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大雅·皇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大雅·皇矣》
陈兵展现军威的问题
皇1矣上帝2,临下有赫3。
监4视5四方,求民之莫6。
维7此二国8,其政不获9。
维彼四国10,爰11究12爰度13。
上帝耆14之,憎其15式16廓17。
乃眷18西顾,此维与宅19。
作20之屏21之,其菑22其翳23。
修之平之,其灌24其栵25。
启26之辟27之,其柽28其椐29。
攘30之剔之,其檿31其柘32。
帝迁33明德,串34夷35载36路。
天立厥37配38,受命既固。
帝省39其山,柞40棫41斯拔42。
松柏斯兑43,帝作邦作对45。
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
因46心则47友,则友其兄。
则笃48其庆49,载锡50之光。
受禄无丧51,奄52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53其心。
貊53其德音,其德克54明。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55。
比于文王,其德靡56悔。
既受帝祉57,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58畔59援60!无然歆61羡62,诞63先登于岸64。
密65人不恭,敢距大邦。
侵阮66徂67共68,王赫斯怒。
爰整其旅,以按69徂旅。
以笃于周祜70,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陟71我高冈,无矢72我陵。
我陵我阿73,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度其鲜74原75。
居歧之阳,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76,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77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不长夏78以革79。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询80尔仇81方。
同尔兄弟,以尔钩援。
与尔临82冲83,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84,崇墉言言85。
执86询87连连88,攸馘89安安90。
是类91是禡92,是致93是附94。
四方以无侮95,临冲茀茀96。
崇墉仡仡97,是伐是肆98。
是绝99是忽100,四方无以拂101。
【译文】光明宏大上天兮,照临下方真显耀。
统领治理四方国,
求得人民得扩大。
计度夏商二国兮,他们政令不适应。
计度天下四方国,改易谋求改衡量。
上天喜好人民兮,憎恶有人效法大。
于是西方来看顾,计度人民顺应它。
振作西国保护兮,也许是灾也许盖。
就象修剪平整地,也许是灌或是栵。
打开它们开辟它,也许是柽和椐木。
消除它们剔掉它,也许是檿与柘树。
上天转移明规律,习惯平和充满路。
上天创立有匹配,接受命令得巩固。
上天观察这座山,如是柞棫就动摇,如是松柏就喜欢。
上天振作邦国作比照,开始从太伯到王季。
计度这个王季兮,凭借心意效法友。
效法友兮成其兄,效法忠厚成卿士。
充满赐与的光明,接受福禄不会忘,从而占有大四方。
计度这个王季兮,上天推测他的心。
安静他的规律音,他的规律能光明。
能光明兮能分类,能成长兮能为君。
在这大邦为君王,能顺民心能和同。
和同思想到文王,这个规律没有悔。
既受上天赐福祉,福祉传给后世孙。
上天告诉周文王,不是这样疆界拉。
不是这样贪慕喜,诚信先于登高位。
密须国人不恭敬,胆敢抗拒大邦国。
侵犯阮国进共国,文王赫然怒气生。
改易整顿周军旅,以控密人前进兵。
以忠厚于周人幸福,以对天下人民心。
依靠京都商兵旅,出兵到那阮国疆。
登上我岗四处望,没人进到我山陵。
我的山陵我依靠,无人来饮我山泉。
我的山泉我的池,估计进献我山原。
决定迁居岐山南,居住渭水河岸边。
这为万邦所效仿,成为万民好君王。
上天告诉周文王,赞许心怀明规律。
不迷音乐不迷色,不建大屋不变革。
不去识别不去知,顺从上天来效仿。
上天再告周文王,请教你的同伴方,联合你的兄和弟。
用上你的钩和梯,驾乘冲车来监视,率领千军伐崇城。
登临冲车来防御,崇国城墙有过失。
保持诘责不停止,割敌耳朵有安排。
或是类祭或祃祭,或是招徕或是抚。
四方诸侯不欺侮,登临冲车不杂乱。
崇国城墙在耸立,或是征来或展兵。
或是摒弃或忽略,
只要四方不违命。
【说明】《皇矣》诉说的是陈兵展现军威的问题。
这亦是一首在大型宴会上唱的雅歌,歌者旨在歌颂赞美的是周国开国时的几个领导人。
它先写周国为天命所归,因为夏、商二国的残酷暴政已不适宜于当时社会的发展。
它描写了古公亶父(也就是周太王)迁居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形,然后又描写了王季(周文王父亲)的继续发展和他继承太王的品行,最后重点描述了周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
全歌八章,前四章重点描写周太王和文王父亲王季,后四章重点描写周文王,可以说本歌就是一部周国开国史诗。
而本歌的特点并不是描述战争,而是陈兵展现军威,尤其是最后一段,并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因为攻打下崇国后,崇国的城墙依然还耸立着,保持完好,周文王军队只是展现出冲车,展现出兵威,诘责在崇侯虎的领导下崇国人民已经不堪忍受,就使崇国不战而降了。
而对于投降的崇国人,周兵不是摒弃便是忽略不计,周文王的目的只是四方诸侯统治者不违背人民的意愿也就行了。
从《大雅》所有诗歌中可以看出,周国开国的几个领导人并不是想自己当君王而发动战争,而是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担负起领导职责,他们是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所以他们率领的迁居、战争,人民都愿意为之赴汤蹈火。
这就是后来儒家推崇的“王道”!
