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兴趣 厚植人文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阅读兴趣厚植人文情怀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中心小学五年级滕亚平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
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
段为145万字。
”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需要。
课外阅读以阅读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
趣为出发点,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动力,有效践行“双减”政策的有效开展并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呢?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要营造书香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农村孩子课外阅读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如课外读物有限、家长外出务工较多,既不能对孩子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又不能即时满足孩子对课外读物的需求,不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且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由此可见,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
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经济都不是很宽裕,班上学生的藏书量极为有限,因此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学期初从家里将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另一部分是我申请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我将家里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读物放置班级图书角。
为了学生借阅有序,便利,防止图书流失,在图书角成立之初,和学生一起给图书编号,我们共同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图书借阅记录,民主选举有责任心的小小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
此外,我还运用班级文化墙、黑板报,教室黑板积累角等一切能营造读书氛围的条件,发布阅读信息,如:书中精彩句段,作家简介、图书获得的荣誉,名人阅读的名言、故事......等,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小学阶段,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呆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阅读,手不释卷,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周末学生回家时,我鼓励孩子坚持把自己在家阅读的照片、视频、语音
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内,并及时对坚持阅读的孩子给予鼓励。
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二、推进整本书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我们的语文课本都由单元组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个单元前都设置了精短导读,目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果只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满足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课外阅读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围绕主题根据快乐读书吧的推荐篇目,去选择课外阅读的文章,用于引导孩子与文本进行阅读对话,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断、评价、反思。
如:五年级语文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的是中国民间故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读懂中国民间故事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及道理。
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中有一本《田螺姑娘》这本神话故事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而成,里面的民间小故事让学生沉迷其中,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圈点批注,写上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国民间故事永恒的艺术魅力。
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收效明显。
可以说儿童课外阅读促进了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互相
促进,共同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再如: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序言,学生对林海音并不与陌生,在五年级上册,孩子们学了《窃读记》,对林海音有初步了解,这时引导他们读《城南旧事》,孩子们对林海音的认识更丰满。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一本回忆录,内容生动,孩子们十分感兴趣。
在读完之后,我们开了《呼兰河传》的读书分享课,集体交流阅读感受,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后,很多孩子都发现了写作文秘密:利用语言、外貌、神态描能很好表达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质。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带给我和学生不同的惊喜。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保持阅读兴趣
在课内我们常常传授了很多好的阅读方法给学生,这些方法都可以延伸到课外阅读中,让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结合。
如:
1、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学生已总结出读书的方法。
读书要善于思考:要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书中要学到什么,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名人传记中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书中的深刻道理;读优秀文学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
优美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读科普类作品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
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可以用工具书求得解答。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
让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感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创建班级作文周报,展示课内外阅读硕果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效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力求通过阅读实践,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以便培养其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另一方面阅读效果的检验需要展示的平台,因此,我们以笔记展阅、美文朗诵、读后感互评、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展显学生阅读成果。
为了更好地展示师生阅读成果,我们创建了班级文化墙。
其中,“班级动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班级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作文周报”则刊登学生阅读方法及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延展的仿写、续写、补写和读后感之类的优秀习作;每个学生都能阅读到其他学生的作品。
班级作文周报的诞生架起了一座连接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桥梁,也成为我的语
文教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永不枯竭的鲜活的语文校本教材。
培养阅读兴趣,厚植人文情怀,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是潜移默化的,是有深远意义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因此,作为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责任。
我们要给孩子们营造书香氛围,创造书香的课堂,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