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降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n 计算公式: P P i fi F i 1 适用条件:雨量站分布不均
缺点: 1)没有考虑地形影响,假定雨量呈线性变化; 2)权重系数是固定的,不能反映降雨空间分布复杂多变 的特点。
2.泰森多边形法
A2 A3
A1
A6
A5
A4
(1) 连三角形;(2) 作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 (3) 以交点连线及与流域边界相交的垂直平分线构成单元面积; (4) 量出各单元面积,总面积ΣA=(A1+A2+A3+A4+A5+A6) (5) 计算单元面积权重及流域平均雨量 各子块权重i =A i /ΣA P= Σ i P i
锋面雨的形成
气团——物理属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峰面——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
峰在空间是倾斜的,且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暖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湿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 一侧移动。峰后暖空气一方面向冷空气方向推进,同 时又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产生降雨。 因暖锋坡度很小,一般为1:150,故暖锋雨降雨面积大、 雨强小、历时长。
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常用等降水量线 表现区域内降水的分布情况。 所谓等降水量线是区域内降水量相等地 各点连成的曲线,它反映区域内降水的 分布变化规律,在等降水量线图上可以 查出各地的降水量和降水面积,但无法 确定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
• 等雨量线的做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做法。 • 等雨量所表示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的符合程度取决于: (1) 雨量站位置(是否为雨情控制点); (2) 雨量站数目 某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根据各站6小时雨量资料绘出其等雨量线。
(二)降水累积曲线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 刻降水量的累积值,如图2-13所示。 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 线。 降水量累积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 内的平均降水强度,即 i=ΔP/Δt (2-51) 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Δ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 即i=dP/dt。即累积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就是该时 刻的降水强度。 如果将相邻雨量站的同一次降水的累积曲线绘在 一起,可用来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程的变化 特征。
第三节 降 水
一、降水的概念与指标
(一)降水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 现象的统称。其中以雨、雪为主,就我国而言更以降雨为最重 要。水滴或固态冰雪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 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雪 雨 露
雹 霜
(二)降水指标(要素)
1.降水(总)量 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水量,一般用 mm表示。常用的降水量有次降水量、日降水量、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小降水量等。次降水量是指一次 降水开始到结束时所降的水量。日降水量是指一日中的降水 量,月降水量是指一月中的降水总量、年降水量是一年中的 降水总量。最大降水量是指一次、一日、或一月、或一年中 降水的最大量。 在各种水文资料中,降水量除特别注明外,均指降水深度。 2.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 降水历时是指从降水开始到降水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一般以 小时、分表示。 降水时间是对应于某一降水量的时间长。一般为天、月等, 如1日最大降水量,此时的一日即为降水时间,降水历时与 降水时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降水时间内,降水并不一定连续。
1、降水强度-历时关系曲线
it=s/tn
(2-58)
式中, t为降水历时(小时);s为暴雨参数又称雨力, 相当于历时t=1小时的雨强;n为暴雨衰减指数,一般为 0.5—0.7;it为相应历时t的降水平均强度(毫米/小时)。
时间 13:42 14:00 14:30 15:34 17:00
时段降雨 0 11.5 33.5 31.9 1.6
累积降雨 0 11.5 45.0 76.9 78.5
降水量(mm)
18:10
2.2
80.7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累积降水量过程线
50
降水量( mm)
15-30 30-70 70-140 >140
25-50 50-100 100-200 >200
8-16 >16
大雪:>5
3.按降水成因分:
1) 气旋雨 2)对流雨 3)地形雨 4)台风雨
1)气旋雨: 气旋或低气压过境带来的降雨称为气旋 雨。
非锋面雨 气旋雨 锋面雨 冷锋雨 非锋面雨—气流向低压区辐合引起气流上升冷却产生降雨。 锋面雨—冷气团楔入暖气团底部迫使暖气团抬升形成降雨。 暖锋雨
