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工业地域
⑴工业地域形成原因一工业集聚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中
鞍钢:接近原料和燃料地,是原料导向型
国
玉钢:接近市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市场导向型
世
19世纪: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为燃料导向型
界
20世界初:接近铁矿布局,为原料导向型
二战后: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为市场导向型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案例分析一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概述(课本P65)
著名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主要特点
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衰落时间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类型
特点
★举例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面积小,发育程度低
糕点厂、糖果厂
发育程度咼的工业地域
面积大,发育程度高
钢铁城一一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一一湖北十堰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5.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背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 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
2•案例:鲁尔区 ⑴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 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投入要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社会因素: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零部件
产出
①工业产品②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区位选择原则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 获得最高利润。
1•工业生产一般过程(课本P58图4.1)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水泥厂、酿造厂
大气污染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皮革厂
水源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
水源污染
1.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产品成本较咼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
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
接近火电厂或水
电站
廉价劳动力导向
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 带、制伞、制鞋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
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
科技发达地区
政策因素
个人理念
心理因素
政策: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内地建立的大型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纺织工业中心;80年代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
乡土情感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素质: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建厂。
环境 质量因素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劳动力、政策、科技、原料、动力、运输、市场、环境质量、政策、个人理念和心理因素。
3•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代表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咼
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
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用变化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⑤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减小,其素质的影
的表现
响力在逐渐加强
变化原因
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作用
集聚位置
1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 源消耗。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 得规模效益。
2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 资。
2.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火力发电厂(燃煤) 钢铁厂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2.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无污染
对环境要求咼,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2)环境质量因素、政策因素、个人理念和心理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耗 电量大的工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 聚。
3.工业集聚:
(1)科技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交通条件和提高运输能力;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产业
类型
特点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以生产工序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存在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也可能有生产工 序上的联系
3.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
⑶•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和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 子、石化、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优化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1•逻辑关系
工业联系—
导致
工业集聚—
形成
工业地域
扩展
—工业城市
2.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一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一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区位
①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③沿海港口、铁路枢纽、
因素作
高速公路沿线对工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近年来交通运输对一些发达国家影响逐渐减弱;
(1)工业分散
表现
原因
①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厂,与其零部件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厂
的区位优势
(2)工业地域联系
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作用「
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结果
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⑴工业地域形成原因一工业集聚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中
鞍钢:接近原料和燃料地,是原料导向型
国
玉钢:接近市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市场导向型
世
19世纪: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因素,为燃料导向型
界
20世界初:接近铁矿布局,为原料导向型
二战后: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为市场导向型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降低了工业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案例分析一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概述(课本P65)
著名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主要特点
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衰落时间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
类型
特点
★举例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面积小,发育程度低
糕点厂、糖果厂
发育程度咼的工业地域
面积大,发育程度高
钢铁城一一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城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一一湖北十堰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5.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背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有些生产企业所需 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
2•案例:鲁尔区 ⑴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 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 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
投入要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社会因素: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零部件
产出
①工业产品②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区位选择原则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 获得最高利润。
1•工业生产一般过程(课本P58图4.1)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水泥厂、酿造厂
大气污染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印染厂、造纸厂、 电镀厂、皮革厂
水源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
水源污染
1.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产品成本较咼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
业
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
接近火电厂或水
电站
廉价劳动力导向
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 带、制伞、制鞋等
接近具有大量廉
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
科技发达地区
政策因素
个人理念
心理因素
政策: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内地建立的大型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纺织工业中心;80年代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
乡土情感及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素质: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建厂。
环境 质量因素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劳动力、政策、科技、原料、动力、运输、市场、环境质量、政策、个人理念和心理因素。
3•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代表工业部门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咼
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
加工、水果罐头厂
接近原料产地
用变化
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⑤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减小,其素质的影
的表现
响力在逐渐加强
变化原因
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作用
集聚位置
1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 源消耗。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 得规模效益。
2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 资。
2.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火力发电厂(燃煤) 钢铁厂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1.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主导风向)的下风 地带或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2.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无污染
对环境要求咼,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2)环境质量因素、政策因素、个人理念和心理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耗 电量大的工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 聚。
3.工业集聚:
(1)科技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交通条件和提高运输能力;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业产业
类型
特点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以生产工序的工业联系为基础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存在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也可能有生产工 序上的联系
3.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
⑶•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和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 子、石化、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调整工业布局
工业布局向西部、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优化环境
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1•逻辑关系
工业联系—
导致
工业集聚—
形成
工业地域
扩展
—工业城市
2.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一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一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区位
①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③沿海港口、铁路枢纽、
因素作
高速公路沿线对工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近年来交通运输对一些发达国家影响逐渐减弱;
(1)工业分散
表现
原因
①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厂,与其零部件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厂
的区位优势
(2)工业地域联系
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作用「
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结果
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