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2019 V o1.19 No.98
·综述·
附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斯琴巴特尔,席琳图雅*,青格勒,刘杰,琳娜,张志琴
(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摘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附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其今后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附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8.020
本文引用格式:斯琴巴特尔,席琳图雅,青格勒,等. 附子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98):50-51,55.
0 引言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北至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至广西北部[1]。

据《四川中药志》记载,它主产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平武、北川等县,多为栽培品,是四川道地药材之一,故又名川附子。

附子收载于2010版《中国药典》,其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入心、脾、肾,通行十二经络,具有回阳救逆、温里助阳、祛寒止痛的功效,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等症[2]。

附子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历史悠久。

明代医家张仲景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要药[3]。

国内外的学者对附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1960年至1990年
有关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研究,在国内最早记载是在 1965 嬿
年,陈[4]等报道从川乌附子中分离得到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塔拉地萨敏(talatisamine)、川乌碱甲(isotalatizdine)[5]和川乌碱乙(karakoline)[6]。

1979年,在附子的水溶性成分中,日本研究者Kosuge[7]等从日本栽培附子中分离出有强心作用的微量有效成分d1-去甲乌药碱(demehylcoclanrinhihena-mine)。

1982年,陈迪华[8]等从附子中分得了去甲乌药碱的类似物,只是在C环上多一个羟基,以及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1简称Sal)。

同年,陈泗英[9]等又从附子中分得到尼奥灵(neoline)、准噶尔乌头碱(songorine)、附子亭( fuziline 即为15—a—OH neoline )。

日本研究者Konno.C[6]等从中国进口的生附子中获得了hypa-conitine、aconitine、mesaconitine、talatisamine、isotalatizdine、karakoline、monoacetytalatizamine、Senbusime A、Senbusime B、fuziline (Senbusime C)。

同年,Kitagawa I[10]等从四川产的“川乌”中,获得了 hypaconitine、aconitine、mesaconitine、talatisamine、14-acetyl-talatisamine、isotalatizdine、karakoline、neoline及四种脂类生物碱: lipoaconitine、lipohypaconitine、lipomesaconitine、lipodeoxya-conitine。

1983年,Hikino.H[11]等从日本栽培的A. carmichaei 的根获得了aconitine、hypaconitine、mesaconitine、fuziline、neoline、ignavine、hokbusine A、hokbusine B。

同年,周远鹏[12]报道附子中含有苯甲酰乌头原碱(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原碱(benzoyi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原(benzoylhypacon-ine)。

1985年,王洁之[13]等为了对常用中药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特采购四川江油县栽培、秋季采集的,生附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共获得并鉴定了七个C19二萜类aconitine 型的生物碱结晶单体,即海帕乌头碱、乌头碱、美沙乌头碱、尼奥灵、卡拉可林、北乌碱(beiwutine)和附子灵。

其中北乌碱为首次在附子中发现。

21990年至2000年
1992年,张卫东[14]等从四川江油附子水提物中分离得到了六种化合物,并发现了新化合物,即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 ouconitine)。

其余为已知物,分别为华北乌头碱、黄草乌头碱、基金项目:2018年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专项“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财社〔2018〕43号)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席琳图雅。

尼奥灵、附子亭。

在此之前,陈海生[15]等报道附子亭为阿朴啡生物碱。

1995年至1996年,王宪楷[16,17]等从中坝(今名江油) 3 种栽培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之一的鹅掌叶附子中,获得下列部分生物碱成分: C19-二萜碱:neoline、fuziline、hypaconitine、aconitine、mesaconitine;3种新结构二萜碱: mesaconitine-N-oxide (α)、mesaconitine-N-oxide(β)和1种N-CHO 二萜碱,命名为“aldohypaconitine”;以及C20-二萜碱:Songorine、Songoramine,此二碱为首次于该植物中发现。

同时获得2种氮氧化物,经光谱证明可能系二种nesaconitine氮氧化物。

1997年,Konno C[18]等从日本附子中还得到另一种心血管活性物质,氯化甲基多巴胺(coyrneine chloride)具有明显的升压和强心作用。

同年,韩公羽[19]等从江油附子中得到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克拉卡林、尼奥灵、北乌碱、附子灵、江油乌头碱(jiangyou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conitine)、去氧乌头碱、附子亭、盐酸宋果灵。