i 1
1 n p xj n j 1
六、流域降水量综合特征表示方法
1. 降水强度历时曲线、
2.平均雨深面积曲线、
3.雨深面积历时曲线
雨强历时:指一场降水过程中,降雨强度大于或等于某 一强度值的时段长。 曲线绘制方法是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 内最大的平均雨强,而后以雨强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 标点绘而成,如图2-19所示。由图可知,同一场降雨过程 中雨强与历时之间成反比关系,即历时愈短,雨强愈高。 此曲线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表示,
特点: 多发生在夏季午后, 强度大、面积小、 历时短。
可形成雷雨的秃积云(云图) 南京市 可形成雷雨的鬃积雨云(云图) 成都市 北京市
暴雨突袭水涝成都
3)台风雨: 热带海洋上的风暴登陆大陆所引 起的降雨称为台风雨。
特点: 降雨不均,暴雨强 度极大,历时较短。
台风 “云娜 ”登陆浙江温岭 2000年2005 8月台风“艾利”影响浙江 22 日在台湾登陆的台风-碧利斯 台风登陆法国 年 8 月 8日台风“麦莎”
4)客观运行法距离平方倒数法。此法为美国气象局系统广 泛采用,方法简便。先将区域(或流域)分成若干网格(图216),得出很多格点(交点),而后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 料确定各格点雨量,再求出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 域的平均降雨量。
xj
m
i 1 m
2 ( pi / d i ) 2 (1 / d i )
• 2.按降水强度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 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如下表,单位: mm)
等级 小雨 中雨 12h降水量 0.1-5.0 5-15 24h降水量 1h降水量 <10 10-25 <2.5 2.5-8 雪:mm/日 小雪:<2.5 中雪:2.5-5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特点:落区大 雨强小
历时长
暖锋雨
冷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 湿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生 降雨。 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
1) 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
3、等雨量线法
一般说来,等雨量线是计算区域平均雨量最完善的方 法。它的优点是考虑了地形变化对降水的影响,因此 对于地形变化较大(一般是大流域)、流域内又有足 够数量的降水观测站,能够根据降水资料结合地形变 化绘制出等雨量线图,则应采用本方法。 其步骤是:(1)绘制降雨量等值线图;(2)用求积 仪或其他方法测算出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fi,用fi除 以区域总面积得出各相邻等雨量线间面积的权重; (3)以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雨深平均值乘以相应的 面积权重即得权雨量; (4)将各相邻等雨量间面积 上权雨量相加即为区域平均雨量。
计算公式如下: P=f1p1/F + f2p2/F .....+fnpn/F 式中 f1,f2.....fn——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 (hm2) p1 ,p2....pn——为各相邻等雨量间的雨深平均值 (mm) F——区域总面积(hm2或km2) P——区域平均降水量(mm) 等雨量线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 论上较充分,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 域产流、汇流过程。缺点是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 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等雨量线法
90 70 50 A4 A3 110
A2
A1
40
A5
A6
总面积ΣA=(A1+A2+A3+A4+A5+A6) 各子块权重i =A i /ΣA P= Σ i P i
等雨量线法-实例
580 550 550 530 530 510 a1 a2 a3 2 2 2 P a1 a 2 a 3
1、算术平均法
计算公式:
1 P n
p
i l
n
i
适用条件:流域内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 不大,流域内降雨量分布均匀或变化均匀,测 站位置合理且站点较多。
2、泰森(Thiessen)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泰森多边形绘制方法: 1)按地图上测站的位置连线,构成许多锐角三角形; 2)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再用这些垂直平分 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 3)量取每个多边形的面积fi。
2) 急行冷锋移动较快,坡度较大,约为1:70, 故降水范围小、雨强大、历时短。
冷锋雨的形成示意图
特点:落区小 雨强大 历时短ຫໍສະໝຸດ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缓行冷锋
急行冷锋
2)对流雨: 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 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下层暖湿空气上升到 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90 80 120 47 65 36 98 40 50 110
70
62
五、区域平均降水量(面降水)的计算