——————————————————
【注释】1.皇:(huáng黄)即“煌”的古字。
《书·洪范》:“建用皇极。
”《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诗·周颂·雍》:“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庄子·知北游》:“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荀子·赋》:“皇天隆物,以示下民。
”《说文》:“皇,大也。
从自。
自始也。
始王者,三皇大君也。
”这里用为光明,“大”之意。
2.帝:(dì弟)《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
王用亨于上帝,吉。
”《诗·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暱焉。
”《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老子·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公羊传·宣公三年》:“市牲
不吉。
”何休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群神也。
”《字汇·巾部》:“帝,上帝,天之神也。
”在卜辞中,对上天的称呼,只称“帝”或称“上帝”。
帝字在卜辞中形作“▋”,周代金文也和这差不多,都象花蒂的形状;故王国维曰:“帝者蒂也。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帝之兴,必在渔猎牧畜巳进展于农业种植以后。
盖其所崇祀之生殖,巳由人身或动物性之扬而转化为植物。
古人故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之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可化而百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桦桦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此必至神者之所寄。
故宇宙主真宰,即以帝为尊号也。
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
”据《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所研究,在夏商周三朝,君王都没有称帝者,有帝字称呼的只有殷之帝乙、帝辛,但他们都称为王,他们以下的称为公、伯、侯、子、男。
只有在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始称“始皇帝”;至秦汉以下,君王也都称帝了。
因此,“帝”是对“上天”的称呼。
3.赫:(hè贺)《诗·卫风·淇澳》:“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
”《礼记·大学》:“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
”《小尔雅·广诂》:“赫,明也。
”这里用为显耀、显明之意。
4.监:(jiān尖)《书·梓材》:“王启监,厥乱为民。
”《书·洛诰》:“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
”《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周礼·太宰》:“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
”这里用为统领、率领之意。
5.视:(shì士)《书·文侯之命》:“其归视尔师,宁尔邦。
”《管子·山权数》:“盖天下,视海内,长誉而无止。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称疾,不视事。
”《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荀子·荣辱》:“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
”
《史记·秦本记》:“诸侯皆使其将相来吊祠,视丧事。
”这里用为治理、处理之意。
6.莫:(mò么)《易·渐·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诗·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诗·大雅·旱麓》:“莫莫葛藟,施于条枚。
”《庄子·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陆德明释文引简文注:“莫,大也。
”《荀子·非十二子》:“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瞿瞿然,尽尽然,盱盱然。
”《小尔雅·广诂》:“莫,大也。
”这里用为扩大之意。
7.维:(wéi围)《易·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
贞,吝。
”《书·多方》:“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
”《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诗·小雅·出车》:“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诗·大雅·大明》:“矢于牧野,维予侯兴。
”《论语·八佾》:“‘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帝……维万世之安。
”司马贞索隐:“维训度,谓计度令万代安也。
”这里用为计度之意。
8.二国:指夏、商两国。
9.获:(huò惑)《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小雅·楚茨》:“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毛传:“获,得时也。
”《诗·鲁颂·泮水》:“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
”杜预注:“不获,不得自安。
”《礼记·中庸》:“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这里用为适应、适宜之意。
10.四国:指周围四方国家。
11.爰:(yuán元)《书·盘庚》:“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诗·大雅·緜》:“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
”这里用为改易、更换之意。
12.究:(jiū纠)《诗·唐风·羔裘》:“羔裘豹褏,自我人究究!”
