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需求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求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
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0-12-17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核心就是三个“主”:科学发展是主题,发展方式是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是主攻方向。

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结构转变,即需求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要素结构转变。

经济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和教训
二战以后,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通过努力先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通过努力成为高收入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而阿根廷、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就一直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徘徊,究其原因就是三大结构转变出了问题。

日本是二战后迅速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一个典范。

1947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只有47美元,1955年是209美元,1965年是890美元,1970年是1940美元,1980年是1万美元以上,1988年是23000美元,超过美国。

为什么日本能从47美元较快上升到目前的3万美元?它有如下几条经验。

一是产业结构转换顺利。

日本二战战败以后,利用人力资本和大量剩余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十几年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积累了资金,第二阶段发展重化工业,像我们现在一样炼钢铁、搞水泥、修路、建桥,由于钢铁过剩,日本的很多桥都是钢铁建的。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日本开始搞高加工度化产业。

20世纪末期,他们的产业结构又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方面转化。

现在日本在机器人领域是很厉害的,日本的高档数控机床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二是需求结构能紧密配合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很穷,储蓄率低,所以它的投资率非常低,20世纪50年代初时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只
有20%多。

现在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4%—45%。

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重化工业的时候,它的投资率就提高了,达到将近40%,基本适应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变换。

最后日本要建立消费型社会,需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时候,投资率开始下降。

与投资率变化相对应的是消费率变化。

消费率就是消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的消费率从70%多一直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的59%,1970年以后开始上升,目前是75%。

当前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这是比较低的。

三是社会结构变化。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日本的收入差距非常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工资上涨非常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日本收入差距最大的时候,基尼系数只有0.3。

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快到0.5了。

由于日本的收入差距非常小,中产阶级成长非常快,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中产阶级在社会上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

此外,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城市化率也就是城市人口也达到了70%。

中产阶级比较理性,所以社会就比较稳定。

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要么是一个强权社会,要么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民主社会。

四是政治结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也就是民主政体转换成本最小,日本战败后被美国占领,美国引进西方民主到日本以后,日本的权力结构开始变化。

皇权被高高挂起,真正的决策权在议会和首相府,而议会和首相府由选民来选,议会和首相府互相制约。

韩国比日本后发展二十年,但韩国也很快成为高收入国家。

1961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0美元,1970年是270美元,1977年是1000美元,1980年是2330美元,1990年是5770美元。

大家记住,1990年是韩国的转折点。

1990年的5770美元
相当于2010年的1万美元。

2002年韩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9900美元,2007年是15000美元。

韩国的经验跟日本的经验差不多,都是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等结构的转变。

巴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是军人政府掌权,军人政府上台以后强制推进经济发展。

1970年巴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450美元,是韩国的1.7倍。

20世纪90年代巴西的国民收入是2790美元,这时候韩国的收入比巴西高1倍。

2006年巴西的收入是4730美元,只是韩国的四分之一。

巴西跟韩国比,是典型的“醒的早、起的晚”,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巴西的产业结构转换不成功。

军人政府上台以后盲目搞进口替代战略,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早推进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产业。

当时巴西的劳动力特别多,巴西的土地是大地主所有制,好多佃农在农村没有地就进入城市,而政府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却搞什么进口低碳、重型工业,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那样重工业优先,但国家又没有钱,劳动力又不能变成钱,最后只能引进外资,结果导致外债过多,核心产业竞争力缺乏,失业率居高不下。

二是巴西的需求结构转型也不成功。

巴西社会的投资率非常低,贫富差距非常大。

巴西一直是富人特富、穷人特穷,两极分化很严重,中产阶级占的比重非常低,所以社会不理性。

军人政府倒台以后,巴西的民主政体特别混乱,巴西的贫民窟警察都不敢进去。

巴西的基尼系数非常高,1960年时就达到了0.5,1995年达到0.6,就是说,它的这种需求结构不支持它的消费型社会的建立和民主政体的建立。

三是巴西等国家社会结构不稳定。

泰国的社会结构跟巴西的差不多,现在泰国是精英领着两个群体在搞选举:一群精英领着农民搞选举,另一群精英领着城市居民搞选举。

后来民主不行了,就出现暴力,你打我抢。

为什么呢?因为缺乏中产阶级,穷人一般不太理性,哪怕给他一个面包、一件衬衫就跟人走了。

泰国是这样,
阿根廷也是这样,甚至菲律宾都是这样。

菲律宾一直是中等收入国家,也就是它的中产阶级没有壮大到足以支撑社会稳定的程度。

此外,巴西还长期通货膨胀。

由于政府没钱,到处借外债,老百姓又没有储蓄,只能发货币,通货膨胀率非常高。

我记得有一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10%,那一年巴西人民是用塑料袋装钱去买东西。