通常,雨量站所观测的降水记录,只代表 该地小范围的降水情况,称点降水量。实际 工作中常需要大面积以至全区域的降水量值, 即面降水量值。面降水量的计算的常用方法 有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 法、客观运行法等。
1.降水量过程线
2.降水量累积曲线 3.等雨量线
(一)降水过程线
• 降水过程线:指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水量为纵 坐标绘制成的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用 降水量柱状图或曲线图表示。 • 根据每日降水量可绘制逐日降水量过程线,根 据每月降水量可绘制逐月降水量过程线,根据 历年降水量可绘制逐年降水量过程线。逐日降 水量过程线大都不连续,因为在一月内或一年 中不是每日都有降水。 • 常用逐时降水量过程线(雨强过程线)反映暴 雨过程。
4.降水面积:即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二、 降水的分类
(一) 降水成因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凝结核) 是形成降水的三个因素。
• (二)、降水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降水有多种类型。 • 1.按降水性质分:连续性降水、阵性降水、毛毛状降 水 • Ⅰ、连续性降水(绵雨)——指从雨层云或高层云中 的降水,具有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变化小、降水面积 较大 特点。 • Ⅱ、阵性降水(阵雨)——从积雨云和浓积云中的降 水,具有持续时间短、强度变化大、降水范围小、分 布不均 特点,有明显的阵性。中低纬地区夏季最为常 见。 • Ⅲ、毛毛状降水(毛毛雨)——从层云或层积云中降 下的雨、雪。具有降水强度很小、落在水面无波纹、 落在地面无湿斑 。
被冲毁后的板桥水库 如今的板桥水库
4)地形雨: 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导致的降雨称为地形雨。
特点:
降雨不均,暴雨强度极 大,历时较短。
三、 降水的观测
(一)器测法 (二)雷达探测 (三)气象卫星云图
四、点降水(降水要素)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
为了充分反映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 规律,常用降水过程线、降水累积曲线、 等降水量线以及降水特性综合曲线表示 降水的特性。
• 3.降水强度 •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 时计。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 标准如表所示。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12h降水量 0.1-5.0 5-15 15-30 30-70 70-140 >140
24h降水量 <10 10-25 25-50 50-100 100-200 >200
40 30 20 10 0
降水量过程图
时间 13:0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时间
累积降雨 0 时段降雨 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1.5
60.0 77.0 78.5 80.7
11.5
48.5 17.0 1.5 2.2
1
2
3
4
5
6
时 段
(三)等降水量线又称等雨量线
缺点: 1)没有考虑地形影响,假定雨量呈线性变化; 2)权重系数是固定的,不能反映降雨空间分布复杂多变 的特点。
2.泰森多边形法
A2 A3
A1
A6
A5
A4
(1) 连三角形;(2) 作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 (3) 以交点连线及与流域边界相交的垂直平分线构成单元面积; (4) 量出各单元面积,总面积ΣA=(A1+A2+A3+A4+A5+A6) (5) 计算单元面积权重及流域平均雨量 各子块权重i =A i /ΣA P= Σ i P i
锋面雨的形成
气团——物理属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峰面——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
峰在空间是倾斜的,且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暖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湿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 一侧移动。峰后暖空气一方面向冷空气方向推进,同 时又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产生降雨。 因暖锋坡度很小,一般为1:150,故暖锋雨降雨面积大、 雨强小、历时长。
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常用等降水量线 表现区域内降水的分布情况。 所谓等降水量线是区域内降水量相等地 各点连成的曲线,它反映区域内降水的 分布变化规律,在等降水量线图上可以 查出各地的降水量和降水面积,但无法 确定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
• 等雨量线的做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做法。 • 等雨量所表示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的符合程度取决于: (1) 雨量站位置(是否为雨情控制点); (2) 雨量站数目 某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根据各站6小时雨量资料绘出其等雨量线。
