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新中考)模拟卷(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新中考)模拟卷(三)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21分)
理想信念是筑梦远航的基石,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坚定的理想,能够使
人高歌猛进、勇往直前,探索人生最高峰;坚定的信念,能够使人披荆斩
jí、过关斩将,走向人生最顶端。

(一)理想
托尔斯泰曾说:“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理想是乘风破浪的风
帆,理想是茫茫大海中的指南针,理想是港口闪耀的灯塔。

缓慢而升的红日
伴朝霞而来。

扬起风帆,向绯红的朝阳驶去。

宽阔无垠的大海,洒满朝阳的
红光。

明净而古老的海水,载满理想之舟。

群舟轻抚朝阳羞红,留下一道靓
丽的风景线。

有了理想才能与红日齐跑,才能与朝霞共舞。

1.阅读以上两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 1) jí( ) (2)垠( )
2.以上两个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3分)
(二)信念
信念之于人生,如同舵手之于航船。

如果航船没有舵手,就会在大海中迷
失方向,就会在暗礁险滩中葬身,就会被惊涛骇浪吞没。

信念之于人生,就如
同羽翼之于飞鸟。

如果飞鸟没有羽翼,就不能展翅高飞,就不能掠过长空,就
只能望空兴叹。

若没有信念,菊花怎能在深秋里独立寒霜,梅花怎能在寒雪中
傲然盛放,百合怎能在悬崖上娇媚动人,白杨怎能在戈壁上向上生长。

拥有信
念,始终以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以既定的目标鞭策自己,在漫漫人生路上踏
踏实实地留下自己的脚印。

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傲然盛放: (2)鞭策:
4.根据对联知识及以上文段的内容,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按上下联
顺序填写。

(2分)
①大翼垂天四万里②四面湖山归眼底③忆往昔沧桑岁月
④万家忧乐到心头⑤十里梅香无尽处⑥长松拔地三千年
上联: 下联:
(三)坚持
坚持应是那炽热不落的艳阳,是那屹立不倒的群山,是那四季不败的常青树,是那欣然朝阳的向日葵。

坚持是雄壮的,因为理想是百般敲打磨练出来的;坚持是甘甜的,因为信念早已播下了胜利的种子。

只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拥有玫瑰的芬芳,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5.下列从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群舟轻抚羞红的朝阳,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B.拥有信念,始终以崇高的使命激发自己,以既定的目标鞭策自己,在漫漫
人生路上踏踏实实地留下自己的脚印。

C.坚持应是那炽热不落的艳阳,是那屹立不倒的群山,是那四季不败的常青树,是那欣然朝阳的向日葵。

D.坚持是甘甜的,因为信念早已播下了胜利的种子。

6.请根据提示,填写与“理想信念”有关的诗句。

(10分)
诗人将理想与信念寄于诗歌,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

曹操登临碣石山,饱览沧海壮景,用“①,② ”(《观沧海》)描绘出水波荡漾、
海岛耸立的画面。

杜甫漫游泰山,用“③,④ ”(《望岳》)表现登临极顶
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李白化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⑤,⑥ ”[《行路难(其一)》]
表明希望自己得到重用,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用“童孺纵
行歌,斑白欢游诣”的诗句表现人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桃花源记》中的“⑦,⑧ ”与之意思相近,寄托了陶渊明对
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

龚自珍用“⑨ ,⑩ ”[《己亥杂诗(其五)》]抒发
自己辞官南归时的积极心态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第7~9题。

三兔共耳
①今年适逢农历癸卯,生肖为兔,视野中萌态可掬的兔子造型层出不穷。

由此使人想起存世千年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三兔共耳”图。

该图绘制了共
用三耳,循环追逐的三只兔子,或许是世界上最与众不同的兔子造型。

这一图
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目前已知的年代最早的实例见
于莫高窟。

②莫高窟发现有20个洞窟共22 处绘制了这一图案。

其中,隋代洞窟占比
最大,共9幅。

总体来看,隋代初期此类图案尚显生涩,而至隋代中晚期则极
尽繁华,第407 窟“三兔共耳”藻井图案被认为是该纹样的杰出代表,也是大
众最为熟知的一幅。

从时代分布情况来看,壁画中的“三兔共耳”发端于隋初,流行于初唐和中晚唐时期,最终消亡于五代。

③“三兔共耳”的图案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呈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
其中,两两共用一耳,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奔跑状,相互追逐,首尾相
接,动感十足,造型优美。

