往内里的建筑稍有倾斜,因为排水原因,墙沿上的排水装置会多伸出墙璧一点。

①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临写下面的词语。

网络直播时空隧道
②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洒:
③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改为
④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
2.(8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漫长的寒假里,我们把“孝亲敬老”落实到行动上啦。

请你参与到下面的活动中,并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一】星期天的中午,你和家人一起包饺子。

你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包饺子图(如图),小明看到后给你点赞,向你讨教包饺子的方法。

应小明要求,你编写了包饺子教程:
先①;把饺子皮两边提起捏紧;然后②;另一侧同样是3~4个褶子,到最后捏紧收口。

这样整个饺子就完成了。

【活动二】居家隔离结束,妈妈买了好多食物和生活物品,请你送到爷爷奶奶家。

你呼叫了快车后,就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下楼,这时接到了快车司机的电话。

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答来电。

司机:你好!我已经到达小区大门口。

你:①
司机:小区不许外来车辆进入。

请你快速到指定地点,我的车打着双闪。

你:②
【活动三】爷爷奶奶在家各展风采,爷爷在练太极,奶奶在练唱歌,动静相宜,琴瑟和谐,窗台上的花儿迎风招展。

你看到了赶紧拍照发微信给爸爸,并且还配发了一段短信,生动形象地描绘两位老人的居家生活(60字以内)。

我的短信:
3.(6分)古诗文默写。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④,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⑤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奇丽雪景的诗句是:“,。


二、阅读与理解(70分)
4.(6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与秋瑾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都巧妙使用了谐音,请分别分析其作用。

5.(18分)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傥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
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
..,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司马迁《居安思危》)【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③遽(jù):迅速。

(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划一处)
诚自古所希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因往晓.之②舍.然大喜
③病虽.愈④内外治安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译文:
②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译文:
(4)【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5)谈谈你对【甲】【乙】两文中“杞人忧天”和“居安思危”的理解。

6.(12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罗切斯特先生的眼睛一直是瞎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

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

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

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

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好细察看,用语言来描绘田野、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

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

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

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
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

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

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上面的选段出自哪一步名著?该名著的作者是谁?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达效果。

(3)这部小说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了,在世界文坛上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小说中哪一点“独特的光芒”使你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4)下列选项中,对文学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B.《西游记》用三个章回的篇幅讲述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引人入胜,值得精读。

C.《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

D.《儒林外史》里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断气,是因为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

7.(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精进的程序
朱光潜
①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

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

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

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

丁敬礼向曹子建说:“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杜工部也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大约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

不过这番话对于未脱“疵境”的作者恐未免是高调。

据我的观察,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

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这两种毛病。

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

如果修改的人肯仔细指出毛病,说出应修改的理由,那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益处。

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

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
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

良师益友可以及早指点迷途,引上最平正的路,免得浪费精力。

②自己须经过一番揣摩,同时又须有师友指导,一个作者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

“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

我认识许多前一辈子的人,幼年经过科举的训练,后来借文字“混差事”,对于诗文字画,件件都会,件件都很平稳,可是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

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

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要想免去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

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

在这样变化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地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稳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技巧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

比如写字,入手习帖的人易于达到“稳境”,可是不易达到很高的境界。

稳之后改习唐碑可以更稳,再陆续揣摩六朝碑版和汉隶秦篆以至于金文甲骨文,如果天资人力都没有欠缺,就必定有“大成”的一日。

③这一切都是“匠”的范围以内的事,西文所谓“手艺”。

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

我已经说过,这是不能谈而且也无用谈的。

本文只为初学说法,所以陈义不高,只劝人从基本功夫下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做下去。

(节选自《朱光潜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1)文章到底该不该请旁人修改呢?结合第①段内容,全面地阐释作者的观点。

(2)作者在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举“许多前一辈的人”的例子?
(3)根据文意,指出下面的事实论据可以阐释作者说的哪一个境界,为什么?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中,他总是将角色演得深入骨髓,有的端庄淑静,有的英武豪放,有的娇怒活泼,有的聪慧机智。