(二)降水累积曲线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 刻降水量的累积值,如图2-13所示。 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 线。 降水量累积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 内的平均降水强度,即 i=ΔP/Δt (2-51) 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Δ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 即i=dP/dt。即累积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就是该时 刻的降水强度。 如果将相邻雨量站的同一次降水的累积曲线绘在 一起,可用来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程的变化 特征。
第三节 降 水
一、降水的概念与指标
(一)降水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 现象的统称。其中以雨、雪为主,就我国而言更以降雨为最重 要。水滴或固态冰雪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克服空气阻力,从 空中降落到地面的现象称为降水。
雪 雨 露
雹 霜
(二)降水指标(要素)
1.降水(总)量 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水量,一般用 mm表示。常用的降水量有次降水量、日降水量、月降水量、 年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小降水量等。次降水量是指一次 降水开始到结束时所降的水量。日降水量是指一日中的降水 量,月降水量是指一月中的降水总量、年降水量是一年中的 降水总量。最大降水量是指一次、一日、或一月、或一年中 降水的最大量。 在各种水文资料中,降水量除特别注明外,均指降水深度。 2.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 降水历时是指从降水开始到降水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一般以 小时、分表示。 降水时间是对应于某一降水量的时间长。一般为天、月等, 如1日最大降水量,此时的一日即为降水时间,降水历时与 降水时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降水时间内,降水并不一定连续。
1、降水强度-历时关系曲线
it=s/tn
(2-58)
式中, t为降水历时(小时);s为暴雨参数又称雨力, 相当于历时t=1小时的雨强;n为暴雨衰减指数,一般为 0.5—0.7;it为相应历时t的降水平均强度(毫米/小时)。
时间 13:42 14:00 14:30 15:34 17:00
时段降雨 0 11.5 33.5 31.9 1.6
累积降雨 0 11.5 45.0 76.9 78.5
降水量(mm)
18:10
2.2
80.7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累积降水量过程线
50
降水量( mm)
15-30 30-70 70-140 >140
25-50 50-100 100-200 >200
8-16 >16
大雪:>5
3.按降水成因分:
1) 气旋雨 2)对流雨 3)地形雨 4)台风雨
1)气旋雨: 气旋或低气压过境带来的降雨称为气旋 雨。
非锋面雨 气旋雨 锋面雨 冷锋雨 非锋面雨—气流向低压区辐合引起气流上升冷却产生降雨。 锋面雨—冷气团楔入暖气团底部迫使暖气团抬升形成降雨。 暖锋雨
i 1
1 n p xj n j 1
六、流域降水量综合特征表示方法
1. 降水强度历时曲线、
2.平均雨深面积曲线、
3.雨深面积历时曲线
雨强历时:指一场降水过程中,降雨强度大于或等于某 一强度值的时段长。 曲线绘制方法是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 内最大的平均雨强,而后以雨强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 标点绘而成,如图2-19所示。由图可知,同一场降雨过程 中雨强与历时之间成反比关系,即历时愈短,雨强愈高。 此曲线可用下面经验公式表示,
特点: 多发生在夏季午后, 强度大、面积小、 历时短。
可形成雷雨的秃积云(云图) 南京市 可形成雷雨的鬃积雨云(云图) 成都市 北京市
暴雨突袭水涝成都
3)台风雨: 热带海洋上的风暴登陆大陆所引 起的降雨称为台风雨。
特点: 降雨不均,暴雨强 度极大,历时较短。
台风 “云娜 ”登陆浙江温岭 2000年2005 8月台风“艾利”影响浙江 22 日在台湾登陆的台风-碧利斯 台风登陆法国 年 8 月 8日台风“麦莎”
4)客观运行法距离平方倒数法。此法为美国气象局系统广 泛采用,方法简便。先将区域(或流域)分成若干网格(图216),得出很多格点(交点),而后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 料确定各格点雨量,再求出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即为流 域的平均降雨量。
xj
m
i 1 m
2 ( pi / d i ) 2 (1 / d i )
• 2.按降水强度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特 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如下表,单位: mm)
等级 小雨 中雨 12h降水量 0.1-5.0 5-15 24h降水量 1h降水量 <10 10-25 <2.5 2.5-8 雪:mm/日 小雪:<2.5 中雪:2.5-5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特点:落区大 雨强小
历时长
暖锋雨
冷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 湿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生 降雨。 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
1) 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
3、等雨量线法
