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哀江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哀江头》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 [1] ,春日潜行曲江曲 [2] 。
江头宫殿锁千门 [3] ,细柳新蒲为谁绿 [4] ?
忆昔霓旌下南苑 [5] ,苑中万物生颜色 [6] 。
昭阳殿里第一人 [7] ,同辇随君侍君侧 [8] 。
辇前才人带弓箭[9] ,白马嚼啮黄金勒 [10] 。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11] 。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12] 。
清渭东流剑阁深 [13] ,去住彼此无消息 [14] 。
人生有情泪沾臆 [15] ,江水江花岂终极 [16] !
黄昏胡骑尘满城 [17] ,欲往城南望城北 [18] 。
【注释】
[1]少陵:为汉宣帝许皇后陵墓,在宣帝杜陵东南,杜甫曾住家于此,故自称“少陵野老”。
吞声:不敢出声。
吞声哭:犹饮泣。
[2]潜行:秘密行走。
曲江曲:曲江深曲隐僻之处。
[3]江头宫殿:指曲江边紫云楼、芙蓉苑、杏园、慈恩寺等建筑物,今无人居住,一片荒凉,故曰“锁千门”。
[4]细柳新蒲:据康骈《剧谈录》卷下载,曲江“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
今国破无主,无人欣赏,故曰“为谁绿”,三字沉痛。
[5]霓旌:云霓般的彩色旗帜,指天子仪仗。
南苑:指芙蓉苑,在曲江之南。
[6]生颜色:谓皇帝游幸,万物增辉。
[7]昭阳殿:汉宫殿名。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昭阳殿,甚得宠幸,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杜诗本此,皆以赵飞燕比杨贵妃。
[8]辇:皇帝乘坐的车子。
同辇随君:《汉书•外戚传》:“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班)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此暗用班倢伃事以讽玄宗和贵妃。
[9]才人:宫中女官名。
《新唐书•百官志二》:“(内官)才人七人,正四品。
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
”
[10]啮(niè):咬。
黄金勒:以黄金为饰的马嚼口。
《明皇杂录》卷下:“上将幸华清宫,贵妃姊妹竞车服”,“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勒,组绣为障泥”,“将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观者如堵”。
[11]仰射云:仰射空中飞鸟。
一箭:一作“一笑”,较胜。
一笑:指杨贵妃因
才人射中飞鸟而为之一笑,系用如皋射雉事。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贾大夫恶(指貌丑),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正坠双飞翼:已暗含玄宗、贵妃马嵬死别事。
[12]明眸皓齿:指杨贵妃。
傅毅《舞赋》:“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
”二句指杨贵妃在马嵬坡被缢死事,可参看《长恨歌》注。
归不得:一是贵妃已死,二是长安沦陷,故云。
[13]清渭东流:指贵妃藁葬渭滨。
马嵬南滨渭水,由西向东流向长安。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北,为玄宗西行入蜀所经之地。
[14]去住彼此:指玄宗、贵妃。
去指玄宗幸蜀西去,住指贵妃死葬渭滨,彼去此住,生死相隔,故曰“无消息”。
此句即白居易《长恨歌》所云“一别音容两渺茫”意。
[15]臆:胸膛。
[16]终极:犹穷尽。
岂终极:是指水自流,花自开,无知无情,年年依旧,永无尽期。
水:一作“草”。
岂终极,与上句“人生有情”相对,又与前“为谁绿”相照应。
[17]胡骑:指安禄山叛军。
[18]欲往:犹将往。
城南:原注:“甫家居城南。
”时已黄昏,应回住处,故欲往城南。
望城北者,是望官军之北来收复长安。
时肃宗在灵武,地处长安之北。
杜甫《悲陈陶》云:“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正此意。
望城北:一作“忘城北”,一作“忘南北”。
【译文】
祖居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
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
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
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
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
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
人生有情,
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解读】
此诗为至德二载(757)春,杜甫陷贼长安时作。
江,指曲江,在长安东南,当时为游赏胜地。
安史乱前,唐玄宗与杨贵妃常游幸曲江。
今玄宗幸蜀,杨妃缢死,诗人身陷贼中,旧地重游,抚今追昔,哀思有感,遂作此诗。
此诗写春日潜行曲江而感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事,词婉而雅,意深而微,讽而含情,极尽开阖变化之妙。
哀江头,哀杨妃也,哀玄宗也,哀国破之痛也,可谓白居易《长恨歌》之滥觞。
黄生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
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
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于言外。
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
《长恨歌》今古脍炙,而《哀江头》无称焉。
雅言之不谐俗耳如此。
”(《杜诗说》卷三)黄氏评《哀江头》甚确,但褒杜贬白,视《长恨歌》为文繁味短,则未为公允。
前人多有将《哀江头》与《长恨歌》相轩轾者,甚至极斥“《长恨歌》在乐天诗中为最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完全是出于偏见。
《唐宋诗醇》卷九曰:“白氏《长恨歌》乃因《长恨传》而追叙其事,委曲凄断,自成一家,正不得沾沾比勘也。
”此论极是。
诗人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强出一途,强求一律,更不宜妄加轩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