四是过度城市化。

巴西的城市化发展在世界上是很特殊的,它跟印度差不多,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发展,叫城市化优先。

在196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00美元的时候,它的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是56%;1980年人均国民收入大概是500多美元的时候,城市人口占67%;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不到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是75%;人均国民收入到4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是83.6%。

首先,这种过度城市化过早地占用了社会资源,导致社会资源没有运用到产业发展方面,使社会发展没有产业支撑。

其次,大量人口涌进城市以后,由于政府没钱、没能力为这些居民修路、建房子、提供公共服务,导致一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享受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大面积的贫民窟。

总结各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国家要培养中产阶级、橄榄型的社会,二是不要搞通货膨胀,三是工业化要跟城市化相适应。

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要求非常迫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给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的供求关系是一种三角关系:第一种类型是美欧等消费型国家,他们的消费大于供给。

第二种类型是中国、印度等生产型国家,生产大于消费,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向外出口。

第三种类型是中
东、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有铁矿石、黄金、稀有金属、木材、天然气,他们采掘这些资源,粗加工或精加工后卖给世界各国。

金融危机之后,这种正常的供求关系被打乱。

首先改变了美欧国家。

美欧国家现在出现一个区域杠杆化趋向,就是美欧发达国家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借贷。

金融危机前美国的储蓄率是负0.41%,目前美国的储蓄率已经上升到6.8%,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进口。

中国最近这几个月的出口增幅在下跌,国内的生产机器没有停止运转,国内产能在不断增加,但欧洲国家在减少消费需求,那这么多产能谁来消费?
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明确说,美国下一步要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同时今后美国的出口在五年内要翻一番。

美国今后出口的主要是高科技产品,将对我国形成一种高端市场的挤压。

在低端市场上,我国也受到挤压。

金融危机之后,在美欧市场上大量出现了洪都拉斯、孟加拉、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商品。

这些国家在生产与中国一样的产品,他们的劳动成本、土地价格、污染成本等比中国还低,他们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正在替代中国产品,就像10年前中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

这就是中国目前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原因。

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夹缝中,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产业分工在国际上有一个微笑型曲线,左上端是研发专利、品牌标准制定,右上端是品牌服务市场、零部件供应,下边是加工组装。

左上端和右上端利润率高,能达到20%—25%,下边加工组装利润率最低。

中国的产业大部分都处在加工组装环节,所以中国过去只能靠做大规模赚一点小钱。

大家看一下美国苹果手机的利润是怎么分割的?一部手机600美元的利润,美国苹果公司占60%,韩国人开的公司占13%,日本人和东亚其他国家占26%,中国只加工组装,分到6.54美元,也就是1%。

所以,中国现在面临两难:第一,做大规模,产品卖不出去,国内也消费不了。

第二,不做大规模,又没有高端产业做支撑。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去年中国生产了200亿件服装,我们只有13亿人,全世界60多亿人,平均每人多少?去年中国造了60亿双鞋(皮鞋、塑料鞋、布鞋),加上一次性鞋将近90
亿双,还有7亿吨钢铁, 16.5亿吨水泥, 6.2亿部手机,1.8亿台计算机,1亿台彩电,到今年年底汽车的产能会达到1800万辆。

大家想一想,如果外国减少需求,我们的产品能卖到哪儿去?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选择难题
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难以化解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加快调整国内需求结构,其次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但目前在这两个途径上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

第一,收入结构和体制安排不利于增加消费。

从需求结构调整看,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消费是对的,但缺乏培养和形成中等收入者的政策和机制安排,广大老百姓收入上不去就增加不了消费、扩大不了内需,这是我们当前遇到的矛盾。

我们的收入政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不利于增加消费,而是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

在宏观上,国民收入分配在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

比如1992年到2008年,考虑到非预算收入,就是把卖地收入也算上,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上升了将近4%,企业占的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8%,老百姓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2%。

政府、企业拿的钱越多,就越倾向于投资,而消费主体是老百姓。

最近有一个新问题,中国储蓄增加的最大贡献者不是老百姓,而是企业和政府。

在微观上,收入分配政策也是向高收入倾斜。

城镇居民里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占城镇总人口的40%,这40%人口的收入占城镇总收入的比重在2000年是26.5%,
到2009年下降到19.5%。

城镇最低收入者占城镇人口的20%,其收入占城镇总收入的比重是7.3%。

20%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城市总收入的比重在2009年已经上升到了40%,而且是不算房子、汽车。

穷人增收后会增加消费,每增收100块钱,会把大部分钱用于消费,但富人增收后是增加储蓄。

2009年有一个分析数据指出,富人每增加100块钱收入,45%用于储蓄;城市低收入者每增收100块钱,80%用于消费;农村人每增收100块钱,198%用于消费,是赤字消费。