早期图案中的兔子,以白色居多,唐代逐渐出现了
黑色、灰褐等色。

④“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寓意。

《道德经》讲,“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这三只兔子有往复循环、繁衍生息的含义。

同时,古人眼
中,“兔”的内涵也很丰富:兔子自古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认为月是
“阴水”,还是白兔的化身。

所以,藻井图案中的兔子形象,也有“月神”与
“阴水”的含义,是“以水克火”的延展。

另外,兔子还是吉祥的象征。

经过
战争,隋初人口相对减少,多子多福、生生不息成为普通民众朴素的期盼。


井是莫高窟洞窟中最为核心的位置,将“三兔共耳”图案绘制在藻井中,正是
寄托这一美好愿望。

⑤研究发现,“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传统纹样十分接近,例如新石器时
代的彩陶和玉器上的类似装饰图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敦盖、漆器上的三兽纹
等,最为突出的是汉代瓦当上的三雁纹以及画像石上的三鱼共首纹。

其创作手
法是中国传统的“共生”,即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造型元素的相同部分叠
加重合在一起,在构成新图形的同时,不破坏单体结构的完整性。

中国历代纹
样作品中,有大量的共生图案,内涵也多与生命繁衍、祈福相关。

⑥该图案究竟源于何处?缘何在东西方都有它的身影?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
可以确定,世界很多民族都有月亮当中有一只兔子的传说,“三兔共耳”出现
在伊斯兰图章模印玻璃、阿富汗的金属盘、伊朗的托盘、科威特的瓷砖画、德
国教堂的钟表、英国教堂的玻璃窗上,成为当地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图
案,沿用至今。

7.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首句由农历兔年多萌兔造型这一生活话题切入,让读者产生亲切
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三兔共耳”图案。

B.第③~⑤段依次说明了“三兔共耳”的图案,“三兔共耳”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寓意,“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其他一些传统纹样的相似性。

C.“三兔共耳”的图案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呈圆形均匀分布其中,
两两共用一耳,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奔跑,相互追逐,首尾相接,
动感十足,造型优美。

D.在中国,古人认为月是“阴水”,还是白兔的化身,所以,藻井图案中兔子的形象是“以水克火”的延展。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是事理说明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了“三兔共耳”图案的相关知识。

B.第①段画线句中的“目前”一词是对时间的限定,意思是“到现在为
止”,表明这一判断是迄今为止的认知,不排除今后有新发现的可能。

C.第⑤段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三兔共耳”图案与中国的一些传统纹样十分接近。

D.第⑥段用设问说明“三兔共耳”图案的起源目前没有定论。

9.将“三兔共耳”图案绘制在藻井中,寄托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兔”的内涵、寓意。

(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0~13题。

回声
李广田
①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为了去听琴。

②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张横琴。

外祖父常
像瞌睡似的俯在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

苍蝇,
多么腻人的东西,毫无精神,叫我听了只是心烦。

我还不如到外边的篱笆上听
一片枯叶的歌子,那是无意中被我发现的。

一日,我从篱下走过,一种奇怪的
声音招呼我,那仿佛是一只蚂蚱的振翅声,又好像一只小鸟的剥啄声。

然而这
是冬天,没有蚂蚱,也不见啄木鸟,虽然在想象中我已经看见驾着绿鞍的小
虫,和穿着红裙的没尾巴的小鸟。

我费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到那个发声的机关:
是篱笆上的一片枯叶,在风中颤动,与枯枝摩擦而发出好听的声响。