3 2000年至2010年
2003年,洪波[20]等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得到了化合物乌头原碱(aconine)及附子灵(fuziline)。

陈洪超[21]等从附子中得到了去氢宋果灵、次乌头碱、准格尔乌头碱(宋果灵)、尼奥灵、附子灵和首次分离鉴定的karakanine。

2004年,徐敏海[22]等从江油附子中得到了乌头原碱、苯甲酷新乌头原碱、新乌头碱、附子灵、次乌头碱。

2005年,Sang Hee Shim[23]等从附子中得到了lipoforesaco-nitine 和 li-poyunanaconitine。

2008年,越皓[24]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生附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共发现了49个成分,并坚定了其中48个成分,其中双酯型生物碱分别为: 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10-OH-乌头碱(10-OH- aconitine)、10-OH-中乌头碱(10-OH-mesaconit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3, 13-去氧乌头碱(3, 13-deoxyaconitine)、13-去氧次乌头碱(13deoxyhy-paconitine)。

单酯型生物碱分别为: 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14-benzoy-lmesaconine)、14-苯甲酰乌头原碱(14-ben-zoylaconine)、1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14-benzoylhypaconine)、14-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14-benzoyldeo-xyaconine)、14-苯甲酰-10-OH-中乌头原碱(14-benzoyl-10-OH-mesaconine)、乙酸中乌头原碱(dehydrated benzoylmesaconine)。

脂型生物碱分别为: 8-十五碳烯酰-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8-pdn-14-benzo-ylmesaconine)、8-棕榈酰-1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8-pal- 14-benzoylhypaconine)、8-棕榈油酰-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8-pme-14-benzoylmesaconine)、8-棕榈酰-14-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8-pal-14-benzoyldeoxyaconine)、8-十五碳烯酰-14-苯甲酰乌头原碱(8-pdn-14-benzoylaconine)、8-亚麻酰-1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8-linolen-14-benzoylhypaconine)、8-亚麻酰-14-苯甲酰-3, 13-去氧乌头原碱(8-lino-14-benzoyl-3, 13-deoxya-conine)、8-亚麻酰-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8-linolen-14-benzo-ylmesaconine)、8-亚油酰-14-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8-lino- 14-benzoyldeoxyaconine)、8-亚油酰-14-苯甲酰-10-OH-中乌头原碱(8-lino-14-benzoyl-10-OH-mesaconine)、8-十九碳烯酰- 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8-ndn-14-benzoylmesaconine)、8-十九
碳二烯酰-14-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8-ndc-14-benzoyl-deoxyaconine)。

以及其他已知生物碱: 尼奥(neoline)、塔拉地萨敏(talatizamine)、查斯曼宁(chasmanine)、14-乙酰塔拉地萨敏(14-acetyltalatizamine)、附子灵(fuziline)。

同年,张风雷[25]等从江油附子中得到了准葛儿乌头碱、尼奥灵、附子灵、苯甲酰乌头原醜醜
减、苯甲新乌头原碱、苯甲次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

2009年,陈亚玲[26]等从生附子的乙醇提取物中获得5个晶体,均为已知物: 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宋果灵(songorine)和附子灵(fuziline)。

2010年,张思佳[27]等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对附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8 个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海替生(hetisine)、8-乙氧基-14-苯甲酰基中乌头原碱(8-OEt-14-benzoylmesaconine)、10-羟基乌头碱(aconif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aconitine)、北草乌碱(beiwutine)、尼奥灵(neoline)、附子灵(fuziline),前三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8]。

42010年到至今
2011年,申勇[29]等从附子中得到了新生物碱aconicarcha-mines A and B。

同年,江冰姬[30]等从附子中得到了 l-epi-deacet-ylaconitine、8eth-oxy-deacety1aconitine、新乌头原碱和新生物碱苯甲酰查斯曼宁(benzoylcha-smanine )、10-羟基乌头碱(10- hydroxyaconitine)和首次分离鉴定pyrrolez-anthine-6-methyle-ther,pyrrolezanthine。

2012年,刘秀秀[31]等从附子中得到了次乌头原碱(hypa-conine)、新乌头原碱(mesaconine)、15α-羟基尼奥灵(15α-hydr-oxyneoline)和两种新生物碱去氮乙基乌头原碱(N-deethy-laconine)、北乌头原碱(beiwutinine)。