如果收入政策继续向高收入倾斜,那么是鼓励消费还是鼓励储蓄?
要想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008年全国七大垄断行业的职工是28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他们拿的工资总额占全国工资总额的55%,其它92%的职工只拿45%的工资。

所以现在人们找工作都想去电力、电信、石油、银行等行业,这是垄断造成的不平等。

中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区域性特点特别明显,北京保北京、上海保上海、青海保青海。

这样一来,越是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越是正规的单位,越是有正规职业的人,保障程度越高;越是落后地区,越是边缘群体,保障程度越低,越是需要保障的人越是没有保障。

尽管我们有目标,要到2015年“十二五”期末实行全覆盖,但目前来说还没有全覆盖,城镇养老保险平均覆盖率是36%,边缘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在没有保障或者保障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仍然得要攒钱,以备养老看病等必需。

中国的城镇化还要加快发展。

目前城镇化率只有46.8%,离韩国、日本的70%还远着呢。

这意味着要投资,所以投资还是降不下来,要想非常明显地改变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还非常难。

前几年,改革在一些政策的安排设计上对消费不够重视,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消费,所以网上有一个顺口溜:住房改革把你口袋掏空,医疗改革给你提前送终,教育改革把父母逼疯,国企改革让你下岗停工。

这些顺口溜虽然不那
么正确,但形象地说明了老百姓的一种恐惧心理,他们要为未来增加储蓄,为下一代储蓄。

比如,九年义务教育非常好,但此后的教育怎么办呢?我去华北地区调查,听到那里的农民说,高中是黎明前的海岸线,高中收费还不算高,一咬牙、一跺脚,三年之后太阳出来了;大学是看不见的地平线,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差不多得两万。

农民和工人如果供着一个大学生的话,还会想消费吗?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今年9月底,全国储蓄存款超过70万亿,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机关团体的储蓄,到9月底达到6.2万亿,增长了1.1倍;财政存款到9月底达到3.4万亿,增长51%;企业存款达到23万亿,增长6.5%;居民存款增加14.8%,接近30万亿。

全国都在增加储蓄,按照经济学原理,一般是居民存款、企业贷款,现在中国出现一个特殊情况,企业也开始存款,这是很危险的。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企业增加存款减少贷款、提前还债的现象,结果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连续10年的经济负增长。

创造财富主要靠企业,企业不贷款,而是增加存款、提前还债,这是一个危险信号,我觉得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了。

有人说,我们的消费已经很高了,你怎么还说消费低呢?我认为消费高低不是跟自身比,关键是跟投资、储蓄比。

近10年来,中国的消费增长平均在10%以上,但近10年来,中国的储蓄平均增长在15%以上。

2000年,全国城乡居民比上年增加消费3450亿,可当年的储蓄存款是1.5万亿。

2004年,全国人民消费比上年增加6980亿,可是当年的储蓄存款增加到3.3万亿。

2009年,全国人民咬牙跺脚增加消费1.68万亿,但储蓄存款增加了131000亿。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储蓄国,在“十二五”中期我国就会向百万亿存款大国迈进。

第二,中国当前调整产业结构也面临问题和矛盾。

当前中国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但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一种适应生产型社会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过大,第三产业比重低。

按道理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
应该在30%,但目前第二产业达到46%;第三产业应该是60%以上,但目前服务业只有43%。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产业结构面临以下三大难题。

一是农业现代化落后于工业现代化。

当前中国农业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支撑中国13亿人搞现代化,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搞现代化,农业支撑力不强。

这里有两条原因,一是农业资源向外流出太快,二是农业现代化缺乏主体。

谁来向农业现代化投入?农民没有钱投入,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入农业,因为投资农业见效慢,中央的农业投入又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二是工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虚高度化。

中国的工业发展跟第三产业脱离,我国工业发展是初步导向型的,工业发展在低端,靠做大规模,中国工业增长拉动的是国外的新型服务业,这导致中国国内服务业发展不足。

中国工业领域里垄断行业高度集中,竞争性行业的集中度过低,加工制造行业过度竞争,但高科技行业过度对外依赖。

比如现在我国中低端的数控机床卖不了、用不完,但高端的数控机床要大量进口。

复合型精准度比较高的重型或超重型数控机床是非常难造出来的,我国花1300万—1400万才能从美国、日本、德国进口一台机床,我国的制造业和装备业真应该上台阶了。

卫星上天的发动动力是一次性的,但我国在连续运行几万个小时的发动机的技术上还需要努力。

中高端的汽车发动机我国都是跟外资合作,飞机发动机需要引进复制再创新,自主创新不够。

当前我国工业结构里自主创新不强,科技贡献率比较低,目前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不到20%,服装不到10%。