我喜欢极
了,我很想告诉外祖:“放下你的,来听我的吧。

”但因为要偷偷藏住这点快
乐,终于也不曾告诉别人。

③然而我最喜欢的还不在此。

我还是喜欢听琴——听那张长大无比的琴。

④那时候我不知是从什么人那里听说过:黄河从西天边一座深山中流来,
黄荡荡如来自天上,一直泻入东边的大海,而中间就恰好从外祖家的屋后流
过。

黄河有多长,河堤便有多长,外祖家的房舍就紧靠着堤身。

这道从西天边
伸到东天边的河堤,便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长琴:堤身即琴身,堤上的电杆木就
是琴柱,电杆木上的电线就是琴弦了。

最乐意到外祖家去,而且乐意到外祖家
夜宿,就是为了听这张长琴的演奏。

⑤只要有风的日子,就可以听到这长琴的嗡嗡声。

尤其是在冬天的夜里,
听着墙外的琴声简直不能入睡。

冬夜的黑暗是容易使人想到许多神怪事物的,
这嗡嗡的琴声就做了我遐想的序曲。

我从那黄河发源地的深山,缘着琴弦,想
到那黄河所倾注的大海。

我猜想那山是青色的,山里有奇花异草,有珍禽怪
兽;我猜想那海水是绿色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水中满是翠藻银鳞。

而我觉
得自己很轻,很轻,沿着那条琴弦飞行。

我渐渐有些晕眩,在晕眩中我用一个
小小的铁锤敲打那琴弦,于是那琴弦就发出嗡嗡的声响。

我仿佛飞行了很远很
远,最后才了觉自己仍躺在温暖的被里。

我的想象又很自然地转到外祖父身
上,又想起那横琴的腻人的营营声。

我看见外祖父变成一个雪白须眉的老人,
连衣服也是白的,浑身上下颤动着银色的波纹。

这已不复是外祖,乃是一个神
仙,一个妖怪,他每天夜里在河堤上敲打琴弦。

我竭力想把那老人的影像同外
祖父分开,然而他们老是纠缠在一起。

我感到恐怖,恐怖却又诱惑我到月夜中
去。

恐怖是美丽的,然而到底还是恐怖。

最后连我自己也分裂为二,我的灵魂
在月光下的河堤上伫立,而我的身子却越发地向被下畏缩,直到蒙头裹脑睡
去。

⑥来到外祖家,我总爱一个人跑到河堤上去。

尤其是到来的次日早晨,不
管天气多么寒冷,也不管北风多么凛冽,我总愿紧紧抱住电杆木,用力踢那电
杆木,使那嗡嗡声发出一种节奏,心里觉得特别喜欢。

⑦然而北风的寒冷总是难挡的,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耳朵,起初是疼
痛,最后是麻木,回到家里才知道已经长了冻疮。

尤以脚趾肿痛得厉害。


此,我有一整个冬季不能到外祖家去,也不能出门,闷在家里,我真是寂寞极
了。

⑧“不能到外祖家去听琴,便这样忧愁的吗?”老祖母见我带着郁郁不快的
神色,这样子慰问我。

⑨祖母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

在当时,她曾以种种方法使我快乐,虽然
她所用的方法不一定能使我快乐。

她给我说故事,给我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
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做种种玩具。