一般说来,等雨量线是计算区域平均雨量最完善的方 法。它的优点是考虑了地形变化对降水的影响,因此 对于地形变化较大(一般是大流域)、流域内又有足 够数量的降水观测站,能够根据降水资料结合地形变 化绘制出等雨量线图,则应采用本方法。 其步骤是:(1)绘制降雨量等值线图;(2)用求积 仪或其他方法测算出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fi,用fi除 以区域总面积得出各相邻等雨量线间面积的权重; (3)以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雨深平均值乘以相应的 面积权重即得权雨量; (4)将各相邻等雨量间面积 上权雨量相加即为区域平均雨量。
计算公式如下: P=f1p1/F + f2p2/F .....+fnpn/F 式中 f1,f2.....fn——各相邻等雨量线间的面积 (hm2) p1 ,p2....pn——为各相邻等雨量间的雨深平均值 (mm) F——区域总面积(hm2或km2) P——区域平均降水量(mm) 等雨量线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 论上较充分,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 域产流、汇流过程。缺点是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 表性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等雨量线法
90 70 50 A4 A3 110
A2
A1
40
A5
A6
总面积ΣA=(A1+A2+A3+A4+A5+A6) 各子块权重i =A i /ΣA P= Σ i P i
等雨量线法-实例
580 550 550 530 530 510 a1 a2 a3 2 2 2 P a1 a 2 a 3
1、算术平均法
计算公式:
1 P n
p
i l
n
i
适用条件:流域内雨量站分布均匀,地形起伏 不大,流域内降雨量分布均匀或变化均匀,测 站位置合理且站点较多。
2、泰森(Thiessen)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
泰森多边形绘制方法: 1)按地图上测站的位置连线,构成许多锐角三角形; 2)对每个三角形各边作垂直平分线,再用这些垂直平分 线构成以每个测站为核心的多边形; 3)量取每个多边形的面积fi。
2) 急行冷锋移动较快,坡度较大,约为1:70, 故降水范围小、雨强大、历时短。
冷锋雨的形成示意图
特点:落区小 雨强大 历时短ຫໍສະໝຸດ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暖气团
缓行冷锋
急行冷锋
2)对流雨: 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 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下层暖湿空气上升到 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90 80 120 47 65 36 98 40 50 110
70
62
五、区域平均降水量(面降水)的计算
通常,雨量站所观测的降水记录,只代表 该地小范围的降水情况,称点降水量。实际 工作中常需要大面积以至全区域的降水量值, 即面降水量值。面降水量的计算的常用方法 有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 法、客观运行法等。
1.降水量过程线
2.降水量累积曲线 3.等雨量线
(一)降水过程线
• 降水过程线:指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水量为纵 坐标绘制成的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用 降水量柱状图或曲线图表示。 • 根据每日降水量可绘制逐日降水量过程线,根 据每月降水量可绘制逐月降水量过程线,根据 历年降水量可绘制逐年降水量过程线。逐日降 水量过程线大都不连续,因为在一月内或一年 中不是每日都有降水。 • 常用逐时降水量过程线(雨强过程线)反映暴 雨过程。
4.降水面积:即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二、 降水的分类
(一) 降水成因
水汽、上升运动和冷却凝结(凝结核) 是形成降水的三个因素。
• (二)、降水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降水有多种类型。 • 1.按降水性质分:连续性降水、阵性降水、毛毛状降 水 • Ⅰ、连续性降水(绵雨)——指从雨层云或高层云中 的降水,具有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变化小、降水面积 较大 特点。 • Ⅱ、阵性降水(阵雨)——从积雨云和浓积云中的降 水,具有持续时间短、强度变化大、降水范围小、分 布不均 特点,有明显的阵性。中低纬地区夏季最为常 见。 • Ⅲ、毛毛状降水(毛毛雨)——从层云或层积云中降 下的雨、雪。具有降水强度很小、落在水面无波纹、 落在地面无湿斑 。
被冲毁后的板桥水库 如今的板桥水库
4)地形雨: 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导致的降雨称为地形雨。
特点:
降雨不均,暴雨强度极 大,历时较短。
三、 降水的观测
(一)器测法 (二)雷达探测 (三)气象卫星云图
四、点降水(降水要素)时空分布的表示方法
为了充分反映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 规律,常用降水过程线、降水累积曲线、 等降水量线以及降水特性综合曲线表示 降水的特性。
• 3.降水强度 •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 时计。在实际工作中常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 标准如表所示。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12h降水量 0.1-5.0 5-15 15-30 30-70 70-140 >140
24h降水量 <10 10-25 25-50 50-100 100-200 >200
40 30 20 10 0
降水量过程图
时间 13:0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时间
累积降雨 0 时段降雨 0
14:00
15:00 16:00 17:00 18:00
11.5
60.0 77.0 78.5 80.7
11.5
48.5 17.0 1.5 2.2
1
2
3
4
5
6
时 段
(三)等降水量线又称等雨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