同年,耿昭[32]附子中的到了、subcusine、异塔拉萨定(isotalatizitine)尼奥灵(neoline)、附子灵(fuziline)、condeiphine、trans-Feruloyl-4-β-glucoside。

同年,郭大乐[33]等从附子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尼奥灵(neoline)、宋果灵(songorine)、附子灵(fuziline)、8一乙氧基-14一苯甲酰基一中乌头原碱、多根乌头碱。

2013年,陈靖[34]将附子以90% 乙醇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鉴定了 6 个二萜类生物碱,分别为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尼奥灵(nioline)、附子灵(fuziline)、宋果灵(songorine)和欧乌头碱(napelline),化合物欧乌头碱为首次从附子中分得。

随后,吴克红[35]等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的方法分离得到6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美沙乌头碱(mesaconitine) 、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 、宋果灵(songorine) 、去氢松果灵(songoramine) 、一枝蒿乙素(bullatine) 、penduline。

其中penduline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同年,雷崎方[36]等从附子中分离得到3个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分别为乌头碱(aconit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

3个单酯型二萜生物碱,分别为苯甲酰次乌头碱(14-benzoy-lhypaconitine)、苯甲酰新乌头碱(14-benzoylmesacontine)、苯甲酰乌头碱(14-benzoyaconitine)。

10个醇胺型二萜生物碱,分别为展花乌头宁(chasman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尼奥灵(neol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附子灵(fuziline)、准格尔乌头碱(songorine)、异塔拉乌头定(isotalatizidine)、川附子碱B(senbusine B)、16β-羟基心瓣翠雀碱(16β-hydr-oxycardiopetaline)、哥伦乌头碱(columbianine)。

2014年,何成军[37]等从附子的正丁醇萃取物分离得到 9 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尼奥灵(1) 、附子灵(2) 、异塔拉定(3) 、subcusine(4) 、塔拉萨敏(5) 、川附子碱A(6) 、易混翠雀花碱(7) 、14-acetylkarakoline(8) 、delstaphisine 8,14-deacetate(9)。

化合物9 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6 和 7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同年,张晶[38,39]等从附子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尼奥灵(neoline)、附子灵(fuziline)、异塔拉萨定(isotalatizidine)、8-乙氧基-14-苯甲酰基中乌头碱(8-OEt-14-be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新乌头碱(14-benzoyaconitine)、松果灵 (songor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新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 (hypa-conitine) 和苯甲酰次乌头碱 (14-benzoylhypaconitine)。

5结语
中药附子化学成分复杂,基源众多,服用方法等原因使得中药的使用尚未标准化,从而使附子含有成分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采用水提、醇提等方法进行提取,萃取、柱层析等纯化方法,红外、紫外、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鉴定,使附子的化学成分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附子药理作用和安全性问题打下了基础,为充分发挥附子药用价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新方法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有更多附子化学成分被人所发现。

