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体通过电流时的能量损耗
根据焦耳定律,当导体通过电流I时,其中的能量损耗为:
W= I2 Rdt
0 t
此公式既适用于直流,也适用于交流(如果将I理解为 交流的有效值)。当导体的横截面和温度为恒值,即电流值 和电阻值保持不变时,上式可变为:
W=I2 Rt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在直流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为: l
理想的辐射体,称为黑体,在单位时间内所
放射的辐射能为: dQ KAT 4 (W )
dt
式中,A为物体的辐射表面积(m2);T为表 面的绝对温度(K);K为玻尔茨曼常数,
K 5.67 10 W /(m K )
2 4
8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2、两个物体间的辐射换热
dQ KA T 4 T04 (W ) dt
两个物体间通过辐射交换的净换热量与 T 4 之差成正比。
上式只适用于黑体,对于涂有碳黑的金 属片,近似地具有这种性质。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其它类型的表面,辐射出的能量就不像黑体那么 多,但仍与 T 4 成正比,考虑这种表面性质,引入比 例因子 ,即物体的黑度,其值在0-1之间。


dQ KA T 4 T04 (W ) dt
正常工作,重则使电器损坏,以至影响电器所在
的系统的正常工作。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软化点:材料的机械强度开始明显降低的温度。 影响软化点的因素: 软化点不仅与材料有关,例如铜和铁的软化点 就不一样,也与加热时间有关,例如长期加热时, 铜材料的软化点为100-200C,短时加热时则可 100 200 C 300 C 达 。 要求: 电器中的金属载流体的极限允许温度应低于它 的软化点。
R A
为导线材料的电阻率,它是温度的函数,即
0 为导线材料在 0 C时的电阻率; , , 均为电阻温度 系数。
0 (1 2 3 )
当导体通过交变电流时,其中的能量损耗将增 大,这是由于电流在导线内分布不均匀所致。
当一正方形截面的铜导体内通过工频正交电流 时,越接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值越大,相位越 超前。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它使导体的有效 截面减少,使电阻值增大。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注:
交变磁通在导体内产生反电势,中心部分的反
电势比外表大,导致中心部分电流密度比外表小。
当构成回路的二平行导线通过交变电流时,其 磁场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使导线横截面内的电流分 布不均匀。这种现象称为邻近效应。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注: (1)电流反向:相邻侧感应的反电势小些,故电流 密度大些。 (2)电流同向:相邻侧感应的反电势大些,故电流 密度小些。
介质损耗角与绝缘材料的品种规格、温度、环境 状况以及处理工艺等有关。
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电器中损耗的能量几乎全部直接转换成热能 一部分热能散失到周围介质中;
另一部分则加热电器,使电器升温。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一、电器升温可能带来的危害: 1、金属载流体的温度超过某一个极限值后, 机械强度大大降低;轻则发生形变,影响电器的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在电学中,电阻可以串联与并联。同样,在热 学中,热阻也可以串联与并联。 热流 Φ 通过三块材料不同、厚度不同的平板时 ,总的温差τ可以用热阻串联的方法求得,即
τ τ 1 τ 2 τ 3 ΦRt1 Rt 2 Rt 3 Φ Rt Rt Rt1 Rt 2 Rt 3 δ Rt1 1 , λ 1Α1 δ Rt 2 2 , λ 2Α2 δ3 Rt 3 λ 3Α3
但各类标准中对电器载流体于短时通过短路电 流时的极限允许温度没有统一规定,但多年来一 直以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为准则。
极限允许温度/摄氏度 载流部件 未绝缘导体 包绝缘导体 未绝缘导体 包绝缘导体 Y级 A级 B、C级 铜 300 200 250 300 黄铜 300 200 250 300 铝 200 200 200 200 钢 400 200 250 400
a s
n
Ka K s Kn
二、非载流铁磁质零部件的损耗 非载流铁磁质零部件在交变电磁场作用下产生 的损耗称为铁损 PFe,它包含磁滞损耗 Pn 和涡流损 耗 Pe 两部分,即 PFe Pn Pe 铁损与电源的频率、铁磁材料的密度、磁滞损 耗系数和涡流损耗系数等有关。 铁损一般可从提供的产品样册中查得。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左侧图说明导体材料机械强 度与温度的关系 1-加热时间为10s时的铜材 2-长期加热的铜材 3 -加热时间为10s时的铝材
4-长期加热的铝材
气中的某些气体间的化学反应加剧,会形 成氧化膜及其它膜,因这些膜使得接触电 阻增大,进一步使得接触面的温度升高, 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电接触的温度也应该加以限制。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3、绝缘材料按其耐热能力分为7个等级。
绝缘材料的电阻随温度上升而按指数的规律降 低,经常会因温度上升而发生老化,而且这样的老
化不可逆。所以,绝缘材料在长期工作制下的极限
允许温度同样受到限制。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电气绝缘材料耐热等级表
耐热等级 Y A E B F H C 极限温度 /摄氏度 90 105 120 130 155 180 >180 属该耐热等级的绝缘材料示例 未浸渍的棉纱、丝、纸等材料 或其合成物形成的绝缘结构 浸渍过或浸在液态电介质中的棉纱、丝、纸 等材料或其合成物形成的绝缘结构 合成有机薄膜、合成有机磁漆 以适当的树脂粘合或浸渍、涂覆后的云母、玻 璃纤维、石棉等 以硅有机树脂粘合、浸渍或涂覆后的云母玻璃 纤维、石棉等 以适当的树脂粘合、浸渍或涂覆后的云母、玻 璃纤维等
第二节 电器的允许温度和温升
二、允许温升 尽管决定电器各类零部件工作性能的是它们的 温度,但考核电器的质量时却是以温升作为指标。 因为电器运行场所的环境温度因时因地不同, 所以我们人为规定一个统一的环境温度(我国规 定为 35 C ),然后再规定允许的温升 来考核。 若令零部件的温度为 ,则有: 35 我国的国家标准、部标准和企业标准中,按电 器不同零部件的工作特征,对允许温升都有详细 的规定。
若遇到短路故障,不论是热效应还是电动力 效应,均有可能破坏电器的工作,损坏电器,乃 至引起灾害性的事故。
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本章要求:
1、熟悉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电器的发热 计算与牛顿公式 2、掌握电器的工作制及其发热计算、电器中的电 动力、能量平衡法计算电动力
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三、热辐射 热辐射是由电磁波的辐射传递能量的过 程,热可以在真空中射传。 1、孤立物体的热辐射 在真空或空气中,孤立物体在单位时间 内辐射出去的辐射能Φ,决定于物体的性质, 表面状况(如颜色、粗糙度等),表面积 大小,及表面温度等。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Qn n 1 2 At A A A (2 1 ) n n n / ( A) Rt
热传导公式与欧姆定律相比较,有相似之处。
U I R
电 热 电压 U 温差τ 电流 I 热流Φ 电阻 R 热阻 R t 电导率 热导率 U=IR τ =Φ ·R t 电源 热源
一、热传导
定义:靠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或物体内部各部 分之间发生的传热。
说明:热传导是固态物质传热的主要方式,温 差的存在是热传导的充要条件。 1、温度梯度
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与等温线间距 n 之比的 极限称为温度梯度,即 lim grad
n 0
n
单位:W /(m K ) 物理意义:沿热流方向单位长度上的温差为1K时单 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1 2 Q 注意:热导率单 n n 位 , 由 式 (1-14) 、 At (1-15)可知。 Qn n
1 2
At