《诗·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尔雅》:“究,谋也。
”《吕氏春秋·任地》:“此告民究也。
”这里用为谋求之意。
13.度:(duó夺)《书·盘庚》:“齐乃位,度乃口。
”《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
”《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诗·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礼记·王制》:“度地居民。
”《礼记·少仪》:“不度民械。
”这里用为衡量、计算之意。
14.耆:(qi齐)古通“嗜”。
《周礼·秋官·大行人》:“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
”《孟子·告子上》:“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庄子·齐物论》:“鸱鸮耆鼠。
”这里用为嗜好之意。
15.其:(qí奇)《书·益稷》:“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有休。
”《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论语·宪问》:“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
”《国语·晋语》:“其自桓叔以下。
”这里用为也许、大概之意。
16.式:(shì世)《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
”《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诗·商颂·长发》:“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管子·小匡》:“式券以相应,比缀以书。
”《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韩非子·内储说上》:“勾践知之,故式怒蛙。
”这里用为效法之意。
17.廓:(kuò扩)《孙子·军争》:“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张衡《西京赋》:“尔乃廓开九币。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窈而深,廓其有容。
这里用为开拓、扩大之意。
18.眷:(juàn倦)《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书·太甲》:“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眷顾楚国。
”《说文》:“眷,顾也。
”这里用为照顾之意。
19.宅:(zhái择)《书·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
”《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
”《诗·鲁颂·閟宫》:“保有凫绎,遂荒徐宅。
”《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这里用为顺应、归顺之意。
20.作:(zuò坐)《易·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书·盘庚》:“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
”《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诗·鲁颂·駉》:“思无斁,思马斯作。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里用为振作之意。
21.屏:(bǐng丙)《书·君奭》:“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管子·山权数》:“驱屏万物,守之以策,有五官技。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
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
”这里用为保护之意。
22.菑:(zai灾)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
小篆从川,表水,从火。
同灾。
《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周礼·掌客》:“祸葘杀礼。
”《管子·宙合》:“可以无及寒暑之菑矣。
”《荀子·臣道》:“葘及其身。
”《说文》:“天火曰葘,从火,哉声。
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这里用为灾祸之意。
23.翳:(yì艺)《楚辞·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
”《庄子·山水》:“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裔执翳而搏之。
”刘向《九叹·远逝》:“石嵯以翳日。
”《广雅》:“翳,障也。
”《方言十三》:“翳,掩也。
”这里用为遮蔽、掩盖之意。
24.灌:(guàn冠)《诗·周南·葛覃》:“集于灌木。
”《尔雅》:“灌木,丛木。
”《小尔雅》:“灌,丛也。
”这里用为丛生的树木之意。
25.栵:(li例)植物名。
丛生的小树。
又称栭栗。
26.启:(qǐ企)《书·尧典》:“胤子朱启明。
”《诗·鲁颂·閟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左传·隐公元年》:“公将啟之。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国语·晋语一》:“疆埸无主,则啟戒心。
”《仪礼·士虞礼》:“啟户。
”这里用为打开之意。
27.辟:(bì毕)《书·太甲》:“后非民,罔以辟四方。
”《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
”《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诗·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
”《管子·乘马》:“民之生也,辟则惠,闭则颣。
”《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
”《商君书·弱民》:“农辟地。
”《盐铁论·地广》:“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
”这里用为开辟、开拓之意。
28.柽:(chēng撑)落叶灌木,老枝红色,叶像鳞片,花淡红色,有时一年开花三次,结蒴果。
全树耐碱抗旱,适于造防沙林。
亦称“三春柳”、“红柳”。
29.椐:(jū居)木名,即灵寿木。
树小,多肿节,古时以为手杖。
《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其下多桐椐。
”《说文》:“椐,樻也。
从木,居声。
”《集韵》:“椐,木名。
肿节,可为杖。
”
30.攘:(rǎng嚷)《楚辞·七谏·沈江》:“反离谤而见攘。
”《庄子·胠箧》:“攘弃仁义。
”《国语·齐语》:“攘白翟之地。
”《公羊传·僖公四年》:“攘夷狄。
”《广韵》:“攘,除也。
”这里用为排斥、努力消去之意。
31.檿:(yǎn演)落叶乔木,叶互生,内皮可做纸,木材坚韧,可做弓、车辕。
《书·禹贡》:“莱夷作牧。
厥篚檿丝。
浮于汶,达于济。
”《管子·地员》:“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栎。
”