参考文献
[1]舒晓燕,刘慧,梁静,等.川附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药
材,2006,29(12):1349-135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10:177-178.
[3]张兰芳.附子中毒10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8):82-83.
[4]陈嬿,朱元龙,朱任生.中国乌头的研究——IX,川乌、附子中的生物碱[J].
药学学报,1965,12(7):435-439.
[5]朱元龙,朱任宏.中国药用乌头生物碱研究概况[J].中药通报,1981,6:
38-42.
[6]Konno C,Shiruasaka M,Hikion H.Struature of senbusine A,B,C,Ditep-
eniealkaloids of Aconitum Camichaeli roots from China[J].J Nat Paod,1982,45(2):128.
[7]Kosuge,T.& Yokota,M.Chem ,Pharm[J].Bull.(Tokyo),1976,24:176.
[8]陈迪华,梁晓天.中药附子成分研究I.去甲猪毛菜碱的分离及其结构测
定[J].药学学报,1982,17(10):792-794.
[9]陈泗英,刘玉青,王济承.云南栽培川乌的生物碱成分[J].云南植物研
究,1982,4(l):73-75.
[10]Kitagawa I,Yoshikawa M,Chem Z L,et al.Four new lipoalkaloids from
Acomti rubber[J].Chem Pharm Bull,1982,30(1):758.
[11]Hikino H,Kuroiwa Y,Konno C.Strueture of hokbusine A and B,Diterpenic
alkaloid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 roots from Japan[J].J Nat Prod,1983,46(2):178.
[12]周远鹏.附子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毒性[J].药学学
报,1983,18(5):394-400.
[13]王洁之,韩公羽.四川江油附子(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脂溶性生物
碱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5:20(1):71-73.
[14]张卫东,韩公羽,梁华清,等.四川江油附子生物碱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
报,1992,27(9):670.
[15]陈海生,韩公羽,刘明珠,等.江油附子中新阿朴啡生物碱附子亭的分离鉴
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2,13(2):167-168.
[16]王宪楷,赵同芳,赖盛.中坝鹅掌叶附子中的生物碱研究Ⅰ[J].中国药学杂
志,1995,30(12)∶716-719.
[17]王宪楷,赵同芳,赖盛.中坝鹅掌叶附子中的生物碱研究Ⅱ[J].中国药学杂
志,1996,31(2)∶74-77.
[18]Konno C,Shiruasaka M,Hikion H.Cordio active principle of Aconitum
Carmichaeli roots[J].Planta Medica,1997,35:150.
[19]韩公羽,梁华清,张卫东,等.四川江油附子生物碱和新的强心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 (3):30-34.
[20]洪波.附子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3.
[21]陈洪超,王宪楷,赵同芳,等.中坝鹅掌叶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J].天然产物
研究与开发,2003,15 (4):324-325.
[22]徐暾海,赵洪峰,徐雅娟,等.四川江油附子强心成分的研究[J].中草
药,2004,35(9):964-966.
[23]Sang Hee Shim,So Young Lee,Ju Sun Kim,et al.Norditerpenoid Alkaloids
and other Components from the Processed Tuber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J].Arch pharm Res,2005,28 (11):1239-1243.
[24]越皓,皮子凤,宋凤瑞,等.生附片化学成分的HPLC/ESI-MS n研究[J].化学学
报,2008,66(2):211-215.
[25]张风雷,李立纪,刘培儒.四川江油附子中的生物碱成分[C].药用植物化
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2008,237-241.
[26]陈亚玲,袁小红,侯大斌.生附子中二萜生物碱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的
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36-4537,4540.
[27]张思佳,刘敏卓,刘静涵,等.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药学与临床研究[J].2010,
18(3):262-264.
[28]肖培根,王峰鹏,高峰,等.中国乌头属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
报,2006,44(1):1-46.
(下转第55页)
脉,上终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等。

《厘正按摩要述》述“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提出耳与五脏相对应的理论。

现代大量研究表明,耳针疗法可以通过对耳的刺激起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达气血、祛邪扶正等功效[23]。

1958年法国医学家Poul Noiger博士[24]首次提出耳朵犹如倒置的婴儿的理论,即“倒置胚胎”。

张颖清教授[25]通过对“倒置胚胎”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生物全息律”的理论,即人体每个独立的部分其实都可以代表着整个人体本身全部的生理病理信息。

耳针疗法的形式多样,有耳穴压豆、毫针针刺、耳穴埋针、耳穴放血等[26]。

耳穴掀针疗法属于耳针中的耳穴埋针疗法,与耳穴压豆相比,耳穴掀针疗法通过透皮直接利用皮部脉络直达病所。

掀针在留针过程中,短小的针体可以对穴位进行长久而稳定的刺激,不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激发人体正气,以达到“静而久留”的目的[27]。

国内外多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耳针疗法可以通过刺激耳穴来提高与经络、脏腑的联系,以达到促进胃肠的蠕动功能,对老年慢性便秘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耳针治疗慢性便秘的总有效率为70%~100%[26]。

因此,耳穴掀针疗法以其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持续刺激等优势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3结语
老年慢性便秘的患者数量,在随着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而逐渐增多,老年人慢性便秘的防治显然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西医针对老年慢性便秘的治疗上,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纤维素、普卢卡必利等药物虽能改善老年慢性便秘的症状,但长时间服药,会产生耐药性或药物依赖性。

近几年,我国在治疗老年慢性便秘的临床研究中,不断挖掘祖国医学在治疗老年慢性便秘理论及经验,为老年慢性便秘提供了口服中药或联合中医外治法等特色疗法,形成中医治疗的独有特色。