中国的产业目前在工业里缺乏两个体系:其一,缺乏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自己生产资源的技术体系,像奔驰、通用、丰田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企业比较少,我国企业大都是内向型的企业。

其二,缺乏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只能给家乐福、沃尔玛,让他们卖去。

由于缺乏这两大体系,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率非常低,低于美国1倍,低于日本1倍,低
于德国三分之一,但能耗高。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缺乏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导航靠美国的GPS。

目前世界上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有三家,一是美国的GPS,二是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三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

要想在亚洲全部定位需要12颗卫星,我国现在才发射了6颗,要想在全球搞一个大的定位系统,像美国GPS那样需要35颗卫星,要完成这35颗卫星的布局得到2020年。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打起仗来,卫星定位系统是别人的,结果将会怎样?所以我国的科技进步还要抓紧,我们固然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但这些弥补不了我们的缺陷。

我们可以举办一届奥运会、世博会,但科技创新在产业领域上不去将是我们致命的软肋。

现在中国在低端发展工业产业,导致在产业分工中把利润给了别人,把环境污染留给了自己。

在低劳动成本、低土地价格、低自然价格、低污染成本、低汇率的情况下,中国的产业结构提前自主深化,走向了高资本投入、高物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道路。

最终结果是,我们把洁净的美好的产品给了发达国家去消费,发达国家反过来说我们向地球排放二氧化碳太多,也就是产业产生的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数人扩散。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财富积累和环境污染里面选一个均衡点。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既有总量不足也有结构矛盾。

城乡二元制把农民挡在了城外,可以进来打工,但不可以落户。

孩子上学也是另外一个政策,经济适用房也买不了,就业范围也比较受局限,社会保障也跟城市人不一样。

这样的结果是人们身心分离,人口不能在城市集聚,服务需求减少。

再加上工业把服务业延伸到国外,也造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金融、会计、科技、研发、信息等服务业发展不足。

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为生产型社会配套的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在
中低收入阶段受现有财税体制刺激,以GDP和财政收入为目标,以出口为导向,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利用较低的资源成本和劳动成本,利用外资、国企、民企三股力量。

要想调整这种产业结构,不对其体制改革不行,不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不行,而核心问题是如果不构建一个消费型社会,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这种产业结构就很难转型。

“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与优化发展思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就“十二五”期间如何进行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思路,收入分配要合理调整,居民收入要提高,劳动报酬要提高,还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的新型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等。

明确了目标之后,关键还要看怎么做加快建设消费型社会有三条途径。

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城镇化的核心是让农民无条件的市民化,城乡二元结构把农民安排在农村,把市民安排在城市,优越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城市,恶劣的分配制度、福利制度在农村。

以前这种城乡社会福利对立是远距离的,产生矛盾的几率小,但到2020年将有3—4亿农民在城市打工,其中大部分是新农民工,跟其父辈不一样,他们维权意识强,知识结构新,分享改革成果的要求强烈,他们容易流动,容易集中,容易形成对立,容易激化矛盾。

所以要主动加快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让农民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到公共服务。

二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进行再城镇化。

未来中国还会有5亿农民在农村,要通过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

农民如果能过上跟城里一样消费水平的生活,他们的消费能力会提高三倍。

现在韩国、日本的农民跟城里人的消费没有差别,主要就是靠制度补贴。

补贴农民不全是为了农民,而是为了整个国
家,为了建设消费型社会,为了消灭过剩的产能。

三是加紧培养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要通过改革让中等收入者成为稳定社会的中坚群体、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一定要下大力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政府企业的收入比重,增加居民的收入比重,降低富人的收入比重,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比重。

让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构建互助共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所以城乡规划要有联动考虑。

应该按照“大十字型理论”发展产业。

一是纵向延伸发展产业链,比如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搞产业链发展。

二是横向培育产业群,通过园区积聚产业、企业。

一个城市搞规划,千万不要给自己在发展产业上带紧箍咒,要协调好城市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关系。

园区发展可以通过积聚产业群的方法,产业群的发展有两条途径:首先是复制,复制的关键是企业家,没有企业家复制不了。

其次是引进,引进的关键是引进大企业,形成母鸡带小鸡的效应。

最近国家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支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建立产业专项基金,搞重大产业创意工程、应用示范工程。

大家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将来哪个国家能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哪个国家就能成为强国。

“十二五”期间搞规划一定要注意规划的核心不在产业,而是政府如何提供公共服务,比如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工程,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培育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城乡居民增收工程。

今后的中国处于一个结构大变迁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政府、体制还是过去那种治理生产型社会的模式就很难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现在有4亿网民,用管理传统媒体的办法去治理新媒体、新媒介肯定不行,一个村有一个典型事马上全国人民都知道,根本没什么秘密可言,所以要创新管理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