32.柘:(zhè蔗)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有长刺,叶卵形,可以喂蚕,皮可以染黄色,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管子·五行》:“伐檀柘,令民出猎,禽兽不释巨少而杀之。
”
33.迁:(qiān千)《易·益·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马。
”《尔雅》:“迁,徙也。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广雅》:“迁,移也。
”这里用为转移之意。
34.串:(guàn冠)《尔雅·释诂下》:“串,习也。
”《荀子·大
略》:“国法禁拾遗,恶民之串以无分得也。
”杨倞注:“串,习也。
”《正字通》:“串,狎习也。
”这里用为习惯、习俗之意。
35.夷:(yí移)《书·尧典》:“厥民夷,鸟兽毛毨。
”《诗·召南·草蟲》:“我心则夷。
”《诗·大雅·桑柔》:“乱生不夷,靡囯不泯。
”《诗·商颂·那》:“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管子·地员》:“其泉黄白,其人夷姤。
”《左传·成公十六年》:“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
”《吕氏春秋·似顺》:“往而夷夫。
”这里用为平和、平易之意。
36.载:(zài再)《书·大禹谟》:“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
”《诗·大雅·生民》:“厥声载路。
”《诗·大雅·江汉》:“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诗·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诗·鲁颂·泮水》:“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这里用为充满之意。
37.厥:(jue缺)《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书·禹贡》:“厥上为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为中中。
”《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诗·大雅·文王》:“世之不显,厥犹翼翼。
”《诗·周颂·臣工》:“於皇来牟,将受厥明。
”《尔雅·释言》:“厥,其也。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
”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38.配:(pèi佩)《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诗·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楚辞·王逸·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
”这里用为匹配、配合之意。
39.省:(xǐng醒)《书·洪范》:“王省惟岁。
”《管子·小匡》:“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
”《尔雅·释诂下》:“省,察也。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荀子·王制》:“省农功。
”《礼记·乐记》:“省其文采。
”《说文·眉部》:“省,视也。
”这里用为观看、观察、审视之意。
40.柞:(zuò坐)植物名。
栎木的通称。
栎属的乔木或灌木。
《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诗·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
41.棫:(yu玉)一种小树,白桵,丛生,茎上有刺,果实紫红色,可以食用。
《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诗·大雅·旱
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
42.拔:(bá跋)《易·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管子·兵法》:“绝地不守,恃固不拔。
”《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老子·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史记·乐书》:“奋疾而不拔。
”这里用为动摇之意。
43.兑:(duì对)《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管子·七臣七主》:“多兑道以为上。
”《庄子·德充符》:“豫通而不失乎兑。
”《荀子·不苟》:“见由则兑而倨。
”《说文》:“兑,说也。
”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44.对:(duì队)《诗·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对扬王休。
”《荀子·正论》:“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
”沈括《梦溪笔谈》:“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
”这里用为核对,比照着检查之意。
45.自:(zì字)《诗·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诗·大雅·江汉》:“于周受命,自召祖命。
”《韩非子·心度》:“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
”这里用为起源、开始之意。
46.因:(yīn音)《书·尧典》:“厥民因,鸟兽希革。
”《诗·鄘风·载驰》:“谁因谁极。
”《诗·大雅·嵩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管子·乘马》:“因天材,就地利。
”《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
”《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
”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47.则:(zé责)《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
”孔传:“皆法壤田上、中、下三品,成九州之赋。
”《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诗·小雅·鹿鸣》:“视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
”《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诗·鲁颂·泮水》:“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老子·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礼记·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史记·夏本纪》: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
”这里用为仿效,效法之意。
48.笃:(dǔ堵)《书·洛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
