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襄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襄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三模试题及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中,不恰当的是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吃青菜能防止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2. 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CO2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后的变色速度,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B.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C.检测苹果汁是否有还原糖时,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D.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时逐级递减
B. 每个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C.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群落
D. 每个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
4. 有关高中生物的“骨架、支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也与功能基团有关
B. 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由纤维素组成的网架结构
C. 生物大分子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例如多糖和DNA等
D. 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沿细胞骨架间的细胞质基质移动
5. 如图为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间的关系,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每种激素都能对其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
B.含有GC受体的有下丘脑、腺垂体、单核巨噬细胞等
C.机体内GC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若GC可升高血糖,那么胰高血糖素与GC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是相抗衡的作用
6. 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C. 激素②②之间和激素②②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D. 寒冷条件下,激素②②分泌增多,激素②②分泌减少
7. 图是细胞内某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上的密码子决定了其转运氨基酸的种类
B.该物质在发挥作用时与DNA链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C.该物质中含有氢键,其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
D.该物质的种类不同时,其转运的氨基酸种类可能相同
8. 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1 h内液泡中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浓度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D.2~3 h内物质A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
9.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捕食关系
B.种间竞争关系
C.寄生关系
D.气候、降水等
10. 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物镜组合来观察某一细胞装片。

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甲所示。

图乙是图甲中d条件下观察到的视野。

如果不改变载玻片、光圈及反光镜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条件下比c条件下看到的细胞数多
B.a条件下视野的亮度比d条件下大
C.d条件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乙,换到a条件下可能观察不到细胞
D.由d条件转变为b条件观察时,应先将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11. 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喜欢在夜间活动,属于食肉类动物,但也吃无花果和花粉等。

下图是与小型犬浣熊有关的曲线,X表示时间。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曲线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则种群数量在b时最大
B.若曲线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种群的增长速率,则种群在b~c时期为衰退型
C.若在a时引入少量与小型犬浣熊习性相似的某种动物,该种群繁衍数代后最终因不适应环境而灭亡,则曲线中Y可表示两种动物间的竞争强度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两次捕捉间隔时间越长,调查结果越准确
12. 分别用0②和100②的温度处理某种酶后,酶都没有活性,但()
A. 经过0②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B. 经过100②处理的酶的活性能够恢复
C. 经过0②处理的酶的空间结构能够恢复
D. 经过100②处理的酶被水解成氨基酸
13. 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进行②过程与进行②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
B.②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UUU
C.②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②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D. 细胞核中只能进行②②②过程,线粒体中只能进行②②过程
14.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下列错误的是()
A.新冠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但其增殖离不开活细胞
B.研究时,获取大量新冠病毒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物质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
C.新冠病毒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
D.新冠病毒的组成元素中一定含有C、H、O、N、P
15. 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嘌呤碱基占52%,嘧啶碱基占48%,此生物一定不是()
A. 蓝藻
B. 人
C. 乙肝病毒(DNA病毒)
D. 流感病毒(RNA病毒)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蛋白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多肽只有折叠成正确的空间结构,才具有正常的生物学功能,若发生错误折叠,则无法从内质网运输到高尔基体。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和损伤的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内堆积会影响细胞的功能。

研究发现,细胞可通过下图所示机制对蛋白质和细胞器的质量进行精密调控,减少细胞内功能异常的蛋白质和细胞器,避免它们对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干扰。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被泛素标记,被标记的蛋白质与自噬受体结合,被包裹进吞噬泡,最后被溶酶体降解
B. 损伤的线粒体也可被标记并最终被溶酶体降解,其中的生物膜结构在溶酶体中可被降解并释放出氨基酸、磷脂(甘油、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等物质
C. 降解产物可被细胞重新利用,可节约物质进入细胞消耗的能量
D. 该过程利用了膜的流动性,但不涉及信息交流
17. 某种螳螂褐体色对绿体色显性;在某地区释放一群人工饲养的螳螂,这群螳螂中,褐体色约占90%,而其中杂合子的比例为77%;第二年在该地区对该种螳螂进行调查,发现褐体色下降至80%;第三和第四年的调查结果都与上一年相似。