A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结论:邻近效应使得电流同向时导体内电流相斥;电流异 向时导体内电流相吸引。
a)两电流反向
b)两电流同向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存在使同一导线在通 过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等于直流电流值) 时的损耗比通过直流电流时的大,即有了附加的 损耗。 通过交变电流和通过直流时产生的损耗之比 称为附加损耗系数 K ,它等于考虑集肤效应影响 的系数 K 与考虑邻近效应的影响系数 K 之积。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三、电介质损耗 在交变电磁场中,绝缘层内将出现电介质损耗。
Pd CU 2 tan

C
U
tan
电压的角频率; 绝缘层的电容; 施加在绝缘体上的电压; 绝缘材料介质损耗角的正切。
介质损耗角是在交 变电场下,电介质 内流过的电流向量 和电压向量之间的 夹角(即功率向量 角ф)的余角δ, 简称介损角。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当导体通过直流电流时,载流导体中损耗的能量便是电器 的唯一热源。 若载流系统通过交变电流,则在交变电磁场作用下在铁磁 体产生的铁损(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以及在绝缘体内产生 的介质损耗也是电器的热源。 载流体中的能量损耗、铁损和电介质损耗就被称为电器的 基本热源。
第一节 电器中的基本热源
校核电器载流部件的热稳定性-电器能够短时 承受短路电流的热效应而不致损坏的能力。
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电器中损耗的能量几乎全部直接转换成热能
一部分热能散失到周围介质中;
另一部分则加热电器,使电器升温。
热能散失到周围介质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 流和热辐射。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对流换热在计算形式上,仍采用牛顿所提出的 公式,即 dQ K c 0 A
dt
dQ 式中, 是热流量; 是在dt 时间内以对流方 式散出的热量; ,0 为发热体和周围介质的温度; K A A为散热面的面积; c 为对流散热系数。
对流散热过程很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又很多, K c 的值一般以实验方式确定。
电器学
第一篇 电器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第二章 电接触与电弧理论 第三章 电磁机构理论
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多种多样的,涉及学科广泛,所以 电器理论基础内容很丰富。 本篇要讨论的仅限于各种电器较为重要的共性问题。
第一章 电器的发热与电动力
各种电器都有载流系统,其工作又毫无例外 地伴随着热效应和电动力效应。
3 4 Φ R 3 t 2 3 Φ R 2 t 1 2 Φ R 1 t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二、对流 定义:靠流体的流动带走发热体表面的热量。 热金属板在风扇前比在静止空气中冷却得更快,就 是对流将热量带走了。 仅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且与流体的流动有关。
一般电器零部件的极限温度才几百K,故其通 过热辐射散失出去的热量很小。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n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2、热流密度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热流方向单位面积的 热量,即
Q q At
式中Q代表热量,A为面积,t为时间。 请思考:热流?
第三节 电器的散热与综合散热系数
3、热传导的基本定律——傅立叶定律 傅立叶定律给出了热流密度和温度梯度之间 的关系( 为热导率): q grad
式中1 , 2 , 3 为平板1、2、3的热导率。
电路图与热路图
电学中常采用电路图进行分析计算。 热学中也可采用热路图进行分析计算。 热流Φ由定流热源发出,顺序通过三块平 板,因此在热路图中定流热源与三个串联热 阻连接。
从这个热路图可以求出三块平板表面的温度θ1 θ2和θ3。其计算式如下,其中 为热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