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第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
是人体功能的反应调控系统。
2.六合: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合”。
这样十二经别依据阴阳表里关系分为六组,故称“六合”。
3.标本:“标”原意指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4.根结:“根”是经气所引起的根源之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归结之所,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
5.气街:广义的气衔是指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即胸、腹、头、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狭义的气衔是指腹股沟处的气冲穴,当股动脉搏动处。
6.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7.客主人:即上关穴之异名。
8.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生在腋下者为马刀,生于颈项者为侠瘿,两处共有称马刀侠瘿。
9.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
杨上善注“少阳厥也”,张景岳“本经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出外踝之前,故足外反热,本经从火,故为阳厥。
”阳厥,古病名。
10. 颃颡:同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
喉咙则指下连气管部分。
11.肺系:指连于肺的气管、喉咙等,即呼吸道。
12.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如厥冷、麻木、疼痛等,可有手太阴肺经或手少阴心经经气逆乱,阴碍气血运行所致的臂部厥冷。
13.骭厥:音(gān),胫骨的古称,指胫部气血阻逆,症见厥冷、麻木、酸痛。
14.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按: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其功能性联系。
15.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16.踝厥:指膀胱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17.漆柴:形容病者面色黄黑无光泽。
18.骨厥:肾主骨,指本经脉所过部出现的证候。
1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分类——经穴、奇穴、阿是穴。
20.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牵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以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是经络经气激发的阈刺激,应在此基础上再实施补泻手法,才能获得所需刺激量,达到理想效果。
21.五输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2.刺法:古称“砭刺”,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23.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艾灸和非艾灸两类大。
1.十二经脉在体表四肢的分布规律
根据脏为阴、腑为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理论
六阴经:与脏相连,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其中上肢内侧—手三阴经下肢内侧—足三阴经。
其排列顺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六阳经:与腑相连,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其中上肢外侧—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
其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证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3.为什么说胆“主骨”所生病?
(1)胆味苦,苦走骨,骨为干,其质刚。
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2)《针灸学释难》:从本经循行部位来理解,足少阳行身之侧,经过部位骨节较为显著,从上至下有头角、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
“阳主外”阳经以主治外经病为主,故“主骨”。
(3)从本经病候上来理解:“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
本经主治病候多为骨节部位病证,如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4.为何阳明经不说主胃而说主血所生病?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从脏腑功能关系来看: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而脾胃与血的化生有密切关系,“中焦受气其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所,主生营血。
(2)从循行部位看:本经脉循行所过部位,从上于下,动脉分布较多,如大迎(面A)、人迎(颈A)、气冲(股A)、冲阳(足背A)之所在,均是血脉旺盛的主要部位,特别是人迎、冲阳为诊候脉气盛衰的主要部位。
与血脉联系密切,本经故为多血多气之经。
(3)从病候特征看:本经病症多热入血分,热证、阳证,如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狂、疟、鼽衄,均见足阳明血气旺盛的病证,临床均取阳明经穴治疗,故说主血所生病。
综上所述,用血来概括足阳明的主病,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足阳明经的腑病、经病,又包括阳明热盛、阳盛的见证。
因此说主血所生病较之说主胃(易单联手腑病)概括得更为全面。
5.如何理解脾经有两络?
(1)足太阴之络是四肢部的别格,属于“经”的分支,而沟通表里两经的联系,脾之大络是在躯干身侧的络,通于脏,布胸胁,突出了脾与四肢百节的联系,故称大络以区分。
(2)突出了脾脏功能的重要性。
脾居中焦,与胃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则能濡养四肢。
(3)人体身前有任络,沟通腹中经气,身后有督络,沟通背部经气,侧胸部有脾之大络,沟通胸胁部经气,四肢部有十二别络,遍布周身,十五络各居其位,各司其职,网络全身。
所以足太阴脾经即有四肢部别络,居十二络之一,又有躯干部一络,属三络之一,为之区别称脾之大络。
6.为什么说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1)指小肠的功能,《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受盛由胃腐熟下传的水谷,经小肠进一步消化而吸收(分清泌浊),其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全身,糟粕下走大肠,水液归于膀胱,因此小肠在津液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本经病候有耳聋、目黄、颈、颔肿、肩痛所涉及耳目、关节都是手太阳所过,也是津液敷布之处,其病候与“液”的不能灌精、濡空窍有关,《灵枢·口问》云:“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3)同样,因其无小肠腑证,所以不用“主小肠所生病。
”(4)由于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而心主血
脉,推动着血液的循行,以津液的输布与心主血脉互相促进,因此说本经主液所生病。
7.为什么说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
(1)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说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
太阳为巨阳,属水,水亏则筋失濡养,张志聪说“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之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
(2)从足太阳膀胱经分布部位来理解,其经脉行身之后,项、背、腰以及下肢后面,所过部位筋肉最广,如斜方肌、骶棘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腓肠肌以及其筋健,其筋肉之多,在十二经筋中,足太阳也为之首(张景岳:“周身筋脉,唯足太阳为多为巨”)。
(3)本经脉的病候: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均为筋肉分布部位的病证。
所以说,本经主治有关“筋”方面的症证。
8.病情性质的宜忌
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疾出针。
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
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少针,虚热者可多针。
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
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
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1.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1),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3.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4.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谦,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5.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貫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1足厥阴肝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肝胆,妇科,前阴病
2足少阳胆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
-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
3手少阳三焦实,则肘挛;虚,则不收。
-侧头,耳,目,咽喉胸胁病
4手厥阴心包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
心、胸、胃、神志病
5手太阴肺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
-胸肺咽喉等肺系疾病
6手阳明大肠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
-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
7足太阴脾厥气上逆则霍乱。
实,则腹中切痛;虚,则鼓胀。
-脾胃病,妇科、
前阴病
8手少阴心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心、胸、神志病
9足太阳膀胱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及第二侧线相平的俞穴,主治与之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10足少阴肾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
-前阴病,妇科病,肺肾、咽喉病
11足阳明胃气逆则喉痹卒瘖。
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
12手太阳小肠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