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大附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铁犁牛耕
③精耕细作
④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④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反映了当时已有铁犁牛耕,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依据“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可知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择A项符合题意;B、C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皇后……在先蚕坛祭祀蚕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的角度理解材料,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的结论。
13.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注重精耕细作
C.讲究因地制宜
D.强调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尽地力之教”等信息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多粪肥田”是施肥技术,与节气无关,也与因地制宜无关,排除AC项;材料强调精耕细作,而不是自给自足,排除D项。
2. 《宁国志》载:“(宁国)为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清咸丰前,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材料反映当时宁国地区( )
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C.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B
【解析】
明朝仍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强迫各地富户迁徙的政策并不能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说明江南富户受到迁徙的政策打击,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与保证皇室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强迫各地富户迁徙的政策也不可能杜绝土地兼并现象,故D项错误。故选B。
6.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
A. 井田制的盛行B. 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
C. 西周社会商品经济的水平高D. 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注意交换方式和政府监督,材料说明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故B项正确;A项错误,井田制下不允许土地买卖;C项错误,无法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D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西周中期土地可以合法交换,没有体现出僭越礼制的现象。因此选择B。
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商帮在明清时期出现,排除;结合“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可知③④正确,结合“一市春风酒并垆”可知②正确,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
10. 据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某某某某府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该材料可以说明
A. 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B. 万历年间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8.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部分成果,这些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水排是东汉时期;三星堆青铜是商朝时期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钧窑属于北宋时期;马王堆素纱禅衣属于西汉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9.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5. 《后汉书》中记载:(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某某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有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手工业并没有“工场手工业”, 所以“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本身就是错误的,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答案,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组合式的选择题关键是要找到技巧。
C. 清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D. 周朝至清朝的经济政策丝毫未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清朝皇帝……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反映了统治者对农桑的重视,说明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故B正确;清朝皇室依靠赋税收入生活,不是自食其力,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清朝政府推行海禁政策,故C错误;“周朝至清朝的经济政策丝毫未变”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在江南地区的一些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判断时要注意材料中有没有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或者劳动者受雇佣,按工取酬的信息。
11. 2012年,某某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自然经济
3.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社稷的含义,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从祭祀的对象来看,“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两项都与农业有关系,所以体现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故B正确。选项A只是描述了表象,而且表述片面,排除;选项C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未挖掘出现象背后信息,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特点,排除选项D。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 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答案】A
【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广告形式的变化体现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应当选A项;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排除B项;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排除C项;广告形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关,而非广告意识的增强,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农业发展是还坏直接影响到民生,影响到国家的安定。
4. 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某某;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某某。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C. 民营手工业中出现细密分工D. 封建政府鼓励发展民营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佣直二铢而赢”可得出,当时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此时此地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没有体现分工,故C项错误;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会鼓励民营手工业,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政府的政策,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汉代丝织业
12. 每年春季阴历二月二的那一天,清朝皇帝都要沿袭从周朝传下来的礼制,在先农坛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众臣围观,仪式庄严隆重:同时,皇后率后宫众妃嫔在先蚕坛祭祀蚕神,这表明
A. 清朝皇室依靠劳动自食其力B. 农桑仍是清朝社会经济主体
C. 制瓷技术的进步D. 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生产状况主要指 是产品生产的物质条件及其利用状况、产品生产的供应条件与管理状况、产品组合结构与新产品开发情况等,从海里打捞出的瓷器或者船本身都显然无法直接反映出这些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南海一号反映了我国古代与外国经济联系的情况,反映了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海一号这艘船本身就是直观可视的实物资料,它可以直观表现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南海一号船上出土的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也是直观可视的实物资料,它可以反映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
7. “南海一号”是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多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 “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以下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 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B. 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某某省某某市赣南师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尽地力之教”“多粪肥田”“地力常新壮”“时至而作,竭时而止”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A. 证明了当时某某纺织技术领先全国B. 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 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只提供了某某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的情况,没有与其他地方比较,故不可以得出A;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汉代我国丝织业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根据出土的汉代蜀锦织机不可能推论出D来,故排除D。由题干中的“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可以推论出C,故选C。
A. 经济受外国廉价工业品影响大B. 商品经济繁荣
C. 是自给自足经济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农产区,土产甚富,足以供给,无商货经过”、“民康物阜,盐以外,几无外货入境”等信息可以显示出当时宁国地区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C,排除D;材料中没有提到商品经济和与商业相关的东西,故排除A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
15. 唐代歌咏某某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某某。”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由此可见当时的某某
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14.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 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B.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C. 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 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结合知识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礼教束缚并未解除,故A项排除。当时也没有启蒙思想产生,故C项排除。明清时期传统社会结构仍然稳定,故D项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