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8.沪科版物理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参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参考
1、课时安排:2课时
2、重点难点:探究计划的定与实验的事施和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是本节的重点。
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
3、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两部分: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
“比热容”这部分内容是生活经验知道,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大的吸收的热量多,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探究过程突出了由猜想到制定实验方案的探究环节,同时,探究结论的得出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热量的计算”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计算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和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的公式。
4、课标要求:
(1)了解比热容概念、符号及单位。
(2)会查比热表。
能根据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解释一此有关的简单现象。
(3)根据比热容能进行热量的计算。
(4)能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5)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5、措施与建议
本节要求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即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因为物体吸热、放热现象与生活紧密相关,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是比较自然的。
对提出的问题做解释时(猜想与假设),还应从发掘生活中的现象开始,要启发和鼓励学生举出一些物体吸热、放热时温度变化的例子,猜测造成它们温度变化不一致的原因,带学生归纳出几个假因素——如质量、物质种类、吸收或放
出热量的多少等。
由于假设的因素是多元的,在设计探究计划时就要控制变量。
对于同类物质,从生活经验总结出必然的猜想是:升高相同温度时,质量大的吸热多。
用实验探究可取不同质量的种液体,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测量升高的温度数值,比较温度升高与质量的关系。
对于不同的物质,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测量升高的温度数值,比较温度升高与质量的关系。
对于不同的物质,则控制其质量相同这一变量,而探究其升高单位温度时所吸收热量的多少,计划方案有两种。
一种是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记录其升记温度的多少,然后比较不同物质每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课本中采用的是前一方案,教学中也可采用后一方案。
也可以在班级不同的组采用不同的方案。
课本中图12-16所示是本节课的主要实验装置。
关于比热容实验最大的困难是能定量测量的热源,限于学生的知识,以及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课本中给出半定量的电热源,其具体制作请参照实验活动部分。
教学中可将班级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组,其中两组(设是甲、乙两组)分别用质量不同的水做实验,另两组(设丙、丁两组)分别用质量不同的煤油(也可用酒精)做实验。
甲、丙两组的水与煤油质量要相同,乙、丁两组的水和煤油的质量要相等。
用同种物质、但质量不同的各实验组计算出单位质量该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再比较不同物质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最后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实验分析中要注意热量不是具体的数值,要用字母Q来表示。
影响探究实验的因素很多,实验误差可能较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与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节重点是探究计划的制定与实验的实施,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也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中的难点是热源及加热时间的控制,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是实验中的难点。
关于用比热容进行的有关计算,只要求是简单直接应用公式,或只作一次变形的应用,重在对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不主张进行繁难的计算。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联系实验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不应包办代替。
提倡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尽管实验误差较大),提倡用手边器材自制教具完成实验,提倡尊重实验事实,提倡用比热容概念解释自然现象、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事例,不提倡陷入过多的计算和背诵。