亏她想
得出:她又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

⑩那是怎样的一个小瓶啊,提起来真是非常怀念。

那瓶的大小浑圆如苹果,只是多出一个很小很厚的瓶嘴儿。

颜色是纯白,材料很粗糙。

老祖母从一
个旧壁橱中找出这小瓶时,小心地拂去着瓶上的尘土,以严肃的微笑告诉我:
“别看这小瓶不好,这却是祖上的传家宝呢。

我们的老祖宗是一个好心肠的医
生,他用他通神的医道救活了许多垂危的人。

他曾用许多小瓶珍藏一些灵药,
这就是留传下来的一个。

”一边说着,一边又显出非常惋惜的神气。

我听了老
祖母的话也同样觉得很惋惜。

我想象当年一定有无数这样的瓶儿,同样大,同
样圆,同样是白色,可是现在就只剩着这么一个了。

那些可爱的小瓶儿都分散
到哪里去了呢?而且还有那些灵药,还有老祖宗的好医术呢?我简直觉得可哀
了。

⑪那时候老祖母有多大年纪也不甚清楚,虽然头发已经苍白,身体却还相当的健康,她不厌烦劳地为我做着种种事情。

⑫现实里的琴声,在我无限的遐想里悠然回荡;祖辈们的疼爱,或许就像那琴音,起伏缓急或有不同,但也都在我们的记忆和思念里,延伸得很长很
长。

(选自《李广田散文选》,有删改)
10.【阅读·梳理】文中提到的声音众多,听到不同的声音,“我”的心情也
不一样。

请理清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3分)
“我”听见的
声音外祖父的
横琴声②③
踢电杆木发

的嗡嗡声

现实里的琴

“我”当时

心情
①喜欢极了④特别喜欢惋惜可哀⑥
11.【阅读·赏析】本文语言典雅而富有情感张力。

请你仿照示例,从词语使
用和写作手法中选一个角度,为文中画线的句子做批注。

(3分)
内容批注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
杂在水汽里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淡黑
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
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示例】“清香”“扑面而来”“朦胧”等词语,准确
生动地写出了月夜景色的清新优美,“兽脊”“跑去”
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我”那种既欢快放
松又急切期盼的心情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续表
内容批注我猜想那山是青色的,山里有奇花异草,有
珍禽怪
兽;我猜想那海水是绿色的,海上满是小小白
帆,水中
满是翠藻银鳞。

12.【阅读·评价】小颜觉得文章有赘余的地方,如介绍小瓶来历的第⑩段可
以删除。

但有同学持不同的看法,请你说说留下这一段的好处。

(4分)
13.【阅读·表达】小鲁迅听完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后产生联翩浮想,文中的
“我”在听黄河“长琴”演奏时也涌出无限遐思。

你在童年时一定也有过类
似的遐想时刻,请写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要求: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
辞手法。

(3分)
(三)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5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14.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

B.词人写梦中所见景色,用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
画。

C.经过海上的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
处。

D.“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词人对现
实的不满。

15.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请结合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3
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
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
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
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16.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散
句。

B.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描述了作者心中的理想世
界。

C.本文将现实世界与“大同”理想世界进行了对比,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在“大同”
社会仍存在。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道”,指的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
高准则。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独子其子子在川上曰
B.大道之行也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C.是谓大同………不知木兰是女郎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死亦我
所恶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19.甲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体现了孔子迫切希望出现一个
太平盛世。

文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和排比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
势,请举一例分析。

(2分)
20.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综合(10分)
21、信仰是人永恒的精神支柱,班级组织了主题为“信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0分)
(1)下面是关于讲述信仰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卡片,
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3分)
人物名著中的相关内容性格特点
①_
第一次见面时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为斯诺规
划采
访行程。

陪着斯诺在乡间散步。

平易近人,细心热
情。

朱德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
苦,早期
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
个冬天
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②_______________
保尔·柯察金
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了,接着又双目失明。

在极
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开始了创作。

邮局弄丢手稿
后,他悲
痛欲绝,后来在达雅等人的鼓励下又重新燃起希望
之火,
最终完成了作品。

③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发现,读《红星照耀中国》就像从平面镜中看客观世界,懂得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读《昆虫记》就像从显微镜中看微观世界,懂得了一名科学家的信仰;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懂得了一名小说家的信仰。

请从《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中选一部,结合作品内容,参考下面的示例,说说该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分)
【示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就像从哈哈镜中看变形的世界,因为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一个畸形的社会。

例如,作者在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细致地描写他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他扭曲的灵魂,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3)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信仰?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80字以内。

(4分)
四、写作(5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0分)
在向理想奔跑的路上,我们会有迷失方向的时候。

这时无意间翻开的一本书,偶然闯入视野的风景,几句鼓励的话语……都恰似在生活的缝隙里绽放的花,让我们重拾信心,坚定前行。

请以“生活的缝隙里有花开”为题目,叙写生活。

要求:(1)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不少于6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