”《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
”《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诗·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
”《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
”《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
”《史记·五帝纪》:“尧九男,皆益笃。
”这里用为忠实笃厚之意。
49.庆:(qìng磬)古通卿。
《易·丰·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礼记·祭统》:“作率庆士。
”朱彬训纂:“应子容曰:‘庆,卿也。
’古者庆、卿同音,其字同用,故庆士谓之卿士。
”这里用为卿士之意。
卿士:古代对高官长老的尊称。
50.锡:(xī西)古通“赐”。
《易·讼·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书·尧典》:“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诗·小雅·楚茨》:“永锡尔极,时万时亿。
”《诗·大雅·文王》:“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尔雅·释诂上》:“锡,赐也。
”《玉篇·金部》:“锡,与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锡,假借为赐。
”这里用为“赐与”之意。
51.丧:(sàng上)《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郭象注:“吾丧我,我自忘矣。
”《荀子·大略》:“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文选·贾谊<鹏鸟赋>》:“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注引司马彪曰:“坐而自忘其身。
”这里用为忘记、忘掉之意。
52.奄:(yǎn演)《书·立政》:“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诗·大雅·韩奕》:“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诗·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
”高亨《周颂考释》上:“奄,犹尽也,包括一切之词。
”《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奄观銍艾。
”《说文》:
“奄,大有余也。
”《广韵·琰韵》:“奄,取也。
”这里用为拥有、占有之意。
53.貊:(mo莫)古通“寞”。
《集韵·陌韵》:“貊,寂也,定也。
”这里用为安定、安静之意。
54.克:(kè客)《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
王用亨于上帝,吉。
”《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诗·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诗·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尔雅》:“克,能也。
”《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
”这里用为“能”之意。
55.比:(bǐ笔)《易·比·辞》:“比,吉。
”《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
”《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
”《广韵·脂韵》:“比,和也。
”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56.靡:(mi迷)《书·咸有一德》:“天难谌,命靡常。
”《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诗·大雅·板》:“靡圣管管,不实于亶。
”《诗·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
”《尔雅》:“靡,无也。
”《荀子·儒效》:“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这里用为没有之意。
57.祉:(zhǐ止)《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诗·小雅·六月》:“吉有燕喜,既多受祉。
”毛传:“祉,福也。
”《诗·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尔雅·释诂下》:“祉,福也。
”邢昺疏:
“祉者,繁多之福也。
”《说文·示部》:“祉,福也。
”这里用为有幸福、有福气之意。
58.然:(rán髯)《诗·大雅·板》:“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论语·宪问》:“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
”《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孟子·梁惠王上》:“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玉篇·火部》:“然,如是也。
”这里用为如此、这样、那样之意。
59.畔:(pàn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如农之有畔。
”《国语·周语》:“修其疆畔。
”《楚辞·逢纷》:“吟泽畔之江滨。
”《说文》:“畔,田界也。
”这里用为界限、疆界之意。
60.援:(yuán元)《管子·君臣上》:“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
”《孟子·公孙丑上》:“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荀子·性恶》:“不肖者敢援而废之。
”这里用为拉之意。
61.歆:(xīn欣)《书·微子之命》:“上帝时歆,下民祗协。
《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国语·周语下》:“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这里用为悦服、欣喜之意。
62.羡:(xiàn现)《诗·小雅·十月之交》:“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管子·轻重甲》:“则世且并兼而无止,蓄余藏羡而不息。
”《韩非子·有度》:“治乱决缪,绌羡齐非。
”《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说文》:“羡,贪欲也。
”《广韵》:“羡,贪慕也。
”《字林》:“慕欲曰羡。
”这里用为贪慕之意。
63.诞:(dàn旦)《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
”《诗·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广雅·释诂一》:“诞,信也。
”王念孙疏证:“诞者,《文选》陆云《大将军讌会》诗‘诞隆骏命’,李善注引薛君《韩诗章句》云:‘诞,信也。
’”这里用为信之意。
64.岸:(àn案)《小尔雅·广诂》:“岸,高也。
”本意为河边高地,这里引申为高位之意。
65.密:(mì觅)古国名。
即密须国。
商时姞姓,周改封姬姓。
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