同时,他勤勉,诚恳、爱国。

(4)阅读全文,说说你对“精进程序”的理解和分析。

8.(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件小事
鲁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

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
........,
慢慢地倒了
.....。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

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

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

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

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你怎么啦?”
“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

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

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自己。

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

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选自《呐喊》,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第1版)(1)当车夫的“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时,“我”认为不关车夫的事,请结合作
者的描述,说说“我”的揣测是否正确。

(2)小说中写到“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请描写“我”此刻的心理活动。

(不超过60字)
(3)小说以“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4)结合文末这句话,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具有的精神,并概括本文的主题。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三、构思与表达(60分)
9.(60分)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题目具有开放性,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自己想到的全列出来,然后再从中确定写作重点。

(2)从题目看,可以灵活选择文体。

比如,可以以写景或抒情为主,也可以进行议论,或者虚构一个故事等,要力求有创意。

(3)注意表达上的创新,丰富的词语、多样的句式、恰当的修辞等,都可以为文章增色。

2020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解答】答案;
①网络直播时空隧道
②sǎ
③壁;璧
④“了解”改为“欣赏”或“感受”。

2.【解答】答案:
【活动一】①在饺子皮的正中间舀一勺大小合适的馅料;②把右(或“左”)边的靠后边的皮一层一层拉起往最中间包,最后一个褶子捏完,把角捏紧,这样一边就完成了。

【活动二】示例:①司机师傅,请您把车开进小区5号楼一单元门口,好吗?我的行李有些多。

②谢谢师傅!请您稍微等我一下,我马上就到小区大门口。

【活动三】示例:爸爸,你看,爷爷奶奶在家的隔离生活多么有趣和精彩啊!爷爷在练太极,神情柔和,完全投入进去了。

奶奶在练唱歌,声音中气十足,一边唱还一边舞着。

动静相宜,琴瑟和谐,窗台上的花儿也迎风招展,这一幕让我觉得好幸福啊。

3.【解答】答案:
①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醉里挑灯看剑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阅读与理解(70分)
4.【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一是在他二十一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本诗的颈联中出现了两个地名,一个惶恐滩,二是零丁洋。

这是双关的手法,一是指两个地名,二是表现了形势的险恶和自己内心的悲苦。

秋瑾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中“列”与“烈”谐音,“身不得,男儿列”表现了身为女子的不平,“心却比,男儿烈”表现了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

“词人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答案:
(1)自己高中状元,国家的抗元战争。

(2)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列”与“烈”谐音,“身不得,男儿列”表现了身为女子的不平,“心却比,男儿烈”表现了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

【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5.【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句意: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断句为:诚/自古所希。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于是前去向他解释。

晓:告诉,解释。

②句意为:那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

舍:同“释”,消除,解除。

③句意为:即使病好了。

虽:即使。

④句意为: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

治安:治理安宁。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只使,即使。

中伤,伤害。

句意: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②重点词语:唯,只。

喜,对……感到喜悦。

句意: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4)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乙文中写病治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而治病与治国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以此为喻,说明了治国也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据此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甲文中的杞人总是担忧天会坠下来,地会塌陷下去,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这则故事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待“杞人忧天”的话,则是一种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

“居安思危”指在安逸的环境里,要时刻考虑到危险降临。

乙文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虽然强大了,但还应“居安思危”,原因就是因为过分的安逸享乐会让人萎靡不振,以至于走末路。

答案:
(1)诚/自古所希
(2)①告知,开导②同“释”,解除、消除③即使④治理安宁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②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4)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5)甲文中“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乙文重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尤为可贵、可喜。

6.【解答】
(1)本题考查名著基础知识。

根据罗切斯特先生以及语段内容,可以判断出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2)本题考查名著语段赏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现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这里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亲切自然,便于抒情。

