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认知误区及应对之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文化论坛 2013年6期
·文摘之窗·
智慧: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
陈飞虎(湖南商学院)
智慧是大学教育自身的目的和目的达成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自身对自身的觉悟。

智慧作为一种珍宝是任何数量的学问也不能保障的。

融知识、德性于一体的智慧是大学教育持久性的共同客体。

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类获得更多的智慧。

从有限的学术职能到无限职能的转变考验着大学教育的智慧。

智慧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

摘自:《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4)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认知误区及
应对之策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话语。

它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心不一样。

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文化战略与新的机遇。

“走出去”与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创意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之一是自我单向化,即无视或轻视其他传播力量。

误区之二是形象外向化。

文化交流着眼于全人类主义,向其他文化学习,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

而“中国文化走出去”则过于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

误区之三,文化特殊化。

没有一种绝对、固定、抽象的普世价值,然而对我们有利的、该学的不学,借口文化的特殊,借口走出去,就只是一种形式主义。

误区之四,即文化世俗化。

因此,应对之策:第一,适当切割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文化中国应该保持相对的超越意味,第二,真正拿好东西、有内涵、有深度、有浓度的文化,传播出去。

只有从理论上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切实指导我们的新文化战略。

第三,对什么是中华文化主体的核心价值,有清楚的认定。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哲社版),2013(5)
侗族传统生计当代变迁与目标走向
杨军昌(贵州大学)
民族生计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民族种的繁衍、人口发展、文化建构创新、社会变革前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民族生计方式既根植于各民族所处的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多样性的文化土壤,又受制于不同时代彼此间发展不平衡的科学技术状况和生产力水平。

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历史的创造中,都在有效地利用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并模塑出了自己特有的生计方式。

各民族的生计方式因此不可能完全同质而存在着差异性,而民族生计差异性的存在,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反映,是民族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动力。

侗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稻渔鸭林”是其传统农耕生计方式,涵及“以粮为主”、“稻鱼鸭共生”、“林粮兼营”等生计特征,兼及复合性和内聚型的性质,对于侗族乃至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闪耀着的生态智慧也是内容丰富、价值深远。

这一生计方式随着解放后国家权力在侗族乡村社会的有效进入并附以外来文化要素的渗和,已呈现出了基本型、发展型(兼业性)、缺失型以及其它型的多样性变迁,这种变迁昭示着侗族和侗族
地区现代生计的目标走向应该是多元性的可持续发展生计,
发展的内涵应该是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

侗族当代生计的现代发展过程中,既要积极主动吸纳外来文化的积极元素,又要立足于侗族的生存环境、资源禀赋储养状况而变革,最终目的就是使特定的生计方式在对自然环境的应对中实现该民族对生存与发展所需能量的获取,并实现生计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摘自:《中央民族大学(哲社版)》2013(05)
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当代变迁
刘 丽(遵义师范学院遵义文化研究中心)
生产生活习俗作为仡佬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与异文化的频繁接触,与上世纪80年代相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一是母语语感、母语思维、母语智慧日渐萎遁,会说仡佬语的人大大减少。

二是图腾崇拜与多神信仰融合。

仡佬族历史发展中吸纳了大量的其他民族文化,生活观念受到相当程度的改变。

三是显性民俗特征与隐性民族文化共存。

一方面保留着传统生活的印记,另一方面,其文化行为大多融合了多种民族民俗文化。

四是民俗节日与各民族节日的整合。

在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与互动中,对文化予以了借用与变革,民族性特征相应淡化,形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文化现象。

五是仡佬族有着自身的神话与传说,有自身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文化活动方式,这些传说与活动中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历史的积淀中已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以上看到,仡佬族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一方面,流变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仡佬族文化在变迁的同时加速了对自身文化的认识。

而如何共谋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再生产,以此达到民族文化保护的目的,进一步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流变行为将会给仡佬族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时间来回答。

美国何以成为20世纪世界高等教
育强国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张 征(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
美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历程是一个利用后发优势、不断创新理念和体制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还是一个高等教育落后的国家,但已具备强劲的经济和人才后发优势。

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理念突破了既有观念的束缚,崇尚实用与科学相均衡,践行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追求卓越与普及并行。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建立了联邦立法与大学自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开创了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模式。

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后发国家来说,要实现赶超目标,既要善于借鉴,更要敢于创新。

摘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