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当前的中医优势,结合西医研究的先进理论,更为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建立系统的老年慢性便秘的诊疗体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Chu H,Zhong L,Li H,et al.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ipation for
general population,pediatric population,and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J].
Gastroent Res Pract,2014,2014:1-11.
[2]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
[J/CD].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2017,4(2):7-15. [3]品侠.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2012,33(8):1104-1105.
[4]姜德友,张淼.便秘源流考[J].江苏中医药,2011,43(9):79.
[5]贺晋文,余在先.余在先主任医师辨治老年功能便秘经验[J].中国民族民
间医药,2018,2(27):78-79.
[6]赵恒宇,杨林,江泳.江泳教授治疗慢性便秘经验总结[J].亚太传统医
药,2017,13(2):86-88.
[7]隋楠,田振国.田振国“从气治秘”调畅情志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经验
总结[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4):689-690.
[8]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2):136-139.
[9]马鑫文,王程,刘洁.基于文献研究的功能性便秘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
河北中医,2018,40(7):1104-1107.
[10]汪红兵,陈剑明,张声生.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病机规律临床流行病学调
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21-23.
[11]曾剑飞,黄贵华.黄贵华治疗慢性便秘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2,43(2):13.
[12]韦堂军,龚婕宁.孟景春教授养阴法治疗便秘方药配伍经验[J].吉林中医
药,2012,32(3):236-237.
[13]孟洁,王杰,刘维明.刘维明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经验[J].亚太传统医
药,2017,13(11):61-62.
[14]姜朱林,李静,邢睿,等.刘铁军教授运用经典方剂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经验
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4):157+159.
[15]李军祥.芪黄通秘软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中成
药,2016,38(8):1703-1707.
[16]肖礼香,檀谊洪.麻仁软胶囊和果导片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比较[J].中国
医学创新,2012,9(3):28-29.
[17]聂怀利.近5年中医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进展[J].内蒙古中医
药,2018,37(8):114-116.
[18]刘志英,李小燕,孙葓,等.穴位按摩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
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52):17-18.
[19]杜炳林,徐众森.耳穴贴压法治疗肺脾气虚型便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
社区医师,2018,34(9):101-102.
[20]王娟娟.温针灸治疗老年脾肾阳虚型便秘64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
院学报,2015,32(3):43-45.
[21]袁文杰,王燕.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临床分析[J].湖南中医杂
志,2016,8(9):101-102.
[22]周海娟,陈刚,黄健.益气滋阴中药加灌肠治疗气阴两虚型功能性便秘的
短期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8):1481-1483.
[23]车向阳,王大鹏,马红.耳穴贴压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J].世界最新医学信
息文摘,2016,16(69):247-248.
[24][法]Poul Noiger,叶肖麟.耳针疗法介绍[J].上海中医药杂
志,1958,(12):45-48.
[25]张颖清.全息胚及其医学应用[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2-3.
[26]周静珠,王茵萍,仲远明.耳针疗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
临床杂志,2011,27(7):54-56.
[27]闻慧.掀针疗法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药,2014,35(22):34-35.
(上接第51页)
[29]Shen Yong,Zuo Aixue,Jiang Zhiyong,et al.Two New C20-Diterpen-oids Alkaloids
from Aconitum carmichaeli[J].Helvetica Chimica Acta,2011,94: 122-126. [30]江冰娅,林生,王亚男.附子化学成分研究[C].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
物学术研讨会,2011:005.
[31]Xiuxiu Liu,Xixian Jian,Xiufeng Cai,et al.Cardioactiv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the Lateral Root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Fu Zi”[J].
Chem Pharm Bull,2012,60(1):144-149.
[32]耿昭.附子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33]郭大乐.生附片的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34]陈靖.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27(2):33-35. [35]吴克红,唐力英,王祝举.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13,19(8):91-94.
[36]雷崎方,孙桂波,沈寿茂,等.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
药,2013,44(6):655-659.
[37]何成军,李小红,耿昭,等.附子正丁醇萃取物的化学成分[J].中成
药,2014,36(5):1004-1007.
[38]张晶,孙桂波,雷崎方,等. 中药附子的化学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14,20(15):108-111.
[39]张晶,孙桂波,雷崎方,等.生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2014,49
(8):1150-1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