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题复习思考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 (1 )
A 实践性
B 革命性 C科学性 D 创造性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B (2) A剩余价值论 B 劳动价值论 C 再生产理论 D 流通理论
1、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C ( 3)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马克思
D 威廉·配第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④)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④)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③)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③)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④)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①)
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
(26)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④)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④)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7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②)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二、判断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错误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错误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
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错误
第二章
一、选择题(含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②)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③)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③)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②)
A感觉 B知觉C表象 D概念
(3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③)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4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①②③④)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二、判断题
2.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
错误。
3.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错误
5.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
错误。
7.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
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
错误
一、单项选择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
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
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
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20)经济基础是指(②)
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
(30)国家的实质是(④)
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
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3)“时势造英雄”说明(④)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二、判断题
2.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错误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
7.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
8.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错误
10.社会改革是社会本质性质的变革,错误
1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错误
12.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无知的芸芸众生,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错误
一、单项选择: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C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价值的本质是( B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5.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7.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D.产品中只要有劳动就一定有使用价值;
8.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1.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14.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18.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B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0.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2.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23.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A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26.利润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28.利润率是( D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2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A )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二、判断题
1.商品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
4.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不足值。
(√)
5.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可以不足值。
(×)
6.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必须是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中的两次劳动。
(×)
8.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
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
(√)
10.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不变资本。
(×)
11.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
12.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
1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
14.资本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
15.根据生产资本各个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6.固定资本实际上就是不变资本。
(×)
17.产业资本的正常运动必须经过购买、生产、消费三个阶段。
(×)
18.利润的本质上是剩余价值。
(√)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2.垄断利润是( D )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3.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D.资本主义私有制7.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B )
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
10.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 D )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
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
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A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23.经济全球化( A )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2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第六、七章
4.“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揭示的是( A )
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目前我国社会的性质
C.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主要特点的是( C )
A.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C.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
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D.广大人民群众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
主观题复习思考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说得对吗?
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简述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两种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信念、精神;
后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上帝、神等
3.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唯心主义认为是精神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5.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自身所固有的一种基本属性。
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排斥、互相转化的情形。
它揭示了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和趋势。
6.“有用就是真理。
”这句话为什么是错的?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正确反映,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然是有用的。
但不能倒过来说有用就是真理,如果把“有用”作为真理标准,真理就成为可以为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而随意确定和制造的了。
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都不一样,资本家无偿地占有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剥削对他是有用的,剥削也就成了真理。
可见“有用就是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7.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8.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9.国家是社会上不同的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调和者吗?
10.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1.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统治?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本质是什么?
13.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呈现多样性?
1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计算题
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公布的《原理政治经济学部分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