然后结合语段进行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主题及感悟。

解答此题,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选取小说中对你有启发的一点,展开作答即可。

如勇敢自强的人物形象,勇于反抗的精神品质等。

(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掌握。

ABC.正确;D.有误,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断气,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

故选:D。

答案:
(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

表达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过“我”的口吻更能表达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

(3)示例:①小说塑造的勇敢自强、纯洁坦荡、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简•爱,给了我成长路上克服困难、勇敢向上的积极力量;②主人公简•爱在维多利亚等级森严,男权、神权至上的背景下敢于反抗,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做自己的艰难和重要,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③从盖茨海德府受到舅妈家的侮辱到洛伍德学校的恶劣生活环境,简•爱只要有机会就会读书学习,她在逆境中从未放弃自己,这使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4)D
7.【解答】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选文第一自然段重点论述练习作文的修改问题。

作者先指出“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但是接着作者指出,“写作训练欠缺者通常有两种毛病:第一是对于命意用字造句布局没有经验,规模法度不清楚,自己的毛病自己不能看出,明明是不通不妥,自己却以为通妥;其次是容易受虚荣心和兴奋热烈时的幻觉支配,对自己不能作客观的冷静批评,仿佛以为在写的时候既很兴高采烈,那作品就一定是杰作,足以自豪。

”这两种毛病“只有良师益友,才可以医治”,“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

将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加以概括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根据平时学习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可知第二
自然段中列举“许多前一辈的人”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

结合所举例子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是为了具体准确地论证“‘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这一观点,从而引出下半段对“醇境”的相关论述。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与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论述,可知“疵境”指的就是存在“微疵小失”的境界,需要良师益友的批评指正以及自己的细心发现。

“稳境”指的“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的境界。

“醇境”是在“稳境”的基础上,“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变化已成风格”,从而使“境界逐渐扩大,技巧逐渐成熟”的境界。

“化境”,指的是“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

材料中表述的是梅兰芳能将表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并“将角色演得深入骨髓”,可以看出与上述三种境界中的“醇境”相符。

再根据“他勤勉,诚恳、爱国”,可知梅兰芳不仅达到技艺上的“醇境”,其人格高尚,“在人品学问”两方面都达到顶峰,属于作者所说的“化境”。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通读选文,共三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

初学作文者最好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

第二自然段,作者指出写作者须经过一番揣摩,以及师友的指导,才可以逐渐由“疵境”达到“稳境”。

第三自然段,作者总结前文,指出达到“化境”的难度,表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段落写的就是练习写作由“疵境”到“稳境”,再到“醇境”“化境”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就是标题所说的“精进的程序”。

提取文中相关的语句,表述出四个阶段间的关系或进入每一阶段的方法即可。

答案:
(1)严格的说,自己的话是否有毛病,自己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但是写作训练者往往没有经验,又不能对自己作客观冷静的判断;所以初学作文的人最好多请比自己高明的人来修改。

(2)运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述了稳境是不易到达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引起下文进一步论述,“稳境”走向“醇境”必须“尝试另一风格”。

(3)可以阐释作者说的“化境”。

梅兰芳大师表演艺术精湛,已经达到了“醇境”,而且他“勤勉、诚恳、爱国”,这就符合作者所说的“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

(4)示例:①写文章的“精进程序”大致分“疵境”“稳境”“醇境”“化境”四步;②经过自己的一番揣摩和师友的指导,就可以从“疵境”达到“稳境”;③在“疵境”和“稳境”中辗转反复,有一些人就有可能达到“醇境”;④要达到只有大艺术家所能达到的“化境”,那就还要在人品学问各方面另下一套更重要的功夫。

8.【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车夫的车把带倒老妇,“我认为不关车夫的事”,因为“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而且“车夫已经让开道”“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所以,“我”的揣测是正确的。

另外,从老妇的角度来看,她被车把带倒,因为“伊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而且“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所以“终于兜着车把”,这就不能怪车夫,责任全在老妇一边,因此,“我”揣测是正确的。

(如果答“不正确”,言之有理也可。


(2)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

此处“我”的心理可以根据“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