以下分析正确的有( )。

A.被释放的群体中,显性基因频率约55%
B.第二年褐体色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原野生螳螂种群隐性基因频率很高
C.该地区绿体色较褐体色更有利于螳螂生存
D.连续两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
18. 人在阅读时间较长困倦时常用咖啡因提神,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似的结构。

人在困倦时会产生腺苷,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分子腺苷与两分子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可为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困倦时打哈欠,是因为二氧化碳可导致下丘脑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兴奋从而导致呼吸加深
C.困倦提神时,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
D.困倦时,腺苷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
19. 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临床用于肿瘤的治疗。

研究人员利用HepG2细胞(一种肝癌细胞)对来那度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相关研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epG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B.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防卫功能
C.HepG2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其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
D.来那度胺可能减少了PD-1和PD-L1的结合进而增强了T细胞的活性
20.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蓝细菌偶然被一些大型的具有吞噬能力的原始真核细胞吞并,但并没有被分解消化,从寄生逐渐过渡到共生,最终演化成叶绿体,下列事实能作为该假说证据的是()
A.叶绿体和蓝细菌都具有叶绿素
B.叶绿体中的DNA不能与蛋白质结合且是环状的
C.叶绿体中的大多数蛋白质由细胞核中的DNA指导合成
D.叶绿体外膜的成分与真核细胞膜的相似,而内膜与蓝细菌的相似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为某高等植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简图,请据图完成下面问题:
(1)A所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2)图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期,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单体。

22. 蛇毒分为神经蛇毒和血液蛇毒。

血液蛇毒破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等。

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

分析回答:(1)血液蛇毒能破坏血管壁,改变其通透性,血液中的物质渗入_________,导致被咬伤处肿胀、皮肤呈紫黑色。

(2)为研究神经蛇毒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②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__________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_______________。

②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

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阻断了__________。

②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__________的功能。

②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部位,研究人员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溶液处理肌肉。

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23. 某兴趣小组开展2,4-D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

首先通过图1所示的方法取得胚芽鞘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小时,然后分别转人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

在23②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测得结果见图2。

请分析回答:
(1)切段浸泡在蒸溜水中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4-D应溶解于______________中,以得到5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

(2)图2中,浓度为0.1mg·L—1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_______用(填“舍弃”、“修改”或“如实填写”)。

为检验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_______。

(3)根据图2数据分析,能否验证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4. 豚鼠的毛色中,白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

有编号为②~②的9只豚鼠,其中编号是奇数的为雄性,编号是偶数的为雌性。

已知②×②→②和②,②×②→②和②,②×②→②,②和②是白色,其余的均为黑色。

用B、b分别表示其显、隐性基因。

请作答:
(1)豚鼠的毛色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控制豚鼠的毛色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个体②的基因型是______。

(3)个体②为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

(4)若利用以上豚鼠检测②的基因型,可采取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冬泳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

冬泳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冬泳时,寒冷刺激机体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_________形成冷觉。

同时,寒冷时,正常人的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

(2)寒冷时,下丘脑通过分泌________________(激素)最终实现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但不至于过高,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还存在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____________分泌增加,共同促进机体加快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产热,这体现了激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

(3)冬泳过程中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多,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_________,胰岛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 B
3. D
4. B
5. D
6. A
7. D
8. D
9. D
10. C
11. C
12. A
13. A
14. B
15. C
16. ABC
17. AD
18. ABD
19. ACD
20. ABD
21.
(1).后
(2).8
(3).0
(4).前
(5).8
22.
(1).组织液
(2).动作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兴奋在突触(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突触前膜
(6).突触后膜
23.
(1).切段中内源激素
(2).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3).如实填写
(4).重复实验
(5).不能
(6).所设计的系列浓度下小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比对照条件下均表现为促进生长24. (1)黑色(2)常BB或Bb (3)2/3 (4)将其与②交配。

若后代中出现白
25.
(1).大脑皮层
(2).神经调节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负反馈(反馈)
(5).肾上腺素
(6).协同作用
(7).胰岛